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帥哥圖片 » 男人學武術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男人學武術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1-31 00:53:06

❶ 22歲女孩想學習一些武術基本功比如防身術,散打之類實用的,請推薦一些網站和書籍光碟

建議你學習散打,散打實用性是最強的,特別是用於防身和打架

❷ 熱血江湖網四碧海 求功夫霸王和吉象披風 (男照片 有的賣我也行 回4的 QQ 931401528

如圖

❸ 高個子男生適合什麼帥氣運動。本人190。會打籃球和武術。現在訓練散打。想學點帥氣的運動。媽媽說我

練散打吧,會點功夫比不會強。昆明火車站事件說明了反應慢的被砍死,反應快的幸運逃脫。練散打訓練人的反應和功夫。

❹ 武術基本功的名稱和圖

1、沖拳  

預備姿勢:兩腳左右開立,兩拳抱於腰間,拳心朝上

(4)男人學武術圖片擴展閱讀:

武術來源與發展

中國武術的起源與發展在中華大地源遠流長,中國武術歷史悠久,起源中國祖先的生產勞動,發展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攻防技能是中國武術起源與發展的基礎.中國武術作為社會文化與中華文明同步產生,點擊閱讀中國武術的起源與發展。

武術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搏鬥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體育項目,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早在數萬年前的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斗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予,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斗的武器。社會的戰爭實踐向人們提出了軍事技能的要求。

於是人們不斷地總結從戰爭實踐中獲得的攻防技能和經驗。並代代相傳。這一時期,出現了最早的武術家——蚩尤,蚩尤此時發明出多種兵器,其中一部分經演化傳承至今。

進入階級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兵器的改進,武術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商周時期,由於青銅業的發展,出現了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精良兵器,以及運用這些器械的方法,還有了較量武藝高低的比賽。當時的武技多稱「手搏」「手格」「股肱」等。

據《史記》記載,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紂王都是徒手生擒猛獸的技術能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七強圖霸,戰爭十分頻繁。武術的格鬥技能在軍隊和民間得到重視和迅速發展。這時鐵器的出現和步騎兵的興起,使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質量精良,長短形態多樣,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

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已非常普遍並很講究攻防技巧,拳術打法也出現了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早在 2000 多年前,我國就已有較為成熟的技擊理論記載,並提出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見解。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可以看出,當時的武術已由過去單純的攻防動作逐步發展成可以單獨演練的套路形式。

漢代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在宮廷的酒宴中常出現劍舞、刀舞、雙戟舞等單人的、對練的或集體舞練的套路運動。徒手的拳術表演和比賽也深受統治者重視。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漢哀帝就是一個「卞戲」迷,說他「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

漢代還通過「試棄」(拳技的考試)選拔武職人員。漢代拳術除了「防身殺敵」「以立攻守之勝」的實用之術外,還出現了觀賞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還有「六禽戲」「五禽戲」等。這些均可視為早期的象形拳本。這一時期的武術著述也明顯增多。

僅《漢書•藝文志》就收錄《劍道》 38 篇,《手博》6 篇,這都是論述「攻守之道」的專著。

隋唐時期,武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唐朝推行「武舉制」,以考試的辦法選拔武藝出眾人才,這從政策上促進了民間和官方的練武活動。

在隋末就以武功聞名於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間 (618 一 626 年),因助李世民鏟平隋末割據勢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聲名大震,官府許其自立營盤、演練僧兵。僧徒一度達 2000 餘人,練武之風日盛。

兩宋時期,內憂外患,戰火頻仍,廣大人民常結社習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 「弓箭社」 都是比較大的民間習武組織。「十八般武藝」一詞也出現於宋代的典籍之中。據宋華岳《翠微北征錄》載:「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此文原意強調弓箭在征戰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當時的兵器遠不止 18 種。宋代武術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從幾部古代小說中窺見一斑,如《說岳全傳》《楊家將》《水滸傳》等,都描寫了眾多武藝高強功夫獨到的男將女傑。

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蒙古統治者限制民間習武,不少武術家隱姓埋名,習武組織也轉為秘密性的民間組織,使武術發展受到極大的抑制。明代是我國武術全面大發展的時代。明太祖先元璋主張「武官習禮儀,文人學騎射」。

這樣,明代不但拳法眾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豐富多彩,開始有勢有法,有拳譜歌訣。由於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風,使武術家著書立說達到鼎盛,而且圖文並茂,保留了珍貴的武學遺產,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據統計,重要的專著有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唐順之的《武編》、何良臣的《陣記》、茅元儀的《武備志》等。

清朝統治時期由於滿清貴族為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度限制練武,所以清代的武術活動不如明代。但由於武術在民間已有廣泛群眾基礎,加之當時存在許多反清復明組織,人民群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統治之風反而使各種流派的武術更加紛呈於世。

以地區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迷蹤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武術流派林立,象徵著武術事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彌補長短的不足。

民國時期,由於社會的發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術的健身作用更為明確,它更主要是以體育運動的形式出現在社會生活之中。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人民健康,重視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不僅定期舉行武術匯報表演,還在高等師范院校及體育學院開設武術專業,並組織專業人員在繼承傳統拳術的基礎上,廣收眾家之長,整理出簡化太極拳、中組長拳、初級長拳以及器械套路。

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武術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術運動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城鄉,群眾性的武術運動都廣泛推廣。特別是近幾年來,武術套路在技術風格上、結構布局上、質量和難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還出現了集體比賽的項目,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新成果。

❺ 我很喜歡武術,但有手淫的毛病,又克服不了,聽說這對精氣神有影響,到底如何修養呢

這是正常現象,「精滿而溢」,青春期的男人都這樣,但不能過度,不然容易精神萎靡。
多參加運動,晚上睡前也鍛煉一下,可以讓你入睡快些。少看黃色書籍和錄像,別總想入非非,別總想些不現實的夢。
制定鍛煉計劃,認真完成,強迫自己完成,縮短空餘時間,就可以減少幻想的機會和次數。

看看我的空間也許有你想要的

❻ 跆拳道黑帶,看照片,我夏天平時穿jk的,一個打仨沒練過的男生,有覺得能打過我的嗎。要用些什麼招式

姐姐長得挺漂亮,我學的是武術,跆拳道注重腿法,而武術更加在於手和腳的配合,建議散打比較好,如果想打過男生,畢竟力量,速度都沒有男生快,比較困難,如果想擊敗的話,必須招招致命,如果給他們重擊的機會,就麻煩嘍。還有我看你的照片里的動作有一點不對,你照片里好像是側踹,還是鞭腿(橫踢),但是腳面沒有與地面平行,鞭腿其實有點像側過來的彈踢,動作不標準的話,可能會使腳踝受傷,在腿踢出去的時候,一定要把手架好,保護頭部和腰部。謝謝

❼ 一個女孩子,練什麼武術,,可以保護自己,,防止企圖不軌的男人

女孩子可以練練跆拳道,即可以防身也可以鍛煉身體,可以在必要的時刻保護自己。

❽ 有什麼科學依據能證明李小龍中國功夫的破壞力是真的嗎

以其招牌動作「墊步側踢」,把一個身穿護甲的200磅壯漢踢飛了20米,落入游泳池中. 美國權威雜志《黑帶》曾經報道過這件事,至少明確一點,雜志上登的數據就是22.875米,當時是在一個游泳池旁邊,李小龍後退僅幾步,一個墊步側踢就把對方踢入水裡.以前我也不相信,但是以李小龍的身手,速度加上體重猛踢應該能產生這種效果,況且,當時被踢飛的人做的是平拋運動,並不是在水平面上完成這一動作,因此提高了可能性。李小龍在體能上確實有過人之處,在毅力還有愛國這方面很值得我們學習!
1 以其130餘磅的體重,擊出了350磅的沉拳

2 用二節棍擊出了1600磅的力量

3 以其招牌動作「墊步側踢」,把一個身穿護甲的200磅

壯漢踢飛了20米,落入游泳池中

4 把34公斤的杠鈴直臂水平前伸,收回,在伸出靜止控帛20秒

5 把56公斤的杠鈴平舉並停留片刻

6 一手持32公斤啞鈴水平前接一個順勢後擺,再側舉至肩部並堅持數秒

7 輕松地把手指插入一罐未開封的可口可樂

8 用側踢把一隻45公斤的沙袋踢破

9 把約135公斤的麻袋踢到大約一層房子的高度
李小龍的個人健身秘密
求知若渴

李小龍馬上訂閱了所有能夠找到的健康和健美運動雜志,包括喬.韋德的《美國先生》和《健美者與力量》。他把這個雜志有價值的部分裁剪下來並整理保存好,在洛杉磯時他只要一有空就逛各書店尋找健美雜志,他所收集到的有從本世紀初到60年代的各種各樣的力量練習雜志的書籍,他對這方面知識的渴望幾乎到了發瘋的程度。從那時候一直到1973年去世,李小龍積聚了大量的有關哲學、武術的書籍,另外還有約400冊有關健身健美,運動訓練學、營養學和舉午等方面的書籍,他仔細鑽研,把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劃線,並在空白處註明。

訓練計劃

經過鑽研大量資料和信息,李小龍匯編了一套適合自己並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力量,又相對不增長體重的訓練計劃。包括每周3次的訓練內容,恢復手段和營養等,尤其是把素質練習和武功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其本已很高深的武功升華至幾乎完美的程度。結果證明這樣做的效果是驚人的。

李小龍安排的力量訓練比重很大,彷彿要把失去的時間彌補回來,而且改變過去對力量訓練的看法。事實上,他從中受益匪淺,並把這計劃傳授給最常來館訓練的學生之一———卡里姆.阿布杜爾.賈巴爾。賈巴爾曾對《肌肉與健美》雜志記者說:「布魯斯是在1970年夏讓我進行力量訓練的,那是每周3次的計劃,大多數內容都是布魯斯經常練習的,雖然我當時只能做每項兩組各12次,但是它的確有效!」

李小龍對力量練習簡直到了「瘋狂」地步。據伊魯山度回憶,除每周3次力量訓練外,李小龍還在武功練習中滲入很多相似的練習。他說:「李小龍在武功練習常手持啞鈴進行拳擊練習,每次練習進行12組,每組100次,雙手各持1、2、3、4、5、6、7和10磅啞鈴進行『金字塔形』遞增6組,然後再依次遞減重量,進行6組拳擊模仿。李曾讓我和他一起練過一次,哇,練習後三角肌和手臂是如此酸痛!」但不僅僅這些。李小龍在那三天的力量訓練日和未負重練功以外時間里,就會用啞鈴「發泄」多餘能量。「他就是那副啞鈴。」琳達說道。他從來不閑著。當電視里有拳擊賽時,他經常是邊看邊持鈴「模仿」,即使是在看書時,也是一隻手拿著書而另一隻手做著啞鈴練習,真是不可思議。
力大無比的前臂

李小龍尤其注重前臂訓練,以增強他的握力和擊拳力量。他的妻子琳達說他對前臂練習幾乎「入迷」的地步,只要有人採用任何一種新的前臂練習方法,他一定要想辦法得到它,他甚至讓他的一位在舊金山的老朋友李鴻新給他製造幾種握力練習器。李鴻新說:「小龍經常把設計草圖給我,然後讓我按照要求和規格去完成,當然我也不傻。」他笑笑後接著說,「我知道小龍設計的這些器械對練習肌肉是很有效的,所以我往往給他寄一個的同時也留一個在家自己練。」鮑勃.沃爾是李小龍的另一位朋友,他還在李小龍主演的《猛龍過江》《龍爭虎鬥》《死亡游戲》等3部影片中扮演過角色。他說李小龍力大無比的前臂在他的功夫中佔有很突出的位置。他說:「布魯斯的前臂和身體的比例是我所見的人中最大的,他不但前臂異常發達,而且還擁有一雙鐵拳和十隻鋼指,簡直真是太可怕了。」奧林匹亞健美先生多里安.耶茨這樣評價李小龍:「他渾身每塊肌肉是如此結實,擊出的力量是如此的可怕,他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人。」李小龍的拳頭是令人生畏的,他曾將一個由鋼絲條編制的頭盔擊了個「坑」,而這個頭盔事實上已經經受住了好幾次砸擊!

1965年,李小龍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系列電視劇《青蜂俠》中扮演二號男主角加藤時,與「青蜂俠」的扮演者、好萊塢影視明星范.威廉姆斯成了好朋友。兩人都擁有粗壯的前臂,但取得的方式不同,李小龍是通過練功有目的的訓練獲得,而後者則通過多年「騎野牛」的競技表演和越野摩托而練就。這位身高1.86米(6英尺1英寸)、體重95公斤(210磅)的大漢是當時惟一能和李小龍「掰手腕」較量的人,現在想起這些事來他還不好意思地說:「他(李)真是不可思議,我們之間不是一個級別的較量,我超過他40磅,但是他的前臂是我所見同等體重的人中最粗壯的。」李小龍在「掰手腕」比賽中總是獲勝。

據赫伯.傑克森回憶說,李曾開玩笑說,准備當「此項目世界冠軍」。李另一位好朋友木村武之說,你如果抓住李的前臂,感覺就像抓住了「一根結實的棒球棒」。李小龍每天堅持練習前臂,他認為前臂的密度很大,所以必須每天給予它們一定量的刺激,才能夠強壯。范.威廉姆斯回憶說:「布魯斯那時總是開車帶上琳達和布蘭頓(李國豪)到我家度周末,即使來我這里他也不忘練習,總是隨身帶著練慣用的小玩意。他從不沾煙酒,是名真正潔身自好很不錯的人。當我在他死前約一個月看到他們時,他看上去真是棒極了,他的身體就像岩石一樣的堅硬。」他說:「布魯斯很尊重我,只要我們在一起,氣氛就會活躍起來,他還經常開玩笑,有一次他將一張粘貼物粘在我車子後窗,上面寫著『《青蜂俠》保護此車』」。當電視連續劇《青蜂俠》播出後,李小龍名聲大震,他訓練更加刻苦,並修改了計劃的部分內容,增加了器械重量,減少了次數,並在每項練習中相應增加兩組練習。 難以置信的力量

李小龍的力量素質是超群的,根據被稱美國跆拳道之父的李俊久所述,他曾和李小龍交過手,深深被李小龍的武功、速度力量所征服。他說:「李小龍真是天才人物,我從未見過如此強壯的人,他可以單手用一隻食指來做俯卧撐,而我用四個指頭撐都很吃力。」曾是李小龍徒弟的2.23米高的大個子籃球運動員卡里姆.阿布杜爾.賈巴爾回憶說,李非常有力精幹。他總是速度特別快,動作像貓一樣敏捷。李還獨創了一種他稱為「升旗」的下腹肌練習方法。70年代美式自由搏擊的倡導者喬.劉易斯(Joe Lewis)曾拜過李小龍為師。喬回憶說,按照李的身體和體重來說,他具備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他可以把34公斤重的杠鈴直臂水平前伸、收回,再伸出靜止「鎖住」控20秒鍾!這對一名體重62公斤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即使一個90公斤重的人都未必做得到。而伊魯山度說的比這更「玄」,他說曾親眼目睹李把56公斤的杠鈴水平前舉並停留片刻。李小龍在美國的第一個徒弟傑西.格洛弗也回憶說,師傅經常做這樣一種練習:一手持32公斤啞鈴水平前舉接一個順勢後擺,然後呈側舉至肩部水平並堅持數秒,這重量對一般人提擺尚有困難,更不用說做動作了。

此外,李小龍還有很多「小絕活」,如可以輕松地把手指插進一罐未開封的「可口可樂」,或者一個側踢使一隻45公斤的沙袋破裂。美國著名柔術大師威利.傑伊(Welly Jay)回憶說,他最後一次看到李小龍是李小龍住在好萊塢時。「那時李剛剛把家從卡佛城搬到洛杉磯貝爾空港。在李小龍新家的院內,懸掛有兩只很重的沙袋,大約135公斤重,我幾乎都移不動它,然而李對我說,『嗨,威利,看著!』接著,他就飛起一腳把它踢悠得老高,幾乎碰到天花板,然後又重重彈回來,李小龍的力量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李小龍的絕招還有他的「寸拳」。他的「寸勁」可將一名體重45公斤以上的人擊出相當一段距離。泛美柔道冠軍海沃德.小本曾領教過這種拳的滋味,每當一提起這件事他就不無傷感地說,怎麼也沒想到李的拳頭竟如此厲害。當時他從後面抱住李,以為李動彈不了,沒想到李只抽動了一下身體,回頭就是一拳,小本只覺得自己飛行一段後撞到牆上再摔倒在地上,就這一拳使小本躺倒很久才恢復。和李小龍同時期的武林高手一談到李都有一種恐懼感,特別是李小龍的速度。他們共同的感覺是發現李小龍出奇地快,並能夠事先察覺對手意圖,即使是和對手同時出擊也是李先擊中對方。李小龍的另一名徒弟道格.帕爾默是這樣評價他師傅的:「布魯斯的全盛期就像麥克爾.喬丹和默罕默德.阿里一樣稱霸於自己的領域,不是別人不行,而是他實在太出色了。」
鐵人李小龍的第一步計劃

盡管李小龍具有超乎常人的素質天賦,但是他仍然很崇拜具有相似超群素質的選手,他曾寫道:「訓練不僅能提高體能,而且還能培養精神和感情,它需要智力和天賦的高度結合才能達到完美境界。」(摘自李小龍遺著《截拳道之道》)從生理學的角度講,強大的力量來源於肌纖維的增粗和神經系統的高度完善。李小龍的妻子琳達說,布魯斯生前有收集健美明星圖片和資料的嗜好,其中包括拉里.斯科特、大衛.德雷珀和當時還不太為人所知的年輕小夥子——阿諾德.施瓦辛格。在收集過程中,李小龍把這些著名選手適合自己的訓練內容和計劃「裁剪」下來並粘貼到專門的筆記本上。伊魯山度回憶說:「布魯斯每次回『中國城』的武館時都帶回一大堆從外面買來的健美雜志,然後從中精選,結束以後對我說,『丹,這三個伙計都說這是發展肌肉線條清晰度的最佳方法,簡直是太棒了。』然後他就會親自去體驗。」這就是李小龍在1969年時的狀態,但是他是如何對健美和力量訓練感興趣的呢?一種推測可能是他和嚴鏡海在加州奧克蘭認識後受嚴的影響所致。嚴鏡海有很多「背景」和「關系」,他曾和當時著名健美選手史蒂夫.里夫斯、克蘭茜.羅斯、傑克.拉蘭以及日本著名舉重運動員、奧運會冠軍湯米.片崗一起訓練了很長時間,而且積累了豐富的訓練方法。在李小龍和琳達結婚後不久,他們由西雅圖搬來奧克蘭,和嚴鏡海一家住在一起,所以李小龍有機會和嚴鏡海一起練習。

然而《李小龍傳》的編寫者、來自紐約的喬治.泰恩說,布魯斯在遇到嚴鏡海前幾年在香港時就有力量練習的記錄和裸露上身肌肉的照片。根據泰恩的資料,李小龍的大姐李秋源有一次將她男朋友羅伯特.陳帶回家,陳是一名健美運動員,身體很強壯,雖然李小龍馬上要返回他的出生地美國,但他對陳說以後回香港再安排和他一起訓練。不管誰是李小龍首位健美啟蒙者,所有李小龍傳記作者都一致認為李小龍在1965年以前很少進行力量練習,他當時主要還是練習詠春拳等中國傳統功夫。傑西.格洛弗回憶說,布魯斯18歲時到達西雅圖,他的訓練只有擊打柚木製作的「模仿靶」,一些單、雙杠練習,健美操和柔韌練習。但過了不久,布魯斯就有一些力量練習如拉負重滑輪和用短棒繩系30千克啞鈴進行「卷腕」練習前臂。格洛弗還補充說,布魯斯特別注重關節力量訓練,因為認為要發力首先要使關節強壯,並傳遞擊打時所迸發的強大力量。

轉折點

這些看似簡單然而有效的力量練習,結合武術功夫的訓練,使得李小龍在60年代初就已小有名氣。但是一直到了1964年,他才得以對力量和其他素質的理解更加深入,因為他一直是在舊金山他的「武館」傳授武藝,在1964年下半年他身不由己地捲入一場對他身心具有強大震撼力的「大比武」之中。那是當李小龍正准備向他的學生傳藝時,門突然被一夥人踢開,進來的是幾個中國武術高手,他們是當地中國社團的「代表」。據琳達說,當時她正好在場,並懷有他們的後代———李國豪8個月的身孕。這些「代表」走到李小龍面前,給了他一個最後能牒:「要麼停止向非東方人傳武,要麼和我們比武!」
「我教給任何想學的人!」李小龍回答說:「我不在意他們的膚色,只要懷有真誠,我就教!」(當時布魯斯的學生包括了「聯合國」以外國家的人,包括了世界上不同種族和信仰的人。)但是1964年在舊金山的「中國城」,把中國武術的秘密傳授給西方人,在當地華人武術社團被認為是一種背叛行為。雙方的態度很自然地導致一場「比武」。在開始前這些中國武術高手曾說過李最好關閉這所「所館」,否則的話......

根據那些了解和曾與李小龍訓練過的人說,李小龍是有名的火爆性,從未受過「挑戰」或「愚弄」,只見他緩緩地戴上拳套,控制一下情緒,經過一陣激烈的交手就把那位與他比武的「功夫高手」打跑了。盡管李小龍功夫征服了「挑戰者」,但是在這場較量中他的體能消耗很大。琳達回憶說布魯斯當時真是累極了,他認為這次「較量」的時間不應該這么長,都是由於自己「殺傷力」還不夠所致,他當時真是難過極了。通過這次搏鬥,使得李小龍認識到真正的「武功」不光是一招一勢的拳腳,而且還必須具備超人的體能與力量素質,他把這次事件看做是一個起點,從此之後他更專門收集和埋頭苦練,這也就是李小龍對力量練習認識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