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螳螂的眼睛的幾個問題 螳螂的復眼裡有一點小小的黑點,可不可以解釋一下那個是什麼結構。還有,貌似螳
一對復眼突出,單眼3個,排成三角形。單眼只有感光作用,沒有成像作旦念如用。圖中紅框圈出的是三個單眼。復眼是昆蟲最重要的光感受器,復眼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小眼構成的,每個小眼主要是由角膜、晶錐、感桿束、色素細胞、基膜等組成。角膜和晶錐構成了復眼的屈光器,主要是起到透光、保護感受器和屈光的作用。感桿束和色素細胞可以隨著光強的變化而變化,起到調節光量的作用,同時還起到視覺定向功能的作用。基膜是連接小眼和視模啟神經的部分,起到了增加視神經感受性和支撐小眼的作用。那個小黑點應該是色素細胞和基膜共同形成的。另一圖中紅框圈出高宏的位置色素幾種,可能就是小黑點
⑵ 昆蟲記中螳螂的外形是什麼
螳螂的外形:體長通常是55到105毫米,鉛虛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標志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
頭部呈扇形,較小;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晚鍵姿上在燈光下呈現黑色,單眼,在兩眼之間有3個小點即單眼;觸角細長;頸部可180度轉動;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
生稿激絕物學特性:
螳螂屬於漸變態昆蟲。若蟲經8~9齡發育為成蟲,通常一年完成一個世代,以卵越冬,卵鞘附著於樹枝、竹枝、草莖、石塊等物體上,不同種的螳螂對附著的物體具有選擇性。
若蟲、成蟲均為肉食性。若蟲成活率低,且有自殘現象;成蟲也具有自殘行為,尤其是在交配的過程中有「妻食夫」的現象,這一行為引起了昆蟲愛好者較大的興趣,對其解釋也是眾說紛紜。
常見的幾種螳螂,在華北、華東地區均為1年1代,長江以南少數地區1年2代。以卵在卵鞘中越冬。一般5、6月卵孵化。孵化期:雌若蟲一般為7-8齡,雄若蟲6-7齡,8月上中旬開始出現成蟲,成蟲羽化後10餘天開始交配。
⑶ 螳螂的外觀是什麼樣的
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昆蟲,屬於昆蟲綱有翅亞綱螳螂科,是一種中至大型昆蟲,頭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復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
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發達,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腹部肥大。
除極寒地帶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
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體長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標志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
頭部呈扇形,較小;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晚上在燈光下呈現黑色,單眼,在兩眼之間有3個小點即單眼;觸角細長;頸部可180度轉動;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
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輕柔,遮住身體全部為覆翅,後翅比前翅要薄,邊緣透明色,中間成放射狀的紫紅色、伸展開呈現扇狀,休息時收斂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
前足鋒利發達善於捕捉,中、後足適於步行,但有時前足也會用來保持平衡,發育呈變態發育。
擬態行為:
1. 擬態成花。熱帶有一種螳螂,它的前足擬變成花瓣狀,友坦體色變為紫白色,它隱在像葉叢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蘭花。馬來西亞有一種花螳螂,身體粉紅色,看上去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引來蝴蝶采蜜而上當。
2. 擬態成葉。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脛節、褪節上長出葉片和突起,擬態成樹葉、樹枝和樹疤來迷惑好族桐小蟲。
3. 擬態成水滴。熱帶沙漠地區有一種螳螂,身體綠色,頭部有一個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叢中,在陽光下頭上突起物如一滴晶瑩的穗穗露珠,引來乾旱地區小蟲前來取水而被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螳螂
⑷ 螳螂長什麼樣
螳螂的外形特徵是身體多為綠色的,胸前有一對呈鐮刀狀的捕捉足,可以折疊,用來捕捉食物。頭部呈三角形,比較靈活。復眼比較大,在頭部兩側。它的腹部比較肥大。
從外形觀察,螳螂的體長從11—140毫米不等,體型一般較扁平,少數種類呈棒狀,六足。頭呈三角形或近五邊形,能任意旋轉。口器及復眼發達,上顎強勁;單眼3個,復眼之間著生一對觸角,觸角呈明顯的絲狀或念珠狀,分節較多,通常雄性觸角較粗,雌性較細。
螳螂的前胸較長,能活動,前翅為覆翅,前緣具齒、刺、纖毛或光滑,後翅膜質,飛翔力不強,靜止時翅折疊於腹背上;雌性後翅常退化,腿節和脛節具強刺;中足和後足細長,善於行走。
螳螂內部結構較簡單,唾液腺較發達;消化道彎曲或較直。腹神經索有8個胸神經節及7個腹神經節。胸氣門2對,腹氣門8對,氣管具氣管連鎖。
螳螂介紹
螳螂目的昆蟲統稱螳螂。螳螂屬肉食性和陪昆蟲,成蟲與幼明棚好蟲均為捕食性,以其它昆蟲激鉛及小動物為食,是著名的農林業益蟲。螳螂產的卵有卵鞘包圍,卵鞘稱螵蛸。世界已知2200多種,中國已記載8科19亞科47屬112種,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大部分地區。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螳螂
⑸ 如何分辨公母螳螂
辨別螳螂公母有以下幾種方法
1.同種類的體型大的是雌性,瘦小的為雄性。
2.看頭上的觸角,雄的長而粗壯,雌的短而較細
3.看腹節,將螳螂翻成仰面,從最後那對足的根部的下一節開始數,8節是雄的,6節是雌的
4.看尾部,雌的尾部有4根毛,雄的只有2個毛。
5.看並頌消尾部生殖器:雌螳螂生殖器像個鳥嘴,尖的,分成兩瓣;雄螳螂的則像個扁平的小碟子。
公螳螂是自願被母螳螂吃掉的絕知嗎?
公螳螂其實會在慾望的沖動下和怕死的畏懼心理之間搖擺不定,所以交配前公螳螂接觸母螳螂會十分的「謹慎」。但是有的風流的公螳螂很好地詮釋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者句詩的含義。
當然,大部分公螳螂都是畏懼死亡的。它們面對著自己打不過的雌性,都是時刻保持著警惕的。然而螳螂也有「痴情種」。有一些螳螂一生可能就只會進行一次交配,那公螳螂會在交配完後選擇逗留,也就是等著「送人頭」,讓交配的雌性吃掉它。對於它來說,被吃掉是產生存活後代的更好時機,而不逃跑後孤獨的死去。
⑹ 螳螂長什麼樣子
螳螂長著三角形頭,有兩只鐮刀鉤,有翅膀。
學名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體長55到105毫米,顏色以綠色,褐色為主,有兩個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
形態特徵
螳螂在昆蟲中體型偏大,體長通常是55到105毫米,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標志性塌梁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磨伏吸盤。
頭部呈扇形,較小;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晚上在燈光下呈現黑色,單眼,在兩眼之間有3個小點即單眼;觸角細長;頸部可180度轉動;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
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瞎衫攜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
前翅輕柔,遮住身體全部為覆翅,後翅比前翅要薄,邊緣透明色,中間成放射狀的紫紅色、伸展開呈現扇狀,休息時收斂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