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兒童重陽和萬聖節簡單的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兒童重陽和萬聖節簡單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30 12:11:03

㈠ 萬聖節的由來和習俗

一、節日來源: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版本繁多,流傳較廣的是: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基督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

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天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

而活人則懼怕死人的魂靈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人的魂靈無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萬聖節原本其實是贊美秋天的節日,就好像五月節是贊美春天一樣。古代高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祭司——德魯伊德有一個贊美秋天的盛大節日,從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續整整一天。他們認為,在那天晚上他們偉大的死神——薩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統統召來,

這些惡鬼要受到托生為畜類的懲罰。當然,只要想到這種鬼魅的聚會,就足以令當時那些頭腦簡單的愚民膽戰心驚了。於是他們點起沖天的篝火,並嚴密監視這些惡鬼。萬聖節前夜到處有女巫和鬼魂的說法就是這么開始的。至今在歐洲某些與世隔絕的地區,還有人相信這是真的。

二、節日習俗:

1、南瓜燈

南瓜燈又稱Jack-O'-Lantern。這個習俗來源於愛爾蘭,傳說有一位名叫傑克的人,性格狡詐、作惡多端。

有一天,傑克請魔鬼喝酒,喝完酒沒有錢付帳,他就讓魔鬼變成六便士來付酒錢,但是傑克並沒有用這六便士付錢,而是用銀紙封住惡魔。最後惡魔和傑克達成約定:惡魔不能嚇傑克,傑克才將惡魔放出來。傑克去世後,因作惡多端,天禪雀散堂不收他;但是曾經戲弄魔鬼,地獄也不留他。

最後他只好不停的走著,手提著白蘿卜,裡面放著魔鬼給他的炭火來照亮路面。後來愛爾蘭人就用馬鈴薯或是大頭菜做成燈籠,在1840年代隨著新移民來到美洲大陸,他們發現比白蘿卜更好的材料,那就是南瓜;因此現在所看到的傑克燈通常是南瓜做的了。

2、不給糖就搗蛋

愛琳.波克曾經是一個巫婆,據她說,在愛爾蘭的塞爾特祭司,會在萬聖節前夜挨家挨戶收集食物給撒旦,他們每到一家就會要求那家人上繳特定數量的錢或食物,如果那家人拒絕上繳,就會賀氏被施魔法。於是在那一天,穿戴面具的塞爾特祭司邊唱邊跳,從一家到另一家給撒旦收集食物。

演變到如今,孩子們可以在萬聖節敲開陌生人家的大門要歲卜糖果。"Treat or Tricks"就是他們的敲門磚。來要糖果的孩子也會穿著各式的服裝,好像從前的巫婆和祭司一樣, "嚇到"住戶,拿到想要的糖果。「不給糖就搗蛋」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有的沒有得到糖果的孩子會給這家人一些惡作劇。

3、裝扮鬼怪

萬聖節其實是西方的鬼節,是群鬼出沒的日子,人們就想著扮成鬼的樣子好把鬼給嚇走,所以這天很多人會奇裝異服,裝扮成各種各樣的鬼怪在街上游盪,所以膽小的人出門千萬要注意了,一定要做好心裡防備,不然你沒被鬼嚇死,就被扮成鬼的人嚇死了。

4、咬蘋果

這是萬聖節最流行的一種游戲,就是把蘋果放在裝滿水的盆子里,讓孩子們不動手不動腳只動嘴巴去咬,若是咬中蘋果,那麼這個蘋果就是你的了。

㈡ 萬聖節的作品有哪些簡筆畫

萬聖節是西方傳統的節日,萬聖節前夜小孩子們都會扮鬼,不僅又孩子們扮演的鬼,還有小女巫,小女巫帶著女巫帽騎著掃把非常可愛。

㈢ 關於萬聖節的資料

「萬聖夜:ALL Hallows' Evening的縮寫,是萬聖節或是豬聖節的前夜,在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晚上慶祝,萬聖節和人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其中美國的萬聖夜傳統,最初的由來是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在19世紀傳入,而其他國家則是在20世紀受美國的影響開始慶祝。

由於萬聖節由來眾說紛紜,下面介紹一種最廣為流傳的說法:在萬聖節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到來。

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志,被稱作死人之日和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陰間,在世間遊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愛爾蘭人會戴上面具。古時愛爾蘭人認為10月31日及11月1日間宇宙法則暫停,去世亡靈會回來,固有生者穿上奇裝異服遊行驅鬼。當時在歐洲有為亡者布施糖果的習慣。

㈣ 萬聖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1、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2、在10月31日萬聖節前夕這天,美國的大街上到處可見精彩的現場表演、戲台上演的幻覺魔術、逼真的游屍和鬼魂,及各種恐怖電影的放映。到了晚上,便趕緊將蜘蛛絲架起來,再幫負責嚇人的演員上妝。鬼屋的內容,則大多與電影主題有關,如:神鬼傳奇、星際傳奇、鬼故事。

3、在這一天,信徒們跋涉於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麵粉及葡萄乾製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游戲。

萬聖節前夕,小孩會提著南瓜燈,穿著各式各樣的稀奇古怪服裝,挨家挨戶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說:「Trick or treat」(意思是:「給不給,不給就搗蛋。」),要是不肯給糖果的話,就會用各種方法去懲罰你。

(4)兒童重陽和萬聖節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與聖誕節和復活節一樣,萬聖節和萬聖夜都是來自於天主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志,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

主要流行於撒克遜人後裔雲集的美國、不列顛群島、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等西方國家。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萬聖節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系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與東亞的中元節與盂蘭節以及日本的百鬼夜行類似。

㈤ 萬聖節兒童畫怎麼畫

可以畫萬聖節南瓜簡筆畫。先畫南瓜蒂的帽子狀,接著畫南瓜頭,眼睛,鼻子,嘴巴,最後寫上「萬聖節」三個字並豎卜上色。具體做法如下:

㈥ 萬聖節是幾月幾日

11月1日。

萬聖節又叫慶碼洞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模氏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

(6)兒童重陽和萬聖節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各國的鬼節及慶祝方式

1、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靈節」——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靈節」——祭奠死去的成年人,這兩天通稱為「鬼節」。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印第安阿茲台克人認為,死亡既是生命的歸宿,也是新生命 的開始。因此,節日中人們都要隆重地慶祝。

2、「鬼節」搞得最為熱火朝天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沿襲華人習俗,也過中元節,原汁原味的中元節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經過近二三十年神不知鬼不覺的改造,新加坡人因勢利導,賦予中元節更多積極意義,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盡管封建迷信色彩沒法完全消除。

3、泰國的鬼節每年都於六月中旬在黎府舉行譽枯,非常受當地人民的重視,主要是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希望來年稻米豐收。

㈦ 萬聖節是什麼幾月幾號

萬聖節是西方的鬼節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 (CELTS) 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到了公元1世紀,佔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也漸漸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但帶扮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羅馬擾謹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周遊盪的妖魔。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到了今天,象徵萬聖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有友善可愛和滑稽的臉。

"Halloween"一詞的產生

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萬聖節的習俗——不請吃就搗亂

萬聖節的一個有趣內容是「Trick or treat」,這習俗卻並非源自愛爾蘭,而是始於公元九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會。那時的11月2日,被基督徒們稱為 「ALL SOULS DAY」(萬靈之日)。在這蠢李灶一天,信徒們跋涉於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麵粉及葡萄乾製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游戲。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地都要發出「不請吃就搗亂」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連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裡。

另外還有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這又是源於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 JACK 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 JACK 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 JACK 就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 JACK 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 JACK 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妖魔鬼怪翩翩起舞

2004年10月30日,一名手持氣球的羅馬尼亞
兒童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參加萬聖節活動。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里,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卜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卜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卜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物。

孩子們喜愛的節日

萬聖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傑克燈」跑出去玩。「傑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後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

收拾停當後,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傑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㈧ 萬聖節是哪天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這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

國外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各家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子,借機混入人群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可能你給的糖果之中有些到了真正的鬼怪手中也未可知。所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准備好糖果等待討要糖果的小孩子上門。

歡樂谷以精心的布景與設計讓遊玩者體會到了新奇刺激的體驗。在這一天,孝賣歡樂谷到處充滿著鬼面人,巧敬逗同時歡樂谷還將加入數百名扮「鬼」者以及每天近百場主題表演,這將帶來遊玩者一場神秘驚悚又樂趣十足的體驗。精彩的表演環節、濃重的節日氛圍、一環扣一環的刺激體驗真的是吸足了人們的眼球,令人十分期待,就連很多中年人都慕名而來。

在現場可以看到各個年齡段各個世界的人齊聚在一起,一起享受節日的歡樂,這是多麼令人開心稿擾的一件事情啊!

㈨ 萬聖節傳統習俗

一、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

萬聖節的最著名的活動是「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鍾,大叫:"Trick or Treat!"(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制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當然,大多數家庭十分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孩,於是,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則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空是藍色,大地是綠色,我們一起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獲取糖果。

「不請客就搗亂」的起源一般有兩種說法,一是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遊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於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後的擺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另一說是始於公元九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會。那時的11月2日,被基督徒們稱為 「ALL SOULS DAY」(萬靈之日)。在這一天,信徒們跋涉於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麵粉及葡萄乾製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流傳至今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游戲。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地都要發出「不請吃就搗亂」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連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裡。

傳統的萬聖夜服飾包括僵屍、鬼魂、巫婆、惡魔等,最典型的服飾是蓋著一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節前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成與鬼魂一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政治家等。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希和克里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節前夜打扮。而2001年911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俠,這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Trick-or-Treat 計劃」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很普遍。計劃於1950年推出,籌款小錢箱通過學校分發予小孩,讓小孩討糖果時順通收集捐款。據估計,推出以來已籌得捐款超過1.19億美元。
二、南瓜燈籠

萬聖夜這磨備彎天,不少家庭都在大門口的階梯上放上傑克燈(也就是南瓜燈籠),在「不請客就搗亂」的孩子們在奇裝異服、戴著面具的同時,手裡也會拿著一個傑克燈。由於傑克燈的樣子並不嚇人,而是非常滑稽可愛,加上南瓜龐大的身軀,人們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
在古代愛爾蘭故事裡,說的是一個名叫傑克(Jack)的醉鬼,非常喜歡惡作劇。有一天傑克滾爛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傑克就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以讓傑克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傑剋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在傳說里,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卜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卜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卜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象徵物。

三、咬蘋果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Bobbing for Apples)。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參與者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四、其他

在愛爾蘭,有一種傳統占卜游戲,參加者蒙著眼,從放著幾個小碟的桌上選出其中一隻,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來年會有與參加者有關的人過身,如盛有水代表會遠行瞎悶,盛有錢幣代表會發財,盛有豆代表會窮困,等等。在19世紀的愛爾蘭,少女會在灑有麵粉的碟上放蛞蝓,蛞蝓爬行的痕跡將會是少女將來丈夫的模樣。

在北美,傳說如果未婚女子在萬聖夜坐在黑暗的房間中,便可以在鏡中看見未來丈夫的樣貌。不過,如果她們將於結婚前死去,鏡中便會出現一個頭骨。這個習俗自19世紀後期已經非常流行,也有相關的賀卡售賣。

在英國北部的一些偏僻的郡里,有這樣一個說法:在萬聖節的晚上,姑娘們臨睡前塞一個蘋果放在枕頭下,許一個愛情的心願,並暗暗祈禱,接下來第一個送鮮花給自己的男子就是命中註定的白馬王子。
「因為眾多鬼魂的出現,所以靈氣很重,很多事情都會心想事成」——這個說法一直延續到至今,還有不少小鎮上的姑娘會這樣嘗試。如果第二天真的有這樣一個自己心儀的人捧著一束鮮花站在面前,這個小夥子就是幸運兒了。其實,要做個幸運兒也不難,小夥子們知道這個古老的說法,就會神不知鬼不覺地行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