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國時候的銀元是什麼材料做的
民國時期的銀元製作材料是銀和純銀。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仍沿用銀元作為價格單位。1928年國民政府草擬了《國幣條例草案》15條,確定「本位幣:銀幣一圓」,「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零八毫為價格單位,定名曰圓」。
「一圓銀幣總重量為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1929年4月10日,又頒布了《中央造幣廠組織章程》,在上海籌設中央造幣廠,鼓鑄銀元。
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財明納政部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定每枚銀元總重量為26.6971克,含銀89%,純銀重23.493448克。當月以「中山開國紀念幣」舊模鑄造銀幣發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圖案,又稱為「船洋」。
(1)什麼叫三合土圖片擴展閱讀:
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通領域里佔有重要的位置。銀元,起源於上禪旁海銀餅。賀槐橡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營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築物的主要材料。
這種運沙船廠,僱用大量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爭執,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鑄銀餅,規定每一銀餅值白銀5錢。
後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准確,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一隻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一尊」,可見當時一般人對銀元的重視。
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庄的「庄票」。
銀元放在身上,鏘鏘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財不露白」,「白」便是指銀元而言。
❷ 三合土是什麼
三合土是一種建築材料。它由石灰、黏土(或碎磚、碎石)和細砂所組成,其實際配比視泥土的含沙量而定。經分層夯實,具有一定強度和耐水性,多用於建築物的基礎或路面墊層。
我國的地質存在大量的「亞粘土」俗稱「黃土」「紅土」。在有泥土地的地方,三合土的材料為:泥土、熟石灰、沙。泥土的含沙量多,則沙的量減少。熟石灰一般佔30%。
相關歷史:
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組成的「三皮銀孫合土」。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細砂組成的「三合土」外,還有石灰、爐搏燃渣和砂子組成的「三合土」。清代《宮式石橋做法》一書中對「三合土」的配備作了說明:「灰土即石灰與黃土之混合,或謂三合土」;「灰土按四六摻合,石灰四成,黃土六成」。
以現代人眼光看,「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與黃土或其他火山灰質材料作為膠凝材料,以細砂、碎石或爐渣作為填料的混凝土。「三合土」與羅馬的三組分砂漿,燃鏈即「羅馬砂漿」有許多類似之處。
❸ 三合土是什麼
問題一:三合土到底是什麼呀? 三合土,顧名思義,是三種材料經過配製、夯實而得的一種建築材料,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三合土。但其中熟石灰不可或缺,三合土存在於沒有水泥或水泥奇缺點年代,所以,說三合土中有水泥是不對的。
我國的地質存在大量的「亞粘土」俗稱「黃土」「紅土」。在有泥土地地方,三合土地材料為:泥土、熟石灰、沙。其實際配比視泥土的含沙量而定。即泥土地含沙量多,則沙的量減少。熟石灰一般佔30%。
水泥 、沙或幼石粉、小石(大多用10、20公分)
主要比例有:1(水泥):1(沙或幼石粉):2(小石)-此比例力度最強, 1:2:4 ,1:3:6
當然還有更多,那些是專業配製了。
二灰土是用石灰和粉煤灰按一定比例與混合後的一種無機材料。近二十多年來,石灰、粉煤灰用作添加於天然細粒土或粘土中的穩定性材料越來越常見,特別在道路工程中的路基施工中,這主要是路基填料用量大,石灰和粉煤灰的材料來源比較廣泛,而且價格低廉,施工簡單,力學性能和水穩性好,成為土質改良的重要方法。我國公路部門在許多公路建設中(特別是高等級公路)都有用二灰穩定土,乎晌碼鐵路歲哪部門在路基病害的治理方法也大量應用鄲改良土,而且在新線的建設中也有應用。同時也應注意到由於二灰土強度、密度的影響因素比較多,也比較復雜,若掌握不好,輕則影響質量,重則導致失敗,本文的目的正是就二灰土的配比優化選擇和時間效應問題進行探討,並為二灰土在黃土地基處理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問題二:什麼是三合土 三合土,一種建築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細砂所組成,其實際配比視泥土的含沙量而定。
三合土,顧名思義,是三種材料經過配製、夯實而得的一種建築材料,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三合土。但其中熟石灰不可或缺,三合土存在於沒有水泥或水泥奇缺的年代,所以,說三合土中有水泥是不對的。
我國的地質存在大量的「亞粘土」俗稱「黃土」「紅土」。在有泥土地地方,三合土地材料為:泥土、熟石灰、沙。泥土地含沙量多,則沙的量減少。熟石灰一般佔30%。
問題三:古代三合土都是什麼成分? 所謂三合土,即是土(當然是發酵成熟的土)、砂、石灰的「桃園三結義」。三合土又分為濕夯、干夯、特殊配方濕夯三種。
濕夯三合土以砂為領導力量,石灰為第二梯隊,土為第三梯隊。干夯三合土則以土為核心,砂和石灰團結在周圍。
特殊配方的三合土就是廣為人知的加入紅糖、蛋清、糯米的三合土。客家人土樓歷經數百年風雨、戰火和地震,至今固若金湯,就是特殊配方的三合土。不過,這種三合土特別是特殊配方的三合土,價值不菲,所以客家人常說一句話:一碗豬肉換一碗三合土,而閩南人則將豬瘦肉、豬肝、豬小腸合煮稱作三合土
問題四:三合土為何可做為路基 首先更正一下樓上的答案路基不是由土 填起來的!!!
道路分底基層、基層、面層各層的材料都不同!但就是沒有一個用土的!!底基層就可以使用混砂(級配合理的砂石),基層就可以用三合土(用石灰或粉煤灰和砂石按照級配合理的實驗組合而成簡稱三合土)因為這樣既可以保證要一定的強度,又可以有一定的透水性!!或者用水泥穩定土(是用石灰和級配合理的碎石、卵石組成)面層用瀝青混凝土(由瀝青和級配合理的砂石組成)謹知
問題五:鋪路用到三合土嗎,他們三合土的作用是什麼? 50分 來加固路基的。因為天然路基難以達到強度要求,需要人工處理天然路基,通常採用8%灰土、12%灰土。然後上邊是持力層,碎石層
問題六:什麼是三合土?如何配比? 三合土,一種建築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細砂所組成,其實際配比視泥土的含沙量而定。經分層夯實,具有一定強度和耐水性,多用於建築物的基礎或路面墊層。
泥土、熟石灰和沙,實際配比視情況而定,泥土中的含沙量多的話,則配沙的量就可以少一點,熟石灰一般都是30%左右,採用石灰、碎磚或碎石和砂拌合而成三合土。石灰為消石灰,碎磚或碎石的抗壓極限強度不應小於50kg/cm2,其粒徑不應大於60mm,且不得大於所建房子牆厚度的2/3,並不
三合土
得含有有機雜質,這樣的適用於建房子。附上幾個比例:碎石三合土(天然砂):1:2:4或1:3:6或1:4:8;卵石三合土(天然砂)墊層:比例同上;碎磚(特細砂)三合土墊層:比例同上;三合土依據配料的分布而定期能否用300~400年。
❹ 七星巨棺內北斗七星有什麼含義
七星巨棺介紹:
2008年10月15日,廣西上思縣思陽鎮廣元村發現了一座罕見明代中期墓葬,古墓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用「三合土」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巨棺」。經考古專家初步推斷,此古墓距今約400多年,巨棺主人應為遷居到上思的貴族。
專家表示,廣西出土巨棺較為罕見,而像這樣用「三合土」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巨棺」更是首次發現,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更為奇異的是,當切割了七星巨棺的「三合土」外槨後,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三合土」外鎮圓伏槨內有一副樟木製作的內棺槨,而在樟木槨之內又是一副十分堅硬的木質板製作比較精緻的內棺。腔兄
再者,發現內棺的兩側,都用兩個木質「燕尾鎖」將棺蓋和棺槽進行凹狀「鎖扣」。
採用這種「燕尾鎖扣」棺蓋和棺槽的喪葬方式,在壯族的喪葬習俗里,還沒發現過先例。以往的考古,在「三合土」槨內只有一個棺木。而像這樣呈「三合土」槨「樟木棺槨」內棺的喪葬方法,目前在國內還沒有類似考古發現的記錄。
❺ 什麼是三合土
小時候見過長輩弄三合土,1膠泥土淤泥土3黃沙土!過細篩子澆水混合
❻ 三合土是什麼
三合土是一種建築材料。它由石灰、黏土(或碎磚、碎石)和細砂所組成,其實際配比視泥土的含沙量而定。經分層夯實,具有一定強度和耐水性,多用於建築物的基礎或路面墊層。
注意事項:
其實真正用在建築、建造上「三合土」的材料,應該是黃土、石灰和河沙三者的混合物。它的製作方法是將這三種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後,用竹片或木槌不斷地煉打、翻動,然後堆放停置一段時間使其融合、老化。
特別是石灰和黃土都有一個從生到熟的演化過程。停置時間的長短應掌握在混合物未硬化之前,幾天十幾天不一,然後再次煉敏棚打、翻碼拿胡動。這樣的煉打次數越多、越久則遲攔效果越好。而它的干濕度應掌握在用手捏可以成團狀,用手揉又會散開為適。
❼ 三合土是什麼
三合土是一種建築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細砂所組成,其實際配比視泥土的含沙量而定。經分層夯實,具有一定強度和耐水性,多用於建築物的基礎或路面墊層。
泥土、熟石灰和沙,實際配比視情況而定,泥土中的含沙量多的話,則配沙的量就可以少一點,熟石灰一般都是30%左右,採用石灰、碎磚或碎石和砂拌合而成三合土。石灰為消石灰,碎磚或碎石的抗壓極限強度不應小於50kg/cm2。
他的粒徑不應大於60mm,且不得大於所建房子牆厚度的2/3,並不得含有有機雜質,這樣的適嫌褲用於建房子。
(7)什麼叫三合土圖片擴展閱讀:
其實真正用在建築、建造上「三合土」的材料,應該是黃土、石灰和河沙三者的混合物。它的製作方法是將這三種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後,用竹片或木槌不斷地煉打、翻動,然後堆放停置一段時間使其融合、老化。
特別是石灰芹薯簡和黃土都有一個從生到熟的演化過程。停置時間的長短應掌握在混合物未硬化之前,幾天十幾天不一,然後再次煉打、翻動。這樣的煉打次數越多、越久則效果越好。而它的干濕度應掌握在用手捏可以成團狀,用手揉又會散開為適。
這就是建築上所用的「三合土」。用這種「三合土」夯打土樓的牆基那是相當堅實的。它既可以承載巨大的壓力,又可以防止洪水、山水的沖刷和浸泡,而且有著堅不可摧手彎的防禦功能。但由於這種「三合土」的成本高,製作也麻煩,時間又長。
因此,在土樓的建造中,人們只能將它用在牆基約一米半以下的高度上。
❽ 梅州客家圍龍屋圖片
廣東以及香港、澳門地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區域之一。客家人的傳統居所——客家圍屋,主要分布於粵東、粵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為15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圍樓和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
一、方形圍樓
方形圍樓有多種形式,如閩西式方形土樓和粵北的方形碉樓等等。方形圍樓又有正方形和長方形之分。「閩西式方形土樓」,是指用數層高的夯土牆四周圍合,圍內各層多為木結構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個矩形內院的夯土建築,它對外封閉橡陪、對內敞開,龐大的外觀,如同一座堅固的土堡。這種方形圍樓在與閩西鄰近的廣東饒平、蕉嶺、大埔、豐順有零星分布。
大埔湖寮藍氏繩武樓(方樓)
二、圓形圍樓
圓形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真可謂鬼斧神工。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寨」。圓形的布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分布在與閩西鄰近的粵東大埔、饒平、蕉嶺、豐順一帶,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為單元住房。
饒平上善許氏啟明樓(圓圍樓)
圓形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真可謂鬼斧神工。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寨」。圓形的布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分布在與閩西鄰近的粵東大埔、饒平、蕉嶺、豐順一帶,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為單元住房。
三、半月形圍樓
半月形圍樓主要分布在與閩西交界的廣東大埔、饒平等地。饒平的饒洋、上饒、上善數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縣東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圍樓,外形與興寧、梅縣地區的圍龍式圍屋的後圍相似,有的以兩個或三個半月形重疊,高二層,第一層為單元式住房,圍與圍之間有寬約數米至十餘米不等的巷道。粵東半月形圍樓多見單圍,半月形內環廣場中間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環內空曠的半月形圍樓,空地作為晾曬東西和舉行活動的空間。
大埔桃源謝氏德馨堂(半月樓)
四、橢圓形圍樓
橢圓形的客家圍樓,據深圳博物館黃崇岳、楊耀林先生調查,發現六座。饒平饒洋藍畲村的泰華樓,與「閩西式」通廊房結構的圓形土樓相比,在外形上有所變化。興寧黃陂石氏中山公祠、羅崗劉氏恆豐樓和大埔湖寮黃氏中憲第,外形雖呈橢圓形(中山公祠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築結構與「閩西式」圓形土樓有很大的差異,平面布局與圍龍式圍屋比較接近。
饒平饒洋藍氏泰華樓(橢圓樓)外景及內景
五判如巧、八角形圍樓
八角形圍樓,是方形、圓形土樓的綜合體,其建築方法、用材和建築結構與圓形土樓最為接近,而其施工難度要大得多。建築這種多稜角的樓宇,就居住使用面積和舒適便利等方面與方形、圓形土樓相比,看不出其有優越性。這可能與風水有關。八角形土樓僅在廣東饒平發現兩座,其中三饒南聯村道韻樓內的黃氏居民,操潮汕語,但他們認同其祖先是客家人。
饒平饒洋詹氏聽捷樓(八角樓)外景及內景
六、圍龍式圍屋
圍龍式圍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興寧、梅縣為中心,向周邊輻射,衍播東江流域以及環珠江口的深圳地區。圍龍式圍屋是廣東客家民居中數量最多,規模宏偉,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民居建築。
圍龍式圍屋的主體是堂屋。所謂堂屋,即中軸建築為方形廳堂,最少的為二堂,一般三堂,堂與堂之間以天井相隔,上敞堂為祖公堂,中堂為議事廳,下敞堂進深小,呈長方形,為門廳。堂屋兩邊有襯祠,一般以巷徑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堂屋兩側為橫屋,後面建半月形的圍屋連結橫屋,半月形內為花頭。有二橫一圍龍,四橫二圍龍……,最大規模的為十橫五圍龍。圍龍式圍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
興寧寧新劉氏大劉屋(圍龍屋)
屋,蔚為壯觀。門前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牆和半月形的池塘。圍龍式圍屋整體呈圓形,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寓有天圓地方的意義。
有一部分圍龍式掘鍵圍屋,出於防禦的需要,在外橫屋前後建碉樓,碉樓往往高出堂屋一層,故又稱之為「四角樓」或帶四碉樓的圍龍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圍數的多少,取決於家族的發展狀況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時僅一圍,以後不斷增加。
七、四角樓及其他角樓
分布於粵東北地區的四角樓,與「閩西式」方形土樓和贛南「土圍子」有著淵源傳承關系,更突出其防禦功能。
興寧羅崗袁氏善述圍(四角樓) 新豐梅坑潘氏儒林第
(六碉樓、一望樓的長方形四角樓)
四角樓的主要特點是方形(更准確地講是長方形)圍屋四角加建碉樓。四角樓的外形和內部結構變化多端,粵東與粵北兩地又有各自的特點。
粵東四角樓一般中軸為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橫屋和上堂外牆相連成圍,四角建高出橫屋和堂屋一至二層,即二至三層的碉樓,碉樓凸出檐牆一米多。正面三門,中間(堂屋)為大門(正門),左右兩側橫屋為小門(側門),門前與圍龍式圍屋的布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護牆、半月形池塘。禾坪兩頭建出入「轉斗門」。有些四角樓中間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間,四周杠屋環列,這種布局有利於防衛,如興寧崗背「躲世圍」,當地傳說,每逢戰亂或鬧匪,附近村莊的居民遷入該樓躲避固守。
粵北和河源四角樓更富於變化,除碉樓頂裝飾呈各種鍋耳狀外,有帶二碉樓、四碉樓、六碉樓或八個碉樓和一望樓者。
八、堂橫式圍屋
堂橫式圍屋,其基本結構在中心軸線上為二堂(廳)或三堂,最多者達五堂,兩側加橫屋。這種傳統屋式粵東客家人稱之為「府第式」,福建稱為「五鳳樓」。此類住宅對地形適應性強,比較適合人們聚族而居、幾代同堂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分布地域廣、數量多。它與圍龍式圍屋的主要區別在於後面不帶花頭和圍龍,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結構與特點:保持中原地區四合院、殿堂式結構組合特色,即廳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為一體,既完整,又實用。
興寧新陂劉氏五堂屋
(堂橫屋類型)
堂橫式圍屋的造型特徵,是以中軸線上的敞廳堂、敞廊和天井構成三位一體的廳井空間,左右有平衡對稱的廂房,無論是中軸或橫屋,均以「四架三間」為基本構圖,橫屋偶數對稱。整座樓宇的造型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屋高橫屋低。由於整體結構高低有序,屋頂瓦面層層錯落,成疊式瓦面,一般為五疊,一層層的瓦頂瓦檐有如五鳳展翅,故有人將其稱之為「五鳳樓」。
九、杠式圍樓
杠式圍樓是客家民居中較為簡單的一種類型,因其縱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稱杠式圍樓,又因縱列式橫屋如同轎子兩側之杠桿而得名。杠式圍樓最少有二杠,多至八杠。在杠式圍樓中,堂屋被夾在杠與杠之間,顯然誇大了「杠」,縮小了「堂」,抬高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決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須正對大門。
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杠式樓)
杠式圍樓與圍龍式圍屋在建造原則上有所不同。圍龍式圍屋是先建堂屋,後建橫屋和圍龍,隨著家族的興旺不斷向外擴展。而杠式屋的建築原則是,根據經濟條件,首先建造最簡單、實用的杠屋,留出空間待經濟條件許可後再建造祖堂。 另一因素是受到風水地理的影響和限制,風水先生根據陰陽五行測算建造屋式,如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杠屋,根據山形,在邊杠屋末端加建圍龍,圍龍僅包一半,並未圍攏並且在堂屋後檐牆兩側挖圓形水井象徵牛眼,成了「牛角屋」。杠式圍樓,在粵東的梅縣、大埔分布較多,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區的杠式圍樓多在形式上有變化,而且小巧玲瓏。
十、城堡式圍樓
城堡式圍樓,外牆用「三合土」夯築或青磚壘砌,是東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橫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和四角樓的綜合體,並吸收了廣府民居的優點發展起來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興梅客家民居堂屋、橫屋、禾坪、月池、轉斗門的主要結構,四周被二層圍樓包圍起來。有些圍樓在保留四角碉樓的基礎上,在後圍中央增建「望樓」,望樓是全樓的最高點。圍樓頂層周圍建成通廊「走馬樓」。
深圳坪山曾氏大萬世居(城堡式圍樓) 深圳龍崗李氏正埔嶺(城堡式圍樓)
圍樓外部裝飾有兩大特點:一是四周檐牆上建女兒牆,檐額用青磚砌作數層菱角牙子;二是碉樓、望樓頂端兩側(山花)大都做成「鍋耳」狀,並有挑頭裝飾。內部結構的建築形式有較大的變化,圍樓四周(前排稱倒座)是二層或三層高的單元式住房,內低外高,通常是一廳、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橫屋多為二層高的單元式房間。正門樓佔一單元,進入大門穿過門廳為天街,天街將圍樓和堂屋、橫屋隔開。有些大門內建仿牌坊式建築,上有灰塑圖案和石刻。
十一、圍村
圍村,就是將一個村莊用圍樓或圍牆圍攏起來,故有人稱之為「寨」。圍村深溝高壘,固若金湯,顯然是出於防禦的需要。客家圍村的分布主要在客家人與潮汕人或廣府人的臨界點或雜處地。在粵北和深圳、香港地區有較多的實例。
深圳橫崗西坑圍(圍村) 深圳龍崗劉氏田豐世居(圍村)
深圳的客家圍村,既受廣府圍村的影響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傳統。主要特點是橫縱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圍樓或圍牆包圍起來,平面呈方形,四角設碉樓。圍內的住房多為單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齊頭」(一廳一房)。單姓圍村在中軸線上設祖公堂,而多姓圍村則各有祖堂。大門口有禾坪和池塘,這是與廣府圍村的主要區別之一。
客家圍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規則的圓形。圍內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較凌亂。此外,圍村內的住房有單間式的,也有堂橫屋和單元式的,還有一間房中間建隔牆成了套間或「背靠背」前後開門的,形式多樣。而粵東豐順建橋圍村則四面環水,圍內是一座座獨立的堂橫屋。
十二、碉樓
在粵東、粵北以及河源、惠陽、深圳和香港等地區所見的客家碉樓,大都與圍樓、圍龍屋或「斗廊屋」結合在一起,且多為四角樓。惟獨在粵北始興等地區可見獨立存在的大型碉樓,建築佔地面積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層高。碉樓內有天井和水井(少數無天井),有的還設有祖(神)堂。每層樓均為通廊式單間房,有木樓板和走廊。外牆用大卵石和青磚砌築,厚1米有餘,特別堅固。全樓只有一個大門,條石門框,內裝鐵皮木門、木杠、鐵柵等四五重屏障,門上還有防火水槽,真可謂固若金湯。一個村可建幾個互為犄角的碉樓,以保護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賊或戰事,村民們便扶老攜幼進駐碉樓。這也是粵北客家建築文化中的一絕。
始興太平曾氏憩春閣(碉樓) 始興太平曾氏萬福攸崇樓(碉樓)
十三、中西合璧式圍樓
中西合璧式圍樓的建築年代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的產物。漂泊海外的客家遊子們在國外經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戀民族的傳統生活,榮歸故里後置田建屋。他們受到南洋各國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響,採用傳統的圍龍屋或堂橫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動,如有些屋式將弧形的圍龍和花頭部分變成了長條形、直線形,橫置如枕,當地人稱「枕頭屋」,如梅縣南華又廬、萬秋樓、聯芳樓等。門窗、廳堂加之西式裝修,特別是增設陽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傳統建築煥發出清新的氣息。
梅縣城北李氏聯輝樓
(中西合璧式圍樓)
十四、自由式圍屋
所謂自由式,是指沒有明顯的布局規律的一類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並結合財力和用地情況,建造居住舒適、外形美觀而又符合客家傳統民居風水學中陰陽五行理念的建築。
梅縣梅江黃遵憲故居人境廬
(自由式圍屋)
十五、香港客家圍屋
香港地區客家圍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橫屋、杠式屋、凹字形排屋以及城堡式圍樓和中西合璧式圍樓等。
客家人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區以及元朗大旗嶺、八鄉、十八鄉等以杠屋、凹字形排屋最為常見。杠屋小型化,僅見單杠和雙杠二式。單杠式在距前檐牆數米處建與前檐牆等高的圍牆,圍成前院,開側門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區分布最廣。所謂「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單元「鎖頭屋」連結而成。
中西合璧式圍樓以崇正新村最為集中。
城堡式圍樓僅見沙田山廈圍一處。
柴灣羅屋是吸收廣府居住文化較為典型且年代較早(清康熙年間)的斗廊屋。
元朗陰華居、嶺梅庄和楊家村年代較晚,均建於清末,它們是典型的粵東式堂橫屋。
荃灣陳氏建於清乾隆年間的三棟屋,形式較為特別,它的平面布局是介於堂橫屋和城堡式圍樓之間的一種形式。
相關連接:南粵客家圍掠影
❾ 三合土是什麼
是一種建築材料。它由石灰、黏土(或碎磚、碎石)和細砂所組成,其實際配比視泥土的含沙量而定吵搜猛。經分層夯實,具有一定強度和耐水性,多用於建升橋築物的基礎或路面墊層。
三合土,顧名思義,是三種材料經過配製、夯實而得的一種建築材料,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三合土。但其中熟石灰不可或缺,三合土存在於沒有水泥或水泥奇缺的年代,所以,說三合土中有水泥是不對的。我國漏罩的地質存在大量的“亞粘土”俗稱“黃土”“紅土”。在有泥土地的地方,三合土的材料為:泥土、熟石灰、沙。泥土的含沙量多,則沙的量減少。熟石灰一般佔30%。
建築工程中的三合土墊層採用石灰、砂(可摻入少量黏土)與碎磚的拌合料鋪設,其厚度不應小於100mm,三合土中的熟化石灰顆粒、粒徑不得大於5mm;砂應用中砂,並不得含有草根等有機物質;碎磚不應採用風化、酥鬆和有機雜質的磚料,粒徑不應大於60mm。
❿ 地面三合土配方是什麼
泥土、熟石灰和沙,實際配比視情況而定,泥土中的含沙量多的話,則配沙的量就可以少一點,熟石灰一般都是30%左右,採用石灰、碎磚或碎石和砂拌合而成三合土。
碎石三合土(天然砂):1:2:4或1:3:6或1:4:8;卵石三合土(天然砂)墊層:比例同上;碎磚(特細砂)三合土墊層:比例同上;三合土依據配料的分布而定期能否用300~400年。
三合土的施工方法
1、灰土的土料宜採用就地基槽中挖出的土,但不得含有有機雜質,使用前應過篩其粒徑不得大於15毫米。
2、用作灰土的熟石灰應過篩,其粒徑不得大於5毫米,熟石灰中不得夾有未熟化的生石灰,也不得含有過多的水分。
3、灰土的配合比(體積比)除設計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為2:8或3:7。
4、基坑(槽)在鋪打灰土前必須先行驗槽,如發現坑(槽)內有局部軟弱土層或空穴應挖除後用素土或灰土分層填實,或通知中心確定處理辦法。
5、灰土施工時,控制含水量工地檢驗方法是用手將灰土緊握成團兩指捏即碎為宜,如土料水分過多或不足時應晾乾或灑水潤濕。
6、灰土應拌和均勻顏色一致,拌好後及時鋪好夯實,不得隔日夯打。
7、灰土最大虛鋪厚度,石夯、木夯(重35kg左右)虛鋪厚度為200至250毫米,輕型夯實機械虛鋪厚度200至250毫米,壓路機(6至10噸)虛鋪厚度為200至300毫米。
8、灰土分段施工時,接縫不得在牆角、柱基處留接縫上下層灰土接縫距離不得小於500毫米。
9、夯實後的灰土、在三天內不得受水浸泡,剛打完或尚未夯實的灰土,如遭受雨淋浸泡則應將積水及松軟灰土除土補填夯實,受浸濕沖遲晌的灰土應在晾乾後再夯打密實。
10、碎磚三合土的配合比(體積比)除設計有特殊要求外一般採用1:2:4(石灰、砂或粘土、碎磚)
11、三合土所用的碎磚其粒徑應為20至60毫米,不得夾有雜物,砂或粘土中不得有草根等雜物。
12、鋪設前應在坑(槽)壁分層標出樣,並預拌好灰漿碎磚應與灰漿拌合均勻後,再鋪入基坑內,鋪設厚度第一層220毫米,其餘各層為散鋒200毫米,每層夯實至150毫米。
13、三合土太干應補澆灰漿,並隨澆隨旦灶打,因雨水沖淋或積水破壞表層灰漿時,可在排除積水後新澆漿夯打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