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拍照片為什麼要曝光,什麼是曝光 拍照片為什麼要曝光,什麼是曝光
把曝光搏迅的定義搞清楚就能好解決了:
曝光,在攝影學上是指讓光線通過鏡頭形成結像光,進入暗箱到達感光片上豎銀大,使膠片感光乳劑在光化作用中產生潛影。有時候感光余豎膠片不恰當的暴露於光線當中而失效也叫做曝光。
『貳』 如何在強光環境下拍出好看的人像照片
正午光線是比較強烈的,給人一種需要躲避的感覺,同時還會在拍攝對象的臉部、眼窩周圍、鼻子下方、下巴下方產生一個黑暗而清晰的陰影。對於想在強光環境下想拍好人像照片必須找到方法,從而獲得一張好看的人像照片。
『叄』 關於攝影用光的問題
攝影用光,題目太大,可以寫好幾本書。發去《攝影技巧》的部分章節--攝影用光的學問
一、了解光的特性
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表現手段。攝影家的表現手段是光,如果沒有光,他們就會像雕塑家沒有粘土或者畫家沒有顏料那樣一事無成。
雖然攝影藝術在1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總是追隨著陪納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之後而形成自己不同的流派與風格,特別別是近50年裡,未來主義攝影、荒誕派攝影、剪輯派攝影、立體泥攝影等等,都可以在形式上找到與姊妹藝術相通的地方,但是,它們畢竟還是有所不同的。原因之一是攝影家充分發揮攝影獨特蘆裂沒的造型手段——光的語言。通過光,形成了他們自身的造型方式,決定了畫面的表述意圖;通過光,不僅區別於其他姊妹藝術,同時在攝影家之間,也產生了他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富有創造性的攝影家們常說,對光的認識是攝影家藝術才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光本身是以多種不同的形式表現的,攝影家可以從中選擇最合適的形式來達到特殊的目的。光的這些形式是可以控制的,它們可以被用來在照片上明確地表現特定的被攝體的特性、概念和情緒。在攝影家能夠充分利用光的巨大潛力以前,他們必須對光加以分析,了解光的各種特性,使自己熟悉光的各種作用和用途。
美國攝影家A·法寧格指出,對攝影家來說,光具有強度、質量和顏色三個主要性質。 首先是強度。光的強度可以從亮到暗,這一點適用於任何光源。例如,在無雲的天氣里,中午的日光非常強,在風沙彌漫的天氣里,光線昏暗。夜間可以說沒有光。人工光源的強度,則隨著燈的瓦數不同而有所變化。
法寧格認為,明亮的光線給人一種耀眼、明快和嚴肅的感覺,暗淡的光線常常表現憂郁、寧靜和含蓄的情緒。照明強度的這種差別,會在照片上以三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被攝體的明暗度,被攝體的反差范圍,彩色照片的被攝體的色彩再現。
在照明強度很高時,被攝體顯得比較明亮、鮮明、反差較大,色彩顯得比照明強度低的光線情況下更加鮮艷。如果攝影家善於抓住和珍視被攝體上這種不同的變化,他就可以運用適當強度的光,更源頃好地突出特定的被攝體的特性。重要的是,照明的這種特性,要在照片上表現出來。有些攝影家往往認為非常明亮的光線會使被攝體顯得太刺眼,強光部分太亮,陰影部分漆黑一片,因而人為地降低這種反差,製作出相對來說反差較低的照片,結果完全缺乏特殊照明條件下那種典型的特點。例如,平爐出鋼的場面,熾熱的鋼水明亮耀眼,以至於除了黑白色之外,眼睛什麼也看不見。
法寧格認為,此時如像有些人所做的那樣,用非常強的輔助光去柔化和降低反差,就會完全破壞這種景色的戲劇性效果。敏感的攝影家遇到這種題材,會完全拋開他所學過的關於用光的種種清規戒律,而只去考慮如何表現鋼水熾熱和耀眼的印象:通過強調照明的特點,加強反差,運用剪影和光暈效果,設法抓住這一生動的場面。
光的第二個性質是其不同的質量。光可以是從灼熱的光源發出的直射光,如不受雲霧遮擋的日光,從聚光燈、攝影燈和閃光燈發出的直射人工光;或者是從被照射物體表面反射的散射光,如霧天或陰天的日光,從牆壁、天花板或其他反射光的物體表面反射出來的人工光;或者是在灼熱的光源前加上柔光器形成的散射光。
直射光強烈耀眼、反差大,能造成清晰突出的陰影。經過反射形成的散射光比較柔和,反差小,能造成灰色、模糊的陰影,或者根本沒有陰影。當然,在這兩者之 間還有無數的過渡階段。實踐表明,直射光造成的陰影部分,可以隨著光源與被攝體位置的變化,或者攝影者與光源的位置的變化而變化。這種明影能夠因其形狀、式樣和所佔部位的大小,加強或削弱被攝體的特性。反射光能表現出被攝體的形狀,並能細膩和自然地再現出它的原貌,而與被攝體和光源的相對位置關系不大。因此,法寧格指出,直射光要比散射光更難於成功地運用,因為運用不當,結果反而更糟。但是,如果正確運用,它會使攝影家拍出對比強烈、具有黑白圖案效果的生動畫面,遠遠勝過用散射光取得的效果。
法寧格提出的光的第三個性質是色彩。他指出,那些一心從事色彩再現的彩色攝影家必須明確,照明的顏色(它的色溫)要和彩色膠片要求的色溫一致。例如,清晨和傍晚的光線就不太適合日光型膠片,用這種膠片拍出的照片要比眼睛看到的景物偏黃或偏紅。此外,室外陰影處的日光通常多少有些偏藍。
美國攝影家阿瑟·戈德史密斯認為,光有兩種特性:客觀性和主觀性。攝影者有必要兩者兼顧。所謂客觀性光線,是指電磁波光譜中窄頻帶的一段,能使我們看見並記錄下影像。然而,戈德史密斯指出,在為正確曝光而准確測量這種光的同時,用好主觀性光線,把它作為攝影的創造性因素,也同樣不容忽視。。主觀性光線,是能使我們對感情產生反應的光。
如今,曝光控制——對客觀性光線的通入量的控制——已隨著照相器材的逐漸精密而成為一種內在的自動過程。但是,在攝影中作為主觀成分的光,與今天復雜的曝光控制系統毫不相干。它所涉及的主要是人和極為豐富的題材,這對任何嚴肅的攝影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戈德史密斯指出,要認識和掌握上述特性,運用好光線,對攝影家來說,只會觀察是不夠的,還必須會感受。攝影觀察,是指深入地了解光在被攝體上產生的確切實在的效果。這就需要一種特殊的視覺的敏感性,「那臨近黃昏的夕陽,如何顯示出沙丘的質感;明亮多雲的天空中受薄雲籠罩的照明,是如何柔化臉上的皺紋;一盞聚光燈,如何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力;或者,直接的閃光是怎樣一掃周圍光線的細 微差別,而把它自身平淡生硬的光線加入畫面……」對此,攝影家必須與之協調一致。 戈德史密斯認為,提高你對光線的敏感性的一種方法,是學習攝影大師對光線如何作出反應。一些浪漫主義的,甚至注重追求情節的攝影家喜歡深色,如尤金·史密斯那樣。在他的攝影中,能使陰影產生力度。但是,他很注意細部,甚至在最黑的部分,史密斯也總是設法保留細節和層次。而對於亨利·卡蒂埃—布勒松來說,光是一種微妙的成分,它能顯示冷色高調、銀灰色的中調和柔和的黑色。此外,留心觀察當代彩色攝影家的用光也是有益的。在埃利奧特。波特的森林影像中,照射在樹乾和苔蘚覆蓋的岩石上的光,既柔和又有滲透力。與此成鮮明對比的是,亞歷克斯·韋布用熱帶炎炎烈日創造出深沉的、繪畫般的陰影效果。利貝卡·布萊克則為她的情意綿綿的幻想作品,創造出像夢幻一樣的光。
總之,攝影家是用客觀性的光線,把影像留在膠片上,但影像的質量如何,則要依靠光線的主觀性。攝影家手中的照相機,會忠實地記錄下他清楚看到的,並且深深地感覺到的事物。
2.用好自然光
對攝影家來說,自然光或日光雖然採用方便,然而卻是一種較難對付的光線,尤其是在進行彩色攝影時,這種難度更大。這是因為自然光是變化不定、難以預料的。它不僅在亮度上不斷變化(這還可以用測光表測量),而且顏色也在不斷變化(這卻是很難覺察,實際上也無法精確地測量的)。
英國攝影家基恩.尼爾森認為,攝影者應該發現和研究光線在一天之中和一年四季的不同變化,並理解其全部意義。他提出了一種觀察光線變化效果的方法:找一個當地的景物,在一個晴天時對它拍照,每小時拍一張。如果你從一個位置拍攝,就能看出太陽移動位置時光線的變化效果。也可以在白天一個特定的時間,圍繞 一個被攝物拍攝,你將為所獲得的多種光線效果而大吃一驚。如要了解太陽的光有多強,也可以試著把太陽也拍進畫面,但小心不要讓強光傷著眼睛。在下午3點以後或上午9點前拍攝,對著陽光將能拍出剪影照片。可以先讓鏡頭從太陽處移開,從而測得曝光讀數;然後,根據這個讀數拍攝包括太陽在內的所有景物。然後,變換光圈,按原樣再重復拍攝一張。在膠卷沖洗完以後,比較最後的結果。
尼爾森還告誡攝影者,不要低估一年中不同時間的光的質量。 「一個寒冷的『12月份的早晨,如果大雪鋪地或樹林、灌木叢上蓋滿灰白色的霜,清亮、新鮮的藍色調為你提供了拍照的好時機。
「10月份和11月份,當氣候轉冷,樹木紛紛落葉的時候,要多留神光線在潮濕季節中的朦嚨效果。 「秋天是多霧季節,清晨起床後是拍霧景照片的最佳時間。如果你能夠左黎明時分從被窩里爬起來的話,你將會發現清晨的空氣有它自己獨有的清新和寂靜,此時拍攝,則可成功地把黎明的嫵媚姿態記錄在膠片上。」
美國攝影家A·法寧格將白天的自然光分成三種類型,並總結出了在不同類型光線下拍攝的經驗。 「 白 色的」白晝光 就日光型彩色膠片來說,這是一種「標準的白晝光」。這是直射陽光和太1B高出地乎線20度以上時略有白雲的蔚藍天空所反射的光線的混合體。在這種光線下,用日光型彩色膠片拍攝,進行正確曝光和沖洗,色彩表現是很真實的,不需要使用校正濾光鏡。
另一種接近於白色的白晝光,是太陽完全被均勻的低空霧氣遮蓋時的光線。但這種陰天天璧無瑕氣即使有細微的變化,也會影響色彩平衡,使之變藍,因而,最好用81號色彩平衡濾光鏡、紫外線濾光鏡或天光鏡予以校正。
藍色白晝光 天空無雲時,陰影總是藍的,因為,此時照明陰影部分的光線,是藍色的天空光,拍出的照片顏色也必然偏藍。同樣,在多雲的天氣里,特別是當太陽被濃雲遮住,天空大部分是藍光,或是當天空被高空的薄霧均勻地遮住的時候,拍出的照片也會偏藍。在這種情況下,如要校正色調,可以用密度適當的色彩平衡濾光鏡。
紅色白晝光 日出不久和夕陽西下時,太陽呈現為黃色或紅色。這是由於大氣中很厚的霧氣和塵埃層將光線散射,只有較長的紅黃光波才能穿透,使清晨和黃昏的光線具有獨特的色彩。在這種光線下所拍攝的景物,其色彩比在白色光線下所拍攝的顯得更「暖」一些。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最好在日出後兩小時和日落前兩小時內拍照。用一種密度適當的藍色平衡濾光鏡,也可以避免這種現象。
法寧格認為,攝影者只要學會從攝影的角度去觀察顏色,他就會領略各種不同情況下的自然光的內在美,就會發現清晨和傍晚所拍的照片,具有獨特的氣氛和美感。
透過薄雲的陽光 任何一位攝影家都知道,一天中最佳的拍攝時間是上午10點以前,下午2點以後。如果此時天空有薄雲的話,拍攝效果還會更好些。因為薄雲下的陽光較為柔和,而且被攝物仍有明顯的陰影,卻又不十分刺眼。
透過薄雲照射的陽光猶如一面巨大的漫射柔光鏡,它能使照片的陰暗部位之間起到漸變的作用。這種光線相當強,它是一種能夠產生和突出被攝體陰影部分的質地,或是作為一種人像攝影方而的造型光。但它卻不能產生這種陰影,即無法埋沒被攝體中的任何細節。然而,如果採用的是彩色膠卷,則用這種光線拍攝出的照片,不如在直射光線下拍攝的鮮艷。
晨曦的光線 薄霧蒙蒙的清晨,常常預示著是一個晴朗的日子,此時往往有著絕佳的光線條件。在這種光線條件·下拍攝,色溫會不斷變暖,被攝體經過金燦燦的陽光照射,會變成一種令人愉快的暖色調。
晴朗的早晨給攝影者提供了一個光線明亮,但陽光照射的角度卻很低的拍攝機會,從而可以拍攝出高反差和色彩飽和的照片。 在這種時刻拍攝,如何正確地掌握曝光量是一個主要的問題。一般來說,測光既不根據強光部分,也不以陰影部分為准,而是取決於所要突出的主體部、分。通常 最好是測量強光和陰影部分之間的平均光。 正午的光線 正午一般不適宜在室外拍照,尤其是在夏季。如果在正午烈日下拍攝淺色被攝物,炎熱的烈日會淹沒被攝物的所有層次。此外,正午拍攝,陽光正處在最高點,因而被攝物的陰影很短,幾乎沒有。
下午的光線 以往人們總認為,下午的光線以日落時為最佳,其實這是陳舊的觀念,因為在日落前有許多很好的拍攝機會。 中午過後,太陽就慢慢地西下了,此時有許多從側面拍攝各種被攝物的機會,這樣拍攝出的照片會有立體感。
太陽已降得很低時,還可以拍攝逆光照片,被攝者近乎於剪影,而背景則是曝光正確的天空。如果希望背景部分曝光量過度,而主體的曝光正確,則可開大兩級光圈。
天黑以後 對有些攝影師來說,當太陽消失在地平線上,夕陽的最後一抹余輝消失的時候,才是拍攝的最好時機。此時的天空呈深藍色,街上華燈初上,景色十分優美。但拍攝動作一定要快,因為這一情景持續的時間很短。拍攝時最好用日光型膠卷平衡色溫,它能拍出天空的自然色調,並能映出建築物和大街上的鎢絲燈的暖色光。
薄霧天氣 在陽光直射的情況下拍攝的照片,給人以明快和清晰的感覺。但在薄霧情況下拍攝的照片,.卻能產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它給人以變幻莫測的夢幻般的感覺,就像汽車司機在霧天開車—樣,眼前白茫茫一片。此時拍攝的照片中,被攝物的層次、亮光和陰影都被涅沒了。遠霧可以柔和風景照片的背景部分,但同時又能使照片的前景部位顯得更為引人注目,從而使前景部位的被攝物同背景明顯地分開。在這種情況下,畫面中的灰白色調部位的顆粒會明顯變粗。然而,如不希望出現上述現象,則可使用慢速膠卷和三腳架。
陰沉多雲的天氣 攝影者最為煩惱的是遇上陰沉多雲的天氣,因為這種天氣拍攝出的照片缺乏陰影和反差,光線效果也不好,而且景深一般很淺,被攝物顯 得非常平淡。如果天空變化較小,可用反差濾光鏡以增添黑白照片的拍攝效果。拍攝彩色照片可用漸變濾光鏡。 曝光量可直接參照測光表讀數,因為光線很平,無需用補助光。 如果要靠強光和陰影來烘托拍攝效果,千萬不要在陰沉多雲的情況下拍攝。 一般攝影家總認為,強烈的陽光是拍攝時最難對付的光線之一。因為在直射的陽光下攝影,會使照片的畫面顯得十分刺眼,使明影部位和強光部位產生如同聚光燈照明那樣的明顯界限。因此,拍出的照片反差很大,色調范圍顯得很窄,陰影部位和強光部位沒有什麼其他色調。他們還告誡攝影者千萬不要用直射的陽光拍攝人像,因為這種光線會使臉部的缺陷明顯地暴露出來;並使被攝者睜不開眼睛,因而造成皮膚起皺等現象。
然而,英國攝影家基思·威爾遜卻告訴人們,在強烈的陽光下,利用碧藍的天空、高懸的太陽、反光的表面和生動的色彩,也能拍攝出精彩的照片。,在強烈的陽光下攝影,首先遇到的是反差大的難題。許多相機的中央重點測光系統會因為明顯的反差而失靈,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測出使強光部分和陰影部分都滿意的平均讀數。如果在水邊、沙灘,甚至路面等充滿強烈反光表面的地方拍照,這種現象會更為嚴重。按照平均測光讀數來曝光,得到的往往是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的照片。
威爾遜指出:「如果相機帶有點測光裝置和能兼顧測量強光和陰影的裝置,便可以獲得較多的控制,從而使被攝體在強光下正確曝光。應當記住,一定要用點測光表對被攝體進行測光,並據此確定曝光量。如果你的單鏡頭反光相機只有中央重點測光,則可把相機靠近被攝體測光,以消除背景光的影響。」
在選擇背景方面,威爾遜指出:「如果拍攝一般的街景、風景或建築物,應當仔細觀察陽光強烈照射著的表面和顏色。白牆面反光雖然很強,但是如果處在陰影中,看起來則是灰暗的,結果會拍出平淡的照片。對待建築物應遵循的一般規則是,決不要拍攝處於陰影中的建築物或物體表面,應當等待陽光照射到物體表面, 那時色彩飽和,反差充分和豐富。還可設法尋找低視點,把一部分藍天納入畫面上方。在強光下攝影,應當考慮到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選擇合適的背景。晴朗的藍天能為任何被攝體造成美麗的背景。拍攝時蹲下身子,直到你看到被攝體後面全是天空。這樣的低角度往往會拍出不同尋常的照片。以這種方式拍攝,人像看起來很動人。此外,還可以嘗試低視點、高視點或者傾斜相機拍攝。」
威爾遜認為:「強光下攝影的好處,在於這種光線給天然和入工景物上所帶來的彩色。由於反差伴隨顏色而來,因此最有表現力的照片並不是那些彩色斑瀾的照片,而是那些以鮮明的形式運用幾種對比色的照片。」
運用自然光攝影;有時光線照射不到的陰影部分會破壞拍攝對象的整體美。此時,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是取一塊小的白色反光板,拍攝時,把它放在剛好處於照相機的拍攝范圍以外的地方;對准被攝體進行反光。這樣,就能控制自然光,而不受限制了。
室內攝影如何利用自然光,攝影家菲利浦·托馬斯認為:「方向朝南、光線充足的房間是第一選擇,同時最好還要挑選窗戶大的房間,朝西南開的窗戶更好。因為傍晚時分,暖色調的落日余暉瀉進屋裡,為拍攝創造了更好的機會。拍攝時,寧可把房裡的光線搞得暗一些,因為增加光線比減少光線容易得多。如果房間里到處都是強光,那你就不可能按照自己的願望來拍攝照片。」
對於來自窗戶的自然光的利用,英國攝影家格·阿爾科克提出,傑出的畫家在他們的作品中,總是注重於運用來自北面的光線。他認為,這種光比較特別,可能是因為它很穩定,只要天氣不變,這種光在白天的變化很小,而且其質量保持不變。英國攝影家邁克·皮爾斯對此也有同感,他指出:「在室內使用北面窗戶進來的光線拍攝人像,可以產生令人滿意的效果。它會產生一種非常柔和而均勻的光,而這種光用人工光是很難模擬的。實際上,大多數傑出的藝術家直到老年都一直在使用這種光。如果你的住房有一問屋子窗戶朝北,你就有了拍攝人像的好光源。如果再配以三腳架,那是最好不過了,甚至使用IS0400/27。的膠片,快門速度仍然可 以定在慢速上。如果使用彩色幻燈片或彩色負片,不妨在相機鏡頭前加上雷登81B濾光鏡或其他相應的濾光鏡,這會消除可能出現的偏藍現象。」如果你無法使用來自北面的光線,要是能使窗戶產生漫射光的話,那麼,任何朝向的窗戶也都可以利用了。為此,必須在窗玻璃上應用景色防油紙或單層棉紙,若需在作品上加上彩色,則可用彩色紙。
如何控制室內自然光,托馬斯也建議採用反光板,用它把從窗戶來的自然光引到需要的地方。反光板可以移近或挪遠,可以調節角度以得到適量的光線。也可以用不同質量的物體作反光板,以得到不同質量的光線。最常用的是白紙板。白紙板能反射出柔和的,恰到好處的光。紙板裁剪得可大可小。銀箔片反射的光線要比白紙板反射的光線強,為了節省材料,可以在紙板的一面貽上銀箔片,;板兩用。兩塊廉價的鏡子能反射出很強的光線,可用作眼神光(人像眼珠上出現的明亮的光點)或用以照亮黑暗的角落。金色的物體也可以做反光板。在拍攝人像作品時,金色會增加被攝者膚色的魅力,使被攝者顯得光彩照人。此外,黑色紙板有時也會用到。遇到室內光線太強,與設想中的作品所需的光線和對比度不符,便可以用黑色紙板來吸收掉一些光線。托馬斯認為,手頭有一兩塊這樣的黑板,有時或許會使可能是失敗的作品「起死回生 」。
3.利用現場光的經驗
利用現場光的經驗 現場光是創造性攝影的最佳基礎。由於較為暗弱的現場光線,較一般光線更為生動,更能增加攝影圖像的效果,因此,不少專業攝影師在攝影時,都樂於採用現場光。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就曾用他的萊卡相機發揮現場光的魔力,獲得了聲望。
「只用現場光和盡可能不幹涉拍攝現場的方法,是來自於我對鏡頭所面臨的形態、光線和現實的尊重和熱愛。」布勒松在他寫的《決定性的瞬問》一書的序言和最
後一段里,特別闡述了他的這一信念: 「在我看來,攝影是在若干分之一秒中,同時認識到一個事件的重要意義,並找到恰當表現這一事件的准確的結構形式。
「我認為,通過生活實踐,在認識影響著我們並受我們影響的周圍世界的同時,也認識了我們自己。必須在這兩個世界之間,即在我們的內心世界和我們的外部世界之間,建立起均衡來。由於它們之間的不斷相互作用,這兩個世界終於形成了一個世界。這就是我們要表現的那個世界。但是,這只是涉及到了照片的內容方面。對我來說,內容和形式是不能分開的。所謂形式,我指的是外形、線條和明暗對比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嚴密的結構。正是在這個結構中,我們的思想和感情才得以具體深化並表達出來。在攝影中,視覺結構只能來源於訓練有素的直觀感覺。」
在回答「遇到現場光線實在太暗而無法拍照的情況下,是否要改變現場光線」的問題時,布勒松說道s「過去,當我接受了一個拍攝肖像的任務時,有時候不得不在房間對面的角落裡對著天花板安放一隻泛光燈,來加強現場的光線。然而,使用目前的膠片和顯影劑,我幾乎用不著加強現場光。當然仍然有些由於光線太暗而無法拍攝的情況,但是,就我的拍攝思想來說,我寧願放棄這幅照片,而不願用像太陽那樣呆板的閃光燈,以致破壞了現場的氣氛和真實感。」
英國攝影家艾莉森·特拉普摩爾指出:「只有當你開始從現場光的角度來看待室內、室外及晚上發生的景象和活動時,你才會感到現場光為真正創造性的攝影家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現場光攝影遇到的主要問題,往往是由於照明強度低和反差過大所致,而且反差越大,物體的線條和形狀對於圖像的效果影響越大。因而,特拉普摩爾認為,現場光攝影時所取的題材本身必須是極為生動有力的,這時只要小心地操作相機,就能使攝影者克服上述問題並創作出成功的作品。
鏡頭的口徑對現場光攝影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特拉普摩爾認為:「高速鏡頭(指大口徑鏡頭)佔有肯定的優勢。優質的F1.4或更好的F1.2鏡頭,即使在全開 光圈的情況下,也能獲得清新的效果。」然而,攝影家皮爾斯卻認為:「從事現場光攝影,不一定非得配有大光圈鏡頭。F1.8或F2的普通鏡頭,能使你拍攝出好照片來。」「在大多數情況下,利用標准鏡頭、廣角鏡頭或中焦遠攝鏡頭(90mm一135mm),就能拍攝出好照片來。」但由於大多數遠攝鏡頭最大光圈為F3.5或F4,因此,當光線很暗的時候,其速度就嫌慢了。
快速膠片是現場光攝影成功的首要條件。一般標定速度為ISO 400/27。的膠片,—往往可以強迫沖洗到IS01600/33。甚至ISO 3200/36。。增感沖洗所產生的變粗了的顆粒,能更加烘托出現場光的環境氣氛。新的1501000/31。或更高的彩色膠片,更是大大增加了在昏暗條件下拍片的機會。
特拉普摩爾指出:「如果你還想取得精確的色彩還原,那麼,所使用的膠片的彩色平衡,只要與照明被攝體的光線種類相匹配,就會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在薄暮時分拍照,則可用與日光平衡的膠片來獲得真實的效果。如在深夜拍攝集市和劇院,或用人造光來拍攝普通照片,則宜採用與鎢絲燈光平衡的柯達愛克塔克羅姆160,膠片。通常標定速度為150160/23。的膠片,如果加快速度,可強迫沖洗到IS0320/26。,也不會給影像顆粒帶來不利影響。必須記住,強迫沖洗將會影響到整卷膠片,因此在拍攝時全部畫面都應當用加快了的速度。」
然而,並非總能選擇適合於每一種光線環境的膠片類型以取得准確的色彩。事實上,一部分攝影家喜歡用不對路的膠片以取得不落俗套的效果。這里,另一種取得准確色彩的方法,是在相機鏡頭前加上一個補償濾光鏡。
特拉普摩爾認為,現場光攝影的最大難點,是正確估計曝光。他指出,在許多情形下,單鏡頭反光相機上的自動控制系統,會指示出光線不夠。這實際上是沒有足夠的光線可以記錄被攝體的整個色調范圍,而不是不能記錄處於昏暗光線以上的強光和中間色調。如果靠近被攝體測光時,強光的讀數很可能會在曝光表上顯示出李。如果離被攝體不能再近一些時,可對著自己的手背測量讀數,再根據讀數計算出曝光時間。如果認為這一方法不可靠,則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曝光時間多拍幾 張,這是在沒有把握的光線條件下,保證至少有一張成功的照片的最佳方法。 利用現場光攝影,如果曝光時間長於1/60秒,拍攝時則需要保持相機的穩定,以避免出現模糊晃動的影像,此時最好使用三腳架或就近找一個合適的依託物。攝影家皮爾斯認為,將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拍攝,還有一個優點,這就是有可能延長曝光時間,以去掉畫面上一些迅速移動的物體。如果相機前面有人走動,不妨設法縮小光圈,進行長時問曝光。這樣,除非有人站在鏡頭前不動,他們一般不會被記錄在膠片上。在這種情況下,曝光時間越長,效果會越好。對於進行真正的長時間曝光來說,如果偶然有人站在相機前面停下幾秒鍾,不妨蓋上相機鏡頭蓋,等人走開後再繼續曝光。如果你故意要在人多的地方從事這種攝影,那麼可以考慮使用較慢速的膠片,以能進行長時間的曝光。
美國攝影家F·亨勒常喜歡在作品中追求自然光效果,因此,他也幾乎總是利用現場光拍攝。他指出:「利用現場光並不意味著要把每一件你看到的物體都拍進畫面。為了照片的效果,你並不是每件東西都需要。例如,當你和一些有趣的人坐在一起時,有趣的可能是人們的面部表情,而不是桌子和周圍的環境。利用當時的現場光,你可以強調面部,而使別的物體都暗下來。不必擔心作品中出現純黑的部分,如果這些純黑的部分有用的話,也是必要的。」
人們通常所謂的「現場光攝影」,首先指的是室內攝影。亨勒認為,使用現場光實際上可以使室內拍攝更容易進行,而不是更困難:「一個原因是你不至於由於設備過多而影響被攝者。過多的光線會產生一個純粹是人工環境的效果,這一點在作品中往往顯露出來。」
『肆』 PS: 混合模式中的柔光,強光,亮光、點光、線性光有什麼區別
區別:
功能與效果不同。
1、柔光:使顏色變亮或變暗,具體取決於混合色,此效果與發散的聚光燈照在圖像上相似。如果混合色(光源)比 50% 灰色亮則圖像變亮就像被減淡了一樣。如果混合色(光源)比 50% 灰色暗則圖像變暗就象加深了。用純黑色或純白色繪畫會產生明顯較暗或較亮的區域,但不會產生純黑色或純白色。
(4)為什麼要圖片會分強光擴展閱讀:
ps圖層其他混合模式的說明:
1、溶解:編輯或繪制每個像素使其成為結果色。但根據像素位置的不透明度,結果色由基色或混合色的像素隨機替換。
2、變暗:查看每個通道中的顏色信息選擇基色或混合色中較暗的作為結果色,其中比混合色亮的像素被替換,比混合色暗的像素保持不變。
3、正片疊底:查看每個通道中的顏色信息並將基色與混合色復合,結果色是較暗的顏色。任何顏色與黑色混合產生黑色,與白色混合保持不變。用黑色或白色以外的顏色繪畫時,繪畫工具繪制的連續描邊產生逐漸變暗的顏色,與使用多個魔術標記在圖像上繪圖的效果相似
4、顏色加深:查看每個通道中的顏色信息通過增加對比度使基色變暗以反映混合色,與黑色混合後不產生變化。
5、線性加深:查看每個通道中的顏色信息通過減小亮度使基色變暗以反映混合色。上一步實例使用線性加深後效果和上圖差不多。
6、變亮:查看每個通道中的顏色信息選擇基色或混合色中較亮的顏色作為結果色。比混合色暗的像素被替換,比混合色亮的像素保持不變。
『伍』 快手為什麼拍張照片強光了
可能是你拍的照片,所選用的角度不合適才造成的強光
『陸』 曝亮和強光的區別
曝亮就是爆光的程度很強烈。強光就是強烈的光線,這沒有一個具體的標准,都是相對而言。強光模式作用於圖像像素與周圍像素之間,導致圖像像素反差增大或減小,0是一個混合色決定混合鎮陪團效果的模式,由混合色的明暗決定了混合色的混合方式。
使用強光混合模式後一般會產生色階溢出,導致圖像細節損失,當調換基色和混合色的位置,結果色不相同。調節曝亮補償是修正測光平均效果對主體的忽略,以保證重點或關鍵對象能正確地曝亮。
各種燈光的效果
柔光使顏色變亮或變暗,具體取決於混合色,此效果與發散的聚光燈照在圖像上相似。如果混合色光源比百分之50灰色亮則圖像變亮就像被減淡了一樣御橘。如果混合色光源比百分之50灰色暗則圖像變暗就象加深了。用純黑色或純白色繪畫會產生明顯較暗或較亮的區域,但不會產生純黑色或純白色。
強光復合或過濾顏色,具體取決於混合色,效果與耀眼的聚光燈照在圖像上相似。如果混合色光源比百分之灰色亮則圖像變亮就像過濾後的效果。如果混合色光源比百分之50灰色暗則圖像變暗就像復合後的效果。用純黑色或純白色繪畫會產生純黑色或純白色。
亮光通過增加或減小對比度來加深或減淡顏色,具體取決於混合色。如果混合色光源比百分之50灰色亮,則通過減小對比度使圖像變亮如果亂粗混合色比百分之50灰色暗,則通過增加對比度使圖像變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