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孩子該怎麼教育的圖片
5—10歲的孩子如何教育:著名心理醫生李子勛認為,5—10歲是孩子形成一個行為習慣的時候,是形成一個內部規則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孩子沒有道理可講,還不知道什麼東西好、什麼東西不好,更關注爸爸媽媽的表情和態度。所以,這段時間內爸爸媽媽很容易影響孩子。身為父母的我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家長在百忙之中一定要抽出時間多多與孩子交流、溝通,了解他(她)想什麼,需要的是什麼。
注意事項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讓孩子獨立思考,自由選擇,把孩子視為家庭的平等成員。
二:對孩子的意見要認真耐心的傾聽,爭取與孩子做朋友,家長不可只是自己說了算,完全不聽孩子的建議。
三:爭取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內心和願望,尊重孩子的選擇,對孩子的正當要求要同意。
四: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用擺實事、講道理的方法。不要輕易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發指令,要盡量引導孩子去思考。
五:與孩子成為朋友,並不是自己沒有原則,對孩子溺愛。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的自由,但並非對孩子的放任。
六:多與孩子溝通主動和孩子交流想法。這樣做的目的是拉近家長與孩子之間心靈的距離。
⑵ 你見過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什麼
我覺得最好的教育方式當然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地施教,這個是大家都認可的東西,每一個老師都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總是一層不變的,否則的話很難成為一個好老師的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是榜樣,這是最有影響力的教育方式。
讓孩子明白勤奮好學的益處古往今來,凡是在學業上有所成就的人,無不是勤奮好學的人。孩子的智力差別不大,能否取得較好的成績,關鍵在於學習的態度。勤奮好學是首要的學習態度。父母勤奮好學,可以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同時也可以豐富自己的內涵;孩子勤奮好學,是他們取得優異成績的基礎,也是彌補其先天某些不足的主要途徑。父母要意識到自己和孩子勤奮好學的益處和重要性,在生活中隨時將這種意識傳達給孩子,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重視對孩子的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會對孩子起到很大影響。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好孩子的榜樣。對孩子來說,榜樣是最好的激勵。父母的言談舉止是孩子的模仿範本。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時最經常的做法是「按照我所說的去做,而不要按照我所做的去做」,但孩子們往往會在心中嘀咕:「與其叫我按照你們所說的去做,不如你們自己做一次,然後我便會照著做。」因此,父母要重視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創建濃厚的家庭學習氛圍孩子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中,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家庭是孩子最親切的生長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從自身做起,增加自己的文化內涵,努力為孩子創建一個良好的具有濃厚學習氣氛的家庭環境。如果父母愛學習,家庭學習氣氛濃厚,孩子就會不自覺地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會自覺地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督促自己的行為,做到勤奮好學,教育的目的也會更輕松地達到。和孩子一起學習從教育趨勢來看,終身教育儼然已經成為當下人們教育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標。知識是不斷更新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理論也是隨時變化的,父母要不斷學習才能把握時代對家庭教育的要求,同時終身教育也是父母輔導孩子功課的基礎。終身教育的理念要求父母勤奮學習。信息化的加速使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合格的父母要勇於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甚至要向孩子學習。父母只有終身學習,才能和孩子保持同樣的思維,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溝通、交流,縮小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代溝。
⑶ 趙豐平的教育其實很簡單有電子版嗎
趙豐平的教育其實很簡單有趙豐平的教育其實很簡單有趙豐平的教育其實很簡單有
⑷ 求教育孩子的方法的圖片
打屁股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孩子是天使,他們對成人的評價十分敏感。你愛他喜歡他,他通過你的眼神就能感受得到,一旦他接受了你愛的信息,你說什麽它都能聽到心裡去。
⑸ 找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圖片
看你需要什麼類型的``你什麼類型的都不說`我們怎麼知道是要那種呢`?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⑹ 什麼是教育
什麼是教育?
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
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出生時就在無意識中開始了。它不斷地發展個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他的習慣,鍛煉他的思想,並激發他的感情和情緒。由於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個人便漸漸分享人類曾經積累下來的智慧和道德的財富。他就成為一個固有文化資本的繼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專門的教育確是不能離開這個普遍的過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種特定的方向,把這個過程組織起來或者區分出來。
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過對於兒童的能力的剌激而來的,這種刺激是兒童自己感覺到所在的社會情境的各種要求引起的,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體的一個成員去行動,使他從自己行動和感情的原有的狹隘范圍里顯現出來;而且使他從自己所屬的集體利益來設想自己。通過別人對他自己的各種活動所做的反應,他便知道這些活動用社會語言來說是什麼意義。這些活動所具有的價值又反映到社會語言中去。例如,兒童由於別人對他的呀呀的聲音的反應,便漸漸明白那呀呀的聲音是什麼意思,這種呀呀的聲音又逐漸變化為音節清晰的語言,於是兒童就被引導到現在用語言總結起來的統一的豐富的觀念和情緒中去。
這個教育過程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學的,一個是社會學的。它們是平列並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廢。否則,不良的後果將隨之而來。這兩者,心理學方面是基礎的。兒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並指出了起點。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兒童不依賴教育者而自己主動進行的一些活動聯系的以外,教育便變成外來的壓力。這樣的教育固然可能產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實在不能稱它為教育。因此,如果對於個人的心理結構和活動缺乏深入的觀察,教育的過程將會變成偶然性的、獨斷的。如果它碰巧的兒童的活動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麼它將會遇到阻力、不協調,或者束縛了兒童的天性。
為了正確地說明兒童的能力,我們必須具有關於社會狀況和文明現狀的知識。兒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傾向,在我們能夠把這些本能和傾向轉化為與他們的社會相當的事物之前,我們不知道它們所指的是什麼。我們必須能夠把它們帶到過去的社會中去,並且把它們看作是前代人類活動的遺傳。我們還必須能把它們投射到將來,以視他們的結果會是什麼。在前一個例子中,正是這樣能夠在兒童的呀呀的聲音里,看出他將來的社會交往和會話的希望和能力,使人們能夠正確地對待這種本能。
心理的和社會的兩個方面是有機地聯系著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二者之間的折中或其中之一凌駕於另一個之上而成的。有人說從心理學方面對教育所下的定義是空洞的、形式的——它只給我們以一個發展一切心能的觀念,卻沒有給我們以怎樣利用這些心能的觀念。另一方面,又有人堅決認為,教育的社會方面的定義(即把教育理解為與文明相適應)會使得教育成為一個強迫的、外在的過程,結果把個人的自由隸屬於一個預定的社會和政治狀態之下。
假如把一個方面看作是與另一個方面孤立不相關而加以反對的話,那麼這兩種反對的論調都是對的。我們為了要知道能力究竟是什麼,我們就必須知道它的目的、用途或功能是什麼;而這些,是無法知道的,除非我們認為個人是在社會關系中活動的。但在另一方面,在現在情況下,我們能給予兒童的唯一適應,便是由於使他們充分發揮其能力而得的適應。由於民主和現代工業的出現,我們不可能明確地預言20年後的文化是什麼樣子,因此也不能准備兒童去適合某種定型的狀況。
准備兒童使其適應未來生活,那意思便是要使他能管理自己;要訓練他能充分和隨時運用他的全部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為隨時聽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斷力能理解它必須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圍情況,他的動作能力被訓練能達到經濟和有效果地進行活動的程度。除非我們不斷地注意到個人的能力、愛好和興趣,——也就是說,除非我們把教育不斷地變成心理學的名詞,這種適應是不可能達到的。
總之,我相信,受教育的個人是社會的個人,而社會便是許多個人的有機結合。如果從兒童身上捨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社會方面捨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因此,教育必須從心理學上探索兒童的能力、興趣和習慣開始。它的每個方面,都必須參照這些考慮加以掌握。這些能力、興趣和習慣必須不斷地加以闡明——我們必須明白它們的意義是什麼。必須用和它們相當的社會的事物的用語來加以解釋——用他們在社會事務中能做些什麼的用語來加以解釋。
⑺ 求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圖片
看你需要什麼類型的``你什麼類型的都不說`我們怎麼知道是要那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