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② 清明節的素描圖片
清明節的素描圖片大全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是我國傳統節日,作為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的清明節的素描圖片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叢拍拿清明節的素描圖片【1】 清明節的素描圖片【2】 清明節的素描圖片【3】 清明節的素描圖片【4】 清明節的素描圖片【5】 清明節緬懷先烈的詩歌
百年回眸, 悠悠歲月,
舊中國,列強欺凌,
主權淪喪,山河破碎,生靈塗炭。
面對中華民族——
畢生最大的恥辱與危難,
多少仁人志士
慷慨悲歌,前仆後繼,
浴血奮戰在革命的最前線。
是他們讓中國從東亞病夫中
毅然走了出來
是他們改寫了中華民族
百年的悲慘歷史
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
在雄壯的戰鼓聲中浴血奮戰
為中華民族取得了
一個輝煌的勝利。
美好的現實正是革命先烈
所期待和為之奮斗不息的境界。
血與火的革命
與今天如火如荼的建設
相輔相成,渾然一體。
大地春色
融入了無數先烈的
熱血和生命。
不是有人說過,
給他一個支點,
他就可以撬動地球嗎?
那麼,有了愛國奉獻精神,
我們偉大的革命先烈,
就能日月當鼓,
銀河作弦,
奏響叱賀櫻吒風雲的'生命禮贊!
我們不會忘記,
不會忘記,
經受到無數瘋狂屠殺,
和深重災難的中華民族,
有一副高昂的頭顱,
一副堅挺的脊骨,
一雙喜馬拉雅山壯厚的肩膀,
一身黃河長江奔騰不息的血管。
昨天,
我們曾經,
托起五千年的文明,
托起過長城、故宮;
今天,
我們必然能用十三億雙手臂,
托起明天的太陽,
滲搭托起通向月球、金星、火星
宇宙每一個角落的
火箭、衛星和人造飛船…… ;
③ 2023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2023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大全(八張)
清明節是法定假日,法定節假日是由於我們國家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重視,對公民按照法律規定進行放假。因此清明節具有很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2023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2023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清明節氣有哪些注意事項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因而在民間清明節有很多禁忌。如清明忌諱刮風、下雨、陰天。人們認為,清明有風,主早;有雨,會對麥子造成傷害。相傳清明不明是荒年的兆頭。
在晉北地區,女子禁忌上墳,只有男子才有上墳的權利,上墳之後,回到家要用燒剩餓紙錢剪成門形,貼在門上。臨沂地區,忌諱婦女在清明時節回娘家,否則,會死公公。而有些地方就恰恰相反,剛過門的新媳婦一定要在清明時回娘家,相傳,不回娘家,婆婆會死。而在山東即墨有青年婦女躲清明的風俗,相傳這日天界會有凶神下凡抓俊俏的姑娘。
漢族民間有清明日戴柳、插柳的習俗。清明不戴柳已成為禁忌。這方面的俗諺有許多,如:「清明不戴柳,死了變成狗」。「清明不帶柳,死後變黃狗」;「清明不戴柳,死了變豬狗」;「清明不帶柳,紅顏成皓首」。等等。關於清明戴柳(或言帶柳)、插柳的習俗成因,也有多種說法。一說是與寒食、禁煙有關。即從晉文公重耳祭介子推,號令家家插柳禁煙火的故事傳說而來。《燕京歲時記》雲:
「清明即寒食,又日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瑩而已。」山東、河南等舊方誌中多從此說。
一說清明戴(帶)柳是與祭祖有關,不戴柳是不祭祖。所以世人咒罵不戴柳者「死了變豬狗」,言其不孝,豬狗不如,湖北一帶多依此說。還有一說,以為清明帶柳的習俗與黃巢造反有關。清人讓廉《春明歲時瑣記》中雲:「……清明日,婦女兒童有戴柳條者,斯時柳芽將舒苞如桑根,謂之『柳苟』。諺雲:『清明不帶柳,死後變黃狗』,其義殊不可曉,或曰:
『清明不帶柳,死在黃巢手』。蓋黃巢造反時,以清明日為期,帶柳為號,故有是諺也。」。其實,這些說法,都不見得確切。從清明又為鬼節一層意義上來看,插柳、戴柳實則具有驅邪避煞、消災解禍的巫術作用。清明上墳祭掃,既要拜祭祖靈(圖110),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擾。
因柳樹在民間信仰中具有驅邪的法力效用,所以要插柳、戴柳,以防不測。至於那些咒語,則不過是為確保此項習俗傳承遞繼所採取的一種手段而已。人們在違忌犯禁會遭惡報的恐懼之中,便不能不順風隨俗了。當然,如今,這類咒語的恐嚇力已經大大減弱而幾乎很少能再使人害怕了,因此,這一禁忌習俗也自然就在消亡之中了。由於清明是寒食節,舊時民間一般不動灶火,忌吃熱食,否則,以為要遭神罰的。俗諺雲:「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滿地。」山東即墨還有青年婦女躲清明(三月三)的習俗。據說這天有凶神要下凡抓俊俏姑娘,因此,這一天婦女忌作針線,一律要出外踏青,盪鞦韆。這實在是青年婦女出門踏青、玩耍的極好借口。婦女們在這一天玩得十分痛快、開心,因此當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這種說法。剛過門一年的新媳婦也要在清明時節回娘家,俗稱之為「換還寒食」。據說,不回娘家,會死婆婆。
而山東臨沂地區,則忌諱婦女在清明時節回娘家,否則,要死老公公。
此外,在桐稿禪與農事相關的方面,清明還忌諱天陰、下雨、刮風。俗以為:清明不明,即為荒年之兆。清明有風,主旱;清明夜落雨,對麥子不好。諺語雲:「麥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在黑龍江望奎、山東慶雲等地,清明節婦女不能做針線活,俗信動針線者會頭目不清。在山東陵縣,不能動碾磨。如果清明節恰逢三月三,在山東即墨,據說局塵這天凶神要下來抓俊閨女,青年女子不能在家,要出去躲清明。如果女子已出嫁的不能在婆家,要回娘家,叫做「換還寒食」。不過,在山東臨清。則忌諱這天回娘家。在晉北地區,女子忌上墳。
清明簡介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敬侍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並非如此。特別是華南西部,常處於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禦。
清明的由來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④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清明節手抄小報圖
1024x768 276k
清明節手抄報
850x565 436k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500x578 134k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_清明節_精。
600x401 70k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500x486 7張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_清明節_精。
400x300 42k
小學生清明節手抄報模板九_。
560x314 56k
治療近視
130x90 6k
小學清明節手抄報版面
1024x768 370k
清明節
3264x2448 2308k
歷元中學--新聞頁
500x478 132k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_清明節_精。
500x375 64k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及資料內容
734x509 198k
關於清明節手抄報-126範文網。
500x476 132k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_清明節_精。
500x586 144k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_清明節_精。
500x575 130k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_清明節_精。
600x401 36k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圖片) - 9。
話說清明手抄報高清晰
清明懷念英雄手抄報資料: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拼搏。
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未完成的事業 清明祭祖手抄報資料: 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
清明懷思的手抄報資料: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
清明佳節手抄報資料:清明節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5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清明手抄報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簡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節日起源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
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
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節日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清明手抄報內容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
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
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
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
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
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
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
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
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
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
小學生清明節手抄報
手抄報啊 我小學的時候手抄報每次都是頭條展出有幾個地方我可以教你1花邊 用綠色彩筆花 波浪線 圈起來 然後弄點葉子 花 這樣的花邊佔地方 又好看2字體 一定要用黑色水筆或者黑色鋼筆 其他顏色出不來效果3名字 你們的手抄報不知道是不是固定的報名,一定要起個響亮一點的。
我小時候有個期刊叫《聰明泉》每次直接把那三個大字印在手抄報上。下邊放白紙,把雜志封面放上去,用圓珠筆在期刊上使勁的描一下,然後拿開,用紅彩筆填塗。
4兩開的手抄報,報縫實在不想寫了直接寫幾個大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之類的5字體和文字要得體,一個文章一個圖。圖片不要自己畫,很難看的。
下邊放白紙,把你要參照的圖片放上去,用圓珠筆在原版使勁的描一下,然後拿開,用彩筆填塗。清明節的手抄報無非多一些其他內容1可以自己寫一篇見聞。
2弄一個專版紀念烈士的。這個就太好寫了。
抗日戰爭的歷史人物使勁往上寫多摘抄幾篇。
小學生清明節手抄報資料
【清明節簡介】英文名稱:Tomb-sweeping DayPure Brightness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
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祝福】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由來】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
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
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
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屍體。
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
求關於清明手抄報的資料(還有別的,請往下看
清明節簡介】 英文名稱: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
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祝福】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
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
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
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屍體。
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
關於清明節手抄報非常漂亮但是畫起來很簡單
網路圖片清明是中國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第五個節氣。
清明節在每年春天的四月四號到六號之間。這一天也是我們祭奠和緬懷逝去的親人的日子。
這時正是漫長的寒冬過去了,絢麗多彩、生機盎然的春天蹦蹦跳跳地來到我們身邊。一會兒春風和煦地吹拂著我們的臉;一會兒春雨淅淅瀝瀝地飄灑下來,使大自然格外的清明。
奶奶說:「清明節是最富有詩意的節日。」我們翻閱了《少兒讀古詩》這本書,找到了唐代詩人韋庄的「滿街楊柳綠似煙,化做清明三月天。
好似隔簾紅杏里,女郎繚亂送鞦韆。」的詩還有宋代詩人吳惟信的「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的詩,還有唐代詩人杜牧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些詩都描繪了清明這個節日帶給人們是一般的精神享受,特別是杜牧把清明與「雨」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是這種詩意達到了極致。 我喜歡過清明節是另有原因的:我終於有機會到郊外擁抱春天。
第一個機會是學校組織我們去春遊,那時,師生將乘坐大巴車一路上欣賞這春天的美景來到風景如花的山上、草地上或湖邊柳樹下,盡情享受著春天的快樂。第二個機會是和我們吳家的所有成員結伴掃墓,那時,我們會帶著鮮花、水果和糕點,祭奠吳家的祖先,我們排著隊在墓碑前鞠躬行禮,奶奶鞠躬的時候,喃喃地說:「爸爸媽媽,我們來看望你了」然後,我和表哥表妹們在山上追趕瘋跑,釋放我們的青春活力,我們各自帶著自己喜愛的玩具,如跳繩、空竹、風箏等在山下的空地上各展現自己的「絕活」。
直到聽見「我們走了!」一聲喊,我們就依依不捨的走向各自的車子,互相揮揮手,奔向同一個目的地——安樂園餐廳。 在回程的車上我沉浸在不舍離去的心情中,奶奶卻和我耳語:「次活動可以叫掃墓,也可以叫踏青。
我們把掃墓和踏青結合在一起了。 歸途中,我在想著明年的掃墓和踏青。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是我小學生活中不可忘懷的節日。
⑤ 關於清明節的圖片
清明節相關的簡筆畫:
放風箏:
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通信工具,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里才有紙鳶。閩南語稱風吹。
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藉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
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⑥ 以清明節為主題的黑板報素材
以清明節為主題的黑板報模板圖片01
以清明節為主題的黑板報模板圖片02
以清明節為主題的黑板報模板圖片03
清明節作文450字
每年的4月4月,是我國人民緬懷先人,烈士的清明節,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日子,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我校精神文明建設。學校舉行“緬懷革命先烈,清明節掃墓”活動。
清明節一早,全校師生排著整齊的.隊伍坐著車,舉著少先隊隊旗,來到老營革命烈士陵園,師生們來到革命烈士紀念碑下,向革命先烈門獻上自己親手做的小白花。少先隊員們面對鮮紅的隊旗,進行了集體宣誓:“准備著,時刻准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誓詞在烈士紀念碑前久久地回盪……。
宣誓儀式上,同學和老師和老師們紛紛表示:要繼承先烈們的遺志,高舉旗幟,沿著他們沒有走完的路奮勇向前,讓星星火炬代代相傳。練好本領,增強素質,為祖國的富強和民族的強盛做出自己的貢獻!
接著同學們討論了關於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我想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也是血紅的鮮血換來的;於是,我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要繼承先烈遺志,發奮學習,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
下午3點多,掃墓活動結束了,同學們乘著車緩緩的回到學校,同學們也累了一整天,在車上許多同學都進入了美夢之中……
清明節作文450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咐岩,牧童遙指杏花村。
——題記
小雨淅淅瀝瀝的淋著,淚也慢慢流下……
清明祭祖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而清明下雨更是每年清明時節必有的標志。
每年清明我們一家都要去給素未謀面的姥爺掃墓(這素未氏簡備謀面是因為老爺死後我才出生),而幾乎每次都下雨。小雨淅淅瀝瀝打在舉著的傘上發出清脆的響聲。每次掃墓,我們都要跟姥爺說說話。而以前的我年幼無知經常問:“掃墓是干什麼?為什麼不帶掃帚?”大家只是笑笑……
殲毀而每回去,姥姥都要哭,哭得我都有些傷感。伴隨著這雨聲,姥姥也在默默地流淚,是觸景傷懷?還是回憶往事?我不太清楚。但我想,姥爺生前一定和姥姥非常恩愛。每回我們都會讓姥姥和姥爺“單獨呆一會”姥姥總是邊哭泣邊說,有時說著說著突然就笑了,我們就在不遠處默默地看著這凄涼的畫面…
光陰荏苒,姥爺已經與世長辭十六年有餘了。我也十四了。每次到姥爺墓前我也都向老爺訴說生活中、學習中的煩惱。希望姥爺也會保佑他這個素未謀面的外孫子。而我也希望姥爺在天之靈能夠保有姥姥健健康康的活著。
⑦ 清明節圖片大全
你可以在網路上直接收索相關的內容,就有圖片彈出來。你也可以在下面這個網址中找到。這是我在其中為你找到的幾張。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7%E5%C3%F7%BD%DA%CD%BC%C6%AC%B4%F3%C8%AB&fr=ala&ori_query=%E6%B8%85%E6%98%8E%E8%8A%82%E5%9B%BE%E7%89%87%E5%A4%A7%E5%85%A8&ala=0&alatpl=sp&pos=0
⑧ 清明節適合發朋友圈的圖片有什麼
清明宏鏈尺節適合發朋友圈的圖片如圖所示:
1、清明節為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
2、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喚滑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蔽高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
⑨ 關於清明節的ppt模板哪裡可以找到
要需要關於清冊碰明的納棗ppt模板可以搜索辦公資源,裡面有很多的ppt模板州茄談可以下載使用,如圖:
⑩ 2021清明節掃墓圖片大全大圖 清明節上墳圖片大全
導讀:清明節掃墓一直以來,就是清明節比較重要的傳統習俗,也是對祖先表達「思時之敬」,因此每逢清明節到來,也意味著重要的祭祀節日,掃墓的日子已經來臨,但大家見過哪些2021清明節掃墓圖片呢,下面就一起來欣賞下清明節上墳圖片大全。
清明節上墳時間有什麼說法
「前三後四」
大約在每年四月四、五或六日,整個節氣共七天,有前三後四之說。即清明前三天和清明後四天為祭祖時間。
清明掃墓是祭祖的重要習俗,掃墓的時間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群眾稱為「前三後四」。此外在陰歷七月半及丈八日(指陰歷正月初八日)也有部分民眾到祖墳掃墓的習俗。
掃墓時必備有蓬點心,也叫清明餜,在墓前設祭品茶、酒、飯及豐盛的菜看,點燃香燭,在墓旁另點一支佛香,是祭山神土地的,然後向先祖祈禱,以求先祖的護佑,使子孫平安、合宅安寧、事事順利。祈禱畢,用紙馬(燒紙)在墳上各處放置,用土塊壓住,俗稱「飄墳」。
飄墳畢,用彎刀砍除墳上草木並挖來草餅置放在墳頭上,將茶、酒灑於墳前以盡孝思,並在墳前及土地神插香處,各焚紙錠、紙馬和冥錢紙幣,蓬點心散給前來看望的牧童及其他人。
清明掃墓提前多久好
新墳:指埋葬未超過3年的;笫一次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前的10天的某一天吉日;笫二次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前當天;笫三次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後的10天的某一天吉日。
舊墳:指埋葬超過3年的,舊墳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前後10天的任意一天,不必選吉日;當掃墓的日期選定後,具體掃墓時辰應選在當天的五更時分,即太陽未出來之前。這是由於傳統習俗認為,鬼神天未亮,才敢出來吃供品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