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發飾的明清發式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立國號明。明朝建國後,採取了一系列講求實效的措施,以利恢復生產。由於生產力獲得了提高,市場進一步擴大,新型工業不斷涌現,一些工業城於是隨之形成,統一後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明從蒙古族統治的元朝奪取政權後,注重對不符合漢族習俗的禮儀進行了整治,多採用和恢復了唐宋時期的制度和習俗。從所收集的資料看,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及唐宋時期豐富多樣,但也具有其本時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襲了宋元的發式,待嘉靖以後婦女的發式起了明顯的變化,「桃心髻」是當時較時興的發式,婦女的發髻梳理成扁圓形,再在髻頂飾以花朵。以後又演變為金銀絲挽結,且將發髻梳高。髻頂亦裝飾珠玉寶翠等。「桃花髻」的變形發式,花樣繁多,諸如「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及仿漢代的「墮馬髻」等。
雙螺髻:明代雙螺髻,其狀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螺髻。時稱「把子」,是江南女子偏愛的一種簡便大方的發式,尤其是丫環梳理此髻者較多,其髻式豐富、多變,且流行於民間女子。
假髻:又稱鬏髻,為明代宮中侍女、婦人所仲愛。當時有「宮女多高髻,民間喜低髻」之說。此類假髻形式大多仿古,製法為先用鐵絲編圈,再盤織上頭發即成為一種待用的妝飾物。明末清初特別時興,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現成的假髻出售。
頭箍:又名「額帕」。明代無論老婦、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說頭箍是從原「包頭」演變而來,最初以粽絲編結而成為網住頭發而已,初時尚寬而後行窄,其實用性為束發用,並兼之裝飾性,取窄小一條扎在額眉之上。此裝飾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頭:高髻的一種,蘇州流行此式,後逐漸傳到北方。尤侗詩:「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人說其重者幾至不能舉首,形容其發式高大,實際約七寸,鬢蓬鬆而髻光潤,髻後施雙綹發尾。此種發式,一般均充假發加以襯墊。
明代宮女髻發式、戴蓮花冠、簪花
清代的祖先,為原先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滿族。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滿族貴族乘虛而入,於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滅,這237年間,清王朝經歷了三個階段。前期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並獲得了鞏固,中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會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統治者在關內建立政權以後,強令漢族遵循滿族習俗,剃發留辮是其中之一。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於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鍾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製成的飾物,綉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於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纂」,然後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隻鞋幫,僅有二壁,以後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② 清朝時的人都喜歡留一條長辮子,這種頭型叫什麼
清朝的頭型叫做金錢鼠尾。
而實際上歷史上真正清朝發式是金錢鼠尾,就是留的發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
滿洲統治者在頒布剃發令所要求的剃發標准,並非現在人們常常看到的剃半個頭,而是將頭顱四周的頭發都剃掉,只留一頂如錢大,結辮下垂。在頭頂留發一錢大,大於一錢要處死。
(2)明朝清朝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1793年英國訪清使團隨團畫師William Alexander威廉。亞歷山大的紀實畫稿證明,乾隆時期還是金錢鼠尾。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中譯本為《大清帝國城市印象》, 事實上,滿清發式從明代到清末是一直變化的。
明代女真男性的發式,與清末那樣的前剃後辮有很大距離,剃發數量與結辮粗細差別很大。在1595年,即明朝萬曆二十三年。
朝鮮派往赫圖阿拉的使者申忠一,在《建州紀程圖記》一書中詳細記述了赴使在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的營壘里所見到的各方面情況。
其中關於發式這樣寫道女真習俗都剃發,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胡須只留左右十餘根外,其餘都鑷去。
女真男性的發式,即其剃發的習俗,是將大部分頭發剃掉,只留腦後很少的一點頭發,結成辮子下垂。
③ 古代男子發型有哪些
一、秦漢男子發型
秦漢時期,男生多是束發,如果男子成年,就行冠禮。束發,顧名思義,就是將所有頭發全部紮起來,用冠固定。
④ 細數歷史上各朝的發型,為什麼說元朝最古怪,清朝最失敗
古代的發型相對於現在一定是不能比了,不過現代人的輕便也是一點點變化過來的,這也是朝代更迭換代不可避免的一方面。
到了清朝的時候,女性的發飾就很復雜了,因為清朝是一個比較動盪的年代,女性流行的發飾有牡丹頭或者架子頭等。如果是滿族的話,其實大部分都是一字頭。當然還有就是「旗頭」,這也是清朝失敗的表現了。
⑤ 清朝女子的發型發飾如何兩把頭、高髻分別是何樣
清朝女子發型最為常見的三種分別是兩把頭、高髻、大拉翅。
一、兩把頭,兩把頭是清朝剛入關時較為流行的發型。這種發型梳法首先將頭發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將上半部分頭發紮成兩個麻花辮,下半部分頭發不動。接著將兩個麻花辮紮成橫條狀,將下半部分頭發纏繞到紮好的橫條上。
大拉翅一般是扇形的中空硬殼表麵包裹黑色絨布,高約一尺,下方有小型圓箍,扣於梳好的兩把頭上,其扇面可以裝飾絹花,簪子等多種飾品,側方有時會懸掛流蘇用以裝飾。
大拉翅屬於較為方便的裝飾,需要時帶於頭上,不需要便可直接取下不影響原本的發型。當然大拉翅的製作對於清朝平民還是過於繁瑣,帶上也阻礙正常勞作,也僅僅在貴族中流行,普通百姓最喜歡的發型還是兩把頭。
⑥ 中國各個朝代人們的發型和頭發是怎麼剪的
1、先秦
這一時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的形成、發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過程。人類發式在這一時期,已經從原始時期的披頭散發,逐步演變到梳辮、挽髻的階段。發式的妝飾品也隨即出現。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眾多出土文物中所顯示的資料,足以說明這一切。
8、清
清朝由居於中國東北的滿洲人建立。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發"政策。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發式,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發,作為臣服的標志。
清一代男子的發式並不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一成不變,而是經歷了數次演變。漢人已經沒有自己外形和保留漢人原有形象的權利。滿族的發型,亦因此而改變,逐漸形成了,清朝特有的發飾和文化。
順治以前為金錢鼠尾,順治初年進入中期,開始流行豬尾,清末演變為半光頭,稱之為牛尾,就是我們在清宮劇中看到的發式。
⑦ 清朝女子都流行哪些發型
第一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清代女子高髻發式、簪花、飾花釵。清代女子高髻發式。清代女子髻發式盛妝。清代女子螺髻發式。清代女子螺髻發式,花釵。清代女子髻發式花飾。清代女子螺髻發式花釵飾。清代女子髻發式,戴遮眉勒。清代女子髻發式。清代女子圓滿發式飾花。
除了其上,清初婦女的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
⑧ 清朝發型真不是影視劇那樣,歷史上的清朝發型是哪樣的
愛美的人們不僅在衣著服飾上花費大量的心思,而且對於發型也是想方設法的把它變得美觀好看。人們都會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發型,因此現在走在大街上能見到各式各樣的發型。但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可是不允許個人隨意改變發型的,如果哪個人剪了一個與周圍人不一樣的奇怪發型,他就會受到譴責,嚴重的可能為此丟了性命。
古代男子的發型
在中國古代,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說法,因此古時的人們普遍是不剪頭發的。除此之外,發型還與政治有關,有的朝代的統治者會規定發型樣式,如果不符合要求可能就會落得一個殺頭的下場。
後來辛亥革命爆發,新成立的政府下令剪掉辮子也昭示著清朝的滅亡。
所以影視作品中清朝男子的“陰陽頭”發型,只是清朝末期一個階段的發型。影視作品是出於對“美”的考慮,沒有按照歷史呈現清朝男人的發型,這樣做真的是害怕丑到觀眾。
⑨ 老照片:這真的是清朝人們真實的發型和衣著嗎
1880-1890年,富態的母親和她的兩個孩子。不用說,這個家庭非富即貴。
1890-1900年,正在吃包子的男子。小編對他們吃什麼不感興趣,在此請各位注意一個知識點,那就是他們的發型。電視劇中清朝男子的發型往往只剃光了前額,我們從這張照片來看,其實不是那樣,不光剃前額,耳後、脖頸處都要剃光,僅僅留了後腦勺巴掌大區域扎辮子。
1880-1890年,七名女子在照相館內合影。這里又要告訴大家一個知識點,清朝漢族女子纏足之風很盛,但是東南沿海的客家女子是不纏足的,照片中這些人都是天足。她們穿著從明朝流傳下來的高底鞋(登雲履),站起來很能突顯高挑的身材。
1880-1890年,穿襖裙或襖褲的年輕女子。她們的這種服裝,總體上沿襲了明朝女裝的式樣,算是漢服演變過程中的最後形態,喜愛漢服的朋友可以研究研究。清朝男子的服裝,就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漢服了。
1880-1890年,留著長指甲、抽旱煙的老者。明清時期男子留長指甲,不是不講衛生,而是社會地位的體現,說明他經濟條件優越,不用參加體力勞動,不用為生計發愁,說白了是一種“炫富”之舉。明朝小說《後西遊記》中寫道:“尖尖手,長指甲,頭戴飄飄巾,身穿花花衣,自然是個文人。”
v
⑩ 古代男子的發型究竟是怎麼樣子
古代男子的發型究竟是怎麼樣子?然而,從明朝結束漢人統治地位之後,清朝的剃發令頒布下來,古代男子的發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當初的風流倜儻,變成非常醜陋的發型,實在讓人遺憾。清朝男子的發型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前期的鼠尾辮,中期的蛇尾辮,後期的牛尾辮。清朝發型准確來講應該是這樣的:沿發際線四周都要剃光,只留著中間地區的頭發,長得很長,編起麻花辮子。其中的含義為:削平四夷,定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