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知識 » 脖子上有什麼經絡循經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脖子上有什麼經絡循經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4-07 00:22:53

1. 手臂上都有哪些經絡

人體共有十二條經絡,六條陰經,六條陽經,每條經絡循經走向不同,所屬的臟腑不同,治療的病症也有很多,但經絡的循環走向是有規律的。在手臂上有六條經絡,分別是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大拇指上有肺經,中指有心包經,小指有心經。

手臂內側還有三條陰經,小指開始有手少陰,手厥陰,手太陰。胳膊外側的經絡最左戚悉側的是高困乎小腸經,然後是無名指外側開始的是三焦經,食指右外側的是大腸經。手臂外側還有三條陽經,分別是手太陽,手少明,手陽明。

(1)脖子上有什麼經絡循經圖片擴展閱讀:

手臂經絡注意事項:

1、用尺肆戶要按摩淋巴部位,很多人會不知道淋巴到底在哪個地方,其實這個地方很好找,將其中的一隻手向上伸展,在用另一隻手按住手臂的肌肉部位。在20秒之內,一邊呼吸邊按揉肌肉的部分。

2、可以按摩腋下部位。通過按摩腋下部位,可以加強手臂內側里的脂肪充分的燃燒。然後用指腹輕輕的按捏腋下,在十秒鍾之內,用戶一定要保證按捏腋下的速度和力度。

3、可以對手臂關節進行按摩,一定要保障手臂保持彎曲的狀態,然後再用另一隻手握住肘關節,手掌可以用一些力度順著關節向下方按摩,一直按摩到腋下。

2. 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的不同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也稱為「正經」,奇經八脈的「奇」有「異」的意思,是指與十二經脈不同而「別道奇行」的八條經脈。

手太陰肺經:辛金,肺為陰臟,秉大氣中金氣而生。金氣有收斂作用。肺經金氣收斂作用,由上而下,自胸走手,絡大腸,主降。肺經秉陰金之氣,兼秉陰土之氣。

手陽明大腸經:庚金,大腸為陽腑,秉大氣中金氣而生。金氣有收斂作用。大腸經金氣的收斂作用,由下而上,自手走頭,絡肺,主升。大腸經秉陽金之氣。

足太陽膀胱經:壬水,膀胱為陽腑,秉大氣中水氣而生。水氣有封藏作用。膀胱經水氣的封藏作用,由上,自頭走足,絡腎,主降。膀胱經秉陽水之氣。

足少陰腎經:癸水,腎為陰臟,秉大氣中水氣而生。水氣有封藏作用。腎經水氣的封藏作用,自下而上,自足走胸,絡膀胱,主升。腎經秉陰水之氣,兼秉陰火之氣。

足少陽膽經:甲木,膽為陽腑,秉大氣中木氣而生。木氣有疏泄作用。膽經木氣的疏泄作用,由上而下,自頭走足,絡肝,主降。秉陽木之氣,兼秉相火之氣。

足厥陰肝經:乙木,肝為陰臟,秉大氣中木氣而生。木氣有疏泄作用。肝經盯梁木氣的疏泄作用,由下而上,自足走胸,絡膽,主升。秉陰木之氣。

手少陰心經:丁火,心為陰臟,秉大氣中火氣而生。火氣有宣通作用。心經火氣的宣通作用,由上而下,自胸走手,絡小腸,主降。秉陰火之氣。

手鋒則讓太陽銀局小腸經:丙火,小腸為陽腑,秉大氣中火氣而生。火氣有宣通作用。小腸經火氣的宣通作用,由下而上,自手走頭,絡心,主升。秉陽火之氣,兼秉陽水之氣。

手厥陰心包經:心包為陰臟,秉大氣中相火之氣而生。相火有燔灼作用。心包經相火的燔灼作用,由上而下,自胸走手,絡三焦,主降。秉陰性相火之氣,兼秉陰木之氣。

手少陽三焦經:三焦為陽腑,秉大氣中相火之氣而生。相火有燔灼作用。三焦經的燔灼作用,自下而上,自手走頭,絡心包,主升。秉陽性相火之氣。

足陽明胃經:戊土,胃為陽腑,秉大氣中土氣而生。土氣有運化作用。胃經土氣的運化作用,由上而下,自頭走足,絡脾,主降。秉陽土之氣,兼秉陽金之氣。

足太陰脾經:己土,脾為陰臟,秉大氣中土氣而生。土氣有運化作用。脾經土氣的運化作用,由下而上,自足走胸,絡胃,主升。秉陰土之氣。

八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共8條。

3. 十二經絡都包括什麼

十二經絡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

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著足跗部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向上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於足太陰經的後面,上行膝內側。

沿著股部內側,進入陰毛中,繞過陰部,上達小腹,挾著胃旁,屬於肝臟,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布於脅肋,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於「目系」 (眼球連系於腦的部位),向上出於前額。

(3)脖子上有什麼經絡循經圖片擴展閱讀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4. 頸部的功能和重要性是非同尋常的,那麼熱頸對促進身體的功能有哪些好處

一、 提神醒腦

頸椎左右各有兩條頸動脈和脊椎動脈,負責供給腦部血液;而頸椎中的脊髓又是大腦中樞神經的延伸,常常熱敷脖子可以促進血液的流通,大腦不缺氧,自然可以提神醒腦。

四 、改善四肢僵硬、減少疲勞

小腸經與三焦經循行的路線是走向手部,平時容易手麻或是四肢冰冷,代表這兩擾爛條經絡不暢通。周宗翰中醫師表示,冬天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晨僵,一早起來四肢僵硬,需要活動一陣子才會改善,這從中醫觀點來看,就是小腸經與三焦經的問題,只要熱敷頸椎和手臂,就可以快速解除晨僵的狀況。

由於頸部有頸動脈以及從腦部一直延伸到腸道的迷走神經,透過熱敷頸部,就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四肢僵硬的情形,也會減少疲勞感的產生。

5. 十二經絡運行時間

1、凌晨3點-5點(寅時)是肺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2、凌晨5點-7點(卯時)是大腸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3、辰時(7點到9點)是足胃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4、已時(9點至11點)是脾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5、午時(11點至13點)是心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6、未時(13點到15點)是小腸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7、申時(15點至17點)是膀胱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8、酉時(17點至19點)是腎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9、戌時(19點至21點)是心包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10、亥時(21點到23點)是三焦經旦行旺開穴運行的時間。

11、子時(23點至1點)是膽經旺開穴運行的時間。

12、丑時(凌晨1點-3點)是肝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5)脖子上有什麼經絡循經圖片擴展閱讀:

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乾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

六陽經分布於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

肺經在前、手厥遲豎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

足少陰腎經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8寸以上,

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

後,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後。碼遲大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的分

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於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

旁開4寸處;足厥陰肝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於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

陽膀胱經行於背部,分布於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陽膽經分布於身之側面。

6. 急求!!!那位中醫學者知道心經、膽經、肝經、脾經

你應該看圖,這樣你就明白了。人身體上一共有十二條經脈,分別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它們的走向按照中醫的術語你也不明白。你看看人體經脈圖就明白了。衫檔

你把以上的經絡的名稱都放到網路圖片里搜一下,就都出來了。

~~~~~~~~~~~~~~~~~~~~~~~~~~~~~~~~~~~~

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聯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貫穿膈肌,入肺臟,從肺橫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側,至塌旦肘中後再沿前臂橈側下行至寸口,又沿手掌大魚際外緣出拇指側端。

手陽明大腸經:起自食指橈側端,沿食指橈側端上行,出於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拇長、短伸肌腱)之中,沿前臂橈側進入肘外側,再沿上臂前外側上行,至肩部,然後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聯絡肺臟,通過膈肌,入屬大腸。

足陽明胃經: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一直到足尖,經穴主要分布在頭面、胸腹第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前緣。

足太陰脾經: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隔肌,沿念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

手少陰心經:從心中開始,屬於心臟與其他臟腑相連的系帶,下過膈肌,連絡小腸。心經有一分支從心臟的系帶部向上挾咽喉,而與眼球內連於腦的系帶相聯系。

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外側端(少澤),沿著手背外側至腕部,沿著前臂外側後緣直上,沿上臂外側後緣,繞行肩胛部,向下進入缺盆部,聯絡心臟,沿著食管通過橫膈,到達胃部,屬於小腸。

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睛明),交會於頭頂。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其直行主幹從頭頂入內絡於腦,復出項部,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到達腰中,屬於膀胱;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經過髖關節部,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

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沿內踝後進入足跟,沿腿肚內側上行股內後緣,通向脊柱,屬於腎臟,聯絡膀胱。

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末端(關沖),向上出於第四、五掌骨間,沿著腕背,向上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上達肩部,向前分布於胸中,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屬上、中、下三焦。

足少陽膽經:起子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頜厭),下行至耳後(完骨),沿著頸部行於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向下進入缺盆部。

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沿著足跗部向上,沿著股部內側,繞過陰部,上達小腹,再向上通過橫膈,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團塌擾連接於「目系」,向上出於前額,與督脈會合於巔頂。

7. 頭部經絡有哪些

頭部的經絡有督脈,任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等。

「頭為諸陽之會」,六陽經(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胃,膽)均循行過頭。額頭,面部為大腸,胃;側頭為三焦,膽;後頭,頸肩部為膀胱,小腸。

頭部的正中線走的是督脈;督脈的兩側分別是膀胱經和膽經。兩個耳尖窩走向頭頂的督脈,交匯點教百會穴。百會穴是諸陽之匯,人體的督脈、膀胱經、肝經都在這里交匯,所有的陽氣都聚集在此。膽經從外眼角沿著兩側走到足的第四腳趾。

(7)脖子上有什麼經絡循經圖片擴展閱讀:

系統組成

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內藏於府藏(臟腑),外絡於支節」(【靈樞·海論】)。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干前的任脈、軀干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干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

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

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十二經脈的分布和表裡關系

一.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敘述。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於頭面,足三陽經起於頭面,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布的特點是:手足陽明經分布於面額部;手太陽經分布於面頰部;手足少陽經分布於耳顳部;足太陽經分布於頭頂、枕項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頂部。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

軀幹部:十二經脈在軀幹部分布的一般規律是:足三陰與足陽明經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陽與足太陽經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後),手三陰、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分布在腋、脅、側腹部(側)。

十二經脈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規律是:陰經分布在四肢的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脾經在中線。至內躁八寸處交又之後,脾經在前,肝經在中線。

二.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關系,即「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足之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手之陰陽也。」

互為表裡的兩經,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側的相對位置,並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從而構成了臟腑陰陽表裡相合關系。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不僅由於相互表裡的兩經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系,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互為表裡的一臟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響。在治療 上,相互表裡的兩經的腧穴經常交叉。

8. 肝經脈在身體的哪個部位

肝經經絡
足厥陰肝經循經路線:
1從大趾背毫毛部開始(大敦),向上沿著足背內側(行間、太沖),離內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內側(會三陰交;經蠡溝、中都、膝關),離內踝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膝腘內側(曲泉),沿著大腿內側(陰包、足五里、陰廉),進入陰毛中,環繞部,至小腹(急脈宏森;會沖門、府舍、曲骨、中極、關元),夾胃旁邊,屬於肝,絡於陪絕滾膽(章門、期門);
2向上通過膈肌,分布脅肋部蘆余,沿氣管之後,向上進入頏顙(喉頭部),連接目系(眼球後的脈絡聯系),上行出於額部,與督脈交會於頭頂。
3它的支脈:從「目系」下向頰里,環繞唇內。它的支脈:從肝分出,通過膈肌,向上流注於肺(接手太陰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