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宋朝男的為什麼頭上戴花
男人戴花,唐已有之。不過,不甚普遍。明清時期,偶有為之。唯有兩宋,男人戴花蔚然成風。不信,回頭再去讀一遍《水滸傳》,你會發現梁山好漢簡直就是「花團錦簇」:病關索楊雄,「鬢邊愛插芙蓉花」;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阮小五「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而劊子手、滿臉橫肉的蔡慶,生來愛戴一枝花,於是人家乾脆叫他「一枝花」蔡慶……
小說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大宋民間敢如此肆意地戴花,當然是有官方的時尚潮流在前面引領。其中最具時尚標桿作用的當數風流君主宋徽宗。宋徽宗每次出遊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從駕的臣僚、儀衛,也都賜花簪戴。宋徽宗不僅崇尚戴花,還要制定一些規則,他賜給隨身的衛兵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男人簪花發展到宋朝,幾近極致。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為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等級的象徵。在宋代重要的史料筆記《鐵圍山叢話》里,對此有詳細的記錄。每逢重大節慶,例如郊祀回鑾、宮廷會宴和新進士聞喜宴等,皇帝都要賜花給臣僚。皇帝賜給臣僚們的簪花還分品位:生辰大宴又有遼使在場時,用絹帛花;春秋兩宴,用羅帛花;陪同皇帝遊玩的小宴,則用滴粉縷金花……賜花時,還按官員的品階決定多少。可謂尊卑有序、多寡有數。
「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葯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這是詩人楊萬里的戲作,而我卻從中看到一個被花海浸泡、淹沒的大宋王朝。兩宋的國情似乎確實有別於前後朝,那就是以文治國。這是大宋開國皇帝、出生於傳統武將門庭的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方針。為了讓後世子孫徹底貫徹他的精神,他還留下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遺訓,並將其刻在一塊石碑上,藏於深宮密室。每當新帝即位時,一個秘密儀式便是恭讀遺訓。密室只有皇帝可以進入,因此包括重臣都不知道「石刻遺訓」的存在,直到宋太祖死後150年,汴梁被金兵攻陷,皇宮遭到蹂躪,這塊石碑才被發現。
宋太祖留給子孫的遺訓是什麼呢?「不得以言論之故,處死士大夫。」遺訓只有兩句,這是其中之一。試想一下,一位君王在安排後事時,該有多少千叮萬囑的事啊,可宋太祖偏偏留下了這么一句,可見他有特殊用意。或許他認為,文人再怎麼胡說八道,也不會扛槍造反,所以盡可以讓他們自由發言。不管怎麼說,這個遺訓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文人揚眉吐氣,翻身做主。宋人爭做文人,並熱衷於享受生活,崇尚文學藝術。文人氣氛如此之濃,所以很難不把一切事關風雅之事都發展到極致。這其中便包括把原本屬於風情、愛好、習俗的男子戴花,演變成為一個國家的禮制。
說到簪花,除了鮮花,宋人還戴人造花。有一種是用琉璃即玻璃製成的,度宗時,宮中即流行簪戴琉璃花,世人爭相仿效。有詩人便賦詩道:「京城禁珠翠,天下盡琉璃。」琉璃——流離,有識之士認為這是「流離之兆」。確實,度宗逝後五年,南宋即告滅亡。這是否可以說是文而誤國呢?
㈡ 古代女子為了好看會在頭上戴花,宋代也有男子戴花的習俗嗎
腦袋瓜上插花,是宋代男人最時興的打扮,在宋代,不但女人愛花,男人也愛花,通常男人盡管愛花,可是礙於面子依然會含蓄的把花帶在身上。而宋代的男人就不同了,宋代的大官們在戴官帽外出會友時,都是在帽子後面別朵花,究竟是什麼緣故,竟會促使男人往腦袋瓜上插花?
我覺得在宋代早期,男人對往腦袋瓜上插花還是不能接納的,可是官府卻非常喜愛賜花給臣子們,還要求臣子們務必感激恩德似的接住,並高高興興的戴上,這才促使臣子們無法低調,甚為逼人太甚。
在宋代,不但大官們喜愛在腦袋瓜上插花,就連犯人被釋放出來的時,獄卒也要給他們腦袋瓜上插朵花,才能夠離去,這類男人戴花的風氣。不但在宋代,據說還影響了北方部分的子民。
㈢ 古代男子頭上戴花嗎﹖
古代年輕男子遇上年節、喜慶和高興事,常有戴花的。至少在唐宋時男子戴花。
我們都知道古代進士及第前三甲為狀元、榜眼、探花,而在唐代,探花並不專指進士及第第三名,唐代新科進士赴瓊林宴時都要戴花,赴宴前挑選一兩位年輕英俊的新進士去採花,稱探花郎。
到了宋代,男子戴花的文字記述在詩詞中俯首可拾。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皆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這是蘇軾被貶杭州時所作《吉祥寺賞牡丹》,記述自己和朋友賞花飲酒,喝得差不多了摘花戴在頭上回家去,一路磕磕絆絆,路人都圍觀取笑,沿街的人家許多婦女也捲起珠簾看他。不管其情景可否當真,至少能說明男子戴花。雖然自稱老人,當時蘇軾其實並不老,只是他一慣喜歡以老自居。他寫「老夫聊發少年狂」時不過三十歲。
最後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插花還起舞,管領風光處。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這是南宋抗金名士張元干在秦檜死後重新被朝廷起用時所作,雖然鬍子都白了也無所謂,照樣「插花又起舞」,因為高興。
㈣ 為什麼宋朝男人喜歡在頭上戴花 梁山好漢也不例外
宋朝文化是真的開放,之前有講過愛紋身,其實宋朝男人還有一個愛好,那就是戴花,頭戴一朵花,天下我最美。你知道嗎宋朝人愛戴花到什麼程度?你可能想像不到,水滸傳裡面的好漢形象大家都記得吧,都是五大三粗的大老爺們,這裡面就要好幾個愛花成性的漢子。
小小一朵花成為上層階級標識
這戴花的風氣已經形成了,自從皇宮里流傳出了戴花的風潮,下面呢的人也已戴花為榮,這個就是身份的象徵,梁山好漢戴花也可能就是想要更高的身份吧。
當然大宋不是一個小氣的官方,要與民同樂,每逢節假日,皇帝就送花給大臣,不過呢,根據官職大小分到花也就不一樣了,需要官位和花的品級相對應,多大的官戴多少品級的花也是有規定的。
有一次,大宋皇帝宴請群臣,突然宣布,三品一下就不給戴花了,這下好多的官員都不高興了,臉色特別難看,憑什麼官職低就不送花了,望著婀娜多姿的宮女們手托著花盤,他們失望極了。當時大詩人楊萬里也在場,不過他的官級太小,沒有戴上花,還特意做了酸溜溜的詩作。
宋朝花需求太大了以至用假花
當時宋朝用的花,大部分是牡丹,芍葯,薔薇等端莊艷麗的花,後來,大家都要戴花了,這需求量一下子上來了,大家反應過來的時候才發現花不夠戴了,有機靈的人就馬上發現了生財之道,那就是做假花,這樣宋朝就出現了人造花了,這種人造花就是用玻璃做的。這種玻璃花在度宗皇帝的時候特別流行,老百姓都搶著戴玻璃花。
不過玻璃在古代叫琉璃,諧音流離,這下南宋就滅亡了。
㈤ 宋朝時期的男子戴花是一種什麼習俗,這裡面有什麼含義
宋男子愛戴花,是宋朝當時普遍的一種社會風氣。
其實男子戴花,在唐代就已經有了。只不過,還不沒有很普遍,明清兩代時,也有男子戴花,但情況也比較少。只有宋代,才形成了大規模的男子戴花風氣。這一點從《水滸傳》中便可看出。
二是為了彰顯身份。這點很好理解,金花、玉花肯定比路邊採的小花更能彰顯自己的身份吧。所以宋男子為了體現自己身份地位、志趣品味,就很愛在頭花上做文章。據說當時流行一種琉璃制的花,但琉璃這種材質卻非常昂貴,所以能佩此花者一般都是有錢人。還有像《水滸傳》中的西門慶一般只戴紅、黃色的絹花,這是因為染紅布比較昂貴,非普通百姓能用起,這就從側面顯示了他富二代的身份。
㈥ 宋朝的男人為什麼要戴花
男人戴花,唐已有之。不過,不甚普遍。明清時期,偶有為之。惟有兩宋,男人戴花蔚然成風。不信,回頭再去讀一遍《水滸傳》,你會發現梁山好漢簡直就是「花團錦簇」: 小說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大宋民間敢如此肆意地戴花,當然是有官方的時尚潮流在前面引領。其中最具時尚標桿作用的當數風流君主宋徽宗。宋徽宗每次出遊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從駕的臣僚、儀衛,也都賜花簪戴。徽宗不僅崇尚戴花,還要制定一些規則,他賜給隨身的衛兵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男人簪花發展到宋朝,幾近極致。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為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等級的象徵。在宋代重要的史料筆記《鐵圍山叢話》里,對此有詳細的記錄。每逢重大節慶,例如郊祀回鑾、宮廷會宴和新進士聞喜宴等,皇帝都要賜花給臣僚。皇帝賜給臣僚們的簪花還分品位:生辰大宴又有遼使在場時,用絹帛花;春秋兩宴,用美麗的羅帛花;陪同皇帝遊玩的小宴,則用珍巧的滴粉縷金花……賜花時,還按官員的品階決定多少。可謂尊卑有序、多寡有數。 「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葯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這是詩人楊萬里的戲作,而我卻從中看到一個被花海浸泡、淹沒的大宋王朝。一個男人戴花,可以看作別有風情;一群男子戴花,可以視為別有習俗;一個國家的男性都戴花呢?為別有國情? 兩宋的國情似乎確實有別於前後朝,那就是以文治國。這是大宋開國皇帝、出生於傳統武將門庭的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方針。為了讓後世子孫徹底貫徹他的精神,他還留下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遺訓,並將其刻在一塊石碑上,藏於深宮密室。每當新帝即位時,一個秘密儀式便是恭讀遺訓。密室只有皇帝可以進入,因此包括重臣都不知道「石刻遺訓」的存在,直到宋太祖死後150年,汴梁被金兵攻陷,皇宮遭到蹂躪,這塊石碑才被發現。 宋太祖留給子孫的遺訓是什麼呢——不得以言論之故,處死士大夫! 說到簪花,除了鮮花,宋人還戴人造花。有一種是用琉璃即玻璃製成的,度宗時,宮中即流行簪戴琉璃花,世人爭相仿效。有詩人便賦詩道:「京城禁珠翠,天下盡琉璃。」琉璃——流離,有識之士認為這是「流離之兆」。確實,度宗逝後五年,南宋即告滅亡。這是否可以說是文而誤國呢? 在宋朝,男人戴花這習慣,跟性情風流與否無關,跟出身貧富也無關,是當時的一種普遍風氣。據《宋史·輿服志》,「簪戴」本是一種朝廷禮儀:「襆頭簪花謂之簪戴。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水滸傳》第72回「柴進簪花入禁苑」,背景便是宋徽宗上元節出遊,宮禁值班人員「襆頭邊各簪翠葉花一朵」,相當於通行證,柴進就靠騙了一朵翠葉花而混進了睿思殿。 朝廷「簪戴」之風流傳出來,達官貴人舉行酒宴時也加以仿效。《夢溪筆談》里就載過「四相簪花宴」故事:慶歷年間韓琦鎮守淮南,後花園中有一株芍葯忽然開花四枝,花色上下紅、中間黃蕊相間,這種後世稱為「金纏腰」或「金帶圍」的品種,當時揚州還沒有,韓琦請王珪、王安石、陳升之來觀賞,席間把花剪下,各簪一枝。四人後來都做到宰相之位,芍葯因此被稱為「花相」。「簪戴」風氣再流傳到社會一般人眾當中,便形成了男人愛戴一枝花的現象。
㈦ 宋朝男女為什麼喜歡頭上戴花呢
女人戴花從古至今都是一樣,人面桃花相映紅,相得益彰,這不奇怪。
奇怪的是男人戴花。
現代人如果這樣,肯定給人很別扭的感覺。
下面我就講述下為什麼宋朝男子喜歡頭上戴花:
男子戴花習俗的消失南宋度宗時,宮中流行簪戴琉璃花,就是玻璃製成的,世人爭相仿效。
民間有詩:「京城禁珠翠,天下盡琉璃。」
琉璃——流離,有識之士認為這是「流離之兆」。
確實,度宗逝後五年,南宋即告滅亡。
蒙古滅金滅宋,元朝建立,推行等級制度,北方原金國地區漢人為第三等,南方漢人為第四等。民生壓抑,只為溫飽,男子戴花之風日漸消失。
後世至今唯有中狀元和結婚喜慶之時男子才戴花。
㈧ 宋朝男人喜歡頭上戴花,是為了什麼
宋代男子頭上戴花,一是為了裝飾打扮,二則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
宋朝是繼唐朝以後的一個朝代,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承襲了唐朝的一些風俗。比如說唐朝人在經濟文化鼎盛時期,會更加註重於自身的穿衣打扮,在身上佩戴香囊或者是玉佩等首飾,當然,這樣懂得穿衣打扮的男子在唐朝還是比較少見的。絕大多數唐朝的男人大都還是像個剽悍的男子一樣,身上佩戴著劍或刀刃,帶花的幾率幾乎不大。
當然,除了為了給自身增加更多的吸引力,頭上戴花還有一種彰顯身份的作用,因為在這些頭上戴花的男子中,大多是達官貴人家的子弟,他們佩戴著頭花到處遊玩,不僅能夠起到炫耀的作用,還能在人群中被人所注意到,這正是這些子弟們想要的效果。而平常百姓很少有時間到處閑逛,更別說佩戴著一隻鮮艷的頭花到處轉悠,以博目光了。
㈨ 宋朝男子喜歡在頭上戴花,當時這么做有什麼說法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女為悅己者容";"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人類對於"美"的追求大抵從未停止,也永無盡頭。若是還像宋人一樣活在一個經濟發達,物質相對充足的時代,追求美就更是一種社會習以為常的風尚。
也正是在這種風尚之下,有些超脫我們想像的"漢子簪花"才應運而生。
㈩ 唐朝男人流行頭上戴花嗎
唐宋時期男子流行帶花。
唐、宋年間,男子戴花,風靡盛行,隨處可見,不足為奇!說唐、宋年間盛行男人頭戴鮮花,並非空口無憑,有古代詩人、小說家們的美詩、妙句為證。
晚唐詩人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中的詩句: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詩句中「插滿」表明,唐朝男子不光戴花,還可以隨心所欲地滿頭插花戴花。唐朝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當時當地的習俗是,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要登高,要品飲菊花酒,男人們要將茱萸草茱萸花插在頭上。從詩句里,也可窺見一斑,起碼,在當時,男子有戴花的習慣,加上又是傳統節日,並且不必擔憂受任何人的指責與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