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知識 » 出塞詩要配什麼樣的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出塞詩要配什麼樣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3-30 13:32:42

⑴ 「秦時明月漢時關」出自那首詩,全文是什麼

「秦時明月漢時關」出自唐代王昌齡寫的《出塞》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翻譯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
只要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

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徵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只要有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徵人不還的局面。


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這里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教:令,使。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於今內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盛唐,所以在其邊塞詩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而立之年,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⑵ 出塞的古詩配畫

關於出塞的古詩配畫如下:

《出塞》是一首邊塞詩,詩人王昌齡通過短短的幾句詩表達出邊境戰亂不斷,人民期待安定的心情。這首詩表達的感情是非常豐富的,使整首詩的意境非常的雄渾深淵,耐人尋味。

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齡 (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二首·其一 》翻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讓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出塞二首·其一 》賞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慨嘆邊戰不斷以及國無良將,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邊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

王昌齡個人簡介: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作太原人。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汜水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尉。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