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考拉的介紹
樹袋熊,又稱考拉,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也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因為樹袋熊從他們取食的桉樹葉中獲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乾旱的時候喝水。
考拉大體歸屬為夜行性動物,在夜間及晨昏時活動旺盛,因為這比在白天氣溫較高時活動更能節省水分與能量消耗。白天通常將身子蜷作一團棲息在桉樹上,晚間才外出活動,沿著樹枝爬上爬下,尋找桉葉充飢。
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桉樹上,但偶爾也會因為更換棲息樹木或吞食幫助消化的礫石下到地面。以桉樹葉和嫩枝為食,桉樹葉是他們唯一的食物。他們幾乎從不下地飲水,因為從桉樹葉中能得到足夠的水分。
(1)考拉爬樹圖片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考拉主要分布在昆士蘭、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和南澳州的低海拔、不密集的桉樹林中,考拉在自然界面臨的天敵主要有澳洲野犬、狐狸和老鷹等。
2、人類活動導致考拉棲息地喪失和碎片化是考拉種群面臨的最大威脅。澳大利亞沿海地區的城市化進展和內陸地區叢林開墾等人類活動直接導致考拉數量急劇減少。
3、為了拯救考拉,澳大利亞不少志願者開始領養考拉。他們精心撫育失去父母的小考拉孤兒,對在野外受傷的考拉進行精心治療,在考拉成年或恢復健康後把它們放歸野外以充實種群。
㈡ 奧地利動物園里的考拉寶寶太萌了!你對這種動物了解多少
近幾日,奧地利動物園開放,不少遊客看到抱著樹枝賣萌的考拉寶寶特別可愛,紛紛拿出相機給它們拍照留念。對於考拉這種動物很多人都有了解,知道它是澳大利亞的國寶,其地位相當於我國的熊貓,同樣都是又萌又可愛的動物,不管到哪裡都會受到人們歡迎,下面就讓我們更具體地了解一下,考拉這種人見人愛的珍稀動物。
長期趴在樹上的吃貨2013年,CNN評選出了世界最可愛的若干物種,考拉榮獲排行榜上的第15名。實際上考拉確實是種非常可愛的動物,只是它們的生活習性比較獨特,它們幾乎終生都是趴在桉樹上度過的,很少下地喝水,而且它們也比較挑食,澳洲有300多種桉樹,它們卻選擇只吃其中的30種桉樹葉子。一隻成年的考拉熊,每天要吃掉一斤左右的桉樹葉,不用喝水也會消化良好,它們長有不少臼齒,能夠把桉樹葉子嚼成細細的糊狀物,有利於在腸道中消化。它們常吃的桉樹葉子包括藍桉、脂桉、細葉桉、小果灰桉、赤桉等,吃飽喝足之後不是睡覺就是坐在樹上發呆,活動時間多為夜晚。
㈢ 樹袋熊又叫考拉,它是如何成為澳大利亞國寶的
樹袋熊又叫考拉,它是如何成為澳大利亞國寶的?
樹袋熊一天可以睡上十八小時,白天看起來懶散迷糊,夜間卻很活躍。在歐洲人到達澳洲以前,當地的土著人稱樹袋熊為「考拉」,意思就是「不喝水」的動物。原來,樹袋熊最特別的習性就是可以不喝水。它們經常呆在樹上,不愛活動,飢餓時就以嫩綠新鮮的桉樹和膠樹的葉子為食,這兩種樹葉所含的水分較多,足以供應樹袋熊身體所需的水分,所以它們可以不喝水,有的甚至終生滴水不進,仍然能夠正常地生活與發育。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小傢伙所吃的桉樹葉是一種有劇毒的樹葉,對於健壯的牛羊來說一點兒就可以致命,然而考拉卻以其獨特的消化系統來適應這種食物。它的腸胃能有效地吸收桉樹葉里的營養物質,並將毒素隨大便排出體外。
㈣ 考拉什麼樣
樹袋熊又叫考拉、無尾熊,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生活在澳大利亞,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屬哺乳類中的有袋目樹袋熊科。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乾旱森林中。
考拉非常適於樹棲生活。盡管不象其它諸如樹袋鼠之類的樹棲有袋動物一樣,考拉並沒有明顯的尾巴,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它出色的平衡感。考拉肌肉發達,四肢修長且強壯,適於在樹枝間攀爬並支持它的體重。前肢與腿幾乎等長,攀爬力量主要來自於發達的大腿肌肉。
考拉的爪尤其適應於抓握物體和攀爬。粗糙的掌墊和趾墊可以幫助考拉緊抱樹枝,四肢均具尖銳的長爪。前掌具5個手指,其中2個手指與其它3指相對,就象人類的拇指,因而可與其它指對握,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緊握物體。腳掌上,除大腳趾沒有長爪外,其它趾均具尖銳長爪,且第二趾與第三趾相連。
當接近樹木准備攀登時,考拉從地上一躍而起,用它的前爪緊抓住樹皮,然後再向上跳躍攀登。所以,當一棵樹成為考拉的家域樹而被經常攀爬的時候,考拉的爪在樹皮上留下的刮痕就非常明顯。另一個證明某棵樹被考拉所使用的標記就是,在樹基部會有考拉小球狀的排泄物。
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當處於安全的家域樹上的時候,考拉會自然地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坐姿和睡姿,同時也會因為躲避太陽或享受微風向而不停地在樹上移動位置。天氣炎熱時,考拉會攤開四肢並微微搖擺,以保持涼爽,而天氣變冷時,則會將身體縮成一團以保持體溫。
考拉下樹的姿勢是屁股向下地往下退。考拉經常下到地面並爬到另一棵樹上去,這時,它們常遭到家狗、狐狸、澳洲野狗的攻擊,或是被過往的車輛撞死撞傷。考拉能游泳,但只是偶爾為之。
考拉身上長有厚厚的皮毛,這對它們保持溫度的恆定很有利,而且,下雨時還可以當雨衣使用,以免身體遭受潮氣和雨水的侵擾。考拉的皮毛呈現出淡灰色到褐色等多種顏色,其中胸部、頸部、四肢和耳朵內側具白色斑塊。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塊特別醒目的棕色香腺。
考拉尾部的皮毛特別豐厚,這是因為考拉經常將它作為坐墊來使用的緣故,而且常常被污染,以致考拉下到地面上屁股朝向你時,一時會難以發現它的存在。
成年雄性考拉體重一般在8-14公斤之間,而雌性則為6-11公斤,分布在南部的考拉,因為需要適應較寒冷的氣候而擁有較大的體重和較厚的皮毛。
考拉大體歸屬為夜行性動物,在夜間及晨昏時活動旺盛,因為這比在白天氣溫較高時活動更能節省水分與能量消耗。考拉平均每天花18-22小時的時間來睡覺和休息,僅剩餘4個小時用來採食、活動、個人衛生清潔及與其它考拉進行交流。過去,因為考拉幾乎整天都在睡覺,所以,人們以為考拉是採食了桉樹葉而中毒的緣故。考拉這種幾乎整天都昏昏欲睡的狀態,實際上是它們在長期進化進程中形成的適應低營養的食物、同時節省能量消耗的有效的低新陳代謝適應機制。
考拉最明顯的特徵是鼻子特別發達,它讓考拉擁有高度發達的嗅覺能力,能輕易地分辨出不同種類的桉樹葉,並發覺哪些可以採食,哪些有毒而不能採食。當然,也能嗅出別的考拉所遺留標記的警告性氣味。
考拉會發出多種聲音與其它考拉進行聯系和溝通,雄性考拉主要通過吼叫來表明它的統治與支配地位,從而盡量避免打鬥消耗能量,並向其它動物表明它的位置。
雌性考拉不象雄性那樣經常吼叫,但也不一定,例如交配時,雌性會發出急促的尖叫聲,給人以正在相互打鬥的印象。母考拉與小考拉之間也會發出輕柔的滴答聲、嘯叫聲、溫和的嗡嗡聲和咕噥聲,溫和的呼嚕聲則表示對對方的不滿。但是,當考拉感到害怕時,都會發出一種類似嬰兒哭叫的聲音,同時伴隨著顫抖和搖晃。考拉也會用它們的腺體產生的氣味在樹上進行標記。
四千五百萬年以前,在澳洲大陸脫離南極板塊,逐漸向北漂移的時候,考拉或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首先開始進化了。目前的化石證明,二千五百萬年前,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存在於澳洲大陸上。在漂移的過程中,氣候開始劇烈變化,澳洲大陸變得越來越乾燥,桉樹、橡膠樹等植物也開始改變並進化,而考拉則開始變得依賴於這些植物。
一般認為,土著居民於6萬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經來到了澳洲大陸。如同其它澳洲動物一樣,考拉,也成為土著文化與文明中許多神話與傳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百年來,考拉雖然一直是土著居民的一項重要食物來源,可是,這並不妨礙它們繁榮昌盛。1788年,歐洲人第一次登上澳洲大陸以後,John Price成為第一個記錄考拉這種動物的歐洲人。他在進入悉尼附近的Blue Mountains時詳細地描述了考拉。1816年,考拉第一次有了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意即為「灰袋熊」。後來,人們發現,考拉根本就不是熊,於是,一個哺乳動物研究小組的成員將考拉叫做「marsupials」(意為「有袋類動物」),即剛出生的幼獸發育並不完全且需要在育兒袋中繼續發育的動物。現在,諸如考拉之類的大多數有袋類動物均分布於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在澳洲的土著語言中,考拉意即為「不喝水」,盡管澳洲的方言多種多樣。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資料中,考拉曾被記錄為多個不同的格式,如cullewine, koolewong, colo, colah, koolah, kaola, koala, karbor, boorabee, 和 goribun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