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侗族有哪些神
1.宗教信仰狀況
侗族群眾信仰多神,有自然崇拜、靈魂崇拜、祖先崇拜。以雞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測定吉凶。其他信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佛教在明代以前已傳入侗區。清代中葉黎平縣境有寺、廟、庵、宮一百處,民國末期尚存52處。《三江縣志》載,清代至民國年間,三江有寺廟12座。但虔誠信佛的侗族不多。道教在明代也已傳入侗族地區。侗鄉的道士多為居家道士。這類道士不在道觀出家,居住在自己家裡,專為亡人做道場或為地方打太平醮。基督教也曾傳入侗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先後有外國和中國的牧師到三江、榕江、黎平傳教,在三江富祿、林溪、古宜和榕江的樂里,楊洞等地開設教堂。但侗族信奉者寥寥。
2.薩崇拜
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薩崇拜。侗鄉南部地區普遍崇拜的女性神,稱為薩歲意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護神。人們都認為她神通廣大,能主宰人間一切,能影響風雨雷電,能保境安民,能鎮宅驅鬼。在黎平、榕江、從龍勝、三江、通道等地侗寨里都建有薩壇。薩壇蓋在寨子中間比較清靜的地方,一般都是露天壇,一個半園形的土堆,四周砌石塊。薩壇往往有專人看守。守壇者或世襲,或由卜測產生。薩是寨子的最大保護神,建寨子時就要考慮薩的存在,建立薩壇是寨子的一件大事,稱為安殿。薩壇建成後,要舉行安殿儀式。全寨男女身穿盛裝,在薩壇前踩歌堂,吟唱《薩之歌》,歌頌薩的功德,冀求薩的保佑。侗族對薩最為虔誠,時不時要奉祀這位老祖母。初一、初十要燒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祭薩的日子,屆時全寨男女集合在薩壇。年輕婦女們手牽著手或手搭著肩圍著壇前石坪邊唱邊舞,祈求薩在新的一年裡降福 消災,保寨安民,風調雨順。祭畢,眾人圍坐薩壇就餐,表示與薩共進午餐。這時,鳴鑼燃炮,男的吹笙前導,女的隨後又邊歌邊舞。在春節,寨里男女歌隊、戲班或蘆笙隊要出發去別的村寨為也時,也要先到薩壇前祭祀,以求出行順利。古代,寨眾出師抵禦外敵時,更要祭祀薩,祈求薩的庇刀槍不入,勝利班師。關於這位始祖母的身世,據傳說是一位為維護侗族先民利益而犧牲的女英雄。侗族崇拜薩歲實際上是一種祖先崇拜。長期以來,在侗族民間形成了一整套薩文化,包括有關薩的傳說故事和歌謠、踩歌堂、吹蘆笙以及各種敬薩祀薩活動等,在侗族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貳』 她是16歲的侗族村花,33年前因太漂亮被印在人民幣上,她後來怎樣了
在現在普世的目光之中,美貌意味著機遇,意味著能夠大肆宣揚並一鳴驚人,但這並不簡略,也需要以平常心來看待。早年就有一位16歲的侗族村花,她由於長得太漂亮,被人民幣設計者驚鴻一瞥,並且印在了人民幣上,可是惋惜的是,她的人生並沒有因而產生太大的改變,仍是經歷過一段衰微的日子,靠著低保日子。
走運的是,跟著這幾年精準扶貧的展開,石奶引家也受到了方針出色的扶持,已經有許多幹部帶著上面發下來的魚苗、動物的幼崽來到了他們的家,信賴在不久後的將來,在各民族相親相愛的幫助下,這位早年的"一枝花"能夠脫離貧窮。
『叄』 侗族的特點
侗族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別崇拜女性祖先「薩母」,許多地方都建有「薩母祠」。有的地方也信漢族的一些神。佛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較少人信奉。
侗族的語言是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語有兩個大方言:一是南方話,二是北方話。以貴州錦屏縣境內的苗漢雜居一線劃分。侗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各土語中聲調有些差異,有的地方有9調,有的地方有6調。
侗族善音樂。侗族民間音樂最有名的是「鼓樓大歌」,它是一種無伴奏的多聲部合唱。1986年貴州侗歌合唱團赴法國演出侗族大歌引起轟動,扭轉了國際上關於中國沒有復調音樂的說法。牛腿琴是侗族的傳統弦樂器。
侗族人的服裝多用自製的「侗布」製成,色調以青、藍、白、紫為主。邊遠山區的男子多穿右衽無領的短衣,包大頭巾,有的頭留頂發。
婦女裝束各地稍有差異,上身有大襟無領無扣上衣,也有的衣長至膝,下穿百褶裙或管褲,多束腰帶、綁裹腿,衣襟、衣滾等處綉有花紋。婦女多梳盤發包頭,喜愛佩戴銀等飾品。
侗族飲食沒什麼禁忌,品種豐富,甚至包括一些昆蟲、蠶蛹。
侗家菜腌制食品特別多,包括各種腌酸菜、腌肉、腌魚。另有獨特的米酒,口味不凶,但據說喝多了容易摔跟頭。米酒多由當地產糯米或玉米釀造,度數不是特別高,但經常混合蜂蜜、冰糖等,口感甜,容易喝多、喝醉上頭。喝醉後容易快速入睡,長時間不醒。
(3)侗族男人動畫圖片擴展閱讀: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百越中的干越等。隋唐五代宋朝時期的「僚」、元明清時期的「峒人」,後來又有許多漢族人來到他們的居住地,與當地人混合而成。
侗族的名稱來自「溪洞」,這是當地人傳統的行政單位,今天當地還有許多地名叫「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這些地方的居民統稱為侗族。
中國共有侗族2,879,974人(2010年人口普查),為中國第12大民族。侗族世居地分布於雲貴高原東南邊緣的黔湘桂鄂四省交匯區域。
貴州為侗族人口第一大省份,有侗族1,628,568人,占侗族人口的55.01%,占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12.21%,佔全省人口的4.62%,侗族是次於漢、苗與布依族列貴州第四大民族。
『肆』 侗族的圖騰崇拜物是什麼
侗族的圖騰崇拜物是魚。
侗族作為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之一,集中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交界處。其中廣西的侗族就集中於桂北的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和融安縣。其分布區域連成一片,原始信仰也就大致相同。
說到原始信仰,它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在敬畏強大的自然力的同時,缺乏一定的科學知識。於是就將某些生物或非生物神秘化,得到各種各樣的圖騰加以崇拜,形成了原始信仰的標志。
在那裡,魚就作為圖騰世代相傳,自古就有「一腳踩三鯉」「無魚不禮」「無魚不祭」以及「識魚認族」的說法。
也就是說侗家人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可以不講究那「少牢」「太牢」之制,但必定不能缺「壩」(侗語,義魚)。
(4)侗族男人動畫圖片擴展閱讀:
侗族習俗及社會
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來的訪的男青年多為榮。男青年去時,每人都手提一個燈籠,晚上誰家的燈籠掛的多,說明誰家的女兒出眾,其父母也很得意。過節時,男女青年唱對歌表示愛情。
男人穿對襟或右衽無劣諤衣,包大頭巾;婦女穿大襟無領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帶和綁腿,包頭帕,留長辮。
以大米為主食,山區多吃糯米。好飲酒,嗜好酸辣味。打油茶、魚生、腌魚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餚。
多數地區的侗族過春節,也有的地區在十月或十一月擇日「過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為祭牛節,節日讓牛休息,供以鮮草、糯米飯等食品。吃新節多在七月,屆時以新米和魚祭祖,預祝豐收。
『伍』 侗族特色的文化習俗是什麼
侗族人敬重廚師也是其飲食文化中一個奇特的內容,在許多宴席上客人與廚師都要對唱,互相致謝。
侗族地區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糯、白糯、禿殼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
在侗族社會中,酒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侗族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有不同的酒禮,於是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酒文化。
(5)侗族男人動畫圖片擴展閱讀
侗族人喝的茶專指油茶,它是用茶葉、米花、炒花生、酥黃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蔥花、茶油等混合製成的稠濃湯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飢。
侗族是一個敬老愛老的民族,也同樣為老人辦壽酒。寨子有哪個老人過生日,邀上整個家族的人,每個族人必須要向壽星老人敬上一杯糯米酒,壽星老人要唱酒歌來表示感謝。在壽宴中非常講究喝酒的規矩,壽星老人穿著盛裝,來接受晚輩們祝壽。
『陸』 侗族姑娘向我表白說雖然我和你們習俗不一樣,但我是真心喜歡你的。
您喜歡她么~
您想娶她為妻~
您是否可以給她一個安全安定舒適的家呢~
……
既然她向您表白了這些內容~
可以確認她可以為您而改變自身的習俗。
最關鍵的是:
您是否能夠真心的愛她對待她,
成為她所依賴的歸宿。
……
生活習俗,回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
當有一個喜歡愛慕的陪伴時,更能隨心地融入到對方的生活中去,為對方貢獻自身的溫柔體貼的一切。
……
您會如何取捨呢~
『柒』 侗族為什麼有男扮女習俗
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方言區,但差異不大。現在多數人能說漢語,有的地方完全說漢語。侗族原來沒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方案,但沒推行起來,現在基本通用漢語。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別崇拜女性祖先「薩母」,各寨都建有「薩母祠」或神壇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侗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稱。侗族大歌、蘆笛舞、侗戲、鬥牛會是傳統的文化娛樂活動。
侗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來的訪的男青年多為榮。男青年去時,每人都手提一個燈籠,晚上誰家的燈籠掛的多,說明誰家的女兒出眾,其父母也很得意。過節時,男女青年唱對歌表示愛情。男人穿對襟或右衽無劣諤衣,包大頭巾;婦女穿大襟無領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帶和綁腿,包頭帕,留長辮。以大米為主食,山區多吃糯米。好飲酒,嗜好酸辣味。打油茶、魚生、腌魚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餚。多數地區的侗族過春節,也有的地區在十月或十一月擇日「過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為祭牛節,節日讓牛休息,供以鮮草、糯米飯等食品。吃新節多在七月,屆時以新米和魚祭祖,預祝豐收。老人去世,男子須剃發。無論男女,均要汲水沐屍,而後裝束打扮,含口銀,忌銅鐵附身。喪期孝事忌葷吃素,實行土葬。經濟方面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也有一些林業,所產杉木非常有名。民間工藝較為發達,鼓樓和風雨橋是獨具民族風格的建築物。新中國成立後,與苗族聯合建立1個自治州,單獨建立了3個自治縣,與苗、瑤、壯族聯合建立1個各族自治縣。
『捌』 侗族的婚嫁習俗是什麼有詳細點介紹的嗎
侗族的婚姻,經過「說合」、「訂婚」、「迎娶」等過程。解放前,曾流行姑舅表婚,姑媽的女兒要優先嫁給舅家為媳。
女子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婚後新娘即返娘家,遇有農忙、節日或重要事情,接回夫家住數日後又返娘家,有的往返數年,直到懷孕生子後才長住夫家。
侗族社會青年男女社交自由。每逢節日,農閑或勞動之餘,姑娘和小夥子們便聚在一起唱歌遊玩,用歌聲來播種愛情的種子。這種社交活動南北地區有所不同,北部地區是白天在山坡上進行,稱為「玩山」或「趕坳」,聚會的地方叫「花園」;南部地區通常在晚上的家中進行,男方稱「走寨」,女方稱「坐夜」,習慣稱為「行歌坐夜」。
侗族的家庭是以男子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個體小家庭,兩代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很普遍。這種大家庭通常是祖父母、父母與最小的兒子居住。一般情況下,兒子成婚以後,生育了兒女便與父母弟妹分居。
(8)侗族男人動畫圖片擴展閱讀
侗族的風俗習慣:
1、侗族服飾多種多樣,不同年齡、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裝飾,有左衽、右衽、對襟;有布扣、銅扣、銀扣;有褲裝、裙裝;喜青、藍、黑、白各色;有頭飾、頸飾、胸飾、腰飾、手飾、腳飾等等。
2、侗族飲食習俗很有特色。侗族以大米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麥、高粱、薯類,但一般為調劑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養的禽畜為主,有豬、牛、羊、雞、鴨、鵝等,尤喜食魚類。蔬菜品種較多,以青菜、白菜、蘿卜、茄子、豇豆、黃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為普遍。
3、侗族居住的村寨多具有依山傍水的特點。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寨邊梯田層層,寨腳溪河長流,寨頭村尾樹木參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戶,小的二三十家。
侗寨的房屋建築,多是用杉樹建造的木樓,有一至二層的小樓房,也有三到四層的大高樓。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腳樓。
『玖』 侗族有哪些特色
侗族 ,人口為2514014人。 分布在貴州省、湖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毗鄰的地區,其中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地。
特色:
1、使用侗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侗水語支。
2、有南北兩個方言。
3、侗族原無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漢字。1958年以侗語南部方言為基礎,以貴州省榕江話為標准音,採用拉丁字母創設了侗文。
4、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5、侗族源於中國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漢時稱為「駱越」,魏晉以後稱為「僚」,侗族就是僚的一部分。古代文獻史冊上稱侗族為「洞人」、「峒人」、「洞蠻」等,其自稱為「甘」,宋時音譯為「仡伶」,明以後稱「峒僚」、「峒 蠻」、「峒苗」,或誤稱為「苗」。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其為侗族。
6、侗族人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粳稻為主,糯稻次之,並善於稻田養魚。侗族人還從事林業,以種植杉木、油茶著稱,以油茶待客是侗族人熱情好客的習俗。侗族婦女喜歡種棉花,自織布、染布。
7、侗家以人人會唱歌自豪,人們稱譽侗族地區是「詩歌的海洋」。村寨中的鼓樓和風雨橋以它們的獨特風格,顯示著侗族人民的建築藝術。講究禮貌、敬老愛幼、樂於助人、修橋補路、重視公益事業是侗族人的傳統習俗和美德。
『拾』 侗族有代表性的事物
縣內侗族村寨多坐落田土較多的山間盆地和溪,河沿岸的田壩邊緣,依山傍水。侗族名居分為干欄式木樓和地屋兩種。居於平壩,沿河兩岸的侗民多居地屋,山區溪旁的侗民多居木樓。
服飾
侗族衣料,以自紡自織的家織土布為主,細布和綢緞多作盛裝或配飾。
侗族婦女裝束分穿裙和穿褲兩種。因居住地不同,服飾也有差別。按其類別可分為三寶式,七十二寨式,四十八寨式,天甫式服飾。
侗族兒童不分男女,多穿右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