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清朝衣服男裝真實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清朝衣服男裝真實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6-13 05:05:40

㈠ 歷史上真實的清朝宮廷服飾是什麼樣的

服飾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對服飾都有一定的要求。

不但如此,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都對服飾有著不一樣的規定。我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稱號,自夏、商起,開始出現了冠服制度,到西周時,已基本完善了。但是,到了清朝入關之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便制定了官民服飾制度、服色制度,從而,導致漢族傳統冠服制度徹底消亡。


此外,清代龍袍款式為圓領、面朝、左右敞口、袖尾直袍,長袍只能供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使用。

據文獻記載,女皇的龍袍裝飾有兩種,北京故宮藏有三類器物,均為石藍色:

第一類器物飾有八組五爪龍,肩上各一組,胸背各一組,前後各兩組,下面飾有八寶、壽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紋的圖案,袖端各兩條行龍及水浪紋圖案;

第二類器物只飾五爪金龍八團的圖案,下半部分和袖口沒有花紋;

第三類飾五爪金龍八團,下面有水浪江涯、壽山、立水紋。

只有五爪金龍八團的裝飾,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和龍袍與此種款式是一樣的。而妃嬪們穿的龍袍,每肩有一條前後龍,翻領變成四條龍。

㈡ 清朝服飾的清代男裝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古時稱「缺褲」),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在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賈母賞花妖」一節中,記述了一段內容「那日寶玉本來穿著」一裹圓的皮襖在家休息,忽聽賈母要來,便去換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這里說明「一裹圓」,是休閑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賈母的到來,必須換掉便裝,改著正式穿戴。滿清時期長袍外面的馬褂身長不過膝,袖寬且短。衣服上的佩飾比較瑣繁,一個金銀牌上垂掛著數十件小東西,如耳挖子、鑷子、牙簽,還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槍之類,佩掛飾物在清代已經形成風尚。
男裝中以褂最為盛行,馬褂是旗人男子四種制服之一。四種制服為禮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馬褂即行服。馬褂自康熙年間進入富家後,軍服也用此制。史料《陔余叢考·馬褂》記「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裾,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馬褂做為外用,有單、夾、棉幾種不同做法,一般採用石青、紺色、黑色等較素的顏色,習慣上不用亮紗原料。在乾隆年間,有翻毛皮馬褂,為貴族服用,官職人員著褂在胸前背後綴有補子叫「補褂」。馬褂又名「德勝褂」。清初馬褂採用天藍色。乾隆時以玫瑰紫為佳,清末深絳(赤、大紅)最流行,民國時期流行淺灰和淺駝顏色。 清代的上等褂為「黃馬褂」,這種褂屬於皇帝的最高賞賜,有四種人才可以享用:
(1)皇帝出巡時,所有扈從大臣,即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仆長等皇帝的心腹之人,並可在帽頂後端插戴孔雀翎。這種黃馬褂沒有花紋,是取淡黃色(明黃)紗或綢緞原料製作,又叫「職任褂子」,所以卸職者不可服用。
(2)競技場上比武的優勝者和每年「行圍」時,貢獻珍貴禽獸的大臣可以享用,服用黃馬褂時文官用黑色紐絆,武將用黃色紐絆。
(3)作戰有功,顯赫的高級武將或統兵的文官可以享用。
(4)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可以被特賜,賞賜時必騎馬繞紫禁城一圈,這種儀式在咸豐年間尤為盛行。
馬褂有長袖短袖之分,但無論長短馬褂之袖都是寬肥的。馬褂有對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幾種式樣。以衣襟區別使用范圍。對襟馬褂是禮服,右大襟鑲黑邊飾的馬褂是常服,而缺襟馬褂,即琵琶襟(又稱「烏龍」)的馬褂是行裝。
從記載順治時期朝廷對民間著裝下達的詔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飾變化的一些具體情節。順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裝無規定。順治二年六月規定了?(指「剃掉」)發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內)內一律遵行,違者殺而無赦。據說當時有一漢族遺老由於不願?發,只好改扮女子裝束(由於古時男女之別在著裙和頭髻上較為明顯,故較為容易改扮女裝)。由於拒絕?發而迫死的不計其數,而被逼無奈改扮女裝的也為數不少。順治四年十一月確定官民服飾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樣仍無明確規定。直至乾隆時期,規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員稠密的區域普遍服用旗裝外,閉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馬褂,不戴紅纓帽。即使一些留有發辮的男人,也將辮盤繞在頭頂,再加戴一頂氈帽,外觀上很難辨認出來。特別是清初時留辮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
滿人進關,對男子採取強制性更裝,女子的更裝是逐步實現的。
當時女子改裝阻力很大,明裝難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滿人,不少旗人還特意模仿漢裝,盡管乾隆時期宮中一再降旨,禁止滿人纏足,但異族女裝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滿人違抗旨令的現象時有發生。 莽袍有很多種,皇帝穿的龍袍只是莽袍中的一種,皇帝的龍袍為五爪金龍,一般將相、親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為四爪龍。在清代莽袍上的龍的數量有嚴格的限制,皇帝9條,其它8條以下。此圖應為將相、親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

㈢ 清朝的服飾(圖)

清王朝時段推行剃發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一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

清代八旗兵甲胄


㈣ 老照片:這真的是清朝人們真實的發型和衣著嗎

1880-1890年,富態的母親和她的兩個孩子。不用說,這個家庭非富即貴。


1890-1900年,正在吃包子的男子。小編對他們吃什麼不感興趣,在此請各位注意一個知識點,那就是他們的發型。電視劇中清朝男子的發型往往只剃光了前額,我們從這張照片來看,其實不是那樣,不光剃前額,耳後、脖頸處都要剃光,僅僅留了後腦勺巴掌大區域扎辮子。


1880-1890年,七名女子在照相館內合影。這里又要告訴大家一個知識點,清朝漢族女子纏足之風很盛,但是東南沿海的客家女子是不纏足的,照片中這些人都是天足。她們穿著從明朝流傳下來的高底鞋(登雲履),站起來很能突顯高挑的身材。


1880-1890年,穿襖裙或襖褲的年輕女子。她們的這種服裝,總體上沿襲了明朝女裝的式樣,算是漢服演變過程中的最後形態,喜愛漢服的朋友可以研究研究。清朝男子的服裝,就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漢服了。


1880-1890年,留著長指甲、抽旱煙的老者。明清時期男子留長指甲,不是不講衛生,而是社會地位的體現,說明他經濟條件優越,不用參加體力勞動,不用為生計發愁,說白了是一種“炫富”之舉。明朝小說《後西遊記》中寫道:“尖尖手,長指甲,頭戴飄飄巾,身穿花花衣,自然是個文人。”

v

㈤ 清朝服飾特點是什麼

特點:清朝服飾大體上追求清秀,簡潔,窄袖緊身。反映了清朝的保守性,閉關鎖國的性格。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冊肆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

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古時稱「缺褲」),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

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

清末服飾特點:

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卜宏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

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州弊轎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㈥ 清朝服飾有哪些,清朝服飾有哪些不同之處

第一個就是官員的服飾,清代官員們穿的服飾,主要是身上的補子不同,一品大員是仙鶴,六品官員是鴛鴦,還有一個就是頂戴花翎。這個在很多清宮戲里看到一個官員出現了問題,就將他的頂戴花翎帶走,這個人就算是被免職了。之後回家將你的朝服脫下來就好,你就可以回老家養老去吧!



清代的服飾在近代以前和以後是有變化的,近代以前就是上面的,近代以後,由於西方服飾的傳入,所以使得傳統的服飾也是發生變化的,例如男人開始穿西裝了,一開始人們都說這個事假洋鬼子,之後就慢慢接受了假洋鬼子。女子的旗袍也出現了,並且成為了時尚。你知道中山裝和旗袍是怎麼發明的嗎?

㈦ 清朝時期漢人都穿什麼樣的服裝 是旗袍嗎

清朝時期漢人不穿旗袍。

清朝女裝:

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清朝男裝: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

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

(7)清朝衣服男裝真實圖片擴展閱讀:

從記載順治時期朝廷對民間著裝下達的詔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飾變化的一些具體情節。順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裝無規定。

順治二年六月規定了剃發之制,限旬日內一律遵行,違者殺而無赦。據說當時有一漢族遺老由於不願剃發,只好改扮女子裝束。

由於拒絕剃發而迫死的不計其數,而被逼無奈改扮女裝的也為數不少。順治四年十一月確定官民服飾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樣仍無明確規定。

直至乾隆時期,規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員稠密的區域普遍服用旗裝外,閉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馬褂,不戴紅纓帽。

即使一些留有發辮的男人,也將辮盤繞在頭頂,再加戴一頂氈帽,外觀上很難辨認出來。特別是清初時留辮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

滿人進關,對男子採取強制性更裝,女子的更裝是逐步實現的。當時女子改裝阻力很大,明裝難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滿人。

不少旗人還特意模仿漢裝,盡管乾隆時期宮中一再降旨,禁止滿人纏足,但異族女裝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滿人違抗旨令的現象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