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鐵帽子王爺,歷史上哪位鐵帽子王爺最牛為什麼
歷史上哪位鐵帽子王爺最牛?為什麼?
鐵帽子王是對清代世擾兄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最牛的鐵帽子王爺當屬睿親王,即:和碩睿忠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生,大妃烏拉納喇氏出,與皇十二子阿濟格、皇十五子多鐸為同母生。多爾袞以作戰勇敢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於出征路上,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自在東直門迎接。多爾袞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 「成宗」,神主附太廟。後來蘇克薩哈等攻奸他種種不法,被廢掉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家產人員入官,此後百餘年無人感議論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歷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 *** 復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謚曰「忠」,配享太廟。其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世襲共傳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也有說是恭親王,即緩租襲:和碩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欣。清末洋務派、總理衙門首領,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光緒二十四年奕欣病逝,詔謚曰「忠」,配享太廟。(清宗室謚「忠」者唯奕欣與多爾袞二人)。 到善終的鐵帽子王爺不在少數:有禮親王、豫親王、庄親王、順承郡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等</SPAN></SUP></p>
什麼叫鐵帽子王爺?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鐵帽子王爺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百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度像鐵般牢固,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知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家,分別為禮親王、道鄭親王、睿親內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容慶親型返王。
Ⅱ 清朝最後一位王爺, 敗光萬貫家產, 究竟為什麼
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人如其名,為人善良友好。在戰場上卻驍勇善戰,統領正紅旗跟著努爾哈赤打了不少好仗。為清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到了乾隆時期,代善的孫子愛新覺羅羅克鐸被封為克勤郡王,這個爵位是可以世襲的。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鐵帽子王”。
這個鐵帽子王比一般的王爺更厲害,意味著只要不犯下重罪就可以世襲下去。但是在清朝末年克勤郡王傳到晏森這里卻沒落了,自己淪落到拉洋車度日。這個事就說來話長了。這位爺也是點兒背,晏森繼巧檔罩承爵位的時候才14歲,那年是1910年。後來的事大家就知道了,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孝鬧王朝的根基開始動搖。還沒等晏森反應過來呢,第三年溥儀宣布退位詔書,大清在他恍恍惚惚之間就亡了,自己也成為了大清朝最後一位王爺。
因為自己出身皇族,愛干凈的特點一直沒變。他總是把自己倒騰的乾乾凈凈,將車收拾的非常妥當。很多人都來照顧他生意。晏森喜歡吃喝,但是不嫖不賭,最重要的是不抽大煙。這才造就了一副好身板,洋車生意非常紅火。
後來到了1931年,這個鐵帽子王拉洋車的事被媒體報道,一時間整個北京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自己成了“網紅”,很多人慕名前來,但是卻沒人坐他拉的車。理由很簡單,畢竟人家是王爺,讓王爺給自己拉車這要折壽啊!拉洋車眼瞅著就干不下去了,被溥儀召到了東北,從此不見蹤影。
Ⅲ 中華民國鐵帽子王爺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家,分別為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慶親王。
在上述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中,頭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開國以及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這是因有軍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則是因為與皇帝有著特殊親密關系中受封鬧仿塌,屬於恩封。
和碩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鄭獻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睿忠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武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庄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勛,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液圓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首。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大跡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民國那裡有鐵帽子王爺
Ⅳ 介紹一下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
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茄差凳「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
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謚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和碩庄親王(原稱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多羅克勤郡王:岳托,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但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岳託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顫旅。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4)鐵帽子王爺圖片在北京哪裡擴展閱讀: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慶斗;
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Ⅳ 清朝最後一個王爺是什麼時候去逝的
1.辛亥革命之前,最後冊封的一個王爺應該是克勤郡王晏森。
克勤郡王,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第一代是禮親王代善的長子岳托。宣統二年(1910),年僅十四歲的晏森繼承王位,成為了末代克勤郡王,但是好景不長,滿打滿算領了不到兩年的薪俸之後,大清國就亡了。中華民國成立了,克勤郡王晏森家中也墮入了窘境,於是晏森解散了家中的奴僕,開始變賣祖業度日,照常理來說,很多王爺都是先變賣家中的古玩字畫,然後才賣祖宅的,但是晏森卻少年氣盛,一出手就把祖宅給賣了。
毓嶦到了長春後,溥儀將毓嶦母親和兩個弟弟也接過去了,每個月還給一定的生活費。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是這樣說的:「小固(毓嶦的化名)是恭親王溥偉的兒子,溥偉去世後,我以大清皇帝的身份賜他襲爵,把他當作未來『中興』的骨幹培養,他也以此為終身志願……」
1945年他與溥儀被蘇聯紅軍俘虜,後被一同遣送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7年後,先在京郊某農場務農,史無前例期間被送至東北強制勞動。直至四人幫倒台,才回到北京
Ⅵ 關外真有鐵帽子王爺嗎
回答lz,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鐵帽子王。鐵帽子王的學名叫做「世襲罔替」。什麼意思呢?因為清朝的爵位一般是降襲制,比如父親是親王、兒子就是郡王、孫子就是貝勒、曾孫就是貝子,如此一代一代往下降,直到降到閑散宗室,或者降到制定爵位為止。但是世襲罔替就不一樣,被封為世襲罔替(鐵帽子王)的皇族,他們的爵位世世代代都不會改變,父親是親王、兒子也是親王、子子孫孫都是親王,親王郡王的帽子就像鐵打的一樣,萬年不變,這就是鐵帽子王稱呼的來歷。
清朝初期,一共冊封了8位鐵帽子王,但是清朝入關時這八位鐵帽子王都跟著皇帝進了北京,所以關外就再也沒有鐵帽子王了。
這八個鐵帽子王分別是順治皇帝的大伯禮親王代善、十四叔睿親王多爾袞、十五叔裕親王多鐸、堂叔鄭親王濟爾哈朗、大哥肅親王豪格、五哥承澤親王碩塞(當時還沒晉封親王)、堂哥克勤郡王岳托(入關時已死,後人繼位)、堂侄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八位鐵帽子王和他們的後人在入關後都在北京扎了根兒,世世代代守著皇帝過有爵位無實權的日子。
不知道lz問這個問題是不是因為看了一些電視劇里演的,類似召關外八大鐵帽子王進京廢除皇帝之類的劇情。如果是那我就多嘮叨一句,祥塌明太祖朱元璋時,對宗室王位還是採取的分封制,也就是說,王爺們不僅僅有爵位,更有封地,有實權,是一方諸侯。但是清朝的王爵跟明初不同,採取的是爵俸制,也就是說給你爵位,給你俸祿,給你良田莊園豐富你的經濟來源,但是不給封地,不給實權,變成養尊處優的傀儡王爺。這樣做是為了防止王權威脅皇權、藩王擁兵自重,是皇權高度集中的手段。所以像電視劇演的那種在關外留一些所謂的鐵帽子王來制衡皇帝的事情在清謹坦圓朝時絕信行對不可能發生的。就算八大鐵帽子王沒有跟著皇帝進京,還是留在關外,那他們也仍舊是沒有實權的逍遙王爺,不可能做出進京勤王或廢除君上的事情。
Ⅶ 中國古代有除了清朝的十二位鐵帽子王之外,各朝各代還有哪些世襲罔替的王請列舉一下,愈多越好
一、孔家「衍聖公」,這可不是各朝各代內世襲悶哪罔替所說的,而是各個朝代一脈相續,源源不斷的。
「衍聖公」,是孔子嫡派後裔的世襲封號,開始於西漢元始元年,當時平帝為了張揚禮教,封孔子後裔為褒侯。之後的千年時間里,封號屢經變化,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為衍聖公,後代一直沿襲這個封號。而到了公元1935年,民國政府取消「衍聖公」,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生於1920年的孔德成先生,便成為末代衍聖公,首任祭祀官。2008年,伴隨著孔德成先生的去世,「衍聖公」才劃上了句號。http://ke..com/view/57332.htm
二、康熙皇帝里的衍聖公的姥姥
後唐五代之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孔家家道日漸敗落。第四十二代公爺孔光嗣,望五十之年才得了個兒子,起名叫孔仁玉。三千畝地一棵谷,就這么一根苗苗,怕在府里養不活,便叫奶媽張氏抱回家去撫養。
當時有個灑掃戶叫劉末,因進府當差,改名兒孔末。老公爺瞧著他勤謹老實,就把府庫、名器、財帛和族裡六十宗戶、本支孔家的家譜都交給了他掌管。開初人們也不當回事——誰想這孔末見世道亂了,就趁機先盜了府庫的銀子,又私改了祖宗家譜。日子長久了,競說他原來就姓孔,也是聖人的血脈。
乾化三年中秋節,孔光嗣設酒筵請全傢伙計吃酒。二更以後,孔末竟勒死了孔光嗣。召集全府宣布:老公爺已經歸天,遺令孔末接印。並稱孔仁玉是外人的私生子,接不得孔氏香煙,必須馬上斬除。滿府的人早被他用錢買通了,一群打手嗷嗷叫著,燈籠火把,刀槍棍棒,直往張家奔來。
張姥姥一家人喜度中秋,正要休息,聽見漲大水似地的喊殺聲,孔未提著雪亮的大刀,帶著幾十個人闖進來,立逼姥姥交出孔仁玉來,如不答應,便滿門殺絕!
張姥姥將自己的幼兒狗子與孔仁玉調換,但狗兒又驚又怕。抱著姥姥脖子死不撒手,哭著叫:『娘,我怕……』姥姥拍拍狗兒,把炕上的糖果月餅都塞到孩子懷里:『兒啊,不怕,不怕,一會兒凳閉就……好了!』
孔末認為狗子就是孔仁玉,將狗子當場殺死。
為了避禍,張姥姥全家出走,在石門一帶深山裡住了十幾年。姥姥日夜裡紡線。織布、給人家幫工綉花,洗衣服縫窮,攢的錢一點點都拿出來供這孔仁玉讀書。到了後唐明宗年間,孔仁玉進京趕考,金榜高中。朝廷授他官職,並接姥姥進京。這時,張姥姥向他說出實情。
孔仁玉聽完血淚史,連夜趕回京城,將悲慘身世奏報皇上。皇上龍顏大怒,發兵來曲阜拿了孔末,碎剮在京城。孔聖人斷了宗的世家,這才叫仁玉接了,這就是孔家第四十三代「中興祖」
孔仁玉當了孔府的衍聖公之後,不忘奶媽舍子救主和養育教誨之恩,奏請皇上恩准,奉張家為孔府的世代恩親。「姥姥」成為世襲官稱,傳給張家的長房兒媳婦。七百年來,孔府和張家輩輩有親。每一代衍聖公接印,都要恭恭敬敬地送上一支龍頭竹節拐杖,如今已傳了二十代了。這拐杖,即使衍聖公爺有錯,都可以打壓,孔府上下人等更不在話下。
當然,這個是二月河的小說里的故事,應該是民間傳說,再加上小說家的改編了。
三、北宋天波楊府螞粗碼、呼延
先吃飯,飯後再接著說。
Ⅷ 清朝的鐵帽子王在京城都有王府嗎
他們主要都是在北京生活,肯定要有府邸,給你列舉列舉。
禮親王府位於西城區西安門黃城根南街路西,南起大醬房胡同,北至頒賞胡同,佔地約30公頃,為禮親王、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
鄭親王府位於西城區大木倉胡同,世祖以此第賜其從叔鄭親王濟爾哈朗肢橡。
睿親王府共有兩處:一在東華門大街迤南普度寺一帶,一在外交部街,前者是睿親王進北京後的住所,後者則是乾隆年間恢復睿親王世爵後的新府。。
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區帥府園東口,今天協和醫院的位置,始王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鐸。
肅親王府位於東城區正義路東側,為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府邸。
庄親王府位於西四北太平倉,向北直到麻狀元胡同,太宗第五子碩塞於順治元年被封為承澤郡王,順治八年以功晉為親王,碩塞第一子博果鐸於順治十二年襲親王,改號曰庄,此後均以庄親王承襲。
克勤郡王府位於西城區新文化街(原石駙馬大街)西口路北,始王為成親王(克勤郡王)岳托,和碩禮烈親王代善長子。
順承郡王府原來位於西城區太平橋大街路西,始王為禮親王代善孫,薩哈璘二子勒克德渾,在民國年間,曾一度為張作霖的大帥府。
怡親王府前後共有三處,分別是王府井帥府園、朝陽門內大街路北、東單北極閣三條。
恭親王府位於北京的風水寶地什剎海地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始王為康熙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或指
醇親王府位於西城區後海北沿44號、46號,府坐北朝南歷團旁,原王府在西城區太平湖東里(今中央音樂學院),因光緒帝生於此府,成為潛邸,光緒繼位後醇親王遷出,因此醇親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稱南府,後海北沿的新王府稱北府,曾先後作為納蘭明珠、永瑆的宅邸,始王為愛新覺羅·奕譞。
慶親王府位於西城區定阜街3號,為清朝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愛新覺羅·奕劻所有。
Ⅸ 白眉大俠里的鐵帽子王爺岳橫
就我所知道的宋朝評書中提及的開國大將,除了呼延、楊、高、鄭四家之外,比較出名的就是與楊六郎一起鎮守邊關的副元帥花刀將岳勝、孟良、焦贊和楊興四人,岳勝曾在《呼家將》中露過面,後隱居幽州,曾幫助呼延慶北國借兵,由此可見,這個岳橫最有可能是岳勝的後代,就單田芳的評書中所述「當時呼延、楊、高、鄭四大家早已衰落」,而孟良和焦贊的後人在協助呼延慶報仇、除掉太師龐文之後,再無下落,但是孟焦兩家的這兩個後人應該歸屬呼家將,至於楊興,《楊家將》後關於其後代再無交代。
而《白眉大俠姿孫叢》里提及的五軍督提府很有可能是明朝之後的跡櫻五軍都督府的變稱,五軍都督府即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凱擾正一品衙門。明初,南京設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為五軍都督府。永樂初,北京設行在五軍都督府。明成祖定都北京後,行在五軍都督府除「行在」二字,成為全國最高統軍機構。各府設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由皇帝從武職官中特簡,或吏、兵二部會同九卿推選。下設經歷司,有經歷、都事,屬文職官,由吏部選授。五府掌軍籍,分領在京衛所及外地都衛所。軍令權則屬於兵部。在明朝五軍都督府就是如上的衙門,至於明朝之前,我就不太清楚了。
Ⅹ 十三阿哥為何被封為「鐵帽子王」
一個原因是因為漏巧他功勞真的很大,第二種原因是因為他當時和皇帝的關系特別好。
所以雍正為了獎勵十三弟的忠誠和為國家的付出,賜予他世襲的鐵帽子王稱號。這既代表帝王的恩寵,也代表皇帝對他的信任。當然十三王爺也沒有辜負這份信任,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了許多為國為民的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