㈠ 要各民族的圖片,經典的,要能體現民族服飾的,代表性人物圖片也行,謝謝噠~還有越多越好~最好20張以上~
中國56個民族傳統服飾
㈡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圖片及介紹是什麼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㈢ 誰能告訴我國56個民族名稱圖片及資料,謝謝
我國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大部分是漢族。其它少數民族有:阿昌族、白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鮮族、達斡爾族、傣族、德昂族、侗族、東鄉族、獨龍族、鄂倫春族 、俄羅斯族、鄂溫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薩克族、赫哲族、回族、基諾族、京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傈僳族、珞巴族、滿族、毛南族、門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納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錫伯族 、瑤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壯族表1-1 全國各少數民族人口及地區分布(1990)年◆
民族 人口(萬人) 聚居區面積(萬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地區(占民族人口的比例%)
壯族 1548.96 15.47 廣西91.4,雲南6.5
滿族 982.12 1.22 遼寧50.4,河北17.6,黑龍江12.1,吉林1.07,內蒙古4.6
回族 860.29 10.22 寧夏17.7,甘肅12.7,河南10.1,新疆7.9,青海7.4
苗族 739.80 7.00 貴州50,湖南21,雲南12.1,四川7.2,廣西5.7
維吾爾族 721.44 121.80 新疆99.7
彝族 657.22 14.75 雲南61.7,四川27.1,貴州10.8
土家族 570.42 1.42 湖南31.5,湖北31,四川18.9,貴州10.8
蒙古族 480.68 147.00 內蒙古70.2,遼寧12.2,新疆3.4,吉林3.2,黑龍江2.9
藏族 459.33 200.00 西藏45.6,四川23.7,青海19.8,甘肅8,雲南2.4
布依族 254.51 4.00 貴州94.4,雲南1.3
侗族 251.40 2.14 貴州56,湖南30,廣西11.4
瑤族 213.40 7.50 廣西62.1,湖南21.5,雲南8.1,廣東6.3
朝鮮族 192.06 6.27 吉林61.5,黑龍江23.6,湖南7.2
白族 159.48 1.96 雲南84,貴州7.6,湖南7.2
哈尼族 125.39 3.00 雲南99.5
哈薩克族 111.17 47.00 新疆99.6
黎族 111.09 1.50 海南91.8,貴州7.2
傣族 102.51 2.36 雲南99
畲族 63.04 0.19 福建54.9,浙江27.4,江西12.1,廣西4.2
傈僳族 57.94 1.49 雲南96.9,四川2.8
拉祜族 41.15 0.71 雲南99.2
東鄉族 37.39 0.15 甘肅83.3,新疆15.1
佤族 35.20 0.75 雲南98.8
水族 34.60 0.50 貴州93.2,廣西3.7,雲南2.2
納西族 27.80 1.28 雲南95.6
土族 19.16 0.53 青海85,甘肅11
羌族 19.80 0.98 四川99
錫伯族 17.28 0.79 遼寧69.5,新疆19.1
仫佬族 15.93 0.12 廣西97.9
柯爾克孜族 14.15 8.14 新疆99
達斡爾族 12.14 2.26 內蒙古59,黑龍江35
景頗族 11.92 0.35 雲南99.2
撒拉族 8.77 0.24 青海87.8,甘肅7.7
布朗族 8.23 0.22 雲南99.4
毛南族 7.20 0.06 廣西98.3
仡佬族 43.80 0.49 貴州98.3
塔吉克族 3.35 3.20 新疆99.9
普米族 2.97 ▲ 雲南98.8
阿昌族 2.77 ▲ 雲南99.7
怒族 2.71 0.61 雲南98
鄂溫克族 2.63 1.87 內蒙古88.8 黑龍江9.8
京族 1.90 ▲ 廣西86.8,貴州5.4
基諾族 1.80 ▲ 雲南99
德昂族 1.55 ▲ 雲南99.6
烏孜別克族 1.45 ▲ 新疆99.7
俄羅斯族 1.35 ▲ 新疆59.8,內蒙古32.4
裕固族 1.23 2.00 甘肅96
保安族 1.22 ▲ 甘肅90.6,青海5
門巴族 0.75 0.75 西藏99.1
鄂倫春族 0.70 4.68 黑龍江51.5,內蒙古44.5
獨龍族 0.58 0.24 雲南95.1
塔塔爾族 0.49 ▲ 新疆98.8
赫哲族 0.42 ▲ 黑龍江88.3
高山族 0.29 ▲ 福建17.9,河北8.4(不包括台灣省人數)
珞巴族 0.23 6.19 西藏96
㈣ 56個民族圖片!要說明是那個民族的哦~!
56個民族圖片如下:
1、布依族。
13、羌族。
14、畲族。
15、烏孜別克族。
16、瑤族。
17、藏族。
18、壯族。
19、阿昌族。
20、傣族。
21、德昂族。
22、鄂溫克族。
23、鄂倫春族。
24、侗族。
25、東鄉族。
26、赫哲族。
27、漢族。
28、滿族。
29、珞巴族。
30、蒙古族。
31、怒族。
32、土家族。
33、塔吉克族。
34、仡佬族。
35、錫伯族。
36、保安族。
37、獨龍族。
38、柯爾克孜族。
39、傈僳族。
40、黎族。
41、普米族。
42、水族。
43、土族。
44、台灣少數民族。
45、納西族。
46、撒拉族。
47、門巴族。
48、維吾爾族。
49、塔塔爾族。
50、裕固族。
51、彝族。
52、拉祜族。
53,佤族。
54、哈尼族。
55、京族。
56、景頗族。
(4)56個民族男生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
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2、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
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已確定的53個少數民族中。
3、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4、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本階段的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某些族體的歸並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中國民族識別工作的順利進行,解決了民族工作中一個艱巨而復雜的問題,為黨和國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㈤ 誰能幫我這張56個民族圖片確認一下
56個民族
▪ 漢族 ▪ 壯族 ▪ 滿族 ▪ 回族 ▪ 苗族 ▪ 維吾爾族 ▪ 土家族
▪ 彝族 ▪ 蒙古族 ▪ 藏族 ▪ 布依族 ▪ 侗族 ▪ 瑤族 ▪ 朝鮮族
▪ 白族 ▪ 哈尼族 ▪ 哈薩克族 ▪ 黎族 ▪ 傣族 ▪ 畲族 ▪ 傈僳族
▪ 仡佬族 ▪ 東鄉族 ▪ 高山族 ▪ 拉祜族 ▪ 水族 ▪ 佤族 ▪ 納西族
▪ 羌族 ▪ 土族 ▪ 仫佬族 ▪ 錫伯族 ▪ 柯爾克孜族 ▪ 達斡爾族 ▪ 景頗族
▪ 毛南族 ▪ 撒拉族 ▪ 布朗族 ▪ 塔吉克族 ▪ 阿昌族 ▪ 普米族 ▪ 鄂溫克族
▪ 怒族 ▪ 京族 ▪ 基諾族 ▪ 德昂族 ▪ 保安族 ▪ 俄羅斯族 ▪ 裕固族
▪ 烏茲別克族 ▪ 門巴族 ▪ 鄂倫春族 ▪ 獨龍族 ▪ 塔塔爾族 ▪ 赫哲族 ▪ 珞巴族
㈥ 五十六個民族圖片和名稱
現今的中華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
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6)56個民族男生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實現平等權利,組織力量對民族名稱與族群進行辨別。這項工作,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家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民族識別的順利進行,為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據,打下了基礎。
分布區域:
中國歷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而民族的分布特點則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是偉大祖國多民族的縮影。據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統計,全國有56個民族。其中雲南僅少數民族就有25種(每種少數民族均超過5000人),雲南各民族總人口378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250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3。其分布地區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3以上。
㈦ 阿有什麼少數民族的資料,多一點
http://bk..com/view/1917.htm
圖片http://image..com/
少數民族分布簡表
我國是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除漢族外,有五十多個少數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6.6%,分布在我國總面積 50—60% 的土地上。
民族名稱 主要分布地區
蒙 古 族 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林省,黑龍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肅省,雲南省。
回寬簡 族 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河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雲南省,河北省,山東省,安徽省,遼寧省,北京市,黑龍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陝西省。
藏 族 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青海省,甘肅省,雲南省。
維吾爾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湖南省。
苗 族 貴州省,雲南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廣東省,湖北省。
彝 族 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壯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廣東省,貴州省。
布 依 族 貴州省。
朝 鮮 族 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
滿 族 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
侗 族 貴州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瑤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雲南省,廣東省,貴州省,四川省。
白 族 雲南省,貴州省。
土 家 族 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哈 尼 族 雲南省。
哈 薩 克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
傣 族 雲南省。
黎 族 海南省。
僳 僳 族 雲南省,四川省。
佤 族 雲南省。
畲 族 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廣東省,安徽省。
高 山 族 台灣省,福建省。
拉 祜 族 雲南省。
水 族 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東 鄉 族 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納 西 族 雲南省,四川省。
景 頗 族 雲南省。
柯 爾 克 孜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黑龍江省。
土 族 青海省,甘肅省。
達 斡 爾 族 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仫 佬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
羌 族 四川省。
布 朗 族 雲南省。
撒 拉 族 青海省,甘肅省。
毛 難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
仡 佬 族 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
錫 伯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
阿 昌 族 雲南省。
普 米 族 雲南省。
塔 吉 克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怒 族 雲南省。
烏 孜 別 克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俄 羅 斯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鄂 溫 克 族 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
德 昂 族 雲南省。
保 安 族 甘肅省。
裕 固 族 甘肅省。
京 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
塔 塔 爾 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獨 龍 族 雲南省。
鄂 倫 春 族 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
赫 哲 族 黑龍江省。
門 巴 族 西藏自治區。
珞 巴 族 西藏自治區。
基 諾 族 雲南省。
我國的阿昌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梁河等縣,此外,也有少數分布在盈江、潞西、瑞麗及保山地區的龍陵和騰沖兩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人口數為33936。使用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分為梁河、隴川、潞西3個方言。無文字,慣用漢文和傣文。歷史上與景頗族、漢族、傣族、白族等關系密切。
據清王鳳文《雲龍記往》載,雲龍「俄昌」人,自其首領早慨始傳至元末,已有35代。早慨制定「鐵印券」,規定酋長以長子繼承,開始了世襲制。早慨以後十餘世,「俄昌」人日益強盛,與金齒、僰國皆通商。約10世紀,受大理王段氏封誥。當時外來商人教會阿昌人民種田,農業逐步發展。元、明設雲龍州,大量白族、漢族人民相繼遷入,這里的「俄昌」人,部分西遷至騰沖一帶,部分融合於白族、漢族中。
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騰沖中巧高一帶,元以前即有「莪昌」人居住(《元史地理志·金齒宣撫司》),明正德《雲南志》認為即唐代的「尋傳」人。那時「尋傳」人屬南詔的鎮西節度管轄,還過著「俗無絲纊」、「散漫山中無君長」的原始生活。「尋傳」人在發展過程中至元明時期已逐漸分化為阿昌族和景頗族中的一部分。賣尺
明洪武十六年(1383)左納率部歸順明朝。洪武年間,明太祖敕賜漢人段保為雲龍州掌印土知州,阿昌族降為被統治民族,並向西南遷至德宏境內,漸失本土。
阿昌族聚居的戶臘撒,明初屬麓川宣慰使司。15世紀中葉,明將王驥三征麓川後,屬隴川宣撫司。王驥分封其屬官賴羅義和況本為把總,分別掌管戶撒、臘撤,成為世襲領主。阿昌族人民從駐守邊疆的漢族屯兵那裡學會了耕種水田、打制鐵器的技術,促進了阿昌族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商品經濟有了初步發展。
清初承襲了明代的土司制度。吳三桂把戶臘撤地區改為「勛庄」。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廢「勛庄」,仍歸原先賴、況兩家承襲。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戶臘撒地區歸騰越州管轄。乾隆年間,南甸土司轄區的阿昌族,除了向傣族封建領主交納貢稅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淪為附近漢、傣地主的佃戶。同時受封建領主、地主的雙重剝削。民國時期,雲南軍閥在隴川、梁河等地建設治局,推行保甲制,但封建土司制度延至建國前夕,統治阿昌族達500餘年之久。阿昌族每年除固定向土司交納「三大款」(官租、大煙款、地基銀子)外,各寨還負擔專門的勞役。
社會經濟
新中國成立前,阿昌族地區主要是封建領主經濟,同時封建地主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普遍發生典當、抵押和買賣土地現象。不少阿昌族人民淪為附近漢、傣族地主的佃戶。在阿昌族地區,農業、手工業較為發達,戶臘撒煙草聞名於滇西,遠銷緬甸;「阿昌刀」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是必備的生產工具。甘蔗、茶葉等經濟作物,刺綉、編織品等手工業品也都很有名。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在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臘撤地區成立了阿昌族自治區(區級)。1953年、1954年,又先後在潞西縣江東區高粳田鄉,梁河縣遮島區的丙介鄉和關璋鄉建立了三個阿昌族民族鄉。從1955年秋開始,在阿昌族地區開展和平協商土地改革運動,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領主、地主的特權、雜派、高利貸等也一樣廢除。土地改革的勝利,使阿昌族人民徹底擺脫了封建枷鎖,從而推動生產的發展。在阿昌族地區地方工業逐步發展起來。如梁洞縣開辦了鐵工、農具、榨油、肥皂、松香、染布等小型工廠;戶獵撒地區也建立了鐵工廠。人民政府還幫助建立了衛生防疫站,培養了一批阿昌族的醫務人員,消滅了建國前猖獗的鼠疫、霍亂、傷寒等傳染病,有效地保證了人民的健康。文化教育事業也有了相應的發展,阿昌族有了受過高等教育的教師,學齡兒童都有了上學的機會。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業和手工業又有了新的發展,如梁河地區培育出了優良的水稻品種,戶臘撤地區除大面積改造農田外,還開展了多種經營,刀具生產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到50種左右、120多個花色,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的普遍歡迎。
文化藝術
阿昌族的歌搖、故事、傳說等口頭文學十分豐富。民間流傳著不少優美的傳說,如長篇敘事史詩《遮帕麻和遮咪麻》;長篇敘事詩《曹扎》、《鐵匠戰龍王》;風俗故事《谷稷》、《親堂姊妹》、《胯骨》;動物故事《麂子和豹子換工》、《老熊撕臉皮》等。這些詩歌、傳說都十分朴實,生動感人。「對歌」是青年男女在業余時間十分喜愛的活動,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對唱的山歌,一般是融景生情,即興作詞,山、水、雲、樹等都可入歌;一種叫「相作」,是在夜深人靜時,男女青年在林間幽會時,低聲對唱的情歌,感情真切,常常一唱就是一個通宵;還有一種「相勒摩」,也是一種對唱的情歌,曲調幽雅親切,歌詞含義深刻,比喻生動。樂器有竹琴、洞簫、葫蘆笙、三弦、象腳鼓、銅羅等。舞蹈以象腳鼓舞和猴舞最流行。民間體育也豐富多彩,如盪鞦韆、賽馬、射擊、舞阿昌刀和武術等。工藝美術有刺綉、髹漆、染織、雕刻、銀器製作等,製作精細。尤其是雕刻具有較高的水平,在傢具、建築物、佛龕等上面,都可看見雕刻著的各種動、植物。此外,建築、繪畫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風俗習慣
阿昌族份蘇阿昌族男子穿藍、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婦女服飾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節日盛會都喜歡佩戴各種銀飾。已婚婦女一般穿裙子,上穿窄長袖對襟衣,用青布包頭;未婚婦女穿長褲,上身為淺色對襟衣、盤辮。食物以大米為主,還有薯類、蔬菜、肉類等,嗜酸性食品。過去青年男女有嚼檳榔的習慣,牙齒往往被染成黑色。住房多為磚瓦、木石結構的四合院建築,正屋住人,兩邊廂房樓上堆糧食等生活資料,樓下是豬圈、牛欄。村寨內房屋較整齊。寨間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來方便。男子出門隨身攜帶褙袋和長刀。男女都習慣肩挑貨物,長途運輸多用騾馬。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戀愛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締結由父母包辦。過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長期以來與漢、傣等族通婚的卻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轉房制度。寡婦可以改嫁,但不能帶走夫家財產,其子女亦歸夫家扶養。人死後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的必須火葬。
阿昌族人民性格開朗,又十分講禮好客。他們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這是一種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後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後倒進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戶臘撒地區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每年有定期的「進窪」、「出窪」;「燒白柴」等宗教節日和活動。梁河地區的阿昌族過去多信鬼神,每年春耕和秋收前要祭三次「土主」(地鬼),全寨人都要去田間灑雞血、插雞毛,以祈求鬼靈保護莊稼。此外,因受漢族影響,也崇拜祖先。
戶臘撒的阿昌族,一年較大的幾個節日,如趕擺、蹬窩羅,會街節、嘗新節、潑水節、進窪、出窪等,都與鄰近的傣族相同。此外還有火把節、換黃單、燒白柴、澆花水等節日活動。
㈧ 56民族服裝圖片
56個民族的服裝圖片如下:
1.柯爾克孜族、拉祜族等民族服飾:
(8)56個民族男生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中國少數民族服裝》是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