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這個瓶子姑媽說清代姑父祖上傳的,大神看下是官窯嗎
從底款的寫法就知道是低仿。
② 清代紅釉葫蘆瓶沒有底叫什麼瓶
清代紅釉葫蘆瓶沒有底叫做「空心葫蘆」。空心葫蘆是一種沒有底部的葫蘆瓶,它的特點是瓶身細長,瓶口窄,瓶身上有花紋裝飾,瓶口上有環狀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判山余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唯緩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掘滾有紅釉裝飾,瓶口上有釉色裝飾,瓶身上有紅釉裝飾,瓶口
③ 陶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的典型器物之一,仰韶陶尖底瓶為什麼不能裝滿水
的確,在我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流行著一種陶器,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仰韶陶尖底瓶。這種瓶子的特點是脖細肚大,口小肩斜,整體瘦長,底部呈尖狀。距現大約已有6500年的歷史了,在我國甘肅,青海,鄂西北以及內蒙,晉西北等地都有出土。
專家們發現在古埃及的一座墓中的壁畫上面也有類似的這種瓶子,並且古埃及人在壁畫上用文字明確地標出了瓶子的用途是用來盛裝葡萄酒的。據此專家們判斷我國出土的尖底瓶也是用來盛酒的工具。
那麼這種瓶子的用途到底是什麼呢?還有待專家們進一步的研究。
④ 古代陶瓷瓶分類
尖底瓶
新石器時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紅陶質,手工製作。器形為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用以穿繩。器表有多繩紋。燒結程度較好,質地堅實。汲水時由於重力作用,瓶口會自然向下,待水將滿時,瓶身自動倒轉,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及馬家窯文化遺存中發現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廟底溝類型的尖底瓶為雙唇,小口,器身瘦長,肩腹部無系。馬家窯文化的尖低瓶為侈口,直頸,折肩,腹有雙系以細泥橙黃陶製成,器表塗淺紅色陶衣,以黑彩繪旋紋碼答,紋飾充滿動感,製作精細。
傳瓶
流行於隋唐時期的器形,即單口,雙腹並聯的雙縭尊,自銘「傳瓶」。目前僅發現兩件,分別收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後者出土於西安郊區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
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因其諧音「福祿」,為明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除傳統器形外,又有上圓下方式,蘊含天圓地方之意。至清康熙時,成為外銷瓷品種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並出現三節或四節式葫蘆瓶。雍正以後,創制一孔葫蘆瓶,嗣後變化多端,其中器口內斂,卧足,飾對稱如意綬帶耳者又演化為「如意尊」。
多角瓶
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國,兩晉時的古倉罐演變而來。造型為上小下大弧形台階的多重塔式器身,每級裝飾多個垂直或斜直的圓錐角。吳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江浙一帶民間取其「五穀豐登」吉祥之意。
盤口瓶
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淺盤而得名。流行於唐,宋時期。
凈瓶
佛教僧侶「十八物」之一,遊方時可隨身攜帶以儲水或凈手。他淵源於佛國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日本,朝鮮及南洋群島諸國。梵語音為「捃雅迦」,「君遲」,「軍持」,中譯為瓶或澡瓶。瓷質凈瓶流行於唐,宋,遼時期。造型為管狀細長瓶,頸中部突出如圓盤,長圓腹,圈足,肩部上翹的短流多作瑞獸首形。元, 明以後多稱「軍持」。器身多扁圓,頸較短,流肥碩。入清以後,這一器形為皇家壟斷,演變為直頸,豐肩,斂腹,高圈足外撇如蓋展開,無流,成為清朝朝廷賜給西藏高級僧侶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稱「藏草壺」。
玉壺春瓶
北宋時創燒的一種瓶式,呈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由宋人詩句中「玉壺先春」一詞而得名。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窯口燒制。入元以後,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諸窯, 並且出現八方形與器身鏤雕裝飾。明,清兩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並成為傳統器形一直延續至清末。
梅瓶
北宋創燒的一種瓶式,因口之小僅容梅枝而得名。又稱「經瓶」。造型為小口,短頸,豐肩,斂腹,瓶體修長。磁州窯造器上有開光黑彩書「清潔美酒」,「醉鄉酒海」等文字,可知其為酒具;但遼墓壁畫中所見用來插花,可見又系陳設品。宋器一般呈蘑菇形口,器身修長秀麗。元代呈平口,短頸上細下絕和粗,器形雄偉。明以後多唇口,器身也隨各朝審美情趣變化略有不同。
貫耳瓶
瓶式之一。流行於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徑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清代亦有仿製。
弦紋瓶
又稱起弦瓶,瓶式之一。因瓶體環繞一道道凸弦紋作裝飾而得名。宋代定窯,官窯,哥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
多管瓶
又稱牛角罐。冥器。流行於宋的一種瓶(罐)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著直立的多棱形或圓形管而的名。瓶直口,上有花紐蓋,瓶身有圓管式和多級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與瓶不通。龍泉窯燒制數量較大,此外溫州,磁州窯,均有燒制,北方磁州窯製品,瓶體較肥碩,肩部直立的六管短而粗。
洗口瓶
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淺洗而得名。流行於宋,以龍泉窯燒制量最大。南北各窯場所燒制的洗口瓶,歸納起來可分為兩種:一種為洗口,直頸,折肩,筒式腹,淺圈足;另一種是洗口,長頸,扁圓腹,圈足。
琮式瓶
仿新石器時代玉琮造型的一種瓶。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最早的瓷質琮式瓶見於南宋官窯與龍泉窯器。明代石灣窯此類造型多施月白釉。入清以後,器身橫線裝飾演變為八卦紋,故後期又稱為「八卦瓶遲宏慧」。
蒜頭瓶
瓶式之一。仿秦漢時期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頭形而得名。瓷質蒜頭瓶宋代始燒,流行於明,清時期。基本形狀為口部作蒜頭形,長頸,圓腹,圈足。明,清時瓶的腹部多有變化,蒜頭形口因大小而異。
瓜棱瓶
瓶式之一。流行於宋,遼時期。特徵是瓶的腹部均勻分布著縱貫的凸凹弧線,將瓶體分成瓜棱形。其造型是撇口,直頸,長圓瓜棱形腹,圈足作外撇花瓣式,以景德鎮燒制的品種最多。
花口瓶
瓶式之一。因瓶口似開放的花朵而得名。流行於宋、金時期,唐代已有燒制。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丁道剛作瓶大好"銘花口瓶,瓶口似蓮花瓣形,細頸,溜肩,球形腹,圈足,瓶口部有人面形把,與肩部相接。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都燒制花口瓶,基本形式為花口,細頸,圓腹,撇足。北方窯場宋、金兩代花口瓶的區別在於足部變化,宋代撇足較矮,金代撇足高度幾乎與瓶頸相等。皈依瓶 俗稱魂瓶,冥器。常見於江南地區宋、元、明時期的墓葬中。瓶體修長,頸部堆塑日、月、雲、龍、虎、龜、蛇、鳥、雞、犬、鹿、馬、人物等,蓋鈕為立鳥狀。也有依據瓶體上堆塑的主要紋飾稱其為龍虎瓶、日月瓶的。元代皈依瓶與宋代相比,瓶體高,堆塑紋飾繁縟。從皈依瓶出土情況看,多為成雙使用,少數瓶的頸部有「東倉」、「西庫」銘文,瓶內裝有炭化的穀物,說明皈依瓶用途是給亡人陪葬的谷倉。也有人認為,它是亡魂的歸依之所,故稱之為皈依瓶。
盤口長頸瓶
遼代典型器之一。器呈淺盤口,細長頸,溜肩,斂腹,底足外展。有的器底劃有「官」字款。同樣這種器身,肩、腹飾貫耳者,稱為"盤口穿帶耳背壺";肩側有注流者,稱為"盤口長頸注壺"。裝飾方法有素麵黑陶壓光、白釉、黑釉、褐釉、黃釉、綠釉等釉色或刻花。
雞腿瓶
又稱雞腿壇,遼、金時期陶瓷典型器之一。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長形如雞腿,故名。粗壯者又象腿瓶。多以黑褐釉或茶葉末釉為裝飾,大多由肩至底飾有凸凹弦紋,少數肩部刻有漢字楷書或契丹文年款,如「乾隆二年田」、「乾隆三年月廿一」、「大安七年翟」等,有的於腹部刻契丹人像。北方地區遼、金墓葬中常有出土,遼代壁畫中有契丹人背負細長雞腿壇的畫面,說明此類器皿多為游牧民族所用。
鳳首瓶
遼代瓶式之一,是受中亞金銀器影響而創制的獨特形制。鳳首張目,曲喙銜珠,首頂荷葉狀花口為冠,細長頸多飾弦紋,豐肩,斂腹修長,平底或假圈足外展。器身光素、刻花或堆塑圖案。
連座瓶
瓶式之一,因瓶體與瓶座連為一體而得名。流行於元代。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樞府釉連座瓶,盤口,細頸,垂腹,鼎式三足,下連六角形鏤空座。1972年北京市元大都遺址出土的鈞窯連座雙耳瓶,花瓣形口,細長頸,豐肩,腹下部內收,瓶底連有鏤空座,堪稱連座瓶代表作。
扁腹綬帶葫蘆瓶
一種瓶式。器形似扁葫蘆,頸部有對稱雙系,因腹圓若滿月,又稱"抱月瓶"或"寶月瓶",為受西亞文化影響出現的器形。此式瓶始見於明代洪武御窯器,盛行於永樂、宣布德兩朝,此後至明末不復出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窯有仿製品或略加變化,改稱"馬掛瓶",為皇親國戚騎馬出行時隨身攜帶的用具。
天球瓶
瓶式之一,是受西亞文化影響的器形。口微侈,直頸,球腹,平底。始見於明永樂朝,宣德器較永樂略顯粗放,此後明代各朝未出現。清代康熙朝仿古之風盛行,天球瓶則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時較為流行,多署本朝年款。
四方倭角瓶
瓶式之一,是明宣德時期景德鎮御器廠創制的磨器形。形狀為唇式口微侈,直頸兩側貼塑獸耳,方形腹的每個直角均斜削45度,使之變為八棱錘形,圈足外撇。清雍正御窯廠仿品造型與宣德器相比,瓶體較大,且書有雍正官窯款。乾隆朝仿品底足較矮,獸耳小。明末清初時無款仿品有的可達亂真程度。
壁瓶
專為懸於壁上或掛於轎中設計的瓶式,又稱「掛瓶」或「轎瓶」,始見於明代宣德朝。瓶體均為整體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系繩懸掛。初掛於鳥籠之中。萬曆時大興,有蓮花、葫蘆、瓜棱、膽式等多種形制,清代乾隆官窯多有生產,造型規整,工藝精巧,品種豐富,並多附衘題詩句。
活環瓶
瓶式之一,因瓶的雙耳上套有可活動的環而得名。裝飾活環是明嘉靖以來流行的一種造型。嘉靖時期活環造型為唇沿外撇,束頸,長腹下垂,足部較高且外撇,平底,頸部貼塑雙獸耳,並套有可活動的圓環。此類瓶式清康熙及民國時期均有燒制。
筒瓶
瓶式之一。造型為侈口,短頸,溜肩,長腹,平底,形若直筒,故名。筒瓶始見於明代萬曆朝,在清初順治、康熙兩朝被賦予"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從而成為民窯中最為流行的器物。
膽式瓶
一種瓶式。長頸,溜肩,垂腹,形若懸垂的動物膽囊。造型近似錐把瓶,不同之處在於頸部較為短粗。始見於明萬曆朝,留行於清代。
六方瓶
又稱為六棱瓶。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體作六稜柱形而得名。
橄欖瓶
鼓腹,口足內斂,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欖。有素身與瓜棱式之分。為清代流行器形,始創於順治朝,雍正、乾隆時最為常見。
荸薺扁瓶
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直頸較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器腹均為扁圓,形如荸薺,圈足。清代康熙時首創,多為直頸。晚清同治、光緒時,官窯又流行這一造型,但均為粗短錐頸,荸薺形扁圓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鮮有變化。
錐把瓶
形如錐把的一種瓶式。小口,長頸上細下粗,溜肩,鼓腹,淺圈足。創於清代康熙朝,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頗為流行。
油錘瓶
一種瓶式。小口,細長頸,鼓腹,平底,形似舊時油坊匏制之油錘,故名。器形與錐把瓶或膽式瓶相近,其不同之處為頸部比二者更細長,且上下粗細基本一致。腹部呈圓形。僅流行於清代康熙朝。
棒槌瓶
瓶式之一,因似舊時洗衣用的木棒槌而得名。多為清康熙民所燒。棒錘瓶又分圓、方、軟。圓棒槌又稱硬棒槌,造型為盤口,直頸較短,圓折肩,筒形長腹,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台。器形大小不一,大者高達70厘米,小的不足10厘米。方棒槌瓶又稱方瓶,器形為撇口,短頸,平肩微折,方形長腹,腹部略為上寬下窄,方形寬足,凹底施釉。軟棒槌瓶特指雍正初期所燒制的一種器形,是與硬棒槌相對而言,造型不及後者挺拔。器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清光緒及民國時期對方棒槌仿造較多。然仿品胎體比較厚重,口邊較薄且不規整。
紙槌瓶
瓶式之一,因形似紙槌而得名。多見於清康熙。造型為小口,細長頸,豐肩,圓腹。
爆竹瓶
瓶式之一,因形似爆竹而得名。造型為小口,溜肩,直腹,圈足,以清康熙製品較為多見。
菊瓣瓶
瓶式之一,造型為撇口,長頸,溜肩,斂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周菊花瓣為飾。為清代康熙朝獨特器形之一。
柳葉瓶
一種瓶式,為清代康熙官窯獨特器形之一。侈口,細頸,斂腹修長,卧足。器形曲折多姿,雋秀典雅,若懸垂的柳葉,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稱。
觀音瓶
又稱「觀音尊」,瓶式之一,流行於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康熙一朝景德鎮窯燒制的瓶式很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凡口小腹大的均稱為瓶。觀音瓶特徵是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修長,線條流暢。
燈籠瓶
瓶式之一。因形似長圓形燈籠而得名。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造型為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藏草瓶 又稱甘露瓶,瓶式之一,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制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雍正時已有燒制,乾隆時期製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不書款識,一般多認作乾隆製品。
賞瓶
瓶式之一,是清代雍正朝新創造型,一直延續至清末宣統朝,成為官窯傳統器形。瓶呈撇口,長頸,圓腹,圈足,多以青花纏枝蓮為飾,取其「清廉」諧音,專用於皇帝賞賜臣下,意在令其「為政清廉」。同治以後又增添粉彩與單色釉描金等品種,並改稱「玉堂春瓶」。
交泰瓶
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器腹中段鏤雕成如意頭形,套鉤回紋或倒、正T形。瓶體上下於紋飾間相互鉤套、連為一體,可以活動卻不能分開,寓意「天地交泰」,為清代乾隆早期御窯廠督陶官唐英和催總老格刻意製作專供乾隆皇帝玩賞的佳器。
轉心瓶
瓶式之一,流行於清朝乾隆時期。器形有大、小之分。瓶體由內瓶、外瓶、底座分別燒制組成。內瓶上部是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狀,上有裝飾繪畫,瓶底有內凹的軸碗。一般外瓶鏤空,形狀似燈籠,內、外瓶套合後放在瓶座上,座上的立軸嵌入軸碗,手持瓶口轉動,內瓶可隨之旋轉。瓶體上的圖案如走馬燈般可通過外瓶鏤空處看到。清末民國時期有仿清乾隆時期的製品。
雙聯瓶
瓶式之一,流行於清代,因兩瓶聯成一體而得名。通常是兩瓶的腹部粘連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體相連。市場上出現的仿製品中,有書「大明萬曆年制」楷書款的。
⑤ 你所收藏的清代雍正青花瓷器有什麼特點該怎麼鑒賞
雍正時期(1723-1735年)為時雖然短暫,但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制瓷工藝突飛猛進,在繼承康熙朝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創新、變化和提高,不僅品種多、題材廣泛、造型多樣,而且原料的選擇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講究。從景德鎮青花瓷器看,無論造型和裝飾,都可以用一個「秀」字來概括,與康熙青花挺拔、遒勁的風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風格。
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規定瓷器的造型、花紋圖案,不僅要求燒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適度,而且重視氣勢和神韻,講究輪廓線的韻律美,對於要燒造的御用瓷器必須經雍正皇帝審定,方可燒造。上有所好,下必趨之。為此,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年希堯、唐英根據旨意,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盡全力地燒制,以博取皇帝的歡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應該說,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對這時期瓷器的造型、繪畫藝術風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雍正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胎釉。胎體精細,潔白堅致,重量較輕,修胎一絲不苟,看不見旋削痕,薄厚均勻。釉面光亮瑩潤,玻璃質感強,純凈無瑕,白中微閃青花,帶有明代風格。
二、青料。採用我國浙江產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煉。從顏色上看可分兩種:一種是色澤幽靜勻潤,發色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沒有太多的深淺濃淡的色階,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藍中泛紫,淡描青花經常出現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筆纖細,淡雅宜人。另一種是青花發色濃重艷麗,色調深藍,釉中有小氣泡,釉面有橘皮紋,系仿明代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風格,由於是用國產料代替進口料加以描繪,只能採取人工濃色堆點的方法,來體現黑色斑點及暈散,比較而言,還是顯得死板一些,缺少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
雍正時期除了傳統的白地青花外,還有青花胭脂紅、琺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紅、藍地白花、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其中青花釉里紅燒制很多,尤為精美,以青花繪輔助紋飾,釉里紅繪主題紋飾,既保持了青花幽靜雅緻、沉靜安定的特點,又增添了釉里紅渾厚壯麗、鮮艷奪目的色調。如故宮博物館藏雍正青花釉里紅鳳穿花蓋罐、青花釉里紅三果紋雙耳扁瓶等,即為此類器的代表性作品。
三、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繼承也有發展,結構精巧,陳設與實用保持完美的結合,形成高雅而朴實的藝術風格。雍正青花善於博採眾長,無論是仿古銅器式樣,還是對於自然界的花果形態,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單純機械的模仿,而是以簡潔、洗練的手法來增強其清秀的表現力。康熙青花中廣為流行的棒槌瓶、鳳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現,瓷器足部處理也沒有前期常見的台階痕、雙圈足,均為滾圓的「泥鰍背」,用手撫摸十分潤滑,俗稱「燈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盤、碗、碟、杯、盅及各種小件文房用具外,還有許多大件琢器及創新式樣。
碗類:有撇口、斂口、花口、有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為流行。碗壁普遍較薄,口、足處理很精細,有圈足和卧足兩種,圈足切削整齊,比較大。民窯青花足內有砂底,帶旋坯痕。
茶壺類:壺形俊秀,既實用又美觀,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壺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類:有玉壺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頭瓶、葫蘆瓶、雙耳六方瓶、直口瓶、賞瓶(賞賜之用)、燈籠瓶(形似燈籠)、四連瓶、六連瓶、撇口瓶、橄欖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豐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樂、宣德的溜肩式樣。
雍正青花瓷的鑒定特徵有哪些呢?
一、在器型上,雍正青花既繼承傳統又有所發展,突出了審美與實用的完美結合,無論是仿古還是創新,都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極力通過簡潔、利落的手法來表現器物清新秀麗的藝術效果,主要代表器物有牛頭尊、鳳尾尊、燈籠尊、觀音尊、如意尊、六方瓶、八方瓶、棒槌瓶等,其中牛頭尊、燈籠尊、四連瓶是這一時期新創的器型。日常用具盤、碗等的口、面、足都較以往顯著增大,在視覺上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對於底足的處理則較以往更加精細,已不見康熙時的雙圈足和「二層台」式足,圈足多旋削的十分圓滑,足底滾圓,這一特徵在文物界稱之為「泥鰍背」,有的底足上還塗上一層薄薄的醬色護胎釉。
二、在胎釉方面,雍正青花胎骨緻密細白,胎薄而堅硬,手指叩之,響聲清脆,民窯產品也是如此,修胎嚴謹,少見旋削痕跡,無釉砂底器十分光滑細潤。
三、在鈷料使用上,雍正青花多使用國產浙料做呈色劑,發色有藍、淺藍、藍灰、深藍等,雖色澤不一,但呈色穩定,官窯青花的釉色多呈青白色,民窯青花則多呈粉白、灰白色。早期青花略有暈散現象(其產生原因與釉料成分構成和燒制溫度有關),民窯青花暈散較為明顯。
四、在紋飾畫面方面,雍正青花構圖簡潔清晰,構圖疏朗,風格淡雅細膩。紋飾內容主要以花卉、龍鳳、八寶、人物、梵文等做裝飾,民窯青花在繪畫方面則不拘一格,畫法較為隨意,但從實物來看,運筆都十分熟練。當期有以花卉、竹葉組成文字詩句的構圖方法,創意十分新穎。此外還流行一種從器物的一面開始繪畫,經口沿延續到器物另一面的繪畫方法,為以往所未見,習慣上稱這種畫法為「過枝」或「過牆」畫法。
筆者收藏有一件此種畫法的青花龍盤(見下圖),該盤口徑28厘米、底徑16.5厘米、高6.5厘米,圖案為青花雲龍紋飾。整體造型規整,胎體厚薄均勻,底為無釉砂底,無款,胎質光滑細潤,足旋削規整,為滾圓的「泥鰍背」。龍紋由正面盤心畫起,身軀輾轉至盤口沿部位後折向背面形成「過牆」畫法,四隻龍爪分別繪在盤正反兩面,龍身周圍繪雲紋,龍爪、嘴、麟及雲紋具備雍正時期特點,青花發色灰藍並伴有明顯暈散現象,綜合上述雍正青花特點,該盤應為此期民窯青花的典型代表作。
⑥ 梅瓶最早的發展年代時間
「梅瓶」在中國古代陶瓷研究領域中屬於單一器型,延續時間有千餘年的轎凱歷史,同時它也是一種造型秀美、受到頗多贊譽的器物。但在目前的中國古陶瓷研究領域中尚未對其起源和造型的演變過程提出系統的看法。並通過宋、遼、金、元、明、清出土和傳世的實物進行排比對照,闡述它的起源,對其逐漸南傳的經過進行解釋。與此同時梅瓶的造型也經過不斷進化發展過程,直至清代末期「梅瓶」這個被文人雅士冠予的美譽,才成為人們對這種器物一種約定俗成的稱謂。
一、梅瓶的演變
現藏故宮博物院喚罩的唐代邢窯白釉瓶,是一件器型上近似於梅瓶的器物,屬於大口器的一類。另外在唐代的岳州也有一種近似梅瓶的盤口瓶出土。將它們與梅瓶相提並論是否有些牽強,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掘結果。
契丹人雖然是我國漠北的一個少數民族,從事著以漁獵為生的游牧生活,但是他們有著自身發展的文明史,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和生活習俗。在與唐王朝的不斷交往過程中吸取和豐富了他們的文明進程,這種相互交融的過程促進了契丹人的手工制瓷業發展。就陶瓷的生產製作而言,由於唐三彩的盛行,遼三彩的生產就比較繁榮。同樣唐代北方白瓷生產趨於成熟(如在陝西西安市火燒壁出土的白瓷),遼代白瓷近似於完美。任何一種陶瓷器型的出現是離不開生活的,唐代瓷器多仿製金銀器的器型,遼代則往往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生產陶瓷器物,雞腿瓶的出現就說明了這一點。
當「梅瓶」在北宋出現時,還保留遼代雞腿瓶烙印,例如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宋代定窯刻劃梅瓶,1974年河南省鎮平出土的磁州窯白地黑梅瓶,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梅瓶(上海博物館藏)。它們的肩部雖然較雞腿瓶隆起,但口部、脛部與雞腿瓶十分相象。在宋、遼對峙時期遼代缸瓦窯生產的梅瓶與宋代的風格才十分接近,這就是1974年在遼寧省法庫墓出土的白地褐彩刻花牡丹紋梅瓶。北宋中晚期是陶瓷生產的繁榮階段,在不斷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經驗後,逐漸形成了梅瓶的自身進化和發展,並出現了自己的風格。此時的梅瓶千變萬化,口部變化也比較多,肩、腹的變化也呈多樣化的形式。可以說此時的梅瓶已經完全脫離了早期雞腿瓶模式的束縛,成為一種獨具代表性的造型品種,完成了演變過程。
金代的梅瓶造型繼續保留了北宋初期的北方時代風格,其代表作有:1972年河北省獻縣出土的金代磁州窯「蘆雁圖」梅瓶和現藏上海博物館的金代磁州窯「清沽美酒」梅瓶以及金代扒村窯黑地白龍「正八」文梅瓶。
南宋的梅瓶器型變得短矮,瓶身沒有早期梅瓶修長,肩部也不如北宋時期飽滿豐潤,總體上看此時的梅瓶給人以渾圓感覺。這與梅瓶造型的南傳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造型在被南方的各窯廠接受時,摒棄了北方粗獷偉岸的風格,給人以小巧精悍的感覺。具有代表性的梅瓶有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南宋景德鎮窯影青刻花梅瓶,1972年江西省吉州窯出土的黑釉剔花梅瓶,1979年在浙江省松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墓葬出土的龍泉窯帶蓋梅瓶。
元代的梅瓶造型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特別是景德鎮生產青花梅瓶為明、清梅瓶的造型延續奠定了基礎。此時的梅瓶又是恢復到北方梅瓶的原有風格,只是肩、腹、足等部位變粗,口部工藝細膩,這一時期的器物以江西省高安窖藏的青花梅瓶與河北省保定市窖藏出土的青花八方梅瓶為代表,同時還有現藏江西省揚州博物館的藍釉白龍紋梅瓶。在造型的變異方面元末明初梅瓶出現特有的圓肩束脛式樣,其代表有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元代龍泉窯刻花帶蓋梅瓶和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洪武青花「春壽」雲龍紋梅瓶。
明代的梅瓶雖然在裝飾上有釉里紅、青花、紅釉、祭藍釉、白釉、龍泉釉、仿哥釉等,但是此時的梅瓶造型風格雖然在不同時代有一些變化,但總的風格還是統一的。它們包括1957年江西省江寧宋琥墓出土的明洪武釉里紅松竹梅蓋梅瓶、明正統青花梅瓶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宣德款青花纏枝花梅瓶、現藏定陵博物館的明萬曆青花龍穿花蓋梅瓶等。明代梅瓶除了傳世品外,有一大批是從墓葬中出土的,這些梅瓶無疑成為鑒定梅瓶的標型器。
清代的梅瓶基本上是以傳世器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此時的瓷器生產多以御窯廠形式生產,並帶有皇帝好惡的色彩,此時的梅瓶造型基本上延續了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有風格,給人以沉穩莊重,但略帶浮華的感覺。清代的梅瓶一改明代梅瓶肩部圓垂的造型,多以豐肩平直的形象展現在我們的閉鏈喚面前。
總之,梅瓶的造型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出現體現了中國多民族大家庭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內涵的融合。
⑦ 梅瓶是什麼意思
梅瓶是漢族傳統名瓷,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其高超的悶沒燒造技藝,不朽的藝術價值,凝聚了古代鋒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主要用途
(1)儲酒器
關於梅瓶的用途,從文獻記載、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均可知,梅瓶從它產生時起,最初應為實用器,大多用於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它的這種功用一直沿續到元明時期。梅瓶作為酒具的用途,在許多梅瓶的銘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館藏有兩件件宋代磁州窯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開光書寫「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書寫「醉鄉酒海」。
此外,還有另外一些銘文則是從側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館藏有一件出土於明墓的本地民窯生產的陶梅瓶銀罩棗,其肩部堆雕了「天長地久」四字。「天長地久」本身帶有祈福之意,同時也隱含了「天藏地酒」之諧意,這就表明了其祈福與儲酒的雙重功用。
(2)陳設觀賞
隨著社會的發展,梅瓶逐漸具有了陳設裝飾的功能,甚至梅瓶還常被作為冥器隨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證。這些梅瓶已成為上層統治者等級地位的標志和「風水」寓意的象徵。
明中晚期以後,梅瓶的觀賞陳設作用則越來越明顯。清代梅瓶多為傳世品,這應與梅瓶此時主要用於陳設裝飾有關。
⑧ 清代粉彩瓷瓶,怎樣鑒別
瓷器鑒別知識
瓷器鑒別知識----大體講,瓷器鑒定主要是從器型、紋飾、胎釉、款式等各方面入手。
器型方面,贗品側重於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瓏、華麗等不同風格進行研究,詳加分析對比,摸清其演變規律。僅舉玉壺春瓶為例,自宋代始創以至晚清民國,歷朝均有製作,而風格卻代有變遷。如清雍正時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壺春瓶,雖然製作精工,但其餘姑置勿論,僅造型一項的微妙差異亦可略見端倪。除整體風格外,對於不同器物,還要從口、腹、底、柄、耳、頸、流、系、足以至瓷器內部等各個局部加以觀察,看看各時代有何異同。若能經常把玩和測量古瓷的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鑒定工作十分有利。
紋飾方面,也同造型一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無論題材內容、裝飾手法擬或工藝技術,不同時期的紋飾均有不同的表現,成為瓷器斷代和辨偽的坦胡中有力依據。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暈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現象,後代仿品都不能准確再現,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復筆加重點染青花來刻意仿較宣青的效果,但因鈷料不同,就無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又如成化鬥彩文飾中「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畫人物衣紋不加渲染,表裡不分,如著單衣。這些微妙的時代特點,往往讓山為後世仿造者所忽略。至於施彩工藝的演變,如成化鬥彩中獨具的奼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輪廓線最早不應早於正德);明代及清初紅彩均為深棗皮紅色;明代綠彩多顯黃綠色;粉彩是於康熙中晚期才出現的;此類知識必須具備。另外,紋飾圖案所表現的畫風和筆法,也特別值得注意。如後仿清前期琺琅彩、粉彩、五彩、鬥彩等器物,運筆常顯拘謹、幼稚、生疏、滯斷,或圖案層次不清,無生動感還有的紋飾過於細膩,亦足以引起我們的懷疑。
胎釉方面,胎為骨,釉為衣。鑒別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入手,注意胎土淘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因時代淘煉方法有別,明代以前較之清代、民國,胎土中含金屬雜質為多。如著名的永宣細砂底器,露胎處可見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而後仿清代、民國胎做含體,卻均因淘煉過細,沒有這種氧化斑,成為贗品致命的破綻。另外明代胎體迎光透視,多顯肉紅色;明成化胎體透光顯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顯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質純凈、細膩、堅硬,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國明清瓷器,其胎質燒結瓷化的程度又過高,以指輕扣,發聲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於鑒別釉面,主要應注意觀察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釉層的厚薄,以及氣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閃現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與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無色的自然開片及縮釉現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與清雍正和晚清、民國時期後仿器的小波浪紋之間,有著細微的差別;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緊密感,出現硬亮青釉,漿白釉,並有破泡現象。種種,各自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對於識破偽品最具說服力。另從釉面的新舊光澤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虛,將仿品釉面作舊:土埋,打磨,葯滑,茶煮,漿沱,甚至稍加損破,以示出土狀。然後這些不自然的作舊光澤,決無古瓷那種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現象。
最後,款識方面,歷代更是千差萬別。體會各代識的不同風格,可以從研究筆法入手,然後將真假瓷器款識相互比較,結合實物,反復審度字體的結構,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澤的深淺濃淡等。另外,還應注意總結同一時期早、中、晚期款識不盡相同的變化規律。
總之,辨識瓷器真偽,上述條件缺一不可。同時,也要防止草木皆兵,對所見器物一概亂加猜測。欲提高鑒定水平,首先應多看真品,其次也可以選出一些典型的偽作贗品,經反復對比,切磋揣摩、積累經驗。如此,對瓷器的真偽、年代,才能作出真知卓見的判定。
同時推薦一本書.《中國明清瓷器真偽鑒別》彩圖版。
30萬字精闢簡煉的文字描述,1500幅典型精美的圖片展示。
真仿對照名家賞析,帶你揭開仿作的虛偽面紗,了解原物的真實面貌,領悟明清瓷器的文化韻味。
明清瓷器因其集中國陶瓷之大成而在拍賣市場上備受買家的追捧。這種在全世界范圍內涌動的熱潮,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對一股明清瓷器的仿造熱,「看假容易識真難」成為行業內對當今瓷器鑒定的一句感嘆。《中國明清瓷器真偽鑒別》由中國著名陶瓷型器、價值評估、器型、胎釉、彩繪、紋飾、款識等方面入手,分青花、彩繪、色釉瓷三大類,用圖文結合的方式系統、詳盡地介紹了明清各朝各種瓷器的燒造情況,使此書具有了學術和鑒賞雙重價值。同時,為加強內容的針對性,書中還設置了鑒真辨偽小欄目及與內容密切相關的表格,並在書後附加了明清瓷器近年來的拍賣狀況、明清各個朝代的主要器型及關於陶瓷的基本常識等專題,突出了此書實用性與資料性相結合的特點,幫您邁出明清瓷器收藏與鑒別的第一步.
⑨ 我的朋友剛出土一個花瓶,一尺六高,瓶子上有四個鳳字!一對!是清朝末年的,大概值得多少
找專家鑒定一下不就知道了
⑩ 官窯瓷器有何特點如何鑒別
官窯特點
官窯瓷器選料精細,用料考究,胎質細膩,胎色呈紫黑色,足邊及口沿釉薄處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官窯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瑩潤如玉,光澤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黃等多種。釉面紋片是官窯器物的特徵之一。它無精美的雕飾以嘩眾,也無艷彩塗繪以媚人,唯以古樸莊重的造型、瑩潤如玉的釉色、鱗鱗如波的紋片協同紫口鐵足之美,形成了和諧優美、神完氣足的藝術珍品。
宋代官窯瓷器的辨別方法
要鑒識官窯瓷,還是要從它的胎釉入手去進行辨別。北宋官窯(張公巷窯)與汝官窯的燒造差不多同出一地,在創燒時間上幾乎是先後銜接的,同出於皇家的專用窯,可以看到其間的承接和發展。所以,這兩個窯口的瓷器胎釉特徵和工藝特點雖多有相仿之處,但還是有差別的。北宋官窯的胎骨與汝窯相似,但較汝窯器要薄些,胎質細膩堅實。胎色一般作灰白色,也有粉白、深灰的。由於北宋官窯器胎質中含鐵成分比汝窯要高,因此,也有一些呈紫灰色、紫褐色胎體的器物。北宋官窯器一般都用正燒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為多,也有少量是滿釉裏足用支釘支燒的。其支釘與汝窯的芝麻粒狀不同,呈圓形的小米粒狀,支釘數量也較汝窯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單數也有雙數。
北宋官窯的施釉較厚,釉質精細,釉面光潤,成乳濁狀,有玉質感。由於燒造溫度比汝窯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質感較汝窯要稍強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綠色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種。釉面上都有較稀疏的開片,開片呈淺黃色,是這個窯口所獨有的。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觀,胎釉結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層深醬色的護胎釉。凡刷護胎釉的,燒成後,底足露胎處就顯出醬黑色,而口沿處由於流釉緣故也呈現出淺紫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一方法也一直延續到南宋官窯。
北宋官窯的裝飾與汝窯相仿,大多數是素麵無紋的,個別器物上有弦紋裝飾。器型多數是仿古代青銅器而製作,造型比汝窯要多些。主要有盤、碗、瓶、壺、爐、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類。這一點,與南宋官窯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窯要顯得古樸渾厚。汝窯和南北兩宋官窯均罕見大件器物,所見的傳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窯是在汝窯和北宋官窯的基礎上,於宋王朝南遷後在官窯器的燒造上的又一發展。無論是在胎釉和工藝上,都可以看到這種承接和發展的關系。南宋官窯器的胎骨,因為加入了杭州當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質雖也比較細密,然較之北宋官窯要顯得差些,裡面雜質較多。加上這種土內含鐵成分高,又有燒造溫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種。南宋官窯多為黑胎,凡墊餅燒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鐵足」的現象。除了墊餅燒的以外,支釘燒的器物底足也可見棕褐色支燒痕。晚期用墊餅托燒的也見有一些灰白色胎的,這種胎上常刷以醬色護胎釉,因此燒成後也有「紫口鐵足」的效應。早期南宋官窯與汝窯一樣,採用支釘托燒,但支燒痕呈圓形,數量也比汝窯器多,大器可達到20個,而且單雙數都有。晚期多採用墊餅托燒。
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窯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幾層甚至十幾層,釉的厚度甚至超過胎骨。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青灰、青黃、灰綠、黃綠和炒米黃等色。釉面有開片,以蟹爪紋為主,也有冰裂紋等,大多是較稀疏的淺黃色開片。在開片中以暗紅色的所謂「鱔血紋」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紋再次之。
南宋官窯器均屬皇家所用,器型極其嚴謹規范,追求精緻,不可越規。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銅器形式而製作,形制尺寸都有嚴格規定。大件器物較少見,所見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盤、碗、瓶、爐、洗和文房用品等。
鑒於上述制瓷特點,要鑒識南宋官窯器,就必須先看胎質。市場上可見到一些黑胎的仿官窯器,但這些仿品黑胎雖相似,而胎質常顯粉狀而過於細膩,不像真品因含雜質較多反而顯得粗糙,在醬色的露胎處,可見點點黑褐色斑狀色塊。所以,凡在露胎處不見點點黑褐色斑者,就要小心。真品胎色呈糯米狀,仿品胎質常無法做出糯米狀。因為縮釉,真品有棕眼,棕眼呈自然狀態,露胎處也可見點點黑褐斑。仿品常無棕眼,有的也不自然。在釉面上,因為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無玉質感。真品視之如青玉。因為要追求玉質效果,釉面玻璃質感不強,釉面潤澤,呈亞光乳濁性。放大鏡下可見氣泡如細小的串珠緊密聚集在一起一樣。因為燒造溫度不高,整器擊之聲音較低。仿品這一點上是最難做到的。所以,凡器物無玉質感者,就須謹慎待之。出土器在開片之內可見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顏色,但在放大鏡下常可見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勻,認真細看,不難識別。真品器形規正,形美而又有滄桑之感;仿品在這一點上常無法達到,尤其是不能傳遞出歷史的滄桑之感。
對於官窯器,明清時就有仿製。當時的仿品,一般胎色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塗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開片過於規正。明清仿品是慕其官窯之美,因此,雖與官窯真品有別,但製作精良,也自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同樣值得收藏。近代以來的作偽之品,工藝粗糙,毫無審美價值,為的是遮人耳目,在收藏時要小心剔除,勿為所騙。 汝、官、哥、定、鈞」聞名於世,其中「汝、官、哥、鈞」為官窯,「定」為民窯。「汝、官、哥、定、鈞」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絕倫,彌足珍貴。
傳世官窯有人疑偽
宋代官窯瓷器世上極其罕見,原因在於宋代官窯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產等特點。宋代官窯瓷器不做隨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發掘中沒有發現。因此對於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的真偽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懷疑。有位山東學者認為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都是贗品。此說一出,引起瓷界廣泛爭論。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傳世宋代官窯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窯不帶「官」字款
市場上有一些帶「官」字款的瓷器明顯是贗品。宋代官窯瓷器沒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窯瓷器都是單色釉,另外,官窯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沒有「官」款是一般規律。五大窯中定窯有「官」字款,因為它是民窯,專為皇家燒造瓷器,是應該有個標志的。鈞瓷多為花盆宋徽宗喜歡養花,建了一個大花園,花盆多用鈞窯。鈞窯瓷器的特點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紋路,叫做「蚯蚓紋」。這種紋路,後仿的瓷器很難做到。鈞窯瓷器上面的編號,從1到10號,1號最大,10號最小。而後仿的「鈞瓷」,其編號正與之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