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知識 » 成功靠什麼圖片西遊記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成功靠什麼圖片西遊記

發布時間: 2022-01-11 23:03:07

Ⅰ 成功靠什麼沙僧說:我靠的是,聽話照

有人問唐僧、孫悟空:成功靠什麼?唐僧:我靠的是信念,只要我不死就能取到真經。悟空:我靠的是能力和人脈,還會借力。然後問豬八戒:你動不動就摔耙還好色你怎能成功?豬八戒說:我選對團隊,有人幫有人教有人帶。然後又問沙和尚,你這么老實怎麼也能成功?沙和尚說:我簡單聽話照做,想不成功都難。

Ⅱ 西遊記 有哪三大成功之處

《西遊記》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小說。這部小說的成功之處大約有三。

第一,是善於說故事,可讀性強。它主要由孫悟空大鬧天宮、唐僧出世、唐僧和孫悟空等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等三大部分組成,其中的50多個故事,大都情節曲折、扣人心弦。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車遲國鬥法、女兒國遇難、真假美猴王、智取紅孩兒、三調芭蕉扇等故事則尤為引人入勝。

第二,是善於塑造人物。它所塑造的孫悟空、豬八戒等幾個人物形象,都能使人過目不忘,都已成為這一類人物的代名詞。孫悟空號稱美猴王和齊天大聖,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受人們歡迎的藝術形象之一。他由仙石化成,手持一根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縮的金箍棒,能夠七十二變,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他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煉了四十九天,反倒煉出一雙火眼金睛,能識破世間一切妖魔鬼怪。他鬧龍宮、闖冥府,使得四海龍王和十殿閻王俯首帖耳。他大鬧天宮,打敗十萬天兵天將,令玉皇大帝也無可奈何。真是一個桀驁不馴、敢作敢當的英雄。後來,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出生入死,制服了無數妖魔鬼怪,為取經的成功立下汗馬功勞。他保護唐僧等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他自己也修成正果。他勇敢機智,愛憎分明,幽默,深深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小說中另外一個惹人喜愛的人物是豬八戒。豬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帥,因醉酒調戲嫦娥,被貶下凡,投錯了胎,長成一副長嘴大耳、呆頭呆腦的形象。一方面,他好吃懶做,見識短淺,一遇困難就嚷嚷著要散夥,還經常搬弄是非、耍小聰明、說謊,又愛佔小便宜,貪戀女色,因此常常當眾出醜,成為惹人發笑的喜劇形象。另一方面,他也還不失忠勇和善良。在與妖魔的斗爭中,他總是揮舞釘耙,勇猛戰斗,是孫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夠知錯改錯,還算淳樸憨厚,自有其可愛之處。

第三,是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大膽奇特的誇張。在小說中,天府、龍宮、仙境、地獄是打通了的,人物可以騰雲駕霧,上天入地;玉皇大帝、東海龍王、天兵天將、妖魔鬼怪等可以共同登場;自然界的虎豹熊獅、花鳥蟲魚,甚至骷髏等都可以變成人形興妖作怪;有法力的人物可以變形、鑽心,無所不能。另外,書中還寫了許多寶物,如太上老君的金剛套、觀音菩薩的楊柳凈瓶、鐵扇公主的芭蕉扇、可以使人長生不老的人參果等都使人眼花繚亂,遐想萬端。

Ⅲ 西遊記里的四大天師各自靠什麼成功唐僧靠的是信念孫悟空靠的是

不死信念,非凡能力,廣泛人際關系,厚厚的臉皮

Ⅳ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能取經成功,靠的是什麼

《西遊記》這部經典的中國神話劇,甚至在世界上都具有很大影響力,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唐僧師徒四人的取經故事,換個思維去分析,用現在的理解去看待這部取經歷程。唐僧,雖然能力不足,但終極目標十分明確,信念堅定,恆心滿滿;其實領導能力有限,業務能更是等於一個零,就因為他是領導的原因,所以就拿權力制裁不聽話的徒弟,再加上有靠山如來和觀音照顧,使得三個徒弟「下屬」不得不聽,不敢不聽,他一心向佛,目標明確,任有千般難萬般阻,取經的決心始終不動搖,這就是他的這種精神使得如來「上峰」百般關心。

Ⅳ 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成功各自靠什麼

1、對於唐僧,有人會覺得他軟弱、無能、容易受蒙蔽,比如,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後,在豬八戒的慫恿下,他狠心將悟空驅逐。

但事實上,唐僧有著最堅定的信仰,無論山精水怪,還是美色地位,都不能動搖他堅持取經的決心。他誤解孫悟空的錯誤,我們也會犯。

這個誤解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之前孫悟空曾經輕率地打死過山賊。我們過於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可能會被蒙蔽。唐僧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堅持原則、不妥協。

他不因為自己需要孫悟空的武力保護,就縱容他犯錯誤。通過他的言傳身教,能把頑劣的悟空、有些惰性的八戒、憨厚的沙僧、默默付出的白龍馬,團結在一起。

2、孫悟空則隱喻了一個涉事不深的懵懂少年,在經過生活的錘煉之後,終於成長為可造之才。基本每個小孩子都像孫悟空鬧天宮一樣喜歡折騰。

走上工作崗位後,覺得自己才華橫溢,生怕被埋沒。最初我們會憎恨在自己耳邊沒事就念緊箍咒的那個人,慢慢會發現,正是在緊箍咒的約束下,一個人學會了融入團隊,懂得了秩序。

經過挫折之後,變得不再沖動,能游刃有餘地處理問題。精明能幹不是錯,但除了能力,團隊精神和自我約束也同樣重要。

3、豬八戒則隱喻了我們身上的小毛病。在慾望面前不容易約束自己,有七情六慾,但在紀律面前要學會控制慾望。

豬八戒能力一般,但並不嫉賢妒能,對師兄叫他「獃子」,也欣然受之。如果我們都能像八戒一樣,有一點小毛病,但控制在秩序允許的范圍內,對能力比我們強的人都有敬畏之心,生活也就可以更和諧了。

4、沙僧是任勞任怨的典範,是秩序與奉獻的化身。在悟空和八戒起爭執的時候,沙僧往往是從中規勸的人。雖然他是小師弟,但作風嚴謹、言語厚重,讓人如沐春風。

(5)成功靠什麼圖片西遊記擴展閱讀:

西天取經的歷史

西天是指印度,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們以為印度已經是天的西邊了。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3年(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印度)游學。

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

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

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並從天竺帶回諸多經書,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做出貢獻。

貞觀20年(646年),47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經書657部。而在中國老百姓印象中, 《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經第一人。 有學者指出,其實東北和尚曇無竭一行25人, 早在公元420年就從幽州龍城(現遼寧省朝陽市)出發西行取經。

這比唐僧西天取經足足要早209年。朝陽北塔博物館資深研究人員董高告訴記者, 根據史料記載,曇無竭又稱法勇,俗姓李,幽州龍城人。 他10多歲時就出家修行,經常慨嘆佛經殘缺不全, 又聽說高僧法顯等人曾去西天佛國取經,遂發誓效仿。

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曇無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曇朗法師等25名和尚西行取經 。他們途經今天的青海、甘肅、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絕壁深淵, 最終到達如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個佛寺修行。

西行取經的25名東北和尚中,有12人墜崖而亡,有8人中途餓死,最終只剩下曇無竭等5人返回中國, 帶回並翻譯了《觀世音受記經》一部。 董高認為,曇無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經, 從時間上比較,要晚於「天竺留學第一人」東晉和尚法顯21年, 但比唐僧(玄奘)要早兩個多世紀。

從佛教地位來說,曇無竭只帶回1部佛經, 而玄奘帶回並翻譯的經、論有75部1335卷,法顯帶回並翻譯的佛經有6部24卷。 曇無竭的歷史功績遠不及法顯和玄奘。

Ⅵ 《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靠的究竟是什麼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他們都有各自的依靠,都是靠著不同的信念,不同的能力,才能夠翻越千山萬里,歷經各種磨難,最終到達西天佛祖面前,取得真經。其實他們師徒四個人,都是代表著社會上的各種人,社會中的人,雖然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中,但是各自都有各自的能力,各自都有各自的目標,各自的信念,正是因為這些信念,這些能力,人們才能夠在生活的各種磨練中逐步的成長,逐步的取得成功,所以每個人成功都是有著各自的手段跟能力的,都是有著各自不同的渠道的。

最後是沙僧,沙僧這個人是最典型的任勞任怨,他依靠的是自己的意志力,因為他做事情就是那種很堅持,不到目的不會罷休的人,所以他雖然很辛苦,但是也一直堅持了下來。

Ⅶ 成功要靠什麼

1、野心
不成功的人比成功的人缺少的就是野心
沒有行動的「偉大理想」算不上野心。
2、信心
有堅持到底的信心,這才能讓你持之以恆。
世界上95%的人想成功,其中只有95%的人沒有開始行動,行動的人中95%的沒有堅持。
3、實力
實力很重要,它是指一個綜合實力,包括智商、情商、知識的多少。這其中情商最重要。
4、運氣
這東西確實存在。中國自古的一命、二運、三風水、四努力不是沒有道理的。要成功確實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比爾蓋茨沒有那個在IBM作董事的老媽,也不會有今天),我們不上每個人都有運氣生在這個家庭,但現代社會的機會太多了,只要你是個有心人。
5、開始
要指定你的成功標准,沒有目標就永遠沒有辦法成功
確定目標後,從現在開始行動,開始准備,機會從來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

與你共勉

Ⅷ 歷史上真實的 唐僧 是什麼樣子圖片

玄奘,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8)成功靠什麼圖片西遊記擴展閱讀:

《西遊記》的故事,我們每個人從小就了解。雖說小說中唐僧的形象來源玄奘,但小說屬於玄幻故事,其中的有些個人形象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並且現實中玄奘的個人經歷與境遇,與小說不太一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小說中唐僧去取經的是這一事件是真實存在的。

因為在歷史上玄奘前往印度取求取佛經,這中間確實經歷了許多苦難,也耗費了許多時間。當然,最終的結局也是契合的,唐僧師徒取得了真經,玄奘也從印度成功運回了大量來源於印度本地佛經的真實藏本。

玄奘出生地是如今的洛陽,祖上是官宦世家,他的父親也在隋朝時擔任過官職。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玄奘自小便有良好的學習機會,通習儒家經典,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後來隋朝滅亡,唐朝建立,晨晨的父親也選擇歸隱,之後大病去世。

至此,玄奘的人生之路便有了轉折。父親去世後,玄奘的兄長便對遁入空門,而他自己也在年僅十歲時便破格出家,潛心修習佛法。在隨後的時間里,玄奘與兄長一起前往各地修習佛法,尋找真知。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玄奘發現在當時國內佛法的界限並不是非常的明確。

人們對佛法的態度和看法並不是非常統一。他自己仔細思考,發現問題出在之前,剛剛傳入中國時,先人對佛法的翻譯並未完全將其真諦解釋清楚才造成了眾多佛法修習者的誤解與爭論。正式這種情況的存在,堅定了他前往佛教起源地印度求取真經的決心。

玄奘突出的貢獻,受到了唐太宗的極大贊揚。同時佛家所提倡的與人為善,因果報應的思想也幫助了唐太宗治理國家,比如,唐太宗沒有發動戰爭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紛爭,勤政為民,讓百姓有所依靠。這對一個統治者理順國家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而且玄奘回國後將自己十幾年的經歷寫成了《大唐西域記》,記錄了自己沿途中所經過的地區和人文,印發之後讓國人的了解了國外的情況,通過出使外國了解其他國家進行和平外交,促進了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