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皇上衣服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皇上衣服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1-18 03:03:24

『壹』 古代的皇帝衣架的圖片

「昔者先王為有宮室,冬則居營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貳』 古代皇帝成婚時穿的衣服

轉載的.....
清宮欽天監為宣統皇帝大婚選定的奉迎禮吉期是壬戌年十月十三日寅時。為了保證皇後進宮的吉期,鳳輿將提前兩個時辰出發。

公元1922年12月1日零時前後,雖已退位卻依法擁有尊號的清朝宣統皇帝,身穿龍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來到庄嚴肅穆的乾清宮內升座,親送鳳輿出宮,前往地安門帽兒胡同後邸迎娶皇後,從而揭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皇帝大婚的盛大典禮的序幕。

欽天監的選擇代表天意,既然已把奉迎禮定在寅時(3至5時),則迎娶過程只能安排在深夜了。欽天監同時還規定,皇後升輿、降輿必須避開亥(21至23時)、卯(5至7時)、未(13至15時)「三相」,因此,若安排在上午、下午或上半夜,也不甚適當。後半夜裡整個城市都歇息了,正好在大街上擺場面,又是月兒將圓的時候,黑夜也跟小白天似的,一點兒不礙眼。

根據宣統皇帝的一道「上諭」,貝勒載濤總辦大婚典禮一切事宜。載濤受命後當即查閱《大清會典》及歷代皇帝大婚檔案,決定按同治皇帝婚典的模式進行,並考慮酌添民國以來的新花樣。經過預算,確定「大婚經費力求撙節」,總開銷按當時報道主要有兩種說法:1922年10月28日《平報》說,「清帝婚禮用費」,「近由籌備婚禮處王大臣核定為四十萬元」;1922年10月30日《國強報》說,「因庫款支絀,經婚禮大臣載濤 、朱益藩、紹英、耆齡等會議,力為縮減,議定大婚經費(統計)一百萬兩」。百萬兩即百萬元,兩說相距甚遙,這不過是預算,實際花多少怕是弄不清了。溥佳後來在其回憶錄中說是花了40萬元,即以此數計,按當時價格可以購買20 萬袋「洋面」,實在也夠奢靡的了。

為了籌措這筆浩大開支,清室曾「備具公文」向民國政府追討歷年積欠的「優待費」,答復竟是「礙難照辦」。繼而商定向英國匯豐銀行抵押借款,為此從內庫中撿出金盤、金瓶、金盒、金碗、金壺、金樽、金手爐、金如意、金葫蘆以及珍珠、翡翠、白玉和珊瑚製品等共千餘件,都是乾隆、道光、咸豐、同治歷朝遺物,有很高的文物價值。隨後將其中金銀器皿分裝四十一箱,將瓷器、玉器陳設品分裝兩大木桶,於1922 年11月2日用11輛汽車運往東交民巷英國匯豐銀行。後因贖回抵押品的款項始終不能籌足,這些國寶也就因超越時限而「押死」,成為倫敦的財富了,這便是宣統皇帝盛大婚典的背景。

明亮的月光籠罩著巍峨而森嚴的紫禁城。從辛亥革命後不久宣統皇帝下詔退位起,這里雖然也熱鬧過幾回,譬如1913年隆裕皇太後出殯那天,1917年溥儀因張勛復辟而第二次登極那天,但都沒有這一次來得隆重。

據當時報道,清宮各門如神武門、景運門、乾清門等都懸掛了門神,左神荼,右郁壘,畫像丑怪凶惡,妖魔鬼怪大約是不敢前來逞能的了。恭迎皇後的鳳輿確定由東華門中門出入,因此該門還特殊裝點一番:大門左右兩側臨時安裝了四隻水月電燈,門神當然也是不可缺的,門前扎彩坊,在用黃綢扎作巨龍盤旋狀的彩柱下面,站著兩排身穿大禮服的軍警。

清朝歷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後的喜轎均由紫禁城正門——午門進宮。明清兩代出入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其中等級最高的便是午門的中門,實際是皇帝出入的專用門。但是,允許皇後在大婚典禮中乘喜轎入宮通過一次,還允許殿試中狀元、榜眼和探花的三個人出宮時走一次。至於文武官員、宗室王公等只能依身份出入午門的東偏門、西偏門以及東西兩拐角處的左右掖門。宮內低級官吏、內監、侍衛、御醫、廚役、工匠等乾脆不許出入午門的各門,只能走東華門、西華門和神武門。對於皇後來說,一生中也只有一次機會能夠進入午門的中門,正是一身榮耀、九族沾光,這哪裡是過一道門的簡單問題呢!

民國以後,紫禁城內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轉歸北洋政府使用,溥儀的生活圈被限定在紫禁城後半部,因此他的迎親喜轎不但不能再進大清門、午門的中門,也無權使用前三殿范圍內的東華門和西華門。如果讓堂堂皇後從紫禁城的後門——神武門進宮,實在有失隆重。經大婚禮儀處與北洋政府反復磋商,決定為皇後進宮破例開啟東華門。那天,東華門左門柱上還高懸一塊紅色紙牌,上書「觀禮、慶賀人員均由神武門出入」字樣,表明此門是專為皇後開放的。差不多有十年未下門閂的凄涼、冷清的東華門,一下子充滿了喜慶氣氛,變得熱鬧而氣派。

高高低低不同層次的觀禮人員,自11月30日入夜起便陸陸續續由神武門入宮來了。神武門前汽車、馬車、騾車擺得滿滿的,神武門額也裝點了彩棚。據「慶賀瞻禮人員登名簿」記載,最早來到的是溥儀的六叔載洵,而最後一名是北京警備司令部的高級警官聶憲藩,有頭有臉的人物共237人。其中有外國男女人士二十多人,中國地位顯赫的女士三人,國會議員二十多人,身穿民國大禮服的政府武官和穿燕尾服的政府文官二十多人。其餘為清朝皇族的宗室親貴、王公大臣、遺老闊少,以及在小朝廷任職的官員等,他們身著清制禮服。這些觀禮人員中只有少數地位高的可由景運門入內,普通觀禮人員及外國人均在景運門外。景運門旁燃點羊角雙喜字立桿燈五十對,南路鋪厚棕地氈,轉至乾清門,並有儀仗器具。
宣統皇帝溥儀踩著子夜的更聲跨進乾清宮。這里,已在皇帝寶座前擺放了三張禮桌:中桌放著「節」,它象徵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東桌置一「金冊」,西桌置一「金印」,它們並非冊封皇後用品,冊封典禮已在頭一天舉行,「冊文」和「寶文」也已送到婉容手裡了。這「金冊」和「金印」表示著皇後備受尊崇的地位,是皇帝送給皇後的最重要的禮物。

當宣統皇帝跨進乾清宮之際,懸掛在宮外東西屋檐下的鍾、鼓、石磬等古老樂器聳然鳴
響,由十六種樂器演奏「中和韶樂」的《隆平之章》。溥儀在樂聲中先向三張禮桌巡視一遍,然後登上寶座,樂聲亦就此而止。繼而群臣朝拜,設在殿外階下的「丹陛大樂」開始演奏《慶平之章》,王公大臣、正副使節以及觀禮人員等依身份、地位分班次進殿行三跪九叩大禮,向新郎皇帝表示祝賀,禮成樂止。 正天使載振和副天使昭煦跪聽宣讀迎娶皇後的聖旨並受「節」。當溥儀「降座」離開乾清宮時,「中和韶樂」再奏《顯平之章》。這時,迎娶皇後的儀仗隊已在乾清門外乃至景運門外列隊待發了。

龐大的迎親儀仗,充分顯示了三百年清朝統治的「餘威」。

最先為步軍統領衙門馬隊,以下順序為北京警察廳馬隊、保安隊馬隊和兩班軍樂隊,一班演奏外國樂曲而另一班演奏中國樂曲,當然只能分別演奏。繼而是無人乘坐的一頂黃緞銀頂轎和三輛黃緞銀頂車,這是皇帝送給皇後以備平時使用的,所以要空著抬來抬去。再往後是七十二個手執龍鳳旗、皇傘以及金瓜、斧、鉞、棍、牌的人,這就是所謂的鑾駕,是皇帝或皇後出門時必不可少的擺設,還有眾多轎夫抬著的四駕黃亭,原來擺在乾清宮東西禮桌上的「金冊」、「金印」以及唯皇後才有資格享用的鳳冠霞帔等物端放於黃亭之中。

緊接著,又有六十個手提大型宮燈的人。這中間也插入了清室官員、民國政府派來協助照料的警官以及警察保安隊、步軍統領衙步隊和中、西兩班軍樂隊。這後面才是統率迎親儀仗的最高官員:手持「聖節」的正天使慶親王載振和手捧「聖旨」的副天使鄭親王昭煦,這「聖節」自然是剛剛在乾清宮中間禮桌上擺放過的,而「聖旨」也是剛剛宣讀的那一道,只有皇帝親派的使節才有資格持節捧旨。衡永等八名御前侍衛由正副使左右扈從,而使節身後還有人拿著輕便香爐,上插已點燃的四炷香,一絲絲輕煙旋入夜空。

最後才是皇後乘坐的鳳輿,這駕金頂鳳輿三天前就擺在乾清宮的丹墀上了,是光緒大婚時在杭州訂制的,這次又重新釉飾了一番。鳳輿又稱喜轎,但它不同於一般的轎子,是十六人抬的大轎。轎頂塗金,分為三層。第一層為圓形,正中裝飾有一隻很大的金鳳凰,鳳凰象徵幸福和幸運的新娘,象徵高貴的皇後,鳳背駝著喜轎的金頂;第二層也是圓形,黃緞綉的藍鳳凰的轎檐環繞一圈,轎檐上站著九隻小金鳳;第三層為弓背形出方檐,檐四角各站一隻金鳳,嘴裡都銜著被稱作「垂地流蘇」的長長的黃絲穗子。轎幃以明黃色雲緞作底,上面綉著五彩鳳凰。喜轎左右兩側設有透明玻璃方窗,裝飾有金色雙喜字。轎前垂簾,轎里和座套全是紅緞綉藍鳳凰、金喜字,還有五彩雲朵、蝙蝠和吉祥花。四周綉葫蘆萬代花邊,寓有多福多壽、子孫萬代、繁衍不絕之意。鳳輿周圍除三十二名清室官員和若干民國軍警隨行護衛,還有牛角和大鼓各百餘對,以壯聲勢。

載濤作為大婚典禮的總操辦人,又把貼身照料新人和喜房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嫡配夫人姜婉貞。姜氏出身於廣東名門世家,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工於詩書,擅長繪畫,廣有見聞,談吐文雅,為人機敏,處事果斷,在溥儀的大婚典禮中還真露了幾回臉呢!

凌晨1時過後,迎親儀仗排列就緒,溥儀乃派使臣率姜婉貞以及前內務府大臣增崇之妻和兩名「命婦」,由若乾女官陪同,把一柄「御筆用寶龍字如意」安放在鳳輿內正中。隨後起轎,從東華門出宮。鳳輿發走之後,載濤之妻等福晉、命婦、女官又前往皇帝洞房——坤寧宮東暖閣,為新娘和新郎鋪設龍鳳喜床。綉有「龍鳳呈祥」精美圖案的被褥也是在杭州訂制的。喜床中央放一個裝滿珍珠、寶石、金銀錢以及五穀之類的「寶瓶」,喜床四角各放一柄如意。鋪設完畢,她們便出神武門抄近路往皇後府邸去了。與此同時,溥儀另派蒙古親王那彥圖、蒙古郡王貢桑諾爾布、載澤和溥信等四個御前大臣在乾清宮照料一切,他自己則退處乾清宮西暖閣休息,等候皇後入宮。

迎親隊伍超過三千人,由東華門出東安門,踏月夜行,浩浩盪盪地向北而去。經北池子,往西北進三座門,過景山東街,出地安門中門,沿地安門大街入帽兒胡同,西行到達皇後府邸。一路之上,黃沙鋪道,凈水潑街,到處有紅、黃兩色裝飾, 這里從上半夜起就由警察廳宣布戒嚴了,然而,馬路兩旁仍是人山人海,萬頭攢動。大體都是住在這一區段的居民,卻不許隨意走動。至於得到允許可以觀禮的中外人士,都佩戴一枚「小朝廷」發放的鋼質徽章,見章放行。

在扎著彩坊的皇後府邸大門前,皇後之父郭布羅?榮源、皇後之兄郭布羅?潤良和皇後之弟郭布羅?潤麒,早已跪在那裡迎接聖旨和聖節的到來了。迎親儀仗隊抵達之後,這父子三人首先面對聖旨和聖節恭行三拜九叩大禮,繼而隨正、副天使進院,鳳輿也隨之抬進前院。然後,撤下在太僕寺僱傭的普通轎夫,換上太監,再一直抬進內院,放在正房台階前,面朝東南。這個方向也是清宮欽天監規定的,該機構根據占卜宣布:皇後升降輿時應向東南吉方。抄近路先期而至的姜婉貞等福晉、命婦和女官請皇後梳雙髻,戴雙如意,穿「龍鳳同和袍」,一切准備停當。
鳳輿到後,由正天使載振宣讀聖旨,皇後親自接旨並行禮。據庄士敦說,「她跪在地上,然後行一系列復雜的禮,包括六次手臂下垂、頭部微抬的起身,三次下跪和三次鞠躬。對於一個婦女來說,這種禮節等同於最尊崇的跪拜——九次屈身叩頭」。行禮畢,接受金冊和金印。與此同時,姜婉貞等又為皇後升入鳳輿而准備了。她們先燃藏香,在鳳輿內熏繞一圈兒,再熏皇後用以蓋頭的錦帕。熏完,將鳳輿內正中那柄「御筆用寶龍字如意」移到旁邊,請皇後手執蘋果和如意,搭上蓋頭,升入鳳輿。待首領太監剛剛垂下輿簾,抬轎的太監們便
一個個伸直了腰板,經過內院、外院,一直抬到皇後府邸大門外,再換用太僕寺的普通轎夫,打道回宮。

此時為凌晨3時許,天空晴朗,月亮仍然圓滿、明亮,月光皎潔。迎親儀仗隊的隊尾已經走出帽兒胡同東口,還能見到皇後之父郭布羅?榮源跪在一片紅色的墊子上目送愛女入宮。鳳輿在長長的儀仗行列中,走南鑼鼓巷向東,經北皇城根寬街,南行過大佛寺、馬市大街,至丁字街向西,進東安門大街,渡橋入東華門,此時比預定的入宮時間(凌晨4時)稍早,為3時40分。這期間,月亮已經隱去,路燈又很稀疏,天黑下來了。然而,圍觀者仍是擠滿了街道兩旁,他們都很規矩地站在維持秩序的警察後面,以民國國民而看到清朝皇帝大婚的場面,實在是太寶貴的機會。觀眾裡面還有一位著名人物——梅蘭芳,他是在演完夜場戲吃飯時偶然碰上大婚儀仗的。許姬傳先生回憶說:

1922年冬的一天,梅先生在東興樓吃晚飯,正趕上遜帝溥儀大婚,街上交通阻塞,梅先生和幾位朋友就到真光電影院樓上休息室看熱鬧。據梅先生說,只見一對一對的戴紅纓帽、穿官衣的人,騎著馬舉著旗槍,緩緩地前進著,好半天才過完。接著是一對對備著金鞍玉轡的馬,但沒有人騎,也同樣排著兩行隊。然後是全份鑾駕執事,包括金瓜鉞斧、朝天鐙和各種旗、纛、傘、蓋等,都是成對的,人都穿著校尉衣服,排隊步行。接著就是大鼓和號、喇叭等,但並不奏樂,街上靜悄悄地只聽見遠近無數的馬蹄聲。樂隊後面是一對對穿花衣、手提牛角燈的人。提燈的後面又都是騎馬的了,有幾對戴頂翎、穿黃馬褂、掛腰刀的,最後有兩個騎馬的人都是翎頂輝煌的,其中一個舉著「節」(京劇《蘇武牧羊》里蘇武舉的就是這個傢伙)。後面就是一座有很多穿校尉衣裝的人抬著的「鳳輿」(「皇後」婉容就在裡面)。緊靠著「鳳輿」前面有幾對提爐的人穿著花衣,可能是太監。在「鳳輿」後面跟著的又是一對一對騎馬的人,戴著頂翎,穿著長的豹皮坎肩,手裡舉著豹皮槍。還有些佩刀弓矢的騎著馬的官員。這些儀仗,大概有兩個小時才過完。梅先生坐車回家時,看到臨街鋪面房上都站滿了人。

梅蘭芳先生所見頗為真切,正可與大婚實況相印證。據記者報道,沿途圍觀者起碼有數萬人,而佩戴鋼質徽章的先生、太太、少爺、小姐,或乘汽車、或乘馬車、或乘洋車,往來觀禮,絡繹不絕。

鳳輿經東華門進入紫禁城,又被緩緩地抬到景運門,太僕寺的普通轎夫就在這大理石台階下最後被撤去了,接過轎杠的太監們庄嚴而謹慎地把鳳輿一直抬到乾清宮前正沖著皇帝寶座的地方放下。從東華門到乾清宮,所經各門門座前後全部鋪設了棕毯,且鳳輿起落的幾處地方鋪設了紅氈。

照滿族傳統,新郎要在新娘下轎之前向其頭頂上方連射三箭, 為的是趕走黑煞神以確保平安。對於皇帝來說還有另外一層意義:皇後地位尊崇,但在皇帝面前也是奴才,向她射箭表示她也必須接受懲罰。起初溥儀挺有興趣,接過箭來要射,卻被姜婉貞擋住了,她考慮到溥儀高度近視,大婚典禮的場合又不能戴眼鏡,一旦失手傷了皇後就不好辦了。溥儀聽了這話有道理,也覺得沒必要墨守陳規陋習,遂臨時傳諭把射箭儀式免了。

按清宮祖制,在皇後下轎之際,前一日入宮的淑妃要親率女官和宮女等膝行跪迎,以示皇後與皇妃間的等級尊卑。溥儀想想似也無此必要,既已免了皇後挨箭,索性也別讓淑妃下跪了,於是再度宣旨免去跪迎之禮。

溥儀被引導著先往洞房——坤寧宮東暖閣去了,有資格隨鳳輿來到乾清宮的王公大臣、清室內務府高級官員以及皇帝的師傅們也都退去了。鳳輿周圍只剩下姜婉貞等福晉、命婦、女官和太監,皇後這才由人們擁戴著走出鳳輿。姜婉貞立即上前接過皇後手持一路的蘋果和如意,又遞給她一隻寶瓶,這都是大婚典禮中必有的吉祥物品。隨後,攙扶著仍搭蓋頭的皇後,在手執珠燈的女官導引下,經東隔扇,進坤寧宮,來到東暖閣前。

在這里,新娘還必須照滿族習俗先邁越一隻預先設下的大火盆,以期將來的生活越過越紅火;然後再跨過馬鞍和蘋果,乞望婚後的日子平平安安。演完這些節目,姜婉貞才接過皇後手中的寶瓶,把她領到皇帝面前。這時,有人向溥儀呈遞一桿新秤,請皇上用秤桿揭開皇後的大紅蓋頭,這大約是滿族人讓新娘計劃柴米、儉朴度日的習俗。姜婉貞頗為細心,生怕毛手毛腳的溥儀挑著皇後的臉,便從他手中取走那桿秤。其實皇家的新娘談何節儉?於是溥儀伸手揭去了遮在皇後臉上的蓋頭,第一次看到她的美麗面龐。

婉容美麗的面龐第一次出現在溥儀面前時,曾經引起他的好奇,卻未能產生強烈地吸引他的力量。

從揭開蓋頭起,婉容的婚後生活就開始了。照滿族風俗,皇帝和皇後在洞房中還要完成一系列禮節。

福晉等……請帝坐居龍鳳喜床上左面,再請後坐喜床右面。女官先設金盆於喜床上,以圓盒盛子孫餑餑,進請帝、後同食,畢。福晉等請後梳妝上頭,仍戴雙喜如意。加添扁簪及富貴絨花,戴朝珠,行合巹宴飲交杯酒。並有結發侍衛夫婦在殿外唱交祝歌,畢。女官撤宴桌,福晉、命婦等請帝、後御龍鳳喜床上面,向東南方行坐帳禮,畢。女官仍設金盆於喜床上,福晉等再請帝、後進長壽面,畢。禮成,遂退出宮雲。

同食「子孫餑餑」、「行合巹宴飲交杯酒」,又進「長壽面」之後,對於健康的少男少女來說,自然是溫柔而甜蜜的花燭夜了。然而,溥儀卻離開了那張「龍鳳喜床」,那張位於高大宮殿圓柱後面、「日升月恆」匾額下面的大床,那張掛著「龍鳳呈祥」刺綉大紅縵帳的雙人木床,回養心殿自己的卧室去了。溥儀羨慕西方生活方式,趁著大婚的機會,不久前特意托請上海亨達利鍾錶店的德國老闆,向國外購置一套水晶傢具陳設在養心殿他的單身卧室內。新婚第一夜,溥儀覺得還是回來欣賞這套水晶傢具更舒適些。
2012-08-27 19:02:46
13478gwcpsj
清宮皇帝大婚的真實婚房 2009-10-13 10:45 清宮皇帝大婚的真實婚房

清宮戲看多了,誰都知道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戲里也看多了皇帝大婚,但是還真沒怎麼注意皇帝大婚的洞房。隨心猜測一下,再怎麼都不可能整個坤寧宮都是婚房。那皇帝結婚的婚房在哪裡呢?

坤寧宮,面闊九間,有東西暖閣。清代皇帝大婚的洞房(婚房)就在坤寧宮的東端兩間也就是坤寧宮的東暖閣。

清宮皇帝大婚,婚房內牆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二門,西門里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

清宮皇帝大婚,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床鋪前掛的帳子和床鋪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織綉,上面各綉神態各異的一百個玩童,稱作「百子帳」和「百子被」,五彩繽紛,鮮艷奪目。

雙喜燈在古代婚禮上是絕對不可少的婚房飾品。清宮皇帝大婚的婚房裡,雙喜宮燈更是必不可少!

玉合巹杯-皇帝大婚的吉祥物,明代玉雕大師陸子剛作品,實屬千金不易的絕品。

杯的整體造型由兩個圓筒形杯並連而成,杯底有六個獸面作足,杯的一面鏤雕鳳形杯柄,另一面凸雕作盤繞爬行狀雙螭。杯體上下各飾一圈繩索紋作捆紮狀,結扎口上有一方形圖章,刻隸書「萬壽」二字。杯身兩側分別有剔地陽文隸書,一側為「濕濕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鈞其廣樂。」末署「祝允明」三字。詩上部有「合巹杯」三字。另一側為「九陌祥煙合,千里瑞日月。願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詩上部有「子剛制」三字,詩文表達了對君王大婚的美好祝願,是婚房裡必不可少的物件.

(合巹杯,是古代婚禮上用來喝交杯酒的專用杯子。)

皇後鳳冠

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艷麗。冠上所飾珍珠、寶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頂上有寶石128塊,最少的95塊;珍珠最多5,449顆,最少的3,426顆,最重者2,905克,最輕者2,165克。冠上嵌飾龍、鳳、珠寶花、翠雲、翠葉及博鬢,這些部件都是先單獨作成,然後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內,組合成一頂鳳冠。鳳冠造型莊重,製作精美,其工藝有花絲、鑲嵌、鏨雕、點翠、穿系等項。點翠面積大(四頂鳳冠上有翠鳳23隻,翠雲翠葉翠花多達數百片),寶石鑲嵌多達400餘顆,大小珠花及珠寶串飾的製作也不少。最後的組裝更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序,各飾件的放置,幾千顆珍珠的穿系,幾百顆寶石的鑲嵌,諸多飾物於一冠,安排合理。鳳冠口銜珠寶串飾,金龍、翠鳳、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達到。鳳冠上金龍升騰奔躍在翠雲之上,翠鳳展翅飛翔在珠寶花葉之中。這是清宮皇帝大婚的重中之重.

皇帝大婚的喜轎

皇後乘坐的喜轎是從午門中門進宮的。午門中門為皇帝專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喜轎可以用到!

清代皇帝十分喜愛扳指,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員紛紛將扳指進貢宮廷。扳指最初是滿族人射箭時保護手指,後來又成為了帝王的象徵。皇帝大婚時,玉扳指也可謂是必不可少的飾品。

皇帝大婚極為豪華,揮霍十分驚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載淳大婚,共耗費白銀一千一百萬兩;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皇帝載淳大婚,在國家極為貧困的條件下,仍然耗費白銀五百五十萬兩。圖中洞房內的裝修和陳設,是光緒皇帝大婚時布置的原狀。

皇帝大婚時要在坤寧宮的東暖閣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如果先結婚後當皇帝的,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同治、光緒兩個皇帝用過這個洞房

『叄』 關於清朝皇族服飾

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肆』 皇上服飾

-- 中國歷代皇帝服飾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原繪制)。本圖根據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制,服裝上的紋樣大多採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儉朴,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經過20來年的修養生息,經濟有了很大的恢復。到了隋煬帝即位,崇尚奢華鋪張,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恢復了秦漢章服制度。南北朝時期將冕服十二章紋樣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幟上,改成九章。隋煬帝又將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於後背,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就成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此圖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畫)。

隋唐五代皇帝服飾——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閻立本是唐代傑出的畫家,曾擔任過朝廷的要官。他常配合唐代的政治事件作畫,創作了許多重大題材的作品。據文獻記載,閻立本曾為唐太宗畫過像,並直接參與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畫的帝王服飾比較接近現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

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此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宋代皇帝服飾——宋朝皇帝服飾,有裘冕、袞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閱服等。此外,隋唐時期的襆頭,發展到宋代,已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會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襆頭襆頭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顯的不同。從圖像反映看,作官宦形象多用直腳,仆從、公差或身份低下的樂人,多用交腳或局(曲)腳。衫袍,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皂文靴,大宴服之。此圖為戴直腳襆頭、穿衫袍的皇帝(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宋朝皇帝服飾,有裘冕、袞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閱服等。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絳紗裙,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會、大冊命則服之。此圖為戴通天冠、穿絳紗袍、佩方心曲領的皇帝(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宋代皇帝朝服——本圖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僅次於冕服,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於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卷雲冠,冠上綴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寬一尺,戴時用玉犀簪導之。所穿紗袍用絳色,襯里用紅色,領、袖、襟、裾均緣黑邊。下著紗裙及蔽膝也用絳色。頸項下垂白羅方心曲領一個,腰束金玉大帶,足穿白襪黑舄,另掛佩綬。皇太子在大典禮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游冠」),與此稍有區別。

圖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像。戴外白內黑的皮冠(貂皮暖帽),著淺米色毛絨衫,額前有發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後垂鬟(兩辮作成的鬟)。按《圓史輿服志》記載有:「服白粉皮則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此像為白金答子暖帽穿錦袍的皇帝。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重新規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禮服。明太祖認為古代五冕之禮太繁,決定「祭天地、宗廟,服袞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絳紗袍。余不用。」此圖為戴冕冠的皇帝。冕,前圓後方,前後各十二旒。

皇帝常服展示圖。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綉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綉龍、翟紋及十二章紋。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朴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綉的團龍中,就有升龍、降龍兩種。

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於紗帽之後。這種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舊藏的歷代帝王像中,描繪得非常細致。本圖為北京定陵出土皇帝戴的金冠(折上巾),也是這種樣式。折上巾是皇帝配盤領、窄袖常服袍所戴。

明代皇帝常服——戴烏紗折上巾、穿盤領、窄袖、綉龍袍的皇帝(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於紗帽之後。盤領、窄袖、綉龍袍,是皇帝的常服。常服又稱翼善冠,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綉龍、翟紋及十二章紋。

明萬曆有翼三眼龍、對襟、窄袖藏式灑線綉龍袍(出土實物),袍料立水部分已剪短。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朴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明代晚期金地緙絲孔雀羽龍袍。周身綉滿龍的紋樣。從服裝的樣式來看,樣式為斜領袍,為皇帝的便服。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朴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本圖為朝服展示圖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本圖為戴夏朝冠、穿夏朝服的皇帝。

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為主,公服才穿靴。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綉有草龍花紋。本圖為清代康熙綉鉤藤緝米珠朝靴。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本圖為龍袍展示圖。

『伍』 清朝皇帝,皇子包括官員穿的衣服上綉的的圖案都是什麼

中國清朝時期,文武百官官服上綉的圖案叫做補子。文官和武官服裝上綉的補子是不一樣的,不同品級的官員服裝上綉的補子也是不一樣的。文官官服上綉的是飛禽補子,而武官官服綉的是走獸補子。下面就來具體看一下清朝皇帝、皇子以及文武官員服裝的補子情況。

六品文官官服補子綉的是鷺鷥,

六品武官官服補子綉的是彪;

七品文官官服補子綉的是鸂鶒,

七品武官官服補子綉的是犀牛;

八品文官官服補子綉的是練雀,

八品武官官服補子綉的是犀牛;

九品文官官服補子綉的是練雀,

九品武官官服補子綉的是海馬;

以上就是清朝皇帝、皇子以及文武百官官服上綉的補子的情況。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陸』 古代皇帝穿什麼衣服

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古國。《左傳·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易經·系辭下》則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此處的「垂衣裳」指的是縫制衣裳。在黃帝以前的時代,人們是頭插羽毛來遮蔽酷暑,身披獸皮來抵擋嚴寒的。到了黃帝掌管天下後,才第一次製作衣裳,並推行於天下。

古代帝王所著服飾都是有特殊標記的,有一套正規的服飾制度來加以規范,連衣裳配飾也會有規定,一串珠玉、一個圖紋、一種顏色,以及絲線長度和衣料等,都與禮制扯上了關聯。「標準的」專用帝王服飾出現於周代。當時的統治者還對各類人等所著服飾都作了嚴格規定,且一一納入「禮儀」的范疇,在等級、尊卑上分得十分清楚明了。後有《禮記》對衣著等級作規定雲:「天子龍袞,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為責也。」《周禮》中則記載:「享先王則袞冕,表明祭禮,大禮時,帝王百官皆穿禮服。」中國古代服飾「禮儀」標准還在服裝的色彩上有體現,有著很多的門道可琢磨。

據《周易》記載:「天玄(天青色、非黑色)地黃(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時候所著服裝為玄衣纁裳,玄指黑色,纁兼有赤黃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纁裳即為赤黃色的下裳。也就是說大概在周朝出現專用的帝王服飾時,在服飾的顏色方面,人們就開始有了講究。此後的各朝各代對顏色都有著不一樣的要求和相關的規定。

如孔子曾宣稱「惡紫之奪朱也」(《論語陽貨》)因為朱是正色,紫是間色,他要人為地給正色和間色定各位,別尊卑,以鞏固等級制度,歷史上「白衣」、「苞頭」、「皂隸」、「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時期內,某種顏色附麗於某種服飾而獲得了代表某種地位和身份的例子。

另據《中國歷代服飾》記載:秦漢巾幘色「庶民為黑、車夫為紅,喪服為白,轎夫為黃,廚人為綠,官奴、農人為青」。

到唐朝,唐承隋制,唐代皇帝穿黃袍及衫。唐以前黃色上下通用,並沒有什麼特別尊貴的意義。唐高祖以赤黃袍巾帶為常服之後,有人提出赤黃色近似太陽的顏色,「天無二日」,日是帝王尊位的象徵。因此從唐朝開始,赤黃色(赫黃)為帝王所專用,黃袍也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臣民一律不得僭用,並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品色服」。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數區分官位以外,對於黃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下屬各王等官職不經賞賜是絕不能服黃的。

『柒』 古代皇上的服裝名稱

中國的陰陽五行說認為,金、木、水、 火、土相生相剋。白色代表金,青(綠) 色代表木,黑色代表水,赤(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周代以紅色為高級服色,秦(前221- 前206)時以黑為最高地位的服裝顏色,帝王百官都穿黑色衣服,漢滅秦後逐漸以黃色為最高級的服裝顏色,皇帝穿黃色衣服。至唐代時,宮廷下令,除皇帝以外,官員一律不許穿黃衣服。自那時起,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那位被推翻了的末代皇帝溥儀(1906-1967)十一歲時,看見八歲的堂弟衣服的里子有黃色綢,還揪著他的袖子問:「你怎麼敢用黃?」可見即使被奪了皇權,在他們心中,黃色仍然有天下獨尊的權威性。冕服和龍袍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典型服飾。這些衣服、配飾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觀、宇宙觀和宗教觀。在古代中國社會,哪一個等級的人在哪一個場合穿哪一種衣服,都是有嚴格規定的。皇帝在重要場合穿的禮服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冕服」。冕服包括冕冠,上有一塊板,做成前圓後方形,戴在頭上時後面略高一寸,使冕冠呈向前傾斜之勢,以示帝王向臣民俯就,就是真心惦記臣民、尊重臣民的意思。前後有成串的垂珠,一般為前後各十二串,根據禮儀的輕重、等級差異,也有九串、七串、五串、三串之分。每串穿五彩玉珠九顆或十二顆,穿用的線為絲線。冕冠戴在頭上後,須以簪子從一孔穿發髻再由另一孔穿出來固定。戴用者耳上方還有垂下的兩個小珠,主要是提醒君王不要輕信讒言,這同冕板向前低就的戴法一樣,都有政治含義。

帝王的衣服多為玄衣裳。玄為黑色,纁為絳紅色。冕服採用了兩種顏色,上以象徵未明之天,下以象徵黃昏之地。帝王穿的衣服上常綉卷龍,另外還有十二種花紋,這些花紋以具有象徵意義的動物、日月等自然景觀為主,是帝王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圖案,諸侯的禮服上也可以用,但根據官級和禮儀繁簡有別。上衣下裳的冕服腰間束帶,帶下垂一塊裝飾,名叫「蔽膝」—它源於人們纏裹獸皮的時代,那時主要為了遮擋前腹和生殖部位,後來有了規整的服裝,人們仍以它垂掛在腹前,成為禮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再以後,蔽膝完全是為了保持權貴者的尊嚴了。帝王的蔽膝用純硃色。與冕服相配的鞋,一種是絲綢作面,木作底,底為雙層; 還有一種是單層底,夏用葛麻,冬用皮。對應禮儀的高低規格,皇帝穿赤、白、黑不同顏色的鞋子。
中國皇服最突出的特徵是綉龍,明清時有袍綉九龍的定製—在龍袍前後兩肩、兩袖等處綉成對稱的八龍,然後再綉一龍在大襟的裡面,以象徵君權神授、九鼎之尊的皇家威儀。

『捌』 古代皇帝衣服上的13種圖案都有什麼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種。

十二章紋,是古代的服飾等級標志,指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綉的十二種圖案,它們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稱「十二章 」,繪綉有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

十二章為章服之始,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別,按品位遞減。例如明代服制規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親王、世子俱九章。

(8)皇上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章服制度真正確立,是在東漢初年。在此以前,封建制度雖已確立,但許多禮儀還是空白。即使戰國(或以前)時期有章服方面的規定,但「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滅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後漢書·輿服下》),漢承秦制,亦無詳細的章服制度。

所以,東漢以前,章服制度作為封建禮儀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沒有正式確立。東漢永平二年,孝明皇帝詔有司博採《周官》、《禮記》、《尚書》等史籍,制定了詳細的祭祀服飾及朝服制度,從此確定了漢代的服制。

東漢初規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以下)七章。

『玖』 皇上的宮斗服裝怎麼寫

——》。身穿淡藍裡衣。外帳一件天藍外袍,。一陣微風吹過,那如同綢緞墨黑的發絲在風中隨意飄舞,白皙的肌膚就像剛剛,像黑水晶一樣閃爍著的深邃雙眸,低垂著的長長的睫毛…… 身上還飄散出一股與生俱來淡淡的清香…… 一雙眼睛簡直像浸在水中的水晶一樣澄澈,眼角卻微微上揚,而顯得嫵媚.純凈的瞳孔和妖媚的眼型奇妙的融合成一種極美的風情,薄薄的唇,色淡如水.
——》。一身玄黑華服,外帳一件純白外袍。
——》。光潔白皙的臉龐,透著稜角分明的冷俊;烏黑深邃的眼眸,泛著迷人的色澤;那濃密的眉,高挺的鼻,絕美的唇形,無一不在張揚著高貴與優雅一陣微風吹過,那如同綢緞墨黑的發絲在張揚的風中隨意飄舞,白皙的肌膚不想一般貴族一般的病態白。反而透露著健康、像黑水晶一樣閃爍著的深邃雙眸,足以遮住眼睛的長長的睫毛……身上還飄散出一股與生俱來淡淡的清香……
——}一身大紅衣裳,外帳一件大紅外袍。衣袖丹頂鶴
——}細膩而又白皙的膚色被大紅衣裳襯得更魅惑,一雙明亮清澈、有著淡淡藍色的眼睛,射出柔和溫暖的光芒,鼻樑挺直,帶著好看的弧度,一陣微風吹過,那如同綢緞墨黑的發絲在風中隨意飄舞,,閃爍著熠熠光澤……
——》。帶著少許羞澀,准備去迎接新娘

——》。身穿一襲藍墨色華服,外帳一件藍色大袍子,把整個人襯的完美華貴
——》。濃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揚起,長而微卷的睫毛下,有著一雙像朝露一樣清澈的眼睛,英挺的鼻樑,像玫瑰花瓣一樣粉嫩的嘴唇,還有白皙的皮膚……身上有著與生俱來的清香。

『拾』 關於古代皇帝讓宮女穿開襠褲的圖片資料

漢朝靈帝十分好淫
他在後宮里隨時隨地看中了哪個女子長得美艷,就拉到床上交歡。漢朝的宮廷女子與後世不同的是都穿著開襠褲,聽起來好像不可思議。而且開襠褲裡面什麼也不穿,為的就是讓皇帝臨幸起來方便,連衣服都不用脫。明朝末年的張獻忠讓姬妾不穿下衣在室內晃盪,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當然這是後話了。

圖片我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