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昆蟲記螳螂的外形是什麼
昆蟲記螳螂的外形是:螳螂的身體呈流線型,體色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其標志性的特徵為前肢上的一排堅硬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頭部呈扇形,大而透亮的復眼突出。
螳螂把它的翅膀極度地張開,它的翅豎了起來,並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樣。翅膀豎在它的後背上,螳螂將身體的上端彎曲起來,樣子很像一根彎曲著手柄的拐杖,並且不時地上下起落著。
昆蟲記螳螂的生活習性:
1、螳螂是肉食性昆蟲,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
2、生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
3、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依靠擬態不但可躲過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覺,動作靈敏,捕食時所用時間僅有0.01秒,它只吃活蟲。
② 有毒的螳螂長什麼樣子
有毒的螳螂前足是花像葉從中瓣狀,體色為紫白色,它隱在乍看像一朵紫色的蘭花。
外形特徵
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體長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標志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
頭部呈扇形,較小;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晚上在燈光下呈現黑色,單眼,在兩眼之間有3個小點即單眼;觸角細長;頸部可180度轉動;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
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輕柔,遮住身體全部為覆翅,後翅比前翅要薄,邊緣透明色,中間成放射狀的紫紅色、伸展開呈現扇狀,休息時收斂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
前足鋒利發達善於捕捉,中、後足適於步行,但有時前足也會用來保持平衡,發育呈變態發育。
③ 螳螂長什麼樣子
螳螂是一種中型昆蟲,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祥派最為豐富。中國已知約51種。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中華大刀螂、歐洲螳螂、綠斑小螳螂等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
螳螂頭呈三角形,活動自如,復眼大而此宴頃明亮,幾乎占頭的一半;一對具感覺作用的細長觸角;頸可以自由轉動。最讓人奇怪的是它的鐮刀狀的前肢,向腿節呈折疊狀,以便捕捉獵物。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呈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腹部肥大。螳螂一般生活在草叢中,以獨特的擬態,寬者似綠葉紅花,細者長如竹葉,可以不被獵物注意森陸到。
螳螂
④ 昆蟲記中螳螂的樣子
《爛穗昆蟲記》中螳螂的特點:它有纖細而優雅的姿態,淡綠的體色,輕薄如紗的長翼,頸部是柔軟的,頭可以朝任意方向轉動。
螳螂把他的翅膀極度地張開,它的翅豎了起來,並且直立的就好像船帆一樣。翅膀豎在它的後背上,螳螂將身體的上端彎曲起來,樣子很像一根彎曲著手柄的拐杖,並且不時的上下起落著。
該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的昆蟲生物學著作,記錄了昆蟲真實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蟲飢升卜為生存而斗爭時表現出的靈性,還記載著法布爾痴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生活狀況等等內容。
作者將昆蟲的多彩生活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為一體,用人性去看待昆蟲,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生命的尊敬與熱愛。
原文:
螳螂會發出一種聲音。那聲音特別像毒蛇噴吐氣息時發出的聲響。螳螂把自己的整個身體全都放置在後足的上面。顯然,螳螂已經擺出了一副時刻迎接挑戰的姿態。
因為,螳螂已經把身體的前半部完全都豎起來了,那對隨時准備東擋西殺的前臂也早已張了開來,露出了那種黑白相間的斑點。這樣一種姿勢,誰能說不是隨時備戰的姿勢呢?
螳螂在做出這種令誰都驚奇的姿勢之後,一動不動,眼睛瞄準螳螂的敵人,死死盯住螳螂的俘虜,准備隨時上陣,迎接激烈的戰斗。哪怕那隻蝗蟲輕輕地、稍微移動一點位置,螳螂都會馬上轉動一下螳螂的頭,目光始終不離開蝗蟲。
螳螂這種死死的盯人戰術,其目的是很明顯的,主要就是利用對方的懼怕心理,再繼續把更大的驚恐納入這個不久以後就將成為犧牲者的對手心靈深處,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給對手施加更重的壓力。
螳螂希望在戰斗未打響之前,就能讓面前的敵人因恐懼心理而陷於不利地位,達到使其不戰自敗的目的。因此,笑爛螳螂現在需要虛張聲勢一番,假裝什麼兇猛的怪物的架勢,利用,和面前的敵人進行周旋。螳螂真是個心理專家啊!
看起來,螳螂的這個精心安排設計的作戰計劃是完全成功的。那個開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蟲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計,真的是把螳螂當成什麼兇猛的怪物了。
當蝗蟲看到螳螂的這副奇怪的樣子以後,當時就有些嚇呆了,緊緊地注視著面前的這個怪里怪氣的傢伙,一動也不動,在沒有弄清來者是誰之前,螳螂是不敢輕易地向對方發起什麼攻勢的。
這樣一來,一向擅於蹦來跳去的蝗蟲,現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連馬上跳起來逃跑也想不起來了。已經慌了神兒的蝗蟲,完全把"三十六計,"這一招兒忘到腦後去了。
可憐的小蝗蟲害怕極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發出半點聲響。生怕稍不留神,便會命喪黃泉,在螳螂最害怕的時候,螳螂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動,靠近了螳螂。螳螂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來螳螂的是完全成功了。
⑤ 螳螂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
螳螂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
一、生活習性
螳螂的食性為陸棲捕食昆蟲(肉食性),螳螂食性挑剔,只捕食活的獵物。凡是昆蟲中的小型種類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蠅、蚊蝗、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都是其適宜的獵捕物。甚至蟬、飛蝗等大型昆蟲,也是它們的捕食對象。
螳螂具有趨光性,一般熱帶、亞熱帶種類較多。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育階段,故屬於不完全變態類的漸進變態。若蟲期脫皮7~11次,經8~12齡後到達成蟲期。齡的增減受環境和食物多少的影響。
絕大部分種類的螳螂行動較為緩慢,不像其它敏捷的昆蟲(如蟑螂)能快速行動。但它們擁有保護色,且有著出色的擬物形態,它們能夠模仿葉子晃動的姿態前進,慢慢地接近獵物。一旦獵物到達可攻擊的范圍內,螳螂就會極快地進攻。一般情況下,螳螂都是以伏擊的方式捕捉獵物。
⑥ 《昆蟲記》中螳螂的外形是什麼
螳螂把翅膀極度地張開,螳螂的翅豎了起來,並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樣。翅膀豎在螳螂的後背上,螳螂將身體的上端彎曲起來,樣子很像一根彎曲著手柄的拐杖,並且不時地上下起落著。
相關章節節選:
螳螂在做出這種令誰都驚奇的姿勢之後,一動不動,眼睛瞄準螳螂的敵人,死死盯住螳螂的俘虜,准備隨時上陣,迎接激烈的戰斗。哪怕那隻蝗蟲輕輕地、稍微移動一點位置,螳螂都會馬上轉動一下螳螂的頭,目光始終不離開蝗蟲。
螳螂這種死死的盯人戰術,其目的是很明顯的,主要就是握豎困利用對方的懼怕心理,再繼續把更大的驚恐納入這個不久以後就將成為犧牲者的對手心靈深處,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給對手施加更重的壓力。
螳螂希望在戰斗未打響之前,就能讓面前的敵人因恐段念懼心理而陷於不利地位,達到使其不戰自敗的目的。因此,螳螂現在需要虛張聲勢一番,纖攔假裝什麼兇猛的怪物的架勢,利用,和面前的敵人進行周旋。螳螂真是個心理專家啊!
創作背景:
《法布爾昆蟲記:螳螂(兒童版)》從法布爾先生的原著中選取了十種極具代表性的小生物,以詩歌般的語言,以童話般的形式,塑造了一個個能說話、能歌舞、有歡笑、有哭泣的擬人化的生動形象,實現了科學和文學的完美結合,讓兒童在閱讀中享受快樂。
《法布爾昆蟲記:螳螂(兒童版)》內容包括魔鬼殺手;外面的世界真美妙;虎口脫險;草地上的小霸王;殘忍的婚禮等。
《法布爾昆蟲記:螳螂(兒童版)》介紹《昆蟲記》享有「昆蟲世界的史詩」之美譽。它是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先生傾畢生之力研究昆蟲的結晶,既是一部科學普及的巨著,又是一部兒童文學的經典。
⑦ 螳螂是什麼樣子的
螳螂的外形特徵是身體多為綠色的,胸前有一對呈鐮刀狀的捕捉足,可以折疊,用來捕捉食物。頭部呈三角形,比較靈活。復眼比較大,在頭部兩側。它的腹部比較肥大。在繁殖期間交尾後,雌性會吃掉雄性。它屬於無脊椎動物。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種左右。中國已知約51種。其中,中華大刀螂、狹翅大刀螂、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
螳螂目是昆蟲綱有翅亞綱的1目。通稱螳螂。中至大型昆蟲,頭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捕捉性前足;前翅革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發達,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腹部肥大。除極寒地帶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1585種左右。中國已知約51種。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廣斧螂、中華大刀螂、歐洲螳螂、綠斑小螳螂等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
中文學名
螳螂目
拉丁學名
Mantodea
界
動物界
門
節肢動物門
綱
昆蟲綱
更多
簡介
螳螂目
螳螂目昆蟲統稱「螳」,英文名mantis。體形中等至大型,10~110 mm。體色綠或褐、灰,有的有金屬色或花斑。體細長,或圓筒形,或扁平呈葉片狀。頭三角形,復眼發達,單眼3個,觸角形狀各異。前胸極度延長如頸;前翅皮革質,後翅膜質。臀區發達,雌性後翅通常退化。前足捕捉式,狀如折刀。不完全變態。成、幼蟲均營自由生活,肉食性,是重要的天敵類群之一。卵塊稱螵蛸,入葯。
外形特徵
中至大型昆蟲。體細長,綠色、褐色或具花斑。頭呈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復眼突出,單眼3個,排成三角形。觸角絲狀;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前胸特別延長,前足脛節呈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捕捉性前足,腿節和脛節生有倒鉤的小刺,用以捕捉各種昆蟲。中、後足適於步行。
分布范圍
螳螂目昆蟲是人們常見的類塌襲群,全世界廣泛分布。
螳螂目昆蟲在全國基本上也是廣泛分布,除青海沒有記錄外,各省區種類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數量的記載。種類豐富的省區有雲南、福建、海南、貴州、四川等,山西、黑龍江、吉林等省較少,台兄轎灣13種,和黃河流域省份相當。
螳螂目各科昆蟲在全國各省區的分布范圍差異較大,螳科分布最廣,代表了螳螂目的分布范圍,特別是)刀螳屬Tenodera和螳螂屬Mantis的種類分布最廣;花螳科次之,分布在陝西以南的16個省區;長頸螳科分布於河南羨衫肆、山西及其以南的共9個省區;其餘6科種類少,分布狹窄,除錐頭螳科有新疆的分布外,其餘分布省區都在中南部。
5張
螳螂目
在164種螳螂目昆蟲中,有39種沒有省下分布記錄,在全國64個基礎地理單元中,有16個單元沒有螳螂目昆蟲的分布記錄,125種螳螂目昆蟲在48個地理單元的分布中,共有423種·單元記錄,平均每種3.38個單元。種類豐富的有海南、福建丘陵、梵凈山區、雷公山區等單元。在種類較多的29個單元中,除西雙版納單元和周圍沒有聯系外,其餘單元間的總相似性系數為0.096,在0.170的相似性水平上。
⑧ 螳螂長什麼樣子
螳螂長著三角形頭,有兩只鐮刀鉤,有翅膀。
學名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體長55到105毫米,顏色以綠色,褐色為主,有兩個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
形態特徵
螳螂在昆蟲中體型偏大,體長通常是55到105毫米,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標志性塌梁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磨伏吸盤。
頭部呈扇形,較小;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晚上在燈光下呈現黑色,單眼,在兩眼之間有3個小點即單眼;觸角細長;頸部可180度轉動;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
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瞎衫攜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
前翅輕柔,遮住身體全部為覆翅,後翅比前翅要薄,邊緣透明色,中間成放射狀的紫紅色、伸展開呈現扇狀,休息時收斂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
⑨ 螳螂是長什麼樣呢
螳螂的樣子:螳螂屬中、大形昆蟲,體形長條形,象縮小的雄鷹戰斗機,成年螳螂體長5~10cm,大形種也有超過10cm的。體色綠陪絕檔色或褐色,常有斑紋。站立時頭胸部上仰,雄資威武,捕捉獵物時閃電式神速,躲避害物時靈敏過人。
螳螂生活習性
1、螳螂為陸棲捕食昆蟲,主要以捕食蠅、蚊蝗、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等小型昆蟲為主。蟬、飛蝗等大型昆蟲也蘆亂是捕食對象。
2、除極地外,螳螂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宏薯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