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知識 » 將軍俑圖片頭戴什麼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將軍俑圖片頭戴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4-27 02:22:39

❶ 秦兵馬俑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東30公里的臨潼。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並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碼俑坑組成。展出的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共計8000個,排列成陣,氣勢壯觀。俑分將軍俑、鎧甲俑、跪射俑等。坑內還出土有數萬件實戰兵器,館內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繪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展示了古長安往日的輝煌,也是長安何已會成為絲路起點的一個寫照。
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佣坑總面積達19120平方米,足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近8000個。在三個佣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坑裡的兵馬俑也最多。共有6000個左右。一號坑上面,現在已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金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站在隊伍前列,像是在指揮身後的軍吏和士兵行進。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肩負重任的高級將領。
武士俑高1.8米左右,體格健壯,體態勻稱,身上穿著戰袍,套著鎧甲,腳上蹬著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頭發大多挽成了偏向右側的發髻。它們有的握著銅戈,有的擎著利劍,有的拿著盾牌。個個目光炯炯,雙唇緊閉,神態嚴峻,好像一場大戰就在眼前。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一號坑為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為62米,平均深度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為土木結構,東西兩側各有斜坡門道5個,南北兩側各有便門兩個,立木封堵門洞,坑上以棚木、蘆席、泥土覆蓋。坑內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牆,牆間空當處陳列兵馬俑,底部鋪以青磚。一號坑計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形同真人真馬,以挖出1000餘件。坑內是由步兵俑和騎兵俑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東端是3列面向東的步兵俑橫隊,每列70件,共計210件,為軍陣的前鋒。其後是騎兵和駟馬戰車,前後共38列縱隊,每路長180米,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這是軍陣的主體。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別面向南北橫隊,每隊均有武士俑180餘件,為軍陣的側翼衛隊。西端有3列橫隊,兩列面東,一列面西,是軍陣的後衛。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整裝待發之勢。武士俑分別執有不同的青銅兵器,近戰的有刀、矛、劍、戟,射擊兵器有弓弩和箭鏃。其中箭長97厘米,八棱面。荊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這種利劍砍傷刺客的。雖經兩千多年的剝蝕,劍仍保持堅固鋒利的本色。
為了保護文物和便於參觀。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總面積為1.6萬平方米,採光良好,觀眾可從檢閱台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
兵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東的橫隊,每列有武士俑70個,共210個,似為軍陣的前鋒。後面緊接著是步兵與戰車是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雖為面南和面北的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似是軍陣的兩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後衛。武士俑朋的身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裡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組織嚴密,隊伍整肅。幾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整個軍處於整裝待發之勢。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
這批兵馬俑的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杴甲,右手執長予,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頌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埋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看了兵馬俑,人們不禁要問:修築兵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們大致有四種說法:「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送葬的俑群」、「為表彰軍功所樹立的紀念碑」。據秦陵考古發掘表明,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布局是模擬他生前的宮城圖。3座坑位於陵外城東東門大道北側,似是駐扎在京城外守衛京師的宿衛軍。
秦兵馬俑身上隱蔽處多有刻畫或戳印的文字,據一些專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馬俑採用的是分體製作,然後安裝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後,再入室烘烤。原來的兵馬俑著有顏色,因年久剝蝕,現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隨佛教傳入形成的,秦兵馬俑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有力證實秦代我國雕塑已成熟,並在我國雕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銅為主,兼含錫、鉛等稀有金屬,硬度為HR106度,表面鍍鉻,反映了我國秦代冶金技術已達到相當高度,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域外國家。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秦始皇兵馬俑挖掘始末
袁仲一:這個沒有鬍子,這個你看看,這個低頭的。
主持人:就這個,對,全坑就這個。
袁仲一:就惟一的一個沒鬍子的,這是全坑惟一一個沒有鬍子的。
主持人:是嗎,就在這個位置。
袁仲一:就它,就這個,那個低頭的這個。
主持人:這是什麼原因知道嗎?
袁仲一:這個東西就說不清了,有可能做的人把鬍子給忘了,有人說是女的,但顯然不是女的,因為秦朝的時候沒有女兵。它跟它是同一個人做的,就是咸陽敬(做的)。這旁邊這個有個小個,小個這個呢,這個人叫宮光,這個人做的。
解說:兵馬俑一號坑展廳中排列著形態各異的陶俑,數量多達6000多件,有些陶俑的身上刻有當初製造者的名字,目前發現參與兵馬俑製造的工匠至少有87名。而無論身上是否刻有工匠名,袁老都能准確無誤地說出它們的製造者是誰。
主持人:您看一個沒有刻過工匠名字的,您能判斷是誰做的,這個讓我特別吃驚,這是怎麼判斷出來的?
袁仲一:它一個人和一個人的做法不相同的。就跟我們現在看一些畫家一樣,某一張畫是哪一個大師做的,一看就看出來。陶俑也是這樣,摸長了以後就看出來了,這個俑是誰做的,那個俑是誰做的。
主持人:也就是練出了像鑒定書畫一樣的鑒定的本事。
袁仲一:咱就是摸常了吧,比較熟悉。我曾經發現一個宮丙,這個人做了45件。
主持人:這45件不見得都是刻過名字的?
袁老師:不見得都是刻過名字的,造型、風格相同,歸納起來是這樣的。
主持人:風格相同,這種判斷可以用語言描述嗎?
袁仲一:比如拿宮丙做的陶俑來說,身材一般比較魁梧,力氣也好像鐵塔一樣,頭發做得非常逼真,但是有點過於程式化,和其他人做的陶俑不一樣。有的人做的陶俑頭發波浪似的,有的好像糊了一把泥巴造出來以後,用手指扒拉一下子。他不行,他是用篳狀的工具,一絲一絲刮出來的,他的風格和其他人的風格有些不一樣。
主持人:我想您跟這么多兵馬俑看起來感情很深?
袁仲一:我對它非常熟悉,好像一閉上眼睛,就知道哪個陶俑在哪個位置,哪個陶俑在哪個位置,什麼樣的。
主持人:您跟他們之間是什麼樣的感情?
袁仲一:感覺非常親切。好像一個連長對他的士兵一樣,對它非常熟悉。我曾經做了一首打油詩:「20餘年痴迷間,與俑作伴情誼綿」,感覺非常親切。
解說:袁仲一第一次見到兵馬俑是在1974年,當年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的陝西農民,在打井的時候挖到了陶俑俑頭。42歲的袁仲一被任命為考古發掘隊的隊長,帶領幾名考古隊員繼續打井區域周圍的挖掘,越來越多的陶俑在泥土中被發現,袁仲一可以斷定這應該是一個古代的陪葬坑。但是他並沒有意識到,挖掘之初幾十天的工作僅僅是一個巨大考古發現的冰山一角。
袁仲一:我們考古隊發掘的時候,也沒有意識到這么重要,來的時候領導跟我們說,到了那裡,很快挖完了,寫個報告就完了。
主持人:當個普通的考古發現?
袁仲一:當個普通的考古發現。到了以後,誰知道這個兵馬俑坑這樣大,一號坑發現1萬4000多平方米。
主持人:找不到邊了。
袁仲一:發現里邊有陶俑陶馬6千件,這個東西,過去也發現了很多陪葬坑,陪葬坑一般比較小,規模這樣大,數量這樣多的,從來沒見過。
主持人:那時候您是不是就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
袁仲一:當時非常高興,非常興奮。後來我們又在附近發現了2號坑和3號坑,這3個兵馬俑坑裡發現陶俑陶馬大概8千件,浩浩盪盪像一個龐大的地下軍團一樣,一下子震驚了。
解說:在袁仲一和考古隊員面前的竟然是一支龐大的地下軍團。關於俑坑的存在,史書中沒有任何的記載,也沒有任何傳說透露過一絲線索,它們到底是誰的軍隊呢?關中平原是秦漢至唐代的帝王谷,在兵馬俑坑西邊的地平線上,可以看見一個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國的創建者秦始皇的陵墓。如此壯觀的陪葬坑,會不會屬於始皇帝呢?考古人員從泥土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兵器,在這只矛上刻有「寺工」字樣。史書記載,寺工正是秦始皇設立的、主管兵器生產的國家機構。在這只戈上,右邊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呂不韋造」。呂不韋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職責之一就是負責秦國的兵器生產。無可否認,這一列列如真人大小的兵馬俑,正是始皇帝的陪葬。令袁仲一驚訝的是,他發現在1974年之前,各個時代的人至少有30餘次都已經深入到兵馬俑坑,甚至看到了陶俑,但他們最終卻都與這個重大考古發現擦肩而過。
袁仲一:因為俑坑裡有很多墓葬,墓葬有現在墓,最早的墓是東漢時期的墓葬。我給你舉個例子。東漢有墓葬,2號坑的那個,夫婦倆的合葬墓,挖下去了,正好挖到一組陶馬,陶馬打碎了,打碎以後放到墓坑裡,因為兵馬俑坑是一個磚鋪地,把兩個棺材放到磚鋪地上了。你說看到沒有?還有一次,在2號坑裡西北角那個地方,有一個大坑,那個大坑很大,有好幾十平米,我們在清理淤泥過程里,發現有個銅錢,這個銅錢是民國初年的銅錢。也就是說,民國初年的時候,農民在那挖土,挖了幾十平方米,暴露了幾十個大陶俑,後來下雨,慢慢淤泥一點點把它蓋住了,你說多少人看到了。
解說:兩千年來兵馬俑不斷地向人們傳遞著它們存在的信息,並終於在20世紀七十年代走出了黑暗的幽宮。兵馬俑帶給世人的震驚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而觸摸著這一個個如真人大小的雕塑,袁仲一被一個帝王的氣派所震撼,始皇帝為什麼要用如此大規模的陶俑陪葬?而這個開創中國第一個帝國的皇帝,又是怎樣的人呢?
解說:袁仲一發現,兵馬俑出土的時候,很明顯它們曾經遭受過嚴重的破壞。1974年,展現在考古人員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體。殘破的頭顱,斷裂的手臂,在這個巨大的俑坑中到處都是。是誰對這些陶俑有如此大的仇恨,將他們毀壞至此?《史記》中曾記載,項羽入關後曾大肆燒毀秦始皇陵中的宮殿建築。如果這一記載屬實,兵馬俑坑也極有可能被毀於項羽的軍隊。
然而兩千年後陶俑的修復工作卻是極為困難的,考古隊員每挖掘、修復一個兵馬俑,平均要花上一個月至幾個月的時間不等。至今因為碎片丟失,還有很多兵馬俑殘缺不全地站立在俑坑中。而且,這些埋於地下2千多年的珍貴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氣中,極易發生變化,如何保護它們的原貌,成為了袁仲一和考古隊員面臨的最大問題。
袁仲一:陶俑身上一些顏色的殘跡,容易發生變化,因為顏色比較特殊,先打了一層生漆層,在生漆層上繪彩,這個生漆一直埋在地下2千多年了,本身就老化了,老化就和陶制本身是光的,形成了兩張皮。
主持人:掀開了,粘不住了。
袁仲一:就形成了兩張皮。你突然打開,暴露在空氣里,水分馬上消失,消失已經慢慢就翹起來了,翹起來以後就脫落了。
主持人:翹起來的過程多長時間?
袁仲一:翹起來的過程我們做了一些實驗,一般是五分鍾。五到六分鍾,這樣快。
主持人:那我們當時該怎麼辦?
袁仲一:要立即採取措施,剝出一小塊以後要立即進行加固。
主持人:我們用什麼辦法加固。
袁仲一:用黏合劑。已經形成兩張皮了,沒有親和力了先把它粘住,外邊再用化學溶劑把它固定。
主持人:這一切要在5分鍾內完成。
袁仲一:這一小塊,大片不行。
主持人:邊挖邊得加固。
袁仲一:要這樣的。另外還要這樣,挖出來的時候要保證一定的水分,如果保持一定的濕度,追求含量比較高的話,翹邊就慢。所以還要不斷地噴灑水。
解說:一號坑挖掘的時候,出土的是一尊尊青灰色的陶俑,它們的身上有時帶有一些紅色或者紫色的殘跡,為什麼會這樣?史書記載,秦陵工程即將收尾之際,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一直打到距離秦陵10公里處,數十萬人只好遵命放棄陵園工程,前往前方作戰。難道全部兵馬俑是一個未完成的工程,因為來不及全身繪彩就被匆匆埋入地下嗎?在之後二號坑的挖掘中,袁仲一和考古隊員有了一個意外發現,泥土中赫然掩埋著6件精美的彩陶俑。此時有人開始提出質疑,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時候全部都是彩繪,只是後來因為保護不當,它們顏色盡失變成了現在看到的青灰色。
袁仲一: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因為我是挖兵馬俑的。幾十年的。過去有這種宣傳報道,說挖兵馬俑挖出來是花花綠綠的,後來慢慢脫落,不是這樣的。應該確切的說法是這樣的,兵馬俑原來是繪彩的。
主持人:都是繪彩的?
袁仲一:原來全部是繪彩的,剛做的時候就繪彩了。挖掘以前已經脫落了,因為這個地方靠近驪山,山洪暴發以後,大水把坑灌滿了,我們在清理過程里發現,一個浸水線,水泡過的痕跡,水的深度1米2。
主持人:兵馬俑一半以上。
袁仲一:另外有的兵馬俑倒了,泡在水裡邊,大水泡當然顏色容易脫落了。這是一個。後來經過大火燒,尤其一號坑燒得非常嚴重。
解說:兵馬俑坑中的種種跡象表明,這里曾經遭遇過一場火劫。有人推測是項羽的部隊,也有人說是修陵園的工人因為仇恨放的火。
袁仲一:經過水一泡,大火燒,這樣顏色當然就脫落了,再保存不可能的。
主持人:實際上挖出來的時候就已經脫落了。
袁仲一:顏色的殘跡這樣說,相對來說,2號坑因為是局部被火燒,顏色保護相對來說較多一點,但也不是完全。大體來說保存的比一號坑好一點,因為一號坑顏色基本上全部脫落,2號坑我們目前發現6件陶俑身上顏色基本上,大部分保存了。
主持人:我們經過技術處理保留了下來嗎?
袁仲一:現在全部保留下來。
主持人:也就是說這個彩漆脫落,實際上並不是我們挖掘造成的。
袁仲一:不是這個問題。
解說:兵馬俑的挖掘工作進行得緩慢但很順利,至今在兵馬俑坑中還有很多陶俑沒有出土,完成這些挖掘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而見證全部兵馬俑出土面世的袁仲一先生,如今毫無疑問地成為了最熟悉兵馬俑的人,他也被尊為「秦俑之父」。(央視國際)
秦始皇兵馬俑大型國寶文物珍品展,展出了秦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劍、銅矛、銅弩等青銅兵器,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兵器埋於地下2000多年,出土時竟然光亮如新沒有一點銹跡,這引起了眾多參觀者的驚嘆和好奇。據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陳列部的彭文介紹,經中國有色金屬研究院、地質科學院利用電子探針分析及激光分析,發現秦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劍的表面有一層緻密的鉻鹽氧化層,厚度10至15微米,此外,北京鋼鐵學院冶金史編寫組用電子探針和X光螢光分析秦俑坑出土的青銅鏃,發現其表面也有一層緻密的鉻鹽氧化層,其厚度為10微米。彭文說:「這說明秦俑坑的青銅兵器在製作過程中曾有意識地用鉻酸鹽和重鉻酸鹽處理過,使兵器表面生成一層淺灰色或深灰色的保護層來增加兵器的防腐抗銹能力,從而使兵器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鉻鹽氧化技術是一項先進的科學工藝,世界上鍍鉻的方法分電子鍍鉻和化學鍍鉻兩種。電子鍍鉻是隨著現代工業文明而產生的,德國1937年、美國1950年才先後在國際上申請了專利。而化學鍍鉻技術,卻是我國勞動人民在2000多年前創造的,這不能不說是冶金史上的奇跡。

❷ 兵馬俑外貌是什麼樣的

  1. 與真人真馬真車均為1比1比例製成。用陝西渭水泥土燒制而成。最小的1.68最高的1.97(將軍俑)通體塗有彩繪,因為秦代用礦物質染料著色,在地下埋藏2200年後出土接觸氧氣氧化掉而成為了灰色。總體為約8000兵俑面向東方象徵著守衛秦始皇陵墓的近衛軍。分為2個方陣一個指揮所。陣容龐大氣勢磅礴,兵俑以真人為模神態各異決無重復,被法國總理西拉里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將軍俑頭帶雙尾褐冠身穿雙層戰袍,目視前方神定自若,雙手交叉與腰前手下原有一把青銅寶劍。
    跪射俑單腿跪立左手置之前胸右手彎曲,從側面看酷似陝西地形圖。手中的木製弩機已腐朽掉了。
    立射俑腳成弓子形站立手成力挽雕弓拉滿月姿態頭部傾側彷彿在聆聽著將軍的號令真鬼斧神功之做。弓箭已腐朽掉。
    騎兵鞍馬俑,雙腳合並雙手低垂,手牽馬韁,馬韁為玉石所著。身後一匹戰馬,戰馬雙而豎立身長腿短馬有6顆牙齒正直壯年。馬鞍腐朽無馬鐙講究飛身上馬。馬腹下做有馬鞭秦逮注重寫實藝術。
    目前沒出土弓弩手俑和弩手俑。

  2. 無論是秦俑還是漢俑,胡須都很少,就是兩綹山羊鬍子,嘴唇下一點鬍子,兩鬢沒有鬍子。這是古代漢人的特徵之一,與蒙古人一致。這說明漢人與蒙古人是一個人種。西方人過去只知道蒙古人,因此將之命名為蒙古人種。今天北方地區串臉胡比較多,串臉胡是西域人的特徵。這說明今天的人在漢朝以後已經與西域人混合了。中國南方地區的串臉胡比較少,說明南方人中古漢人的血統比例更多一些。

  3. 據說,客家人是比較純正的漢人。由於當年的戰亂,北方漢人逃到了南方,就是現在的客家人。如果客家人串臉胡比較少的話,可以證明這個判斷。漢人與西域融和較快的時期是在魏,隋,唐及以後時期。隋唐皇帝的家庭多有胡人血統。由此說明,今天的漢人已不是過去純正的漢人,尤其是北方人血統更復雜一些。

  4. 秦國人當時是方臉。秦兵多是當時的陝西人。今天的陝西關中人仍保留了這種特徵。但陝北,甘肅,山西北部人就不同了,多是長臉,與兵馬俑差別較大。今天陝西男人有近一半是串臉胡,說明陝西人胡化的成分更多一些。

  5. 秦俑多是方臉,但幾百年後的漢俑卻是另外一種臉形,高顴骨是漢朝人的突出特徵。漢朝人與秦朝人的臉形差別很大。這說明漢朝的民族性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的河南人臉形很像漢朝人。我在漢朝含元殿遺址附近吃飯,見到幾個女服務員很像漢朝人,一問果然,村子上的人祖祖輩輩守陵。與現在的西安人長相差別較大。無論是秦俑還是漢俑,臉都比較胖,說明當時人生活條件不很差。無論是秦俑還是漢俑,當時人穿的衣服都是對襟開領衣服,穿寬大的褲子,服裝以寬松為特色。這種風格一直保持到近代,以後才出現了小立領。西方的傳統衣服是緊身褲,大領子,裝飾性很強,但不舒服。從秦俑看當時男人留長發,扎頭發,漢朝時頭發短了。中國人很早就知道收拾頭發了。這不會是因為當時沒有剃頭刀吧?西文人不是,西方人多不整理頭發,比較野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