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眼睛各部位名稱
眼睛: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組織、眼副器。
1、眼球壁:眼球壁主要分為外、中、內三層。外層由角膜、鞏膜組成又稱為纖維層膜層。前1/6為透明的角膜,其餘5/6為白色的鞏膜,俗稱「眼白」。眼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角膜為接收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為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線經此射入眼球能透射光線為透明狀晶片。
2、眼內腔:眼內腔包括前房、後房和玻璃體腔。眼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三者均透明,與角膜一起共稱為屈光介質。房水由睫狀突產生,有營養角膜、晶體及玻璃體,維持眼壓的作用。晶狀體為富有彈性的透明體,形如雙凸透鏡,位於虹膜、瞳孔之後、玻璃體之前。玻璃體為透明的膠質體,充滿眼球後4/5的空腔內。
3、眼副器:眼副器包括睫毛、眼瞼、結膜、淚器、眼球外肌和眶脂體與眶筋膜。眼瞼分上瞼和下瞼,居眼眶前口,覆蓋眼球前面。上瞼以眉為界,下瞼與顏麵皮膚相連。淚器包括分泌淚液的淚腺和排泄淚液的淚道。淚道包括:上、下淚小點、上、下淚小管、淚總管、淚囊、鼻淚管。
(1)眶尖部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1、眼白發藍醫學上名之為藍色鞏膜。這種徵象多為慢性缺鐵造成的。鐵為鞏膜表層膠原組織中一種十分重要的物質,缺鐵後可使鞏膜變薄,掩蓋不了鞏膜下黑藍色的脈絡膜時,眼白就呈現出藍色來了。而慢性缺鐵又必然導致缺鐵性貧血。凡中、重度貧血患者,其眼白都呈藍白色。
2、眼白發紅通常為由細菌、病毒感染發炎引起的充血現象。倘若同時還伴有分泌物、異物感、發癢及眼痛等症狀,應去醫院眼科診治一下,問題可能更復雜一些。另外,血壓高的人發生腦溢血之前、羊角風病發作之前和嚴重失眠者及心功能不全者,都會出現眼白充血發紅的症狀。倘如單側眼白發紅,應注意是否受到性病感染。
3、保護眼睛:上班時保持間歇休息:如果連續使用電腦6~8小時,應每隔1~2小時休息一次,讓眼睛離開電腦10~15分鍾;工作1小時後最好離開電腦屏幕,注視遠方目標,直到清楚後再維持10幾秒鍾。
⑵ 人體解剖學:眶的交通如何
通過視神經管和眶上裂與顱中窩相交通;通過眶下裂與顳下窩和翼齶窩相交通;通過眶下管、眶下鋒消孔與面部相交通;通過鼻淚管與鼻腔的下鼻道相交通。
外側中止於眶上裂外側角,蝶骨大翼的眶面(眶外側壁)和顱內面(顳極前壁)在眶上裂外緣交匯轉折;外緣中部常向眶上裂突出,這是外直肌肌腱外側部的附著處,稱為外直肌棘,但有時該骨棘並不明顯。
眶上裂的骨性框架由蝶骨大、小翼和蝶骨體圍成,包括寬大的內側壁和上壁、狹窄的下緣和銳利的外緣。眶上裂內側壁的上部為視柱外下壁,視柱前緣構成其前界,視柱後壁下緣構成其後界;視柱前緣下端、視柱後壁下緣內側端與上頜柱上壁前緣內側或鎮端之間的三角形蝶竇外側壁構成眶上裂內側壁的下部。
該部蝶骨體向前下移行為眶下裂內側壁前部。眶上裂下緣狹窄,由上頜柱上壁前緣構成,上頜柱上壁經前緣向下移行為上頜柱前壁,後者構成眶下裂內側壁後部。眶上裂外緣尖銳,從後內下至前外上傾斜,內側與上頜柱前銀團知緣延續。
⑶ 請問誰能給我提供一張人體鼻子的詳細構造圖
鼻解剖圖
http://www.fx120.net/JBZT/RTGS/200503021741323133.htm
http://www.myausblue.com/Principle.asp
一、鼻腔衛生學
鼻腔形態:鼻解剖圖
鼻子的結構
鼻子由外鼻、鼻腔和鼻竇3部分組成。
(1) 外鼻由鼻骨、鼻軟骨和軟組織組成。
外鼻突出於面部,容易受到外傷。鼻尖與鼻翼軟組織與皮膚粘連甚緊,如果發炎則很疼痛,
也是痤瘡、酒渣鼻的好發部位。外鼻的靜脈血匯流海綿竇,如炎症處理不當,可引起海綿竇血檢性靜脈炎
等並發症
鼻子的結構:
1、鼻根 2、鼻樑 3、鼻尖 4、前鼻孔 5、鼻背 6、鼻唇溝 7、鼻翼(2) 鼻腔的前部稱鼻前庭,有鼻毛,並富有汗腺和皮脂腺,易生癤。鼻腔的頂部是顱前窩底部一部分,較薄,與硬腦膜相連甚緊,有嗅神經通過。鼻的內側為鼻中隔,其下前方有豐富的血管網,鼻腔外側壁表面不規則,有3個垂向下方的突出部,分別稱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的下方的空隙稱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鼻甲內側與鼻中隔之間的空隙稱總鼻道。在下鼻道有鼻淚管開口,在中鼻道有額竇、前篩竇及上頜竇 開口,在上鼻道有後篩竇和蝶竇的開口。
http://www.blueair.com.cn/cpxx/2003513171703.asp
鼻腔常識
--------------------------------------------------------------------------------
一、鼻腔衛生學
鼻腔形態:鼻解剖圖
鼻子的結構
鼻子由外鼻、鼻腔和鼻竇3部分組成。
(1) 外鼻由鼻骨、鼻軟骨和軟組織組成。外鼻突出於面部,容易受到外傷。鼻尖與鼻翼軟組織與皮膚粘連甚緊,如果發炎則很疼痛,也是痤瘡、酒渣鼻的好發部位。外鼻的靜脈血匯流海綿竇,如炎症處理不當,可引起海綿竇血檢性靜脈炎等並發症。(圖2)
圖2 鼻子的結構
1、鼻根 2、鼻樑 3、鼻尖
4、前鼻孔 5、鼻背
6、鼻唇溝 7、鼻翼
(2) 鼻腔的前部稱鼻前庭,有鼻毛,並富有汗腺和皮脂腺,易生癤。鼻腔的頂部是顱前窩底部一部分,較薄,與硬腦膜相連甚緊,有嗅神經通過。鼻的內側為鼻中隔,其下前方有豐富的血管網,鼻腔外側壁表面不規則,有3個垂向下方的突出部,分別稱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的下方的空隙稱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鼻甲內側與鼻中隔之間的空隙稱總鼻道。在下鼻道有鼻淚管開口,在中鼻道有額竇、前篩竇及上頜竇 開口,在上鼻道有後篩竇和蝶竇的開口。(圖3)
1-額竇 2-上鼻甲 3-上鼻道
4-中鼻道 5-中鼻甲 6-下鼻甲
7-下鼻道 8-鼻前庭 9-蝶竇
10-咽鼓管隆突 11-咽鼓管咽口
(3)鼻竇也稱為副鼻竇,有4對,即額竇、篩竇、上頜竇及蝶竇。
①額竇:位於額骨的下部,後壁為一薄骨板與顱前窩相隔,底壁相當於眼眶的內上角,甚薄。發生急性額竇炎時,此處有明顯的壓痛。
②篩竇:位於眼眶與鼻腔外上方之間的篩骨內,由極薄的小骨板組成蜂窩狀小氣房,分前後組。其外側面與眼眶的內側面為紙樣板,菲薄如紙,故篩竇或眼眶炎症可互相感染。
③上頜竇:居於上頜骨體內,為鼻竇最大的一對,其平均容量約13毫升。上頜竇的開口位置較高,不利於引流,故比其它的竇易發炎。
④ 蝶竇:位於鼻腔後上方蝶骨體內,其頂、外、後壁均借骨板與顱中窩及顱後窩相隔,與眶尖關系密切,故蝶竇炎時可引起視神經病變。
二、什麼是鼻腔衛生學?
1、鼻腔衛生的重要性
* 鼻腔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但卻常常被我們自己所忽視。
* 鼻腔是呼吸系統的重要成員
呼吸是人體的重要功能,停止呼吸人體就無法生存,但我們常常意識不到自己在呼吸。呼吸是鼻腔從大氣中抽取空氣,供應給我們的肺部。鼻腔位於整個呼吸通道的最末端,是呼吸通道的一部分。
* 鼻腔保護我們的肺不致直接暴露在外界的污染環境中,起著空調器和過濾器的雙重作用。
鼻腔不象我們人體的其他器官那樣敏感、脆弱。鼻腔內部覆蓋的鼻黏膜及鼻纖毛有兩個作用:
> 空調器的作用:濕潤和溫暖吸入的冷空氣
> 過濾器的作用:生長在鼻黏膜上的鼻纖毛過濾掉空氣中的雜質,阻擋粉塵等微粒進入呼吸道。當鼻纖毛無法正常工作時,人體會自動擴張鼻粘膜上毛細血管口,然後順勢排出大量的粘液清洗鼻腔。
鼻腔是人體呼吸的第一道防線,阻擋了粉塵、污染、細菌、病毒等對人體的侵襲。
如果吸入的灰塵、粉塵過多鼻黏膜乾燥了或者鼻纖毛阻塞了,即便擴張後粘液的大量分泌仍無法完全去除時,鼻腔內部鼻粘膜上就會形成了大的塊狀污垢。無法正常清潔吸入的空氣,在人體每天通過鼻腔吸入的空氣達15000立升的情況下,機體的健康將遭受嚴重的挑戰。
而通常人們會選擇清潔鼻腔,恢復鼻黏膜的正常運做從而使鼻腔正常工作。
* 鼻腔在我們人體的嗅覺和味覺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
位於鼻孔前上方的鼻黏膜中包含著嗅覺神經末梢,控制著味覺和辨識氣味的功能。由約500萬個感測器組成,使得人類可以分辨約3000種不同的氣味。
嗅覺功能是如何工作的?
氣體進入鼻腔,氣味的分子便分散滲入了覆蓋著黏液的鼻黏膜,然後到達嗅覺感測器,神經末梢受到氣味的刺激,將信號傳遞到大腦,大腦破解信號後,嗅覺就產生了,我們便感知到氣味了。
* 鼻腔是我們的發音和語言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許多因素影響著我們的發聲
* 空氣:能量的源泉
* 喉:震動器官
* 舌頭和嘴唇:附屬的震動器官
* 面部其他器官:嘴、咽喉、鼻等,放大或調整喉部發出的聲音,其中的鼻腔起者共振和混響的作用。
這個強有力的組合控制著發聲的質量和表現。
* 鼻腔衛生應象刷牙一樣,成為我們日常家居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每日清潔我們的牙齒,同樣,我們也應每日清潔我們的鼻子2-3次以確保順暢的呼吸和鼻腔的正常功能。
良好的鼻腔清潔習慣是保持鼻腔健康的重要手段。
接下來,我們將為您詳細介紹如何保護我們的「鼻腔財產」。
三、鼻腔衛生的保健措施
1、第一步:清空鼻腔異物。鼻子阻塞時,首先應將鼻腔塊狀污垢等異物清除,用紙巾逐個鼻孔進行清理;
2、第二步:定期清潔鼻腔
鼻腔清潔的頻率依鼻子的阻塞程度而定,良好的鼻腔衛生習慣體現在把清潔鼻腔當作清晨的第一件事和晚上臨睡前的最後一件事來完成。
使用一次性紙巾(而不是棉手帕)進行清潔,以預防重復感染。請將用過的紙巾丟入垃圾筒以避免隨手亂丟傳播細菌。
在兩中特定環境中,鼻腔清潔顯得尤其重要:
* 臨睡前:因為在睡眠過程中,鼻腔是我們最主要的呼吸通道,而不象白天我們有時也會用口進行輔助呼吸;
* 嬰兒期:出生不久的嬰兒,鼻腔是主要的呼吸通道,但他們還沒有學會自己清除鼻腔異物,因此一旦鼻腔阻塞,就會給他們的飲食和睡眠帶來極大的不適而啼哭不止。
四、耳、鼻、喉疾病的種類
** 過敏性鼻炎(乾草熱)
* 病因:您是否也是過敏反應的受害者?當您了解到全球20%的人口或多或少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過敏症狀,或許心理上可以得到一些安慰。過敏源多種多樣:動物的毛發、灰塵、花粉、某種特定的食物或物品等等。
醫學研究表明,在過去的30年間,人類過敏症狀的發病率番了一番。原因主要是:
> 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尤其的大氣污染的不斷加重;
> 居住空間的相對獨立和分隔(能源危機和科技進步導致現代居住空間趨向密閉和絕緣,從而致使過敏源聚集,室內過敏源密度持續增長;世界衛生組織將敏感症列為人類第4大常見病。預計到2010年,將有一半的人口受到感染;在法國,有350萬人感染敏感症,尤其是兒童和青年人,過敏性鼻炎便是因鼻黏膜暴露在過敏原(如花粉、室內粉塵或灰塵顆粒)引起的。
* 過敏性鼻炎的種類:
>> 季節性過敏(通俗叫法為「乾草熱「或」花粉熱:)與花粉的活動關系密切,在全球20%的敏感症患者中,75%的人對花粉過敏。花粉最活躍的月份是每年的4-6月份,此時正是草本植物(如油菜)和禾本植物(如乾草花)的盛開時節。而7月里,法國梧桐、白樺、楊樹、菩提樹、女貞等樹木也極易引發過敏感染。天氣條件、空氣污染、氣壓都會對花粉襲擊的發動時間造成影響。
>> 非季節性過敏:由一些非季節性的因素造成,一年四季都可能發作。過敏原包括:粉塵、蟑螂、霉變、動物毛發。(約2.5%的人對寵物過敏,其中貓居首位)
>> 雙重過敏:有一部分人既對季節性因素如花粉過敏,也對非季節性因素如狗的毛發過敏,被成為雙重敏感症患者。
* 過敏性鼻炎的產生
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對初次接觸的過敏原表現很敏感,肌體對該物質呈現免疫反應,並生成一種抗體能夠識別該過敏原並被裝備到鼻黏膜中。
第二階段:
當人體抗體反復與過敏原接觸,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細胞釋放具有生理活性的組胺。組胺反過來又有刺激
> 鼻腔黏液的過度分泌和鼻黏膜的膨脹,從而阻塞了空氣流通的通道。
> 持續打噴嚏
> 鼻腔充血、流眼淚
> 嗅覺敏感性降低
使用藍海豚鼻腔噴霧劑,可幫助您擺脫過敏原的影響,減輕鼻黏膜的充血狀況,減少鼻黏液的分泌數量,促使鼻腔回復到適宜的工作狀態。
*過敏性鼻炎的後果
@ 嚴重影響睡眠質量
@ 持續的不適使得身體虛弱無力,經常使用抗生素類葯物雖然可以緩解症狀卻易引發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如工作中、行駛、考試等場合)
@ 過敏性鼻炎還是哮喘等疾病的誘發因素,全球每年有18萬人死於哮喘。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過敏性鼻炎及其對哮喘病的影響」的報告,報告中明確努力的目標為:降低過敏性鼻炎的影響范圍;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為哮喘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條件。報告同時揭示80%的哮喘患者曾經患過不同類型的鼻炎,如果得到適當的治療,他們本可以避免病情的加重和後期向哮喘的轉化。
因此,敏感症和哮喘同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影響公共健康的日常疾病。
** 急性鼻炎:由急性感染所致,俗稱「傷風」或「感冒」,可有全身症狀;以秋冬或冬春季之交多見。病情一般經過7~14天便逐漸好轉。抵抗力強者可不治自愈。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急性傳染病的前驅症狀多件有急性鼻炎的局部表現而缺乏傳染病本身的特點,臨床上應注意鑒別。
** 慢性單純性鼻炎:是常見的多發病,由急性鼻炎發展而來。與合並細菌繼發感染、治療不徹底和反復發作有關。臨床上要與慢性肥厚性鼻炎與慢性鼻塞炎相鑒別。
** 慢性肥厚性鼻炎:由慢性單純性鼻炎而來,是長期慢性炎症、淤血而使鼻粘膜、鼻甲出現增生所致。此時粘膜增厚、組織彈性下降、鼻腔通氣能力差,從而危害鼻的生理功能。
** 乾燥性鼻炎:乾燥性鼻炎的發生與氣候和職業因素等有密切的關系。系鼻粘膜長期受刺激而發生粘液腺體萎縮、分泌減少引起,粘膜因而乾燥甚至有淺表糜爛。
** 萎縮性鼻炎:主要是鼻粘膜、骨膜和鼻甲骨萎縮;由於鼻組織萎縮,雖然鼻腔比較寬大,但鼻粘膜卻喪失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且因鼻內干痴形成,患者仍感通氣不暢。當有細菌感染時,其毒素及排泄物等產生惡臭氣味,一經嗅到,終生不忘。
** 乾酪性鼻炎:是一種罕見的鼻病。臨床特徵為鼻內乾酪樣物積聚,有惡臭,日久侵蝕軟組織和骨質,發生鼻內、外畸形。在乾酪樣物質中發現有脫落上皮、壞死組織、化膿細胞、膽固醇結晶及黴菌樣微生物。至於病因目前尚無定論。
** 葯物性鼻炎: 葯物性鼻炎是不恰當的鼻腔用葯長期持續作用的結果,也可理解為是一種慢性鼻炎。其致病原因就是不恰當的鼻腔用葯,包括使用作用強烈的鼻粘膜血管收縮滴鼻劑、葯液濃度過高、非等滲葯液、用葯過量或長期用葯等。這些均會損害鼻粘膜纖毛的結構,從而影響鼻粘膜的生理功能,產生臨床病症。
** 鼻咽炎:是全鼻咽部黏膜、黏膜下和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症,主要發生於咽扁桃體,成人與兒童多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驅症狀。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
* 主要症狀:鼻塞、流涕、頭痛及鼻咽部干痛、灼熱感、異物感等。鼻咽部黏膜充血水腫,並有多量黏液膿性分泌物附著,分泌物可沿咽後壁下流。有的會表現38度以上的發熱及嗅覺功能的減弱。嬰幼兒的鼻咽部不易窺見清楚,但因咽部分泌物及嚴重的鼻塞,可導致吸乳困難,易發生嗆咳,平時張口呼吸,影響睡眠。
* 致病原因:感冒、牙科疾病、外傷等
* 並發症:常見有急性上、下呼吸道炎症、中耳炎、鼻竇炎、喉炎、咽後壁膿腫及嬰幼兒並發腎臟疾病等。
** 鼻竇炎:
鼻竇炎的原因及誘因如下:
* 全身原因,如疲勞、愛涼、營養不良、變態反應體質、煙酒過度、全身疾患如結核、梅毒等,以致身體抵抗力減弱。
* 患急性鼻炎(即感冒)時感染蔓延至鼻竇。
* 鼻腔疾病妨礙鼻竇通氣與引流,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腔變態反應性病變、鼻腔腫瘤、異物。以上疾病均可阻塞中鼻道或上鼻道,妨礙鼻竇通氣與引流。
* 慢性扁桃體炎及兒童患增殖腺者常使鼻腔阻塞,易誘發鼻竇炎。
* 鼻腔手術或治療鼻衄時鼻腔填塞物置用時間太久。
* 游泳跳水,污水吸入鼻竇而生炎症。
* 鼻竇外傷骨折或異物存留。
* 上頜竇炎常因牙病而發生。
因以上種種原因,細菌侵入鼻竇,破壞組織,發生急性或慢性炎症。同時還容易引發腦膜、血管等並發症,大約1%的患者還會損害視神經,導致腦膜炎和血栓靜脈炎等嚴重疾病。
⑷ 眼的解剖生理
眼是視覺的感覺器官,包括眼球及其附屬器。眼所佔的體表面積和容積雖小,但其功能對生活和勞動至關重要。眼是機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許多全身系統性疾病可在眼部有所表現。為「捕捉」光的訊息,眼必須暴露於體表,這增加了它受外傷和外界病原體侵襲的機會。眼的疾病最終都會影響視覺功能。視力喪失不但使患者遭受痛苦,也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幸,因此眼科學的研究有重大意義。
眼球是一個球形器官,分成眼球壁和眼內容物兩部分。
眼球壁 分外層、中層、內層。 外層稱為纖維膜,包括角膜和鞏膜,由緻密的膠原纖維、彈力纖維交織而成的結締組織,眼球的外形由此層決定。
①鞏膜為一層厚度為0.3~1.0mm、直徑為24mm的白色球形膜,前面有一直徑為11mm的孔,供角膜鑲嵌於其中,近孔緣的鞏膜內埋有一環形的施萊姆氏管,是房水流出的管道,後極部偏鼻側的鞏膜有一直徑為1.5mm的篩板狀孔,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軸索由此孔穿出眼球形成視神經。鞏膜的赤道部後有四根斜穿鞏膜壁的渦靜脈。後睫狀動脈和神經在鞏膜後極部穿入眼內。6根眼外肌的肌腱附著於鞏膜壁上。鞏膜壁外還包裹著眼球筋膜囊,起著滑囊樣作用,利於眼球轉動。
②角膜,為一厚度0.5~1.0mm、直首銷埋徑11mm的透明膜、鑲嵌於鞏膜前面圓孔內,其交疊部為寬0.3~1.5mm、灰白色半透明的環,稱為角膜緣,外露的角膜為一橫徑11mm、豎徑10mm的卵圓形、凸起的透明組織,其中央部的曲率半徑為8mm,周邊部較平坦,角膜的屈光指數為1.376,與空氣的界面具有+43D的屈光度,為眼球的主要屈光媒質。
角膜分為五層,最表面為上皮層,為非角化性復層鱗狀上皮,上皮間分布著豐富的神經末梢,是全身痛覺和觸覺最敏銳的部位。上皮表面有一層淚膜覆蓋,維持其濕潤與呼吸功能。上皮層內尚有遊走的組織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作為體表防禦系統。上皮層下為前彈力層,或稱鮑曼氏膜,為增厚的膠斗或原纖維層,厚 8~14μm,它不具備再生能力,一旦受破壞即遺下疤痕。角膜第三層為基質層,占角膜厚度的90%,由高度分化的角膜細胞、膠原和含有粘蛋白、糖蛋白的底質構成,它們均勻一致的排列,使角膜具有高度透明性。基質層的後面貼裱著後彈力層,或稱德賽梅氏膜,是內皮細胞的基底膜,約10~12μm,具有較強的機械強度。角膜後面為單層的內皮細胞覆蓋,具有主動轉輸離子的功能,將角膜基質層內的水分子不斷地泵入前房,使角膜基層保持在脫水狀態而透明。
人類的內皮細胞不能再生、分裂,隨著年齡增大,單位面積內的內皮細胞密度相應減少,外傷、炎症都可破壞內皮,當內皮細胞減少到1000/mm2時,內皮功能就有可能失去代償,此者螞時角膜發生水腫並變混濁。正常角膜內不存在血管,它的營養由角膜緣的血管網供應。 眼球壁的中層為葡萄膜,因其有豐富的血管和深濃的色素,如一個剝去外皮的紫葡萄,故名,又稱色素膜,葡萄膜分為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
①虹膜,呈古錢狀的膜組織,周邊附著在睫狀體上,中央有一圓孔即為瞳孔。虹膜的色澤決定於該個體體內色素的多寡,黑種、黃種人的虹膜呈深褐色,白種人可自淺灰色、綠藍色至土黃色。虹膜前表面有許多深淺、大小、形狀不等的隱窩,後表面襯有深黑色的色素上皮,色素上皮可延展至瞳孔邊緣而呈黑色花邊狀。虹膜實質內有環狀排列的瞳孔括約肌,受動眼神經內的副交感神經纖維支配,收縮時瞳孔縮小。瞳孔開大肌位於色素上皮前,受來自頸內動脈壁的交感神經支配,收縮時瞳孔開大。瞳孔的大小是通過神經反射而自主調整的,可藉此控制進入眼內的光強度。虹膜與晶狀體構成虹膜-晶狀體膈。將前房與後房、玻璃體隔開。
②睫狀體,位於虹膜根部後,寬6~7mm的環形組織,貼於角膜緣後鞏膜的內表面。前部有70~80個輻射狀排列的睫狀突,晶狀體小帶附著在睫狀突之間的睫狀體上皮上。後部為寬4mm的睫狀體平坦部,與脈絡膜以鋸齒緣為界。睫狀體內有平滑肌,其縱長纖維處於最外層,前端附著於鞏膜棘突,輻射狀與環狀纖維位於縱長纖維的內則,它們都受副交感神經支配,肌纖維收縮時睫狀體皺部向前並向中軸線移位,晶狀體小帶即放鬆。睫狀體內側襯有兩層上皮,即視網膜的睫狀體部。最內一層為無色素的上皮,是產生房水的部位。
③脈絡膜,貼合在大部分鞏膜的內面,厚度平均為0.25mm。最外層為大血管層,主要由睫狀後動脈供血,靜脈血經渦靜脈引流,中層為中血管層,內層為毛細血管層,這些血管呈小葉狀分布。脈絡膜的主要功能是營養視網膜的外層,血流豐富,其靜脈血中的含氧量僅低於動脈血的2~3%。脈絡膜的血管周圍間質內有大量樹枝狀的黑色素細胞,使眼球的後段成為一暗房,以發揮視網膜的視覺功能。脈絡膜與視網膜色素上皮之間有玻璃膜(布魯赫氏膜),是由脈絡膜毛細血管的基底膜、膠原、彈力纖維和視網膜色素上皮的基底膜組成。 稱視網膜,位於眼球壁的內層,前起於鋸齒緣後止於視乳頭,又分為外面的色素上皮層和內面的神經感覺層(又可分為 9層)。色素上皮層由單層立方細胞構成,細胞內含有色素,頂端有微絨毛,能吞噬和清除脫落的錐體桿體細胞外節的盤膜,細胞間的聯合體構成脈絡膜和視網膜之間的屏障。色素上皮層與神經感覺層之間有潛在的間隙,在某些情況下,這兩部分可以分離,形成視網膜脫離。視網膜神經感覺層由三層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構成。最外層的感光細胞為高度分化的神經上皮細胞,稱為視錐和視桿細胞,其核位於外核層中,每一感光細胞有終足、內節、連接部、外節等部分,外節由約1000個圓盤狀的盤膜疊合而成,是感光的微器官,它們通過粘多糖底質和色素上皮的微絨毛互相粘著。第二神經元為雙極細胞及水平細胞,通過位於外叢狀層中的胞突聯合和軸突接受來自感光細胞的神經沖動,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綜合,再通過內叢狀層中的突觸,將訊號傳遞給位於內層的神經節細胞。神經節細胞有很長的軸索,這些軸索在視網膜表面形成神經纖維層,並向眼球後極部偏鼻側的鞏膜篩板集中,穿出眼球,形成視神經。視網膜最內層為內界膜。
視神經為直徑2mm的神經束,表面為硬腦膜、蛛網膜和軟腦膜包裹,這些鞘膜與顱內的同名腦膜相連續。視神經的眶內段呈S形走向,從視神經孔內穿入顱腔後,在垂體窩前形成視交叉,鼻側的纖維交叉至對側與對側視神經顳側纖維合並成視徑,終止於中腦的外側膝體和四疊體。視網膜內的膠質細胞主要為米勒氏細胞,其細胞核位於內核層中,細胞突作為視網膜的支架,充填於整個視網膜神經元之間,並在內面凝聚為視網膜的內界膜,在相當於感光細胞內節的平面上形成視網膜的外界膜。
視網膜內層主要由視網膜中央動脈和伴行靜脈供血,少數人有睫狀視網膜動脈供應部分區域,它們都是眼動脈的分支。視網膜的血管和腦內血管都缺乏側支循環,若血管阻塞其分布區即發生缺血。視網膜上的小動脈缺乏彈力層和連續完整的肌層,它們的調控不受交感神經支配,而成獨特的自主系統。在視網膜後極有一特殊構造的黃斑區,這里視錐細胞高度密集,缺少內核層和神經節細胞,視網膜血管在其周圍終止,色素上皮細胞含色素較多,而在感光層內含有葉黃素,在綠色光照射下顯示為黃色,故名。這是視力最敏銳的部位。黃斑的鼻側偏上有一直徑 1.5mm的視盤(視乳頭),中央呈漏斗狀凹陷(稱生理凹陷)。為視神經的起點,視網膜中央動、靜脈由此進入眼內,此處僅有神經纖維,無感光細胞,故無視覺功能,在視野中構成一盲區(生理盲點)。
眼球內容物
眼內容包括晶狀體、房水和玻璃體。 眼的附屬器包括眼眶、眼瞼、結膜、淚器和眼外肌。
眼眶
向前外方開口的骨性圓錐形空腔,其開口緣骨質較厚且堅實,稱為眶緣。眼眶上壁與顱前窩相隔,內側壁和下眶與副鼻竇相鄰,外側壁有堅實的顳肌和顴弓保護。眶的前面開口處有一層緻密的纖維膜構成眶隔,是眼瞼的基礎。眶的後內部稱為眶尖,有視神經孔、眶上裂等與顱腔相通;眶下裂與蝶顎窩相通。眶內的神經血管都經由這些孔和縫進入。
眼瞼
覆蓋於眼眶開口處的軟組織,被水平向的瞼裂分為上下兩份。瞼裂的內眥角較鈍,外眥角較銳。從表面到深部,眼瞼可分為五個層次。
①皮膚,與面、額皮膚延續;是全身最菲薄的皮膚,在瞼緣有一灰線,其前部有睫毛生長,其後緣有瞼板腺開口,是皮膚與瞼結膜的交界線。
②皮下結締組織,十分疏鬆,易於積聚水腫液或皮下出血,不含脂肪。
③肌肉,包括三組肌肉:眼輪匝肌,可分為眶部及瞼部,纖維圍繞瞼裂,受面神經支配,收縮時降瞼裂閉合;上瞼提肌,肌束自眶尖發出,水平向前行進於眶頂骨膜與上直肌之間,呈扇狀,至近眼瞼處,肌纖維垂直向下移行為腱膜。腱膜向前附著於瞼板前面,在兩側附著於內眥、外眥腱。腱膜與結膜囊上穹、眶隔、滑車、眶上切跡處也有附著,並有纖維穿過眼輪匝肌附著於近瞼緣的皮下,形成雙眼皮皺折。該肌屬骨骼肌,受動眼神經支配;米勒氏肌為受交感神經支配的平滑肌。上瞼的米勒氏肌起自上瞼提肌的內表面,附著於上瞼板的上緣。下瞼的米勒氏肌起自下直肌的囊瞼頭,附著於下瞼板的下緣。在低等動物中,遇敵時這一肌肉可協助睜大瞼裂、擴大視野,並起威嚇敵人的作用,在人類這些功能已退化,該肌僅起輔助上瞼提肌維持瞼裂睜開的作用。
④瞼板,為一緻密的結締組織,上下與眶隔連續附著於眶緣,內外側借內、外眥腱固定於骨壁。厚1mm,寬29mm,上瞼板高11mm,下瞼板高4mm。瞼板腺也稱邁博姆氏腺為一全泌性變異皮脂腺,垂直排列於瞼板內、腺管開口於瞼緣,其油狀分泌物在瞼緣部可防止淚液外溢浸漬皮膚,並構成淚膜的表層。
⑤瞼結合膜,為眼瞼的襯里,也是結合膜囊的前份,是一層透明的粘膜,可透見排列整齊、猶如樹枝的血管,一組由上瞼動脈弓分支而來,佔3/4面積,另一組由下瞼動脈弓分支而來,佔1/4,兩組在瞼板下溝處吻合。
結膜
一層薄而透明的粘膜,將眼瞼與眼球相結合,為非角化性上皮和其下方的固有層組成。覆蓋於前部鞏膜表面的部分稱為球結膜,以角膜緣為其起點,覆蓋於眼瞼後面者稱瞼結膜,以瞼緣為止點。兩者有疏鬆的移行部,稱為穹部。整個結膜加上角膜構成一開口於瞼裂的「袋」,稱為結膜囊。在內眥部結膜有一半月狀皺折,稱為半月皺襞,為低等動物瞬膜(第三眼瞼)的遺跡。在其內下方有一卵圓形的隆起,稱為淚阜,表面覆有無角化層的覆層鱗狀上皮,並有皮脂腺及細毫毛。
淚器
分為淚腺及淚道兩部分。淚腺位於眶內顳上方骨性窩內,被上瞼提肌腱膜分隔為眶部及較小的瞼部,是一外分泌腺,受神經反射控制,分泌漿液性淚液,分泌管開口於顳上方結合膜穹窿部。眼瞼內尚有副淚腺,受交感神經控制,提供基礎的淚液分泌。淚液都分泌在結合膜囊內,起潤濕和潤滑作用。淚道由淚小點、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組成。淚小點位於上下瞼緣的內眥端,由於淚液受淚小管的虹吸作用和淚囊受擠壓時產生的負壓,從淚小點進入滑行於內眥瞼緣內的淚小管,再經總淚小管進入淚囊,淚囊位於內眥腱前後兩附著緣之間,向下經過位於骨性鼻淚管內之膜性鼻淚道,與下鼻道相通。正常時,淚液在結膜囊內蒸發一部分,所余部分由淚道排入下鼻道。淚液反射性分泌增多或淚道阻塞時,淚液才從瞼裂間溢出。
眼外肌
骨骼肌,每眼有六條。其中內側直肌、下直肌、外側直肌、上直肌和上斜肌起自眶尖的肌環,四條直肌的腱止端在鞏膜附著,其附著緣與角膜緣的距離分別為5、6、7、8mm。上斜肌從眶尖發出,在眶的鼻上方向前,借一韌帶懸掛於眶壁的滑車後,再反折向後、外方,在上直肌肌腹下越過眼球赤道部,附著在鞏膜壁上。下斜肌起自鼻側眶底近眶緣處的骨壁上,肌腹斜向後外方,終止於眼球赤道後顳下側相當於黃斑區的鞏膜上。內側下、上直肌和下斜肌受動眼神經支配,外側直肌受外展神經支配,上斜肌則受滑車神經支配,它們的協調收縮,使眼球能隨意轉動。
⑸ 「眶上切跡,眶上孔」的位置是什麼
左側:22.64±0.34mm、25.52±0.20mm、25.67±0.17mm;
右側:23.11±0.35mm、26.43±0.19mm、25.93±0.17mm。
眶下孔:眶下緣中點下方約1cm處,有眶下神經通過,按壓有凹陷感。拔除上頜1~4牙時,可在此進行阻滯麻醉。
(5)眶尖部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臨床上眼眶病變可能損害眼球和視神經,還可引起付鼻竇和顱內病變。同樣,各鼻竇及顱內的病變時也可波及眶內組織。
眼眶內容物有眼球、視神經、眼外肌、淚腺、脂肪、血管、神經等。
眼眶壁上有許多孔、裂、縫隙、窩,重要的有以下幾處:
1.視神經孔:位於眶尖部,為視神經管之眶內開口。呈垂直橢圓形,直徑約為6~6.5×4.5-~5mm。視神經管由蝶骨小翼的二根形成,長約6~8mm。視神經由此通過進入顱中窩,並有眼動脈自顱內經此管入眶。
2.眶上裂;位於視神經孔外側,眶外壁與眶上壁分界處,與顱中窩相通。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眼靜脈及交感神經纖維等由此裂通過。此處受損傷則出現眶上裂綜合症。
3.眶下裂:在眶外壁與眶下壁之間,有眶下神經,三叉神經第二分支,眶下動脈及眶下靜脈與翼齶靜脈叢的吻合支等通過。
4.眶上切跡(或孔):在眶上緣外2/3和內1/3交界處,可觸及。系眶上神經和眶上靜脈通過處。
5.眶下孔:在眶下緣中部,緣下4~8mm處,有眶下神經、眶下動脈通過。
6.眼眶的窩:
眼眶外上角處有淚腺窩,容納淚腺。
在眼眶內上角處有滑車窩,此處有滑車,供上斜肌通過。
眼眶內側壁前方有淚囊窩,淚囊位於窩內。淚囊窩前緣為淚前嵴,後緣為淚後嵴,下方接骨性鼻淚管。為淚囊手術時重要解剖標志。
⑹ 眼眶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眼眶應用解剖(lied Anatomy of the Orbit)
- 4.1 骨眶解剖
- 4.2 眼眶軟組織解剖
- 4.3 眼眶4個解剖間隙
- 5 眼眶手術器械和設備(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of the Orbital Operations)
- 6 眼眶手術(Orbital Operations)
- 7 參考資料
- 附:
- 1 古籍中的眼眶
1 拼音
yǎn kuàng
2 英文參考
fossa orbitalis [湘賣兄雅醫學專業詞典]
orbit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n eye socket [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an orbit [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orbital cavity [中醫葯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葯學名詞(2013)]
3 概述
眼眶(orbital cavity)是一個容納眼球的方錐形骨腔,由上頜骨、齶骨、顴骨、額骨、蝶骨、篩骨與淚骨共7塊顱骨所構成[1]。
眼眶為四邊錐形的骨窩,其底邊向前尖朝後,由額骨、蝶骨、篩骨、齶骨、淚骨、上頜骨、顴骨等7塊骨組成,深約5厘米。
容積為25~28毫升。內有眼球、脂肪、肌肉、神經、血管、筋膜、淚腺等。眼眶與額竇、篩竇,上頜竇、蝶竇相鄰,故副鼻竇的炎症或腫瘤可影響至眶內。眶尖有一孔二裂。尖端即為視神經孔,有視神經和眼動脈通過。視神經孔外側有眶中輪襲上裂、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及三叉神經的眼支和眼靜脈由此通過。眶外壁與眶下壁之間有眶下裂,三叉神經的第二支和眶下動脈由此通過。
中醫稱眼眶為眼眶或目框。
4 眼眶應用解剖(lied Anatomy of the Orbit)
4.1 骨眶解剖
骨性眼眶是一錐形、梨狀結構,容積約33ml。眼眶前部開口寬4cm,高3.5cm,然而,眼眶最大徑位於眶緣後1cm(圖8.12.601)。
軸位平面,眼眶呈一對三角形結構。有此測量值對眼眶手術很有幫助,並應牢記。兩側眶內壁距離為2.5cm,自前淚嵴至視神經管眶口前端約4.5~5cm。外側壁與內壁相交約45°角,兩側外壁略呈90°角。外壁自眶緣至眶上裂距離4cm。由於眶外緣與內緣相比明顯靠後或者稱眶開口的平面略向外旋轉,故眶外緣接近眼球赤道部的水平。
眼眶壁和有關腔隙:眼眶在結構上雖不呈盒狀,但它有四個壁。內壁和眶頂向後延伸至視神經管;外壁向後終止於眶上裂;眶底和內壁向後達眶下裂。
眶頂:眶頂呈三角形,面向下,也稍向前。前部顯著光滑、凹陷,最大的凹陷處距眶緣1.5cm,相當於眼球赤道部。眶頂由額骨和蝶骨小翼構成。前面部分眶頂被氣化額竇占據。眶上切跡或眶上孔位於眶上緣內、中1/3交界處。
眶頂除蝶骨小翼部分較厚外,其餘均很薄,半透明,並且脆弱。眶頂可因各種外傷如木棍等直桐盯接刺傷致眶頂骨折。額神經在眶頂部的骨膜下,從後向前經其全長,並與之接觸。
內壁:內壁略呈長方形,內壁主要是篩骨紙板、篩竇和額骨間縫(相當於篩前後孔的水平)是內壁眶減壓的重要標志,它標志著篩竇頂部,切除骨質時超過此縫可能暴露額葉硬腦膜,此種結構的關系最好以冠狀面顯示。手術前冠狀CT了解篩骨水平板的位置、形態至關重要,因篩竇頂部並非與此縫平行,可能有的地方位置靠下,尤其是前組篩竇。前、後篩血管神經束位於此縫中,也是手術中必須確定的標記。前、後篩孔向後延續即達視神經管上緣。另外,為了提供內壁嚴格的手術標志,內壁減壓時需要仔細分離骨膜下並電灼。前顱凹的某些腦膜瘤和篩板上部的血供主要來自篩動脈,因而術中鉗夾此動脈可減少術中出血。從前淚嵴至前篩孔約24mm,前篩孔至後篩孔12mm,後篩孔至視神經孔前端5~6mm。
淚骨位於篩骨前部,並構成淚囊凹後部,淚骨是鼻外側壁的一部分,它覆蓋中鼻甲前端,內眥韌帶的後支插入後淚嵴。淚骨向上隆起構成前淚嵴,是內眥韌帶前支的附點,由此可見前後淚嵴構成淚囊凹。
內壁後端由蝶骨構成,蝶篩連接處變異較大,主要是視神經管區。
篩骨和上頜竇間的骨質構成內壁下緣,此處有較堅硬的骨嵴支持內下方眼眶。一般眶外傷很少傷及此處,此骨嵴在內下壁眶減壓時前部應保留,以減少眼球及眶內容的移位。
眶底:眶底呈三角形,上頜骨和蝶骨大翼構成眶下裂的關系應認真研究。經眶下裂前部從眼眶至翼齶窩並無明顯的神經血管結構。事實上,從骨膜外暴露眶底和外壁時,手術中可用電刀切斷眶下裂前端的組織。眶下神經經翼齶窩進入眶底,眶下神經有一從內向外的走行,眶下裂前端距眶底前緣約2cm,再向前進入眶下管,最後經眶下孔達面部。手術經骨膜下分離,或繞過眶下裂等操作均在眶下神經之上進行,所以在處理此處尤其是眶底骨折時或眶底減壓手術中勿損傷眶下裂結構。
鼻淚管位於眶底前內角,向前、下、後2cm進入下鼻道。
齶骨位於眶底最後端,在經上頜竇行眶底減壓時,它是重要標志。
眶外壁:眶外壁為三角形,基底向前。眶外壁由顴骨和蝶骨構成,後部以眶上、下裂為界。蝶骨的厚度不同,前端較厚,至眶上裂處較薄,此厚度對外側開眶很重要。所以外壁前端用電鋸鋸開後,用咬骨鉗向外骨折較容易。
眶外壁和眶頂交界處為蝶額縫,在蝶額縫附近的眶上裂外端常有一孔,經此可自眼眶通向顱中窩,有一支腦膜動脈和一支小靜脈經過。眼眶後上外壁,蝶骨大、小翼構成眶上裂。從前面觀和後面觀了解眶上裂對經眶或經顱開眶手術有指導作用。
眶外壁的下端,蝶骨大翼下緣和光滑的上頜竇後壁構成眶下裂。眶下裂後為翼齶窩。外壁前部由顴骨構成,眶外結節位於外緣後5mm,眶外結節是外直肌制止韌帶、眼球懸韌帶、瞼外側韌帶和提上瞼肌腱膜等組織的附著點,眶外緣上1/4交界處為顴額縫,外側開眶分離骨膜時此處粘連重。
眶上裂:眶上裂在眶頂和眶外壁之間,是蝶骨大、小翼間的裂口。其外端由額骨封閉,內端較寬,在視神經孔之下。眶上裂長約22mm,為眼眶和顱中窩間最大的通道。一般認為眶上裂外端被硬膜封閉,無任何組織經過。經過總腱環之上的有滑車神經、額神經、淚腺神經、眼上靜脈及淚腺動脈返支。經過環內或外直肌二頭之間的,由上向下依次為動眼神經上支、鼻睫神經、睫狀神經的交感根、動眼神經下支及外展神經,有時最下為眼下靜脈。
眶下裂:眶下裂在眶底和眶外壁之間,構成眼眶和翼齶窩與顳下窩的通道。眶下裂自視神經孔外下方、近眶上裂內端起始,向前、向外,長約20mm,其前端距眶下緣約20mm。
眶下裂的後端接近圓孔和蝶齶孔。此裂有三叉神經第二支、顴神經、蝶齶神經節的眶支及眼下靜脈至翼叢的吻合支經過。
翼齶窩:翼齶窩與眶下裂後部有關,其前界為上頜竇、蝶骨翼、蝶骨翼突、蝶竇和內側的蝶齶孔。
三叉神經的上頜神經從圓孔經此間隙進入眶下溝(圖8.12.602)。上頜神經的分支在顱內為返支或腦膜支;在翼齶窩有顴神經、蝶齶神經、上牙槽後神經;在眶下管有上牙槽中神經、上牙槽前神經;在面部有瞼支、鼻支和唇支。
顳下窩:顳下窩是顴弓深部的腔隙,經眶下裂前部與眼眶溝通。內有顳肌、頰部和顳脂肪墊及上頜竇動脈和神經。外側開眶時,需將顳下窩的顳肌附點分離後,切開眶外壁。
視神經管:視神經管直徑4.5mm,長8~10mm,眶口位於眶尖最內上方,其走行向內呈45°度角,向上呈15°度角,此種走行可經篩、蝶入路時見到視神經管的內壁。
實際上,視神經管有3個壁:內壁、外壁和頂壁。內壁是眶內壁最上和最後端的延伸,並在蝶竇外壁前上部形成骨壓跡。但視神經管內壁的形成可有變異,包括部分或全部篩竇氣房所包繞,後者稱Onod氣房。
視神經管頂部是蝶骨小翼的根部、視神經管內壁和頂部聯合,其骨壁厚度2.3mm。視神經管頂與蝶竇頂相連,構成前顱窩底。
外壁由起源於蝶骨體下部的小翼柱構成。視神經管外側柱位於Zinn環內,構成眶上裂的內界。經篩蝶入路不能達到此處,但經顱手術可將此切除。
視神經:視神經是大腦的白質,長4~5.5cm。視神經分四段:眼內段、眶內段、管內段和顱內段。眼內段長1mm,眶內段長3cm,而眼球後極部至眶尖視神經管前端長度為2cm,所以視神經在球後呈「S」形,使眼球自由活動。當有佔位病變時,出現眼球突出,高度眼球突出時視神經可將眼球後極部拉成「帳篷狀」。
管內段5.8mm,顱內段自視神經孔顱內開口至視交叉前端10mm,中央動脈在球後8~15mm處進入視神經,並有額外的血管供應神經纖維,在此區分離視神經應格外小心。剝離視神經鞘後,其軟腦膜血液供應會因此導致栓塞,這就是為何視神經鞘腦膜瘤將腫瘤完全切除,保留視神經,但功能完全喪失。但可行視神經鞘開窗或切除此鞘,或檢查視神經周圍的蛛網膜腔並引流或開窗,但應避免損傷視網膜中央動脈。
4.2 眼眶軟組織解剖
骨膜外間隙是眼眶手術的常用途徑。骨膜在眶緣、眶上、下裂等處與骨壁緊密粘連,手術分離應小心。若撕破骨膜可導致眶脂肪脫出。由於眶緣後1cm的眶腔較寬,此種結構給手術中的分離帶來麻煩。如不了解此種關系,垂直向眶內分離則撕破骨膜,眶內脂肪湧出。實際上除眶外結節和眶緣外,其餘骨膜非常易於分離,當然眶上、下裂處粘連也較緊密。
Knoornneef認為眶內網狀結構將脂肪分成小葉和脂肪袋。在眼眶中後部,這些間隔呈隔膜狀,界限不清,以至無明顯的肌間隔將錐內和錐外分離。眶內容的自由活動依賴於這些間隔向後滑動,且互不影響。而外傷或手術及炎症後可使之破裂或瘢痕化將在臨床上產生眼球運動障礙,即使眼外肌無明顯瘢痕和直接損傷,這就部分解釋了眼眶爆裂性骨折後的復視問題。
這些間隔在眶前部界限清晰,如肌肉間、內外眥區、Tenons囊、提上瞼肌、淚腺和滑車等處形成肌肉之間的間隔。這些間隔構成了手術中可見的韌帶和膜狀物,包括Whitnall和Lockwood韌帶。肌間膜在眶前部構成較好,可分為錐內和錐外。Tenons囊自角膜緣至視神經包繞眼球,並將鞏膜和周圍的錐內、外脂肪隔開。此囊從眶脂肪經過,進入Tenons囊內插入鞏膜,與眼外肌呈漏斗狀開口。在這些漏斗狀區域內,Tenons囊與肌間隔和附屬的復雜眶前部結締組織系統融合。
Lockwood韌帶擴展於眶下部,自眶外結節至內眥韌帶間像一懸吊床,並位於下瞼縮肌內。Whitnall韌帶是一重要的眶上部解剖標志,它於提上瞼肌腱膜內呈弓形橫行於眶上部。
眶脂肪由囊膜圍成大小不同的脂肪葉,在外側更明顯。從囊膜發出中隔,向內作為小葉的分界。中隔是軟而有血管的組織,又易含水而膨脹,炎症和血液可沿中隔擴散。
脂肪被眼外肌肌間膜分為中央部與周邊部,後部無肌間膜,故二者相互連續。
中央部:環繞視神經四周是疏鬆的組織,當眼球轉動時,視神經及四周的血管神經易於移動。脂肪小葉很小,所包圍的中隔也極細薄,解剖時容易剝離。一般脂肪葉為紡錘形,其長軸平行於視神經。眼球後部的中隔連續至眼球囊,使脂肪剝離後尚有齒狀突起遺留在眼球囊上。脂肪和眼球囊之間沒有間隔,故眼球與囊共同轉動時脂肪也隨之移動。
周邊部:位於骨膜和4條直肌之間,前方以眶隔為界,於直肌附著部最厚。脂肪被一層透明薄膜包復,此膜又發出易撕斷的細纖維連續至眶骨膜。此膜雖薄,若不破裂,膜和眶骨膜之間的血液只到眼瞼而不達結膜;一旦破裂,即形成結膜下瘀斑。後部脂肪遮蓋4條直肌的始端。眶脂肪的周邊部因位於四條直肌之外的間隔區,故形成四葉,每一葉的後部連續到中央部,並且相互間有許多結締組織中隔連接。
眶上裂的神經血管結構經海綿竇,從眶上裂入眶,其結構關系與海綿竇內的位置有關。
在海綿竇內三叉神經第一支分為3個分支,淚腺動脈和額神經位於眶上裂的最上端,其下為眼上靜脈於Zinn環上面的眶上裂上部。
眼外肌是眶內最明顯的解剖標志。四條直肌起於肌腱環。上、內直肌起始於蝶骨小翼和鄰近視神經管的蝶骨體的Zinn環部;下直肌起於蝶骨體至大翼的Zinn環肌腱處;外直肌起於眶上裂緣和Zinn環上腱的蝶骨大翼結節。
眼外肌經眶脂肪向前走行,並以肌錐為界限,肌間膜在眶後部不清,而眶前部界限明顯。上斜肌起於Zinn環的最內上端,在眶內向前緊貼額篩縫水平上方內壁走行。肌腹緊靠骨膜,內上方開眶時常可見到上斜肌腱穿過滑車。眼眶手術時如必要可在脂肪內暴露和切開滑車,但應小心,因為滑車內的任何瘢痕都可導致上斜肌運動受限,即Browns綜合征。離開滑車,上斜肌向外、向下穿過上直肌下附著於眼球。
下斜肌起始於內側眶下緣骨膜、淚導管開口外側。肌肉向外、後經下直肌下方,以寬面附著於眼球外下方。當下斜肌經過下眶時,囊瞼筋膜和Lockwood韌帶包裹下斜肌。
提上瞼肌起於Zinn環外的蝶骨小翼之骨膜,走行於上直肌之上和鞘內側。在眶上部與上直肌間有許多纖維附著。在眼球赤道部分開向下達瞼板附點,而提上瞼肌腱膜加寬並在Whitnall韌帶內改變方向。腱膜附著於瞼板、眼瞼皮膚和內眥韌帶。
供應直肌的神經在錐內於後1/3進入肌腹。手術顯微鏡下可見神經進入肌腹點。滑車神經走行於肌腱環外側,進入上斜肌肌腹。下斜肌的支配來自動眼神經下支的分支,下直肌手術易損傷。
4.3 眼眶4個解剖間隙
眶內有4個解剖間隙,每個間隙的位置不同,其所發生的病變也不同,了解這些間隙對了解眼眶病變非常有幫助。
①中央外科間隙:由肌肉和肌間膜圍成的錐形間隙,也稱肌錐內間隙。前為眼球後為眶尖,其中主要有視神經、球後脂肪和神經及血管。這是眼眶腫瘤多發位置,常見的有海綿狀血管瘤、靜脈性血管瘤、視神經膠質瘤、視神經鞘腦膜瘤、神經鞘瘤等。因為此間隙位於眼球後部故所引起的為軸性眼球突出。又因為腫瘤距視神經較近或粘連,切除此部位的腫瘤有引起視力喪失等嚴重合並症的可能。
②周邊外科間隙:為骨膜與肌鞘膜之間的間隙,前部主要有淚腺,後部為脂肪充填。此間隙常發生的腫瘤有淚腺上皮性腫瘤(良性多形性腺瘤、腺樣囊性癌等),淚腺各種炎性假瘤、肉芽腫、神經鞘瘤、海綿狀血管瘤、血管畸形等。此間隙病變體積較大時可侵及肌錐內。
③骨膜下間隙:為骨膜與眶骨間潛在的間隙,易於分離。此間隙在眶上、下裂、視神經孔處粘連緊密。此間隙常發生的腫瘤有皮樣囊腫、鼻竇黏液囊腫、肉芽腫、外傷性骨膜下積血和炎性積液等。由於骨膜下一般不與眶內溝通,手術切除此位置的腫瘤一般不應出現眼眶手術常出現的合並症,因為術中操作均在骨膜下,並未進入眶內。
④鞏膜上間隙:為眼球與筋膜囊之間的潛在間隙,兩者之間有疏鬆的結締組織。此間隙在眶內或球內某些炎性病變時使之擴張,即間隙增寬,在B超上顯示為筋膜囊水腫。
5 眼眶手術器械和設備(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of the Orbital Operations)
眼眶手術器械一般採用神經外科、耳鼻喉科和頜面外科的手術器械。眼科顯微手術器械很精細,但對眼眶手術太短,神經外科顯微手術器械又顯得太長,所以眼眶顯微手術器械應特製而成。目前國外已有商品化眼眶手術專用器械。
牽引器械:眼眶手術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充分暴露,否則在狹小而深在的位置手術操作很困難,所以手術中應備寬窄不同的各種牽引器。目前常用的是各種寬窄不同的腦壓板,其質地中等,可任意彎曲,以適應手術中的不同需要。另一類是甲狀腺拉鉤,其彎度固定,較窄,另一端是帶齒的拉鉤,術中使用較好。
牽開器:規格樣式較多,多採用耳鼻喉手術用器械,有平板式,半自動固定式,上頜竇手術固定或牽開器等。
剝離子:規格式樣也很多。在一個手術過程中,往往要按被剝離的組織的性質、形狀和范圍,選用不同式樣,不同厚薄和大小的剝離子。常用的有骨膜剝離子、上頜竇剝離子、神經剝離子等。而在一些眼眶顯微手術如視神經管減壓、視神經鞘開窗中,需顯微剝離子。
骨鑿:主要用於鑿除骨質,如眶外壁或淚腺凹的骨質切除。常用的有平鑿、溝狀鑿等。
刮匙:用於刮除腫物或病變骨面,常用的有乳突骨質刮匙,較小的病變可使用霰粒腫刮匙。
鼻竇鉗子:經篩竇內側開眶,經眶篩蝶視神經管減壓等手術,均需在鼻竇內操作。鉗端須銳利,咬切快,並有不同樣式和角度,以便清除竇內病變或氣房間隔。
骨鉗:用於眶外壁的骨折或咬除骨質,後者需較銳利,且鉗的前端較小,利於咬除骨質。
電鋸:是外側開眶必備器械。眼眶手術使用的電鋸是往復式或矢狀鋸,切線薄,晃動輕,切口整齊,鋸片深度為2cm。
電鉆:用於眶外壁的固定鉆孔。磨鉆用於磨除骨壁,如視神經管頂等。
錘子:其重量要合適,即要有叩擊力,又要盡量減少震動。
手術顯微鏡和放大鏡:對大多數眼眶手術2~5倍放大鏡即可滿足手術需要,如再加上冷光源頭燈則更好。但有些手術需要細致的操作,則手術顯微鏡是必備的,如視神經手術、淚腺手術、眶深部腫瘤的切除及經顱開眶等。
腦膜剪:神經外科使用的腦膜剪前端較薄且窄,不很尖銳,又有一定長度,適合於眼眶腫瘤的切除。
其他常用有關器械:電刀、電凝和吸引器是眼眶手術必備器械。
其他眼科器械;根據手術入路的不同,眼科一般常用器械仍可使用,如眼科剪、眼科鑷、斜視鉤等。目前國外先進的眼眶病中心已具備眼眶手術用自動拉鉤、自製的各種眼眶深部操作器械,為眼眶手術提供了方便。
6 眼眶手術(Orbital Operations)
眼眶是一個窄小的解剖空間,內含許多重要結構,特別是眶內有豐富、疏鬆的脂肪組織,對手術野是一個干擾,眶尖部神經、血管和肌肉密集,解剖層次不清,而且眼眶又被鼻竇、腦和眼球等器官圍繞,位置深在,使眼眶手術更加困難。
眼眶手術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傳統的手術方式不斷改進,手術治療的范圍不斷擴大,手術適應證也在變化,手術操作技術不斷提高,新的術式不斷涌現,這就需要眼眶外科醫生知識面要寬,跟上當前國內外的發展趨勢。近十餘年來,醫學影像技術介入眼科領域使眼眶病的診斷有了突破性進展,眶內腫瘤揭示率接近百分之百,定性定位診斷准確性大為提高,診斷技術的進展帶動了眼眶手術學的發展,手術方式更趨合理,手術入路選擇、分離、切除等技術操作更加細膩,減少了手術並發症和腫瘤的復發率。
眼眶手術對醫生和患者來說,均是一種高風險的手術。因為絕大多數患者除眼球突出外,其他功能均正常,如正常的視力;正常的眼球運動;正常的提上瞼肌功能,任何一個手術並發症如眼球運動障礙、上瞼下垂甚至視力喪失對醫生和患者都是一個沉重打擊。所以在一個解剖位置狹小、正常結構居多、暴露困難的眼眶內切除一個腫瘤,而不出現明顯並發症並非易事,切不可掉以輕心。所以眼眶手術是一種容易出現並發症的手術。
欲使眼眶手術成功,術中各種技術的使用當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操作者術前對眼眶病的全面了解,術前對病變的精確定性定位診斷,合適的手術入路選擇。相同的病變不同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不同的病變所採用的手術入路均不一樣,這需要手術者的綜合整體水平。
手術治療僅是眼眶病治療的一部分,只有掌握恰當的適應證,才能達到手術目的。
現代影像學檢查已為眼眶手術術前提供了詳細的資料,如病變的形狀、位置、大小、范圍及病變性質,以往那種開眶探查術已基本不在,因為絕大多數病變術前已了解很清楚。當然這還取決於醫生對各種臨床及影像資料的理解和認識,並非所有醫生對術前的各種資料都能了如指掌。在眼科領域內和其他專業相比,目前眼眶病尚存在診斷和治療問題,誤診誤治率較高,這在其他專業是非常少見的。原因在於臨床醫生尚缺乏對眼眶病的認識,缺乏對影像資料的深刻理解。
眼眶手術入路分幾種:
(1)前路開眶:適用於眼眶中部以前腫瘤的切除。外上、內上及下瞼睫毛下皮膚切口,眶外下、內下或眶下方皮膚切口因瘢痕較顯著而淘汰,被睫毛下切口或下穹隆結膜切口所替代。
(2)經結膜入路:適用於眼球周圍或結膜下腫瘤的切除,也可用於球後肌錐內無粘連的海綿狀血管瘤的摘除。球後海綿狀血管瘤是成年時期最常見的眶內良性腫瘤,目前80%的肌錐內海綿狀血管瘤可經結膜入路切除(餘20%採用外側開眶或前路開眶等術式),手術時間僅需要15分鍾,且無並發症。
(3)外側開眶:一般均為球後粘連較重的腫瘤、視神經腫瘤、眶尖腫瘤、淚腺上皮性腫瘤的切除。外側開眶近年來發展較快,手術方式也在改變。主要方法包括三種;常規外側開眶、「S」形切口外側開眶和內外結合開眶。由於外眥結構外觀上很重要,除內外結合開眶外,其餘外側開眶均不需切開外眥,而將切口延至眉弓下或下瞼睫毛下替代,外觀良好。另外由於手術器械和手術方法的改進,外側開眶可將大部分眶上緣或眶下緣連同眶外壁一同切開,利於眶上部或眶下部腫瘤的切除,術野范圍很大,暴露良好,為以前認為難於暴露和徹底切除的一些腫瘤提供較好的暴露范圍,如神經鞘瘤、眶尖腫瘤等。
(4)內側開眶:適於眼眶內側或視神經內側及內直肌內側腫瘤的切除。方法是經皮膚切口,切除或不切除篩竇,自骨膜下進入眶內切除病變。
(5)經顱開眶:主要適於顱眶溝通腫瘤的切除,如視神經鞘腦膜瘤、視神經膠質瘤、神經鞘瘤顱內蔓延等。實際臨床上大多數眶內腫瘤均不需要經顱手術,可經外側開眶等術式完全切除眶內病變,因為畢竟開顱手術風險較大,對患者損傷較重。
⑺ 眼眶的眼眶構成
臨床上眼眶病變可能損害眼球和視神經,還可引起付鼻竇和顱內病變。同樣,各鼻竇及顱內的病變時也可波及眶內組織。
眼眶內容物有眼球、視神經、眼外肌、淚腺、脂肪、血管、神經等。
眼眶壁上有許多孔、裂、縫隙、窩,重要的有以下幾處:(圖1-32)
1.視神經孔:位於眶尖部,為視神經管之眶內開口。呈垂直橢圓形,直徑約為6~6.5×4.5-~5mm。視神經管由蝶骨小翼的二根形成,長約6~8mm。視神經由此通過進入顱中窩,並有眼動脈自顱內經此管入眶。
2.眶上裂;位於視神經孔外側,眶外壁與眶上壁分界處,與顱中窩相通。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眼靜脈搭姿晌及交感神經纖維等由此裂通過。此處受損傷則出現眶上裂綜合症。
3.眶下裂:在眶外壁與眶上冊稿壁之間,有眶下神經,三叉神經第二分支,眶下動脈及眶下靜脈與翼齶靜脈叢的吻合支等通過。
4.眶上切跡(或孔):在眶上緣外2/3和內1/3交界處,可觸及。系眶上神經和眶上靜脈通過處。
5.眶下孔:在眶下緣中部,緣下4~8mm處,有眶下神經、眶下動脈通過。
6.眼眶的窩:
眼眶外上角處有淚腺窩,容納淚腺。
在眼眶內上角處有滑車窩,此處有滑車,供上斜肌通過知鋒。
眼眶內側壁前方有淚囊窩,淚囊位於窩內。淚囊窩前緣為淚前嵴,後緣為淚後嵴,下方接骨性鼻淚管。為淚囊手術時重要解剖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