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抽象畫是什麼意思
抽象畫就是與自然物象極少或完全沒有相近之處,而又具強烈的形式構成面貌的繪畫。 但在一些人看來,抽象是一種不美觀的事物。
構成一幅抽象畫須具備下列兩個要件:
第一, 繪畫中不含任何「可辨識的形象」(recognizable forms)。其形象為康定斯基說的「無可名之形」,而非自然或現實的「相對物」(counterparts in nature or reality)。
第二, 繪畫系由形象 、色彩、線條及空間等純粹繪畫元素所構成的獨立秩序與構成的「造型世界」(plastic world)而與寫實的「現實世界」(actual world)截然不同。因此可以說是神創造了現實世界,而畫家創造了造型世界。
20世紀的抽象藝術已不再重現自然或現實,而以造型的概念來建立其獨立的秩序和構成,故「抽象藝術」又稱「非物象藝術」(non-ojective art)或「非具象或非重現藝術」(non-figurative art or non-representational art)。
美國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The Solomon R.Guggenheim Museum)以專門典藏和陳列20世紀抽象藝術作品為主。1937年在紐約成立時稱為「非物象美術館」,稍後才以其創始者古根海姆之名為名。
抽象一詞原指「萃取」、「提煉」或「去除」等意,它泛指從眾多事物或經驗中抽取最基本或類屬的形象。據此,「抽象藝術」即指逐步舍棄自然外貌或物象之外相,並逐漸簡約或萃取最基本簡單造型元素的一種藝術。
蒙德里安早期創作的《樹》、《教堂》及《少女之頭》,還有雷克(Van Leck)《騎驢子的人》等作品均屬此類抽象意義的典型作品。故當一個畫家改變方式不從自然出發而完全以造型概念來建立其獨樹之秩序與構成時,則稱此作品為「非具象」藝術似較為妥當。
B. 【淺談抽象繪畫】 簡單創意抽象畫圖片
一、抽象繪畫產生的原因 如果說抽象繪畫是藝術家為了對抗照相機在寫實領域的絕對優勢而另闢的一條新路,那麼選擇抽象繪畫就變成了藝術家的策略性行為。顯然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因為它忽視了時代背景和與之對應的人自身的心理需求。
20世紀初德中蠢國的美學家沃林格在他的著作《抽象與移情》當中就詳實的論述了人類與生俱來的這種抽象表達的慾望和沖動。沃林格把人類的藝術活動分為移情沖動和抽象沖動兩種基本類型。移情沖動對客體依賴性較強,是以模仿為主的古典藝術和現實主義藝術的創作根源。與之相反,抽象沖動則重視主體,並強調對人的內在審美需求的召喚。人類的祖先就是用簡單的點、線來描繪帶有抽象意味的形象。如散見於世界各地的岩畫、壁畫,以及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樣、商代和周朝的青銅器紋樣等等。這是一切造型藝術的起點。所以人類的抽象沖動是更原始也更為本質的藝術取向。
人是感性的動物,只是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接受理性的認知方式,同時不斷地壓抑潛在的感性訴求,才會最終導致對抽象表達的疏離。尤其是在十九世紀末,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理性被推崇到了極端而成為一種工具。人們在利用理性這個工具來征服自然的同時也就和自然隔絕開來,當人類日益和自然隔絕,甚至連人類自身的精神生活都被無視的情況下,這種以抽象沖動為理由的反絕對理性的思潮就肯定會成為歷史必然。
所以說和冷漠機械的物質文明對抗,從解放心靈、回歸自然、追求自由表達的角度出發來張揚人性,這才是近代抽象繪畫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抽象繪畫發展的脈絡
抽象繪畫作為一種藝術流派產生於20世紀初的歐洲。一般來說抽象繪畫可分為兩大類:即以康定斯基為代表的熱情激盪且動感強烈的有機抽象(熱抽象),和以蒙德里安為首的冷靜簡潔並井然有序的幾何抽象(冷抽象)。
誕生於1908年的立體派應該是近代抽象繪畫的前身。立體派主將畢加索熱衷於在畫布上拆解各類描繪對象,他把客觀對象在三維空間中任意角度的形態觀察並記錄下來,然後移至二維的畫面重組。其誇張程度之巨,變形意味之深,離純粹的抽象僅半步之隔。
1911年組建「青騎士派」的俄國人康定斯基被認為是抽象繪畫之父。其畫風靈動跳躍,無拘無束。他於1910年完成的一幅名為《無題》的水彩畫被公認為最早的抽象繪畫。康定斯基曾在德國廣泛接觸(包括表現主義在內的)藝術流派後,寫成的《絕鎮論藝術的精神』》成為抽象藝術的理論基礎。
與此同時,荷蘭人蒙德里安在巴黎接並培粗受立體派的洗禮之後,毅然決定放棄步畢加索之後塵,轉而投入到另一種更加簡潔明快的圖式探索中。蒙德里安一生堅持以縱橫的直線方格構圖進行思考。在顏色的選擇上也始終以紅、黃、藍等幾色為主。他的風格對現代廣告、傢具的設計以及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同於1944年辭世後,抽象繪畫稍有沉寂。隨之就迎來了二戰後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熱抽象)和極少主義(冷抽象)的興起和繁榮。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以德庫寧和波洛克為代表。和康定斯基的熱抽象一脈相承,縱情恣意的揮灑是他們的共同特點。波洛克強調身體的運動,作畫時手拎顏料桶往返於平置在地面的畫布周圍,而後驟然出擊。大幅度的動作常常導致畫面效果的失控,但正因為這樣也使其作品充滿偶然性的趣味和視覺張力。德庫寧一生多以女人形象入畫。與波洛克不羈的行為相比,德庫寧則更加註重繪畫語言的錘煉。,同樣是狂放的畫風,德庫寧在畫面形象的把握和運筆的感覺上卻極為講究,貌似荒率的筆觸實則掩藏在畫家隱忍的控制之中。由於在語言和圖式上的苦心經營,德庫寧成為了熱抽象一路的集大成者。
出現在六、七十年代以羅斯科和紐曼為代表的極少主義都有著蒙德里安冷竣、簡練的遺傳基因。在一個畫面上平置兩到三個面積不等的色塊是羅斯科的著名圖式。構圖極簡,但色彩搭配諧調,運筆溫和柔潤。無獨有偶,畫家紐曼也同樣以和羅斯科接近的風格而聞名。無變化的平塗、爽利的硬邊、以及比蒙德里安更加簡約的畫面分割,這一切使繪畫的其他元素成為多餘。在抽象表現主義不斷升溫,以至被宗教般的狂熱激情所驅使而漸漸失控之時,極少主義的出現如同一隻鎮靜劑使人類暫別本能的躁動而重歸理性的航道。
從理性到感,性,再從感性回歸理性,這是一個循環往復且又不斷上升的過程。它是一切事物向前發展的規律,也是一切藝術樣式演進的特徵,更是我們在研究抽象繪畫的同時應該把持的思考方式。
責任編輯:易山
C. 求一幅畢加索的抽象畫,什麼都行,最好有簡介和名稱
圖片出處http://www.jky.gxnu.e.cn/meishu/youhua/tuye/ywnsn.JPG
簡介:
1907年,26歲的畢加索完成了的立體主義創作的代表作:《亞威農少女》。
這幅作品用了畢加索四個月的時間,創作了17張草圖。作品完全打亂了傳統繪畫的全部技巧,畫面上是五個裸體少女。他們的身軀是粉紅色的,沒有什麼裝飾。左面3人身體呈菱形,眼睛是橄欖形的,似乎戴著面具,具有黑人雕刻的特點。其中一人的一隻手不可思議地反轉到身體的側右方向拉著赭紅色的幕布,另有一個有一隻幾乎占據全臉的眼睛,另兩個裸女是側面像,但尖尖的鼻子卻是側面的,右邊的兩個面目猙獰恐怖,彷彿從陰間闖來。蹲著的一個臉部轉向右方,站著的一個臉部是一個突出的鼻狀物。這五個少女排列成從左下方到右上方的對角線,在藍色的背景映襯下顯得非常突出。
這幅畫一問世便像一枚炸彈投向巴黎畫壇。人們褒貶不一。有人說畢加索發瘋了,有人對全新的表現方法感到震驚。三十年後,這幅畫才正式展出,畢加索獲得了很大的聲譽。畢加索生活的時期,他的祖國西班牙也多災多難。一個又一個的專制王朝和軍事獨裁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936年2月,西班牙成立了以進步的共產黨人為首的共和國新政府。但11月時,反動軍官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進攻首都馬德里。西班牙陷入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