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的矛和盾長什麼樣子
矛與盾都是古代兵器名,矛是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盾是防禦性武器。
一、矛是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是戰爭中常用兵器。長柄,有刃,用以刺敵。矛的歷史久遠,其最原始的形態是用來狩獵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後來人們逐漸懂得用石頭、獸骨製成矛頭,縛在長木柄前端,增強殺傷效能。
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常發現用石頭或動物骨角製造的矛頭。奴隸社會的軍隊,已經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商朝時,銅矛已是重要的格鬥兵器。 從商朝到戰國時期,一直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闊葉銅矛發展成為戰國時的窄葉銅矛。
矛柄的製作也更為精細,出現了積竹矜,即以木為芯,外圈以兩層小竹片裹緊,塗漆,使柄堅韌而富有彈性。從戰國晚期開始,較多使用鋼鐵矛頭。直到漢代,鋼鐵製造的矛頭才逐漸取代青銅矛頭。隨著鋼鐵冶鍛技術的提高,矛頭的形體加大並更加銳利。
二、盾是古代作戰時一種手持格擋,用以掩蔽身體,抵禦敵方兵刃、矢石等兵器進攻的防禦性兵械,呈長方形或圓形,其尺寸不等。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龜背,內面有數根系帶,稱為"挽手",以便使用時抓握。
公元前兩千年出現了銅盾,後來又出現了鐵盾。盾牌的表面一般都包有一層或者是數層皮革,可以防止箭、矛和刀劍的攻擊。通常還繪有各種彩色的圖案、標志、徽章等等。隨著槍炮火葯等兵器的發展,盾牌逐漸被廢棄。
盾雖然只能用以防禦,但常配以刀槍,也能發揮很大的進攻能力。用法主要有:騰、跌、撲、滾、伏、竄、踔、蹲等。盾牌作為武術套路較為流行的有:矛、盾對打、盾牌刀進棍、盾牌刀進槍、三節棍進盾刀等。
(1)矛盾武器的圖片長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韓非子有一篇文章《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常用來諷刺那些言過其實,自相矛盾的人(或現象)。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白話釋義:
有一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穿透它。」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
有人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結果會怎麼樣呢?」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什麼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麼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⑵ 描述一下矛和盾的樣子以及作用
矛,兵器名,是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是戰爭中常用兵器。長柄,有刃,用以刺敵。
盾,古人稱「干」,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後來還稱作「牌」、「彭排」等。盾作為一種「主衛而不主刺」的衛體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經存在。到唐代時,盾改稱「彭排」。宋代時正式稱「牌」。明清兩代沿襲宋習,稱牌而不再稱盾。
矛和盾的作用:矛是用來進攻的利器,盾是用來防禦的工具;為了進攻更有利,把矛做的越來越銳利,而為了防護更有效,把盾設計製作的更堅固牢靠。這就是一對攻防對抗現象,轉換為語言和現實中的「矛盾」。
(2)矛盾武器的圖片長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相關典故(成語名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成語發音:yǐzǐzhīmáo,gōngzǐzhīdùn 成語釋義:子:對別人的稱呼;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擋住敵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對方的觀點、方法或言論來反駁對方。
成語出處:《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成語示例:菲薄古書者,惟讀過古書者最有力,這是的確的。因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魯迅《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
⑶ 古代兵器朔是什麼樣子的有圖採納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因為爭奪權力跟生存爆發過不少的戰爭。在這些戰爭當中自然出現過不少的兵器,有不少的兵器在歷史上留下非常濃重的一筆,其中比較出名的武器就是刀、槍、劍、鏜、棍、朔、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這十八般兵器。
由於槊這種武器通常情況下越重越好,當時的工匠要花費好多年的時間才能打造一個出來,所以造價非常昂貴。除此之外,槊在當時還是一個身份的象徵,只要那些需要領兵作戰的門閥貴族才會佩戴這樣的武器,槊因此在當時基本都是身份的象徵。
⑷ 描述一下矛和盾的樣子並說說它們的作用
1、矛的樣子:矛的構造簡單,只有矛頭、矛柄兩部分。矛頭分為「身」和「骱(jiè)」兩部分。矛身中部為「脊」,脊左右兩邊展開成帶刃的矛葉,並向前聚集成銳利的尖鋒。有的脊兩側帶凹槽,稱「飲血」,為矛頭刺入人體時出血進氣,以減少阻力。
「骸」是用來連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細便於裝柄。為防止拔矛時矛頭脫落,有的矛矟兩邊鑄有環狀鈕,可用繩穿過把矛頭牢牢綁縛在柄上。矛柄有木柄和積竹柄兩種。「積竹柄」是用細竹做柄,打通竹節,竹芯內填充木條,然後用繩裹紮起來塗上漆。
積竹柄堅韌而富有彈性,不易折斷,性能優於木柄。矛的基本形制有狹葉、闊葉、長葉、葉刃帶系和凹口骹式等。
矛的作用:主要作用是刺擊敵人。
(4)矛盾武器的圖片長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矛為兵刃中最長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稱;惟所謂丈八者,以周尺計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則矛之由來,實在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後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
矛屬於刺兵,是槍的前身。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為主要兵器。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長,二為刃、一為。刃之脊隆起,脊之兩旁微陷,以通空氣,取其刃而易拔也。
《周禮·考工記·廬人》:廬人為廬器,戈六尺有六寸,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弗能用也。而無已,又以害人。故攻國之兵欲短,守國之兵欲長。攻國之人眾,行地遠,食飲飢,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
守國之人寡,食飲飽,行地不遠,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長。
《周禮·考工記·廬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鄭玄註:八尺曰尋,倍尋曰常。酋、夷,長短名;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長矣。
《周禮·考工記·廬人》:凡為酋矛,參分其長,二在前,一在後,而圍之;五分其圍,去一以為晉圍,參分其晉圍,去一以為刺圍。
漢劉熙《釋名·釋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頭曰:入地也,松櫝長三尺,其矜宜輕,以松作之也。櫝,速櫝也,前刺之言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矛長丈八尺曰俏,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殺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敵陣之矛也。仇矛,頭有三叉,言可以討仇敵之矛也;夷矛,夷,常也,其矜長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滅敵,亦車上所持也;矛,長九尺者者也,霍也,所中霍然即破裂也。
殳矛,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於車上,使殊離也。
漢劉熙《釋名·釋用器》:仇矛,仇,讎也,所伐則平,如討仇讎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小矛),延也,達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 :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屈盧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為陣關下。
《典略》:周有屈盧之矛。
盾,古人稱「干」,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後來還稱作「牌」、「彭排」等。傳說我國最早的盾,遠在黃帝時代就有了。
《山海經》中有關於「刑天」這位英雄人物的神話,描寫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揮舞不停的雄姿。陶淵明為此寫詩贊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盾作為一種「主衛而不主刺」的衛體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經存在。到唐代時,盾改稱「彭排」。宋代時正式稱「牌」。
明清兩代沿襲宋習,稱牌而不再稱盾。
網路,矛
網路,盾(防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