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區分海狗、海獅、海豹它們有何區別
海豹(Seal)、海獅(Sea lion)、海狗是屬於鰭腳類動物(Pinnipeds),有適合於水中活動的流線型身體,腿部變成鰭狀,與狗、貓、熊類同是肉食性動物,但它們和其他食肉目最大的不同點是,鰭腳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水中生活,只有休息及進行交配時才回到陸地上,有些種類甚至連交配都是在水中進行的,盡管如此,但是在快要生產小寶寶時,雌的還是得回到陸地上來生產。
鰭腳類的祖先,原是在數千萬年,前生活動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
鰭腳類動物可分為三科:
一類是外耳殼完全退化的海豹科(Phocidae)
一類是耳殼很小的海獅科(Otariidae)
一類則是海象科(Odobenidae)
以下就分別介紹這些可愛的海中哺乳動物。
在陸地只能爬行的海豹 :
海豹的前腳較後腳為短,覆有毛的鰭腳皆有指甲,指甲為5址。耳朵變得極小或退化成只剩下兩個洞,游泳時可自由開閉。
游泳時大都靠後腳,但後腳不能向前彎曲,腳跟已退化與海獅及海狗等相異,不能行走,所以當它在陸地上行走時,總是拖著累贅的後肢,將身體彎曲爬行,並在地面上留下一行扭曲的痕跡。主要分布在北極、南極周圍附近及溫帶或熱帶海洋中,目前所知10屬,19種。
可在陸地上行走的海獅及海狗 :
海獅和海狗同屬於海獅科,共有7屬,14種。它們和海豹的差別為:海獅及海狗的鰭狀後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夠在陸地上行走,而海豹則不能。
此外,有如小指頭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久缺的特徵。因雄性頸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為「海獅科」。
海獅易與人類親近,記憶力不錯,可以飼養學藝。海獅的毛粗硬無絨毛,能防濕,毛皮僅可作防水用具外,沒有什麼價值。
海狗很像海獅,全身覆有絨毛,臉很短是其特徵。海狗與海獅不同,不會學藝。但因為它們的皮毛柔軟、漂亮,往往招致獵人的捕殺以獲取暴利,目前在嚴格的國際法令保護下,族群數目正逐漸回復中。
海象,顧名思義,即海中的大象,它身體龐大,皮厚而多皺,有稀疏的堅硬的體毛,眼小,視力欠佳,體長3~4米,重達1300公斤左右,長著兩枚長長的牙。與陸地上肥頭大耳、長長的鼻子、四肢粗壯的大象不同的是,它的四肢因適應水中生活已退化,不能像大象那樣步行於陸上,僅靠後鰭腳朝前彎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進。海象主要生活於北極海域,也可稱得上北極特產動物,但它可作短途旅行。所以在太平洋、大西洋都有其蹤影。
海象喜群居,性情懶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據記載,海象壽命為45年)大部分用在睡懶覺上,因此常常可看到成百上千頭海象悠然自得地在冰上或海岸酣睡。長期生存斗爭的經驗,使海象時時刻刻也不放鬆警惕。這時,便有一名海象擔任起警衛員的工作。一旦發現敵情,警衛員便會大聲喚醒沉睡的夥伴;或用長長的牙撞醒身邊的同胞,並依次傳遞下去。有時為了防禦更加周到細致,它們還會在水中暗裏安排了第二個警衛員。
海象形似笨重,但卻十分靈巧。當它潛入海底覓食時,巨大的牙被運用得得心應手,不斷地翻掘泥沙,同時,敏感的嘴唇和觸須也隨之探測、辨別,碰到食物,便用齒將其喜食的烏蛤、油螺等的殼咬破,然後將其肉體吃掉。
海象雖為龐然大物,但它對北極鯨和北極熊卻望而生畏。北極熊可用力大無窮的熊掌將其腦殼擊碎,然後美美吃上一頓。當海象在水中遇到虎鯨時,雙方便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激戰,這時海象便採取集體防禦的策略,奮起進行自衛。道高一隻,魔高一丈,狡猾的虎鯨則採取分而殲之的方針。海象的經濟價值很高。
❷ 如何分辨海豹、海獅、海象、海牛和海狗
首先區分一下相對來說最常見的海獅和海豹。
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注意到,海獅實際上是有耳朵的,這是區分海獅和海豹最簡單的方法。
另外海獅可以用前鰭支撐起自己的身體來行走,海豹不行。海豹在路上的行走方式一般是靠自己肥碩的大肚皮彈著往前動。
海豹一般來說看上去會比海獅胖一點,脖子短到幾乎沒有,也不會用腳走路。表情包里特別常見的白色糯米團子是海豹中的一種,豎琴海豹的寶寶。
會區分海豹和海獅之後,我們來開始試圖區分剩下的三種動物。
先說海象,海象人如其名,它們有牙呀。除此之外特別胖,身上都是肥出來的褶子。
海牛就是儒艮,其實跟以上幾位長得非常不像,頭有點像河馬,而且最明顯的是,它沒有後腳~
海狗比較容易跟海獅混淆。它們都有小耳朵,可見的區別可能是海狗臉比海獅短一點。
總結來說就是:長牙的是海象,頂球的是海獅,矮胖的是海牛,長得像海獅但是又不是很像海獅的是海狗,在陸地上不會走路只會彈來彈去的表情包積極分子是海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