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少數民族穿的是什麼衣服
1、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1)瑤換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為什麼中國少數民族的服裝都這么鮮艷華麗。
鮮艷華麗的少數民族服裝經常出現在於晚會舞台、旅遊景點和新聞聯播里。為什麼這些少數民族會穿得如此艷麗呢?其實,今天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
與漢族相仿,他們也更青睞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現代時裝,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壯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頭與漢族聚居區並無明顯差別。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傳統民族服飾保留相對完整的地區,當地居民穿著的民族服裝也完全不會五彩斑斕。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華麗的民族服裝,那多半是旅遊業從業人員穿著他們的工作服,當然,也可能是漢族遊客正在拍照。
是現代化的沖擊,讓少數民族放棄了華麗的傳統服飾嗎?恰恰相反,僅僅在幾十年前,大部分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比今天還要樸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裝的主要原料,甚至樹皮、草繩也會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樣占滿高對比度色盤、從頭到腳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飾並不多見。如果生活在南方熱帶地區,一些族群的男性穿著甚至連能不能稱為「服裝」都不好說。
在上世紀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區的社會調查資料里我們就能看到一些這樣的記錄:……不論男女整天赤足,從不著鞋襪……平時上身赤裸,下身只蓋遮羞布……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褲,只用勺形的木頭或銅片遮住生殖器……族普遍穿上衣服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那麼,這些樸素、粗獷的少數民族服飾又是怎樣變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華麗多彩的樣子的呢?
1、增添元素,便於識別。
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飾,是50 年代中共開始系統地展開民族調查和民族識別之後,才逐漸形成的概念。
早年間,大眾對於中國境內不同族群具體形象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構中。除了對藏族、蒙古族、滿族等幾個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飾多少有一些了解,對南方諸族群的認知基本是籠統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區社會生活狀況調查展開後,許多邊遠地區原住民的日常著裝情況才首次被學者系統性地記錄下來。這些材料中記錄的民族服飾還多呈現出樸素、粗獷的特點,族群差異也不那麼突出。
但伴隨著民族識別工作的不斷推進,界定不同民族獨有的文化特徵就成為一項重要的需求,你屬於一個少數民族,就應當擁有它的文化特徵,最好還直接把它穿在身上。因此,各族群或自發、或被動地,把特定的民族視覺符號,體現在了他們的傳統服裝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區的白馬人在被認定為藏族後,其傳統服裝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飾元素。
在民國時期與漢族穿著並無差別的北京回族,則是出於民族認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後開始穿著民族服飾。不過在穿著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創新,一些覺得佩戴頭巾過於麻煩的回族女性靈活地選擇戴上了原本屬於男性的小白帽。
2、也有部分民族服飾,是考慮到他們過上社會主義幸福生活,在原有傳統樣式上藝術設計增色。
每認定一個少數民族,他們身著民族服裝的形象,就被參與民族地區調研的美術工作者精心描繪,躍然紙上,進入大眾傳播的視野。
尤其是在1979 年之後,隨著55 個少數民族中的最後一個民族「基諾族」被認定,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數民族服裝標准形象也通過報紙、宣傳畫、教科書、郵票等媒介形式逐漸深入人心。
不過,當時確立下來的民族服裝,盡管已經較少數民族早年的日常著裝「增色」不少,還是遠未達到今天民族服裝的絢麗程度。
3、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少數民族服裝最終的華麗轉身,還需等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富起來後。與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識別後的民族服裝,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仍是平時的生活與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從80 年代末到90 年代開始,情況才開始變化,隨著民族地區與外界交流的不斷增加,少數民族大多不再花費大量精力去手工製作用於日常穿著的傳統民族服裝,而是選擇購買方便和簡潔實用的現代服裝,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作中,他們也多穿著買來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態環境極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續性較強的民族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完全改穿現代服裝,傳統的民族服裝徹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實用功能。
民族服裝的意義,收縮到文藝演出等對外展示的場合中,而這樣的定位,對服裝的民族辨識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對於舞台上的演員,很少有人喜歡過於質朴的著裝,為了演出效果,新時代的民族服裝越來越色彩豐富。
4、由於有機械化量產的通用民族服裝裝飾材料,華麗的民族服裝反而比昔日樸素的民族服裝更易製作、獲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產便利的雙重作用下,民族服裝最終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絢麗多彩模樣。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絢麗的民族服裝也只會出現在各種電視節目里。
Ⅱ 王者榮耀,瑤玩的好了很厲害,為什麼還是有人說瑤是廢物輔助
1、相比其他輔助顯得比較雞肋
瑤是很吃隊友的一個輔助,而且相比現在熱門的張飛,盾山,鬼穀子等輔助,瑤只有一個一技能控制和大招的護盾,護盾帶來的收益並不高,尤其是逆風局,作用性又相對較弱。可以說隊友不給力,瑤基本上是沒有用的存在了。
2、帶妹盛行
自從女玩家數量多了之後,自然會帶來一些現象,帶妹盛行就是其中之一。帶妹的套路偏偏採用十分固定的野王+瑤組合,而且經常是高段位的玩家開小號到低段位進行「降維打擊」。
一頓瘋狂操作之後,野王和瑤滿意而去,留下了滿是心理陰影的對面五人,這種失利之後的負面情緒經過醞釀轉變成為對瑤的仇視心理。
3、段位實力不匹配
由於段位被強行帶到更高的層次,導致自身的實力與段位相脫節,自身的技術、意識沒有得到有效的錘煉與沉澱。這種拔苗助長的行為雖然帶來了段位的提升,但是當自己獨自進行游戲的時候,節奏不能適應、細節處理不到位等問題開始暴露。再加上瑤的高出場率,再一次拉低了在玩家心中的印象。
4、英雄局限性
緊接著是英雄自身的原因,瑤作為一個軟輔,沒有過硬的身板也缺乏有效的開團手段。在前中期這種劣勢還不是十分明顯,但到大後期時,有瑤的一方經常就會出現「四打五」的局面。而即便是在團戰中附身C位,在後期強大火力的壓制下也著實無濟於事,盾破下馬的瑤,與待宰羔羊無異。這讓瑤成為了公認的混子英雄代表。
5、混子太多
因為很多玩家喜歡用瑤混分,以至於打完團可能隊友都死光了,就剩下一個瑤。這也是許多玩家厭惡的地方。所以導致了上面所說的「禁瑤」和「不要選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