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木片有什麼特點竹片又有什麼特點
1、木片,平直,光滑,不易變形。
2、竹片,堅韌,耐用,易加工,他作為古代的書寫載體,更是承載了中國文化的古文明。
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
竹簡的影響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2. 關於中國古代文物名稱及圖片和介紹,都有哪些
青銅劍:青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製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後,青銅劍的製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一塊凸起來的隔板,叫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通常使用玉質材料,所以這種劍也叫「玉首劍」。東漢以後,鐵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青銅劍是我國古代戰爭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兵器。它一般是銅、錫合金冶煉製作而成的。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厘米,最長者將近95厘米。我國青銅劍的創造及其發展歷史,約可追溯到原始社會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商周時代即已出現,發展到已是高峰階段,嗣後,一直延續到秦漢。到鐵劍出現時,青銅劍就逐漸銷聲匿跡了。通過田野考古發掘,全國各地出土包括青銅劍在內的青銅兵器,可說是層出不窮,異彩紛呈,特別是前些年,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的發現,更是震驚中外,成為稀世之寶。
3. 中國古代文物名稱及圖片、介紹。
1、名稱:雙面神人青銅頭像,如下圖
介紹:
(1)中國古代大型鑄鐵建築物之一。位於湖北省當陽縣玉泉寺山門外。
(2)據塔身銘文記載建於宋嘉祐六年(1061),耗鐵七萬六千六百斤。塔高17.9米,塔身現稍向東北方傾斜。鐵塔底座和13層塔身是宋代鑄成;銅塔剎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後鑄的。
(3)古代的圖片和木片有什麼擴展閱讀:
當陽鐵塔塔身結構
(1)塔為八角形仿木結構,外為鐵殼,內為磚牆,塔心中空。底座基部周長9.6米;塔身從下至上每層周長和高度逐漸減小,到第十三層塔檐處,周長減至4.3米。
(2)底座和塔壁鑄有花紋和儀態不同的大小佛像。有八尊鐵金剛(現存六尊)鑄接在底座的八個拐角處。
(3)鐵金剛的頭頂有鋼柱插入上面的鑄件中。鐵塔共由44塊鑄件組成:底座為四塊,第一層分塔身、塔檐二塊,第二層以上每層各有平座、塔身、塔檐三塊,頂為蓮花盆和塔剎二塊。
(4)塔系麻口鐵鑄成,經取樣化驗,鐵塔的化學成分為:碳3.66%,硅0.05%,錳0.05%,硫0.022%,磷 0.29%。
4. 古代的竹筒做的書是什麼樣子的(求圖片)
竹簡,一種將文字、圖象或其他各種特定的符號寫繪於事先加工過的竹片上的書籍形式。
竹簡淵源: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鍾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4)古代的圖片和木片有什麼擴展閱讀
由來
產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鍾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 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的涵義
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
簡牘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紙張發明之前書寫典籍、文書等文字載體的主要材料,是我國最古老的圖書之一。
簡牘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一同被列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現,目前簡牘學也以驚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學科,它從史學、考古、古文字學、文獻學、書法等,多角度多領域,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術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
簡牘幾乎與甲骨文、金文同時出現,春秋到東漢末年是簡牘最盛行的時期,紙張發明後,竹木簡牘又與紙張並行數百年,直至東晉末年恆玄下令,簡牘制度方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