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通過耕作保持水土的方法
劉寶元老師對水數吵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分類如下,不知道圖片是冊罩否看的清楚,我把那篇文獻以附件的形式州畢鬧發給你,請下載:
B. 什麼叫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減輕洪族胡水、乾旱、風沙災害,以利於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社兆燃攔會公益事業[1]。 水土保持的對象不只是土地資源,還包段喊括水資源。保持(conservation)的內涵不只是保護(protection),而且包括改良(improvement)與合理利用(rational use)。 不能把水土保持理解為土壤保持、土壤保護,更不能將其等同於侵蝕土壤控制(soil erosion control)。水土保持是自然資源保育的主體。
C. 這是什麼植物喬木樹干高,就這一張圖片!
索詞條
╳
銀荊
更多圖片(7張)
銀荊(學名:Acacia dealbata Link),被子植物豆科常綠喬木,高約25米,樹干較謹模胡直,樹皮灰綠或灰色;二回羽狀復葉,偶數,小葉線形,銀灰色或淺灰藍色。3~4月開花,頭狀花序,具小花30-40朵,花黃色,有香氣。莢果長帶形,長3.5-11厘米,果皮暗褐色,密被絨毛。種子卵圓形,黑色,有光澤。
原產澳大利亞。中國雲南、廣碼嫌西、福建有引種。可作行道樹或在庭園作孤植、叢祥攔植布置。生長迅速,抗逆性強,適作荒山綠化先鋒樹及水土保持樹種。
D. 水土保持綜合調查
一、標准條款
1 調查目的
1. 1 通過綜合調查,了解規劃范圍內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和水土保持現狀 ( 成就、經驗和問題) 。
1. 2 綜合調查的主要成果,應經過文字、圖表的加工整理,納入水土保持規劃報告,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全面系統地闡明規劃的科學依據與工作基礎。
1. 3 水土保持規劃應通過綜合調查進行分區,劃分類型區; 根據各區的不同特點,分別採取不同的生產發展方向和防治措施布局。
2 調查前的准備
2. 1 調查前應制定統一的調查提綱和相應的調查表格,緊緊圍繞編制水土保持規劃的需要,安排調查的項目和內容。
2. 2 調查時間較長、參加單位人員較多時,應根據需要,在調查前舉辦培訓。全體調查人員通過培訓,應明確調查的目的、要求、內容和方法。
3 調查內容
3. 1 自然條件: 包括氣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重點是地形、降雨、風、土壤( 地面組成物質) 、植被等五項因素,以及溫度、霜等其他氣象因素。
3. 2 自然資源: 著重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光熱資源、礦藏資源等。
3. 3 社會經濟情況: 著重人口、勞力、土地利用、農村各業生產、糧食與經濟收入 ( 總量和人均量) 、燃料、飼料、肥料情況、群眾生活水平、人畜飲水情況等。
3. 4 水土流失情況: 著重各類水土流失形態的分布、數量 ( 面積) 、程度 ( 侵蝕量) 、危害( 對當地和對下游) 、原因 ( 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 等。
3. 5 水土保持現狀: 著重各項治理措施的數量、質量、效益、開展水土保持的主要過程和經驗、教訓。團滑陪
3. 6 水土保持信息庫建設: 著重信息採集、傳輸與儲存。
3. 7 各項調查的具體內容和方法見本標准附錄 A ( 資料性附錄) 。
4 調查要求
4. 1 對規劃中需要的內容,應集中主要力量和時間,全面完整收集,不應遺漏; 對於與規劃無關或關系不大的項目和內容,不應安排。
4. 2 調查中應逐項填寫調查表,並勾繪有關草圖。調查中收集的各方面的資料,應情況真實,數據可靠。
4. 3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調查,應對流域內的主要分水嶺、干溝和主要支溝逐坡、逐溝以及逐鄉、逐村地進行讓毀詳查,按調查項目和內容,取得第一手資料。
4. 4 大中流域 ( 或省、地區、縣) 水土保持綜合調查,應根據有關資料,將調查范圍劃分為若干不同的類型區,在每一類型區內各選一條有代表性的小流域,按上述要求進行詳細調查,並結合各區面上的普查,得出綜合調查成果 ( 大中流域分區原則與方法步驟,將在第五章中規定) 。
4. 5 水土保持規劃綜合調查中,應充分運用有關塌蠢科研和業務部門的專業調查成果或分區成果。對這些部門取得的大范圍的地貌、土壤 ( 地面組成物質) 、植物、氣象、農業、林業、畜牧等成果,應經過分析,吸取其與水土保持規劃有關的內容。在綜合調查初期,就應索取上述有關成果,或邀請各有關部門人員參加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對原有成果應進行驗證和補充。
4. 6 當綜合調查邀請有關部門 ( 地理、地質、土壤、植物、氣象、農業、林業、畜牧等)專業人員參加時,應根據統一的調查提綱進行; 如有些部門對其本專業的調查內容有特殊要求的可根據調查提綱,在各有關專業單項調查報告基礎上,吸取其與水土保持有關部分,同時補充其不足部分。
5 調查成果
5. 1 文字報告,包括綜合調查總報告和各專項調查報告。
5. 2 附表和附圖見附錄 A ( 資料性附錄) 。
5. 3 照片、錄像和錄音。
二、理解與實施
在水土保持綜合調查這一節中,通過介紹水土保持綜合調查的目的、調查前的准備、調查內容、調查要求、調查成果,對水土保持綜合調查有全面的認識,從而為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提供依據。新標准與原標準的差異如下:
( 1) 新標准與原標准相比,改動的內容不多,主要是一些詞句的調整,使內容更加簡明扼要,表達更具體准確。如新標准 4. 2. 2、4. 4. 3、4. 4. 6 與原標准對應項相比 ( 此處不詳列) ,內容基本不變,但新標准中的語言表達較原標準的更為准確,且更符合邏輯。
( 2) 新標准刪除了原標准 4. 1. 1 中的 「作為進行水土保持規劃的依據,使水土保持規劃能符合客觀實際,更好地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辦事,有利於實施,達到預期的目標效益」、4. 4. 1 中的 「以免分散力量,影響工作進程」、4. 4. 6 中的 「不是有關部門人員的調查重點」目的是使表達簡潔明確。
(3)新標准4.3.1與原標准4.3.1相比,補充了「包括氣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重點調查因素由原標準的4項變為5項,並將原標準的「農業氣象」改為「氣象因素」。
(4)新標准中新增說明條款:新標准4.3調查的內容中增加了一條「4.3.6水土保持信息庫建設,著重信息採集、傳輸與儲存」(將原標准4.3.6變為新標准4.3.7)。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隨著時代的進步,以水土保持信息化,推動水土保持現代化,已成為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為保證規劃的時效性和准確性,水土保持綜合調查工作要對規劃所需的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基礎數據進行大量的採集、傳輸和儲存,水土保持信息庫建設為這一工作提供了方便,可以適時進行調查、更新,為規劃工作打下扎實基礎。這一條款被寫入標准滿足現實的需求,恰當而合理。
三、示例
以《嘉善縣「十一五」水土保持規劃》中的第2章和第3章為例,簡單總結說明如下:
1.嘉善縣的自然環境條件、自然資源及社會經濟情況(原規劃的第2章)
(1)自然條件。
1)地理位置:嘉善縣地處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位於浙江省東北部、江浙滬兩省一市交會處,東經120°44དྷ″~121°1ཀྵ″、北緯30°45འ″~31°1″。東鄰上海市青浦、金山兩區,南連平湖市、嘉興市南湖區,西接嘉興市秀洲區,北靠江蘇省吳江市和上海市青浦區。全縣總面積506.59km2,其中陸地佔85.71%,水域佔14.29%。縣城魏塘鎮東距上海市90km,西至杭州110km,南瀕乍浦港35km,北接蘇州91km,處於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帶。
2)地形地貌:境域輪廓呈田字形,地勢南高北低,自東南斜向西北,平均高程1.83m(85國家高程,下同)。東南的大通、大雲一帶較高,地面高程一般在2.46m左右;西北的天凝、洪溪、陶庄一帶較低,地面高程僅1.36m左右。全縣地面高差不到1.2m。總體而言,全縣境內地面坡度小於3°,較為平坦。
3)地質:嘉善縣位於杭嘉湖平原東部,屬新構造運動長期沉降區,區域內沉積了較厚的第四系。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分布廣,厚度在50~300m,岩相岩性變化大,總體上由南西向北東逐漸遞增。
4)水文氣象:嘉善縣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暖濕潤、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極端最高氣溫38.2℃,極端最低氣溫-10.8℃;1月為全年最冷月,多年月平均氣溫3.5℃,七月是全年最熱月,月平均氣溫27.7℃。全年平均無霜期233.6天,初霜期一般在11月中旬,終霜期約在3月下旬,常年日照時數2008.2小時。平均風速2.6~3.4m/s,各月相差不大,全年以E和NW風向頻率為大。
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150.5mm,年雨日135.2天。最大降水年份1999年降水達1751.4mm,最少出現於1978年,為685.5mm。「梅雨」期和台風季節是全年降水的兩個高點,降水量約佔全年的一半。
從1956年以後的實測資料來看,嘉善站(魏塘鎮)最高水位是2.32m(1962年,台風雨型),其次是1999年的2.27m(梅雨型),最枯水位1970年的0.04m,多年平均水位0.88m。
5)河流水系:嘉善縣地處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河網區,屬運河水系。境內河港縱橫交錯,自西南流向東北,匯入黃浦江後注入東海,完全屬感潮河流。數百條支流曲港迂迴曲折,首尾相接,將全縣分割成千個圩區,自古就有「水鄉澤國」之稱。
全縣河道總長1693.7km,較大湖盪就有59個。河流流速平緩,水位季節變化較顯著,夏秋季節的台風暴雨常引起河水驟漲,而冬季則水位較低。河網排水排放總趨向為自西南向東北,排向上海金山、青浦入黃浦江。
本縣河道具有以下特點:①河道分布稠密但不均勻,走向較紊亂;②河面寬度不一,淤積較嚴重,過流斷面較小;③河道底坡平緩,流速較慢,流量較小;④河水流向受自然和人類活動因素干擾較大;⑤水體環境容量小,自凈能力差,河道污染普遍嚴重。
6)土壤:根據《嘉善縣統計年鑒(2007)》,全縣總面積506.59km2,含耕地面積269.19km2。本縣地屬沖積平原,根據土壤的成因類型、岩性特徵等的差異,土壤分為2個土類、4個亞類、7個土屬、19個土種。
本縣土壤的特點是土層較深厚,各種有機質含量高,土壤的承載力較高,具有良好的持力層,土壤種類多,適合各種植物、果樹等的生長。
7)植被:本縣屬於太湖平原植被區,大部分被人工栽培的植物所覆蓋,以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為主,主要種植的果樹有:桃樹、梨樹、葡萄、柑橘、枇杷等;農作物有:水稻、大麥、小麥、油菜、玉米、蠶豆、豌豆以及各類蔬菜等;綠化植被主要有:水杉、柳樹、濕地松、歐美楊、桂花、樟樹、白榆等;還有各類自然植被,如狗尾巴草、蒲公英等;以及人工種植的各種花草類。
(2)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嘉善縣總面積為506.59km2,為平原河網地區,人均佔有土地面積約2.0畝;全縣共有耕地面積269.19km2,人均耕地1.06畝,按農業人口來算,人均1.63畝。
2)水資源:根據《嘉善縣水資源綜合規劃》統計分析得出,1956~2000年全縣多年平均當地水資源總量為2.36億m3。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619m3,不足全省人均水資源擁有量(2100m3)的30%。全縣過境水資源量較充沛,但由於過境水量受上游地區降雨及開發利用影響,年際變化幅度較大。
降水及地表徑流的年內分配集中,峰值在5月、6月和9月,汛期(5~10月)的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最大連續4個月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約50%,並且年際變化大,易造成平原河網的洪水和枯水,形成洪澇和乾旱災害。
3)生物資源:
a.植物資源:全縣屬錢塘江下游、太湖平原植被片。大部分為人工栽培的植物所覆蓋。糧食作物以水稻、大麥、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籽、桑樹、蔬菜、瓜類及葯用植物。果樹品種桃、梨在各地都適宜栽培。花卉生產有茶花、杜鵑、非洲菊、百合、天堂鳥、石榴、五針松、月季、玫瑰、海棠、梅花、桃花、牡丹等200餘種。
b.動物資源:全縣畜禽地方良種有嘉興黑豬,引進的品種有金華豬、杜洛克、約克夏等豬種;牛有黑白花乳牛、溫州水牛、海子水牛等;兔有英系、法系、丹麥系,以德國的安哥拉兔最為普及;家禽以飼養雞、鴨、鵝為主,雞的地方品種有蕭山雞、浦東雞和王店雞,引進的有白洛克、羅斯、浙黃雞、紅玉等;鴨以麻鴨、北京鴨為主;鵝主要是太湖白鵝及少量灰鵝和浙東白鵝。淡水養殖動物以淡水魚、蝦、蟹為主。
4)光熱資源:嘉善縣光熱資源豐富,全年日照達2008.2小時,為全省日照高值區之一。1~2月最少,在125小時以下;7~8月最多,在230小時以上;4月中旬至5月中旬,多年平均日照224.5小時,日均5.6小時;盛夏7月,多年平均日照233小時,日均7.5小時;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多年平均日照119.3小時,日均5.3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5%,8月最高達61%,3月最少僅35%。
全縣年平均氣溫15.5℃,地域差異不明顯,高低僅相差1℃。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33.6天,全年≥10℃活動積溫4950℃~5039℃,間隔232~236天,出現在4月初~11月中旬末。
5)風景旅遊資源:嘉善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自然風景優美,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嘉善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水鄉如夢,古鎮入畫,田園可詩。有千年古鎮———西塘;有十里蓉溪水鄉游———大雲生態旅遊區;有吳越名湖江南情———規劃汾湖旅遊度假區等。
(3)社會經濟。
1)行政區劃:嘉善縣現有11個鎮:魏塘、西塘、干窯、陶庄、天凝、大雲、丁柵、洪溪、姚庄、楊廟和惠民,社區(居委會)26個,村民委員會118個。全縣總人口38.07萬人。
2)土地利用結構:嘉善縣總面積506.59km2,其中以耕地為主,佔到了總面積的53.1%,其次是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具體見表1-1。
表1-1 嘉善縣土地利用狀況表
3)社會經濟現狀:嘉善縣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得到優化,隨著工業化進程繼續加快,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據統計,2006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51.3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748元。2006年,全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87.14億元,財政總收入18.7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887元。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約為2∶1,遠小於全國的3∶1,說明嘉善縣農村居民生活水平較高,這為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嘉善縣「三產」增加值情況表見表1-2。
表1-2 嘉善縣「三產」增加值情況表
4)人口及城市化進程:全縣2006年末總人口38.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33萬人;全縣總戶數12.36萬戶。嘉善縣經過近幾年來的規劃建設,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的戰略部署和嘉興市委、市政府的總體要求,全面落實《嘉善縣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努力縮小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局面。
5)經濟發展趨勢:根據《嘉興市域總體規劃(2005~2020)》相關預測,「十一五」末嘉善總人口將達到40萬人。根據《嘉善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十一五」時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加快推進富民強縣,基本實施全面小康。預測「十一五」末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2%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萬元以上,城市化水平60%以上。
2.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現狀(原規劃的第3章)
(1)水土流失現狀。
1)水土流失類型。根據《嘉興市水資源和水利區劃》分析得出,1985年全縣河網庫容(常水位下)為15995萬m3,到2006年,根據《嘉興市水域調查報告》成果資料得出為15303萬m3,從而得出河網累計淤積量約690萬m3(不包括期間約1000萬m3的河網疏浚土方),進而估算20年來因水土流失而造成區域水土平均流失量達到1.5~2.0mm/a。
嘉善縣水土流失類型為水力侵蝕。
2)水土流失分布。水土流失以「點、線、面」三種狀態分布於全縣,主要分布在河道兩岸和農村面源水土流失區域,以及房地產開發項目、各類園區開發建設、城市市政建設、公路及管道建設等各類開發建設項目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區域。
3)水土流失成因。第一,自然因素。全縣地處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氣候溫暖,降雨量豐富,並且降雨量大而集中,地表徑流大,台風、暴雨頻繁,均為土壤侵蝕提供了原動力;由於河岸土體含水量較高,土體抗剪強度低,並且大部分河道兩岸沒有護岸保護,易在波浪的頻繁沖擊下其堤腳逐漸剝離而向內凹陷,上部土體因未受到或較少受波浪沖刷仍保持原狀,成為不穩定的陡坡,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上部土體由於失穩坍塌,泥土崩入河中。
在波浪沖刷堤岸的同時,水流和雨水對土堤也進行著沖刷。一次暴雨後,產生的地面徑流劃過土地表層鬆散土壤,夾帶走大量的泥土顆粒匯入河流,淤積於河道中,而在地面上形成縱橫交錯的溝痕。
第二,人為因素。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a.航道、水上運輸受船行波的頻繁沖擊,造成岸邊沖刷,對已做護岸保護的河段,部分因建造年代較早,造成基礎淘空、坍塌;對未建護岸河段水土流失更加嚴重,大量泥土崩入河中。
b.全縣各類開發建設項目在建設實施過程中缺乏水保意識,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也不採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再加上施工結束後不及時恢復植被,失去地面植被保護的疏鬆泥土在雨水沖刷下非常容易流失。
c.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棄土棄渣沒有專門的堆放點,有些甚至直接傾倒入河,從而加劇水土流失。
d.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不僅僅在於地表上,在地下也同樣存在。大量的地下水資源開采,造成地面不斷下沉,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加重了水土流失程度。
e.開發建設過程中隨意佔用水域、填埋河道、河浜,使得區塊水域面積的減少,造成水土的流失。
4)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給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損失,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還加劇了水旱災害,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製約。主要表現在:
a.耕地、園地、林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土層減薄,土壤質地變粗,導致土地生產力降低,涵養水源和生態保護功能減弱,對農林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b.船行波沖刷引起河岸坍塌嚴重,土地開發利用價值不斷下降,導致植被遭受破壞,資源生態環境惡化。
c.水土流失夾帶的大量泥沙和有機物質淤積河道、湖泊,降低河道行洪調蓄能力,加劇洪澇災害,降低河道航運能力、河道自凈能力,並直接影響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d.水土流失作為面源污染物傳輸的載體,是造成河道、湖泊水質惡化的原因之一。全縣河道水體普遍遭到嚴重污染,根據《嘉善縣2006年度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報告》按全年期平均值評價得出,水體100%超標,其中Ⅴ類及劣於Ⅴ類水體佔到總水體的46%,特別是劣於Ⅴ類水體佔40%以上。
e.水土流失在造成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的同時,導致河道湖泊的萎縮,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減少,生物群落結構和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繁殖率和存活率降低,甚至威脅到種群的生存,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安全,並對城市、鄉村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2)水土保持現狀。政府對水土保持工作歷來都十分重視,特別是1991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以來,社會各界對水土流失有了較全面的了解,水土保持意識進一步增強和提高。嘉善縣政府對水土保持工作較重視,對水保基本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從而維護和改善了全縣生態環境。幾年來,全縣在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從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水土流失治理。
a.從2003~2007年全縣疏浚河道總計800km,疏浚土方約600萬m3;新建護岸共300km。
b.灌區改造工程,累計治理面積達150km2。
c.分期分批治理整頓和淘汰小土窯和粘土磚瓦輪窯。其中2007年已淘汰關閉小土窯22座,粘土窯企業8家。
2)水土保持宣傳和監督執法。
a.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廣播、電視、張貼懸掛宣傳標語、橫幅標語,召開各鎮村水法、水土保持法宣傳大會,上街開展水法、水土保持法活動、宣傳咨詢,印發宣傳手冊資料等各種途徑,廣泛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從而增強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
b.加大監督力度。全縣水土保持監督員採取檢查、監督等措施。根據嘉善縣人民政府〔2005〕82號《關於印發嘉善縣粘土磚瓦行業整頓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經過3年努力,基本完成全縣磚瓦行業的結構調整。全縣水土保持監督人員採取檢查、監督等措施,從而保障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水土保持法律、法規貫徹執行,以增強其防治水土流失的自覺性。
c.加大執法力度。為推動全縣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的開展,對那些造成水土流失且不治理的生產單位和個人。通過查處案件,起到了「查處一個,影響一片」的社會效果。
(3)存在問題。
1)水土保持意識和法制觀念亟待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有關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規頒布實施以來,各級領導和廣大公民、法人的水土保持意識和法制觀念雖有所提高,但部分單位和個人對水土流失這個中國頭號環境問題缺乏認識,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水土保持的基本國策意識和法制觀念不強,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問題。
2)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艱巨。全縣處於杭嘉湖平原地區,河網密布,流失的土壤隨地表徑流入河道、湖泊,因此,水土流失治理涉及面廣、量大,治理措施相對單一。
3)開發建設項目新增水土流失嚴重。在開發建設過程中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地方邊治理邊破壞,甚至破壞大於治理;一處治理,多處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的情況依然存在,個別地方人為水土流失仍呈擴大趨勢。交通、土地開發利用、開發區、工業園區、市政設施建設和房地產等開發建設活動,大量的土石方開挖、填築對地表植被造成嚴重破壞,開挖面、填築面、料場、渣場不注意防護,水土保持方案實施中隨意性大,產生強度以上的水土流失,成為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竣工驗收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4)水土保持投入不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七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專項資金,並組織實施。但目前全縣財政沒有固定的水土保持專項資金投資渠道,未設立水土保持專項資金,年資金投入較小,與水土流失防治任務不匹配。現狀建設開發性項目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徵收不到位現象較為突出。
(信息來源:嘉善縣政府信息公開網http://open.jiashan.gov.cn/art/2008/7/2/art_200_21.html.)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涉及土壤、大氣、地貌、植被及人類活動等多種因子,其信息具有明顯的時間性和空間性,而傳統的數據採集和分析手段影響了水土保持效益的充分發揮。隨著自動化控制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資料庫技術、無線通訊技術、3S技術以及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水土保持工作也隨之實現自動化、數字化和高效化。如RS可實時、快速地記錄流域的空間信息及各種變化參數,已成為獲取流域信息的主要手段;而GIS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是小流域治理規劃的必需工具。對數字化信息進行實時處理和綜合分析,可以使小流域治理規劃更加規范化、科學化。
當前許多水土保持綜合調查內容涉及水土保持信息庫建設。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水土保持基礎信息資源建設中取得了豐碩成果。2001年,為了使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更加科學,西藏自治區啟動了投資6000多萬元的水土保持監測網路建設,對全區的水土流失進行全面監測。2001年底,西藏自治區制定了《西藏水土保持規劃》等多部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規劃,頒布了《西藏自治區水土保持項目管理辦法》,使得西藏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2001年,深圳市城市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統建成並投入運行使用,該系統是一個以信息庫為基礎,以網路為媒體,以分析、管理為手段,以城市水土保持應用為目的的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服務於水土保持管理;集成與快速處理多種水土流失數據;實現水土保持信息傳輸的網路化;實現全市水土保持部門網上辦公,逐步過渡到無紙化辦公。
2004年,北京市水土保持監測總站完成了北京市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基礎信息庫,並在1∶1萬DEM基礎上建立了北京市山區水土保持單元———小流域地理信息資料庫,完成了規范化的小流域編碼,該編碼已被北京市計委採納,成為北京市基礎空間信息標准。
為適應並推廣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在新標准中增加了4.3.6水土保持信息庫建設:著重信息採集、傳輸與儲存。
E. 求北方常見綠化樹木等植物的名稱和配套圖片,越全越好。
北方常見園林樹木
銀杏
別名:公孫樹、白果樹
學名:Ginkgo bilobaL.
性狀: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樹皮灰色。葉扇形。雌雄異株。種子核果狀。
分布:僅1科1屬1種,為中國特有種。北京各公園、庭院、路旁及古廟內有栽培。喜溫暖、濕潤氣候。
用途:觀賞及用材樹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種子可食、入葯,葉可提取銀杏醇。
白桿
別名:雲杉、麥氏雲杉
學名:Picea meyeri Rehd.et Wils
性狀:松科雲杉屬。常綠喬木,小枝上有葉枕。針葉線形,被白粉。雌雄同株。球花單生枝頂。種子核果狀。
分布:北京密雲縣海拔1500米以上山地有分布。各公園廣見栽培。
用途:觀賞及用材樹種。
華北落葉松
學名: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
性狀:松科落葉松屬。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葉條形。雌雄同株。球果卵球形。
分布:中國特有種,分布於海拔1400米以上。北京山區海拔800米以上有栽培。耐寒。
用途:用材樹種。材質堅重,供建築用。樹干可采割松脂,樹皮可提取取單寧。
雪松
學名:Cedrus deodara(Roxb.)G.Don
性狀:松科雪松屬。常綠喬木,樹冠塔形,枝平展。葉針形。雌雄同株。球果卵球形。
分布:原產喜馬拉雅山等地,我國多引種栽培。北京廣見於各大公園和庭院。
用途:世界著名觀賞樹種及用材樹種。對HF和SO2較敏感。
白皮鬆
學名:Pinus bungeana Zucc.ex Endl.
性狀:松科松屬。常綠喬木,樹皮斑駁狀,灰白色。針葉,3針一束。雌雄同株。球果卵球形。
分布:中國特有種,分布於海拔500~1500米山地。北京各地有栽培,耐瘠薄,抗SO2。
用途:優良的綠化樹種及庭院觀賞樹種。球果可入葯,種子可食。
華山松
學名:Pinus armandii Franch
性狀:松科松屬。常綠喬木,樹皮灰褐色。針葉5針一束。雌雄同株。球果卵球形。
分布:中國特有種,分布於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北京的公園、綠地及庭院常見栽培。
用途:用材及庭院觀賞樹種。種子可食或榨油,樹皮可提取栲膠。
油松
學名: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性狀:松科松屬。常綠喬木,成年樹樹冠常平頂,樹皮灰褐色。針葉,2針一束。雌雄同株。球果卵球形。
分布:中國特有種。北京中低山區有分布,各地廣見栽培。耐寒,耐瘠薄。
用途:用材、防護林及綠化觀賞樹種。種子可榨油,樹干可采脂,松針及花粉可入葯。
水杉
學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性狀:杉科水杉屬。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葉條形,交互對生,扭成2列。雌雄同株。球果近球形。
分布:中國特有種。北京香山櫻桃溝及部分公園有栽培。喜濕潤。
用途:速生用材樹種及園林觀賞樹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側柏
別名:柏樹、扁柏
學名:Platyclas orientalis (L.) Franco
性狀:柏科側柏屬。常綠喬木,樹皮淡灰色,小枝扁平。葉全為鱗片狀,交互對生。雌雄同株。球果卵球形。
分布:原產中國及朝鮮。北京城鄉廣見栽培。耐寒,耐乾旱、瘠薄。
用途:北京市樹之一,重要的綠化樹種。根、樹皮、葉、種子均可入葯。
北美香柏
別名:香柏
學名:Thuja occidentalis L.
性狀:柏科崖柏屬。常綠喬木,小枝排成地平面。葉鱗形,對生,揉碎有芳香。雌雄同株。球果紅褐色,種子具翅。
分布:原產北美。北京部分公園有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
叉子圓柏
別名:沙地柏
學名:Sabina vulgaris Ant.
性狀:柏科圓柏屬。匍匐狀灌木。葉二型:鱗形及刺形。球果卵形。
分布:產於中亞及歐洲。北京的公園及延慶縣有栽培,耐乾旱、瘠薄。
用途:庭院觀賞及綠化先鋒樹種。枝、干、根可提取香精。
圓柏
別名:檜、檜柏
學名:Sabina chinensis(L.) Ant.
性狀:柏科圓柏屬。常綠喬木,樹冠卵球形。葉二型:鱗形和刺形,3枚輪生或交互對生。雌雄異株。球果肉質,近球形,有白粉。
分布:原產中國。北京各地常見栽培。耐乾旱、瘠薄。
用途:觀賞及用材樹種。枝、葉可入葯。
龍柏
學名:Sabina chinensis (L.) Ant.cv.Kaizuca
性狀:柏科圓柏屬圓柏栽培變種。常綠喬木,枝條向上直展並扭曲。葉全為鱗形葉。
分布:北京的公園、綠地有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
毛白楊
學名:Populus tomentosa Carr.
性狀:楊柳科楊屬。落葉喬木,樹皮灰白色。單葉互生。雌雄異株,柔荑花序。蒴果,種子有種子毛。
分布:中國特有種。北京各地廣有栽培。耐寒,抗大氣污染。
用途:用材及平原區主要綠化樹種。
新疆楊
學名:Populus alba L.var.pyramidalis Bge.
性狀:楊柳科楊屬銀白楊變種。落葉喬木,樹冠圓柱形,側枝向上集攏,樹皮灰褐色。單葉互生。雌雄異株,柔荑花序。
分布:原產中亞。北京有栽培,在延慶縣生長較好。耐乾旱。
用途:防護林及觀賞樹種。
加楊
別名:加拿大白楊
學名:Populus Canadensis Moench.
性狀:楊柳科楊屬。落葉喬木,樹皮深灰色,縱裂。單葉互生,葉三角形。雌雄異株。
分布:原產美洲。北京部分公園、路旁見栽培。喜濕。
用途:四旁綠化及觀賞樹種。
小葉楊
學名:Populus simonii Carr.
性狀:楊柳科楊屬。落葉喬木,樹皮灰綠色,小枝具棱。單葉互生,近菱形,中部以上最寬。雌雄異株,柔荑花序。
分布:中國特有種。北京山區有分布,平原風沙地區有栽培。抗風。
用途:防護林及用材樹種。
山楊
學名:Populus davidiana Dode
性狀:楊柳科楊屬。落葉喬木,樹皮灰白色。順近圓形。雌雄異株,柔荑花序。蒴果。
用途:用材樹種。樹皮可入葯。
旱柳
學名:Salix matsudana Koidz
性狀:楊柳科柳屬。落葉喬木,樹皮深灰色。單葉互生,披針形,葉背灰白色。雌雄異株,柔荑花序。蒴果,種子具種子毛。
分布:產於中國、朝鮮、日本等地。北京城鄉常見栽培。耐寒,耐旱。
用途:防護林及綠化樹種,亦可作用材樹種。
北方園林常用植物2
李
別名:玉皇李
學名:Prunus salicina Lindl.
性狀:薔薇科李屬。落葉小喬木。葉倒卵形,葉緣具重鋸齒。花常3朵簇生,具花梗,花瓣白色。核果,被臘粉。
分布:北京各果園和庭院習見栽培。
用途:果可鮮食,核仁入葯。
紅葉李
別名:櫻桃李
學名:Prunus cerasifera Ehrh.f.atropurpurea (jacq.) Rehd.
性狀:薔薇科李屬。落葉小喬木。葉橢圓形,紫色。花常單生,花瓣淡粉色。核果。
分布:北京街頭、庭院及公園廣見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
日本櫻花
學名:Prunus yedoensis Matsum.
性狀:薔薇科李屬。落葉喬木。葉橢圓形或倒卵形,葉柄常具2腺體。總狀花序,先葉開放,花瓣白色或粉紅色。核果黑色。
分布:原產日本。北京玉淵潭等公園有栽培。
用途:著名的觀賞樹種。
珍珠梅
別名:華北珍珠梅
學名:Sorbaria kirilowii (Regel) Maxim.
性狀:薔薇科珍珠梅屬。灌木。奇數羽狀復葉,葉緣具重鋸齒。頂生圓錐花序,白色,夏季開花,花期長。蓇葖果。
分布:北京山區有少量分布。各公園、綠地、庭院有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
白梨
學名: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
性狀:薔薇科梨屬。落葉喬木。葉緣具尖鋸齒及芒尖。傘形總狀花序,白色。梨果黃色。
分布:北京郊區及庭院廣有栽培。耐寒。
用途:北京主要鮮果之一,生食或加工成罐頭、蜜餞。亦可觀賞。
山杏
別名:野杏、安杏
學名:Prunus armeniaca L. var.ansu Maxim.
性狀:薔薇科李屬。落葉喬木,小枝褐色。近葉圓形。花2朵並生。核果,球形。
分布:原產亞洲西部。北京低山區常見野生及栽培。耐寒,耐旱。
用途:水土保持及觀賞樹種。種仁可食及入葯。
杏
學名:Prunus armeniaca L.
性狀:薔薇科李屬。落葉喬木,嫩枝褐色。葉卵圓形,葉緣具鈍鋸齒。花單生,無梗,先花後葉,花瓣白色或淺粉紅色。核果,被短柔毛。
分布:北京各地廣見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果可生食或製成杏脯、杏干,杏仁可食或入葯。
碧桃
學名:Prunus persica (L.)Batsch f. ru bra-plena Schneid.
性狀:薔薇科李屬桃變型。落葉喬木。單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花常單生,重瓣,先葉開放,紅色。核果。
分布:北京的公園、綠地有栽培。較耐寒。
用途:觀賞樹種。
榆葉梅
學名:Prunus triloba Lindl.
性狀:薔薇科李屬。落葉灌木。葉先端常3裂,邊緣具重鋸齒。花1~2朵,先葉開放,粉紅色。核果。
分布:北京山區有分布,各公園、綠地廣見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
合歡
別名:絨毛樹、馬櫻花
學名:Albizia julibrissin Duraxx.
性狀:豆科合歡屬。落葉喬木。樹皮灰色。二回偶數羽狀復葉,小葉鐮刀形,全緣。頭狀花序,粉紅色。莢果扁平。
分布:北京的公園、綠地及庭院有栽培。喜溫暖,耐沙質土及乾燥氣候。抗污染。
用途:觀賞樹種。木材可做傢具,樹皮及花蕾可入葯。
紫荊
學名:Cercis chinensis Bge.
性狀:豆科紫荊屬。落葉灌木。單葉互生,近圓形,全緣。花先葉開放,簇生於老枝上,紫紅色。莢果。
分布:北京的公園、綠地及庭院有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樹皮、木材及根可入葯。
紅花錦雞兒
別名:金雀兒
學名:Caragana rosea Turcz.
性狀:豆科錦雞兒屬。落葉灌木。小葉4枚,假掌狀排列。花單生,蝶形花冠,黃色或淡紅色。莢果,褐色。
分布:北京郊區山地有分布,生於山坡、溝邊、路旁或灌叢中。
用途:觀賞及水土保持樹種。
皂莢
學名:Gleditsia sinensis Lam.
性狀:豆科皂莢屬。落葉喬木,具分枝刺,偶數羽復葉。花雜性,總狀花序,黃白色。莢果。
分布:北京山區有分布,公園、庭院有栽培。抗HF、SO2和CL2。
用途:用材及觀賞樹種。枝刺、果實、種子可入葯。
國槐
別名:槐樹、槐
學名:Sophora japonica L.
性狀:豆科槐屬。落葉喬木,小枝綠色。奇數羽狀復葉,小葉全緣。圓錐花序,頂生,黃白色。莢果,念珠狀。
分布:原產中國。北京市樹之一,各地廣有栽培。抗SO2、CL2、HCL和煙塵。
用途:用材及觀賞樹種。花、果入葯。
龍爪槐
學名:sophora japonica L. var.penla Loud.
性狀:豆科槐屬國槐變種。落葉喬木,大枝扭曲向上,小枝下垂。奇數羽狀復葉。莢果念珠狀。
分布:北京的公園、庭院、綠地有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
紫穗槐
學名:Amorpha fruticosa L.
性狀:豆科紫穗槐屬。落葉灌木。奇數羽狀復葉。圓錐花序。莢果,圓柱形,有瘤狀腺體。
分布:原產美國。北京沙地及路、渠旁有栽培。耐蔭,耐旱,耐水濕和鹽鹼。
用途:水土保持及防護林樹種。枝條可編筐,嫩枝及葉可作飼料。
刺槐
別名:洋槐
學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
性狀:豆科刺槐屬。落葉喬木。奇數羽狀復葉,具2托葉刺。總狀花序,白色。莢果。
分布:原產美國。北京各地廣有栽培。耐乾旱、瘠薄。
用途:用材及防護林樹種。亦可觀賞。花為蜜源。
花椒
學名: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性狀:芸香科花椒屬。灌木或小喬木,有香氣,常具皮刺。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5~9。花單性,圓錐花序,頂生。蓇葖果,紅色。
分布:原產中國。北京低山區陵區多有栽培。耐乾旱。
用途:果皮為調味料,又可入葯。種子可榨油。
臭椿
學名: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
性狀:苦木科臭椿屬。落葉喬木,樹皮深灰色。奇數羽狀復葉,小葉具2~4個腺齒。花雜性,圓錐花序,白色帶綠。翅果。
分布:北京各地有栽培或分布。耐寒,耐乾旱、瘠薄及鹽鹼。抗空氣污染能力較強。
用途:用材及觀賞樹種。根、皮可入葯。
千頭椿
學名: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 cv. Qiantouchun
性狀:苦木科臭椿屬臭椿栽培變種。落葉喬木,分枝細密,樹冠近球形。奇數羽狀復葉,腺齒不明顯。花雜性,圓錐花序,翅果。
分布:北京公園及路旁有栽培。抗空氣污染能力較
用途:觀賞材種。
香椿
學名:Toona sinensis (A.Juss.) Roem.
性狀:楝科香椿屬。落葉喬木,樹皮縱裂。多偶數羽狀復葉,小葉全緣或具淺鋸齒。圓錐花序,白色。蒴果。
分布:原產中國。北京各地有栽培。耐水濕,耐寒、耐旱性稍差。
用途:用材及觀賞樹種。嫩葉可食,根皮,果實可入葯。
黃楊
別名:小葉黃楊、錦熟黃楊、黃楊木、瓜子黃楊
學名:Buxus sinica (Rehd.et Wils.)Cheng
性狀:黃楊科黃楊屬。常綠灌木,小枝綠色,四棱形。單葉對生,全緣,革質。花簇生,無花瓣,蒴果。
分布:原產日本。北京各地有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常作綠籬,樹皮可入葯。
火炬樹
別名:鹿角漆樹
學名:Rhus typhina L.
性狀:漆樹科鹽膚木屬。灌木或小喬木,奇數羽狀復葉;小枝、葉柄、葉軸和花序密生柔毛。圓錐花序,頂生。核果,果序紅色,似火炬。
分布:原產北美。北京東郊區廣有栽培。耐旱。耐瘠薄,、耐鹽鹼
分布:原產北美。北京郊區廣有栽培。耐旱,耐瘠薄,耐鹽鹼。
用途:水土保持及觀賞樹種。
冬青衛矛
別名:大葉黃楊
學名:Euonymus japonicus Thunb.
性狀:衛矛科衛矛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綠色,四棱形。單葉互生,具鈍鋸齒。聚傘花序。蒴果,假種皮紅色。
分布:原產日本。北京各地有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常作綠籬。樹皮可入葯。
元寶楓
別名:平基槭
學名:Acer truncatum Bge.
性狀:槭樹科槭屬。落葉喬木。單葉對生,常3~5裂。花雜性。雙翅果。
分布:原產中國。北京城鄉廣為栽培。
用途:觀賞及用材樹種。
雞爪槭
學名:Acer palmatum Thumb.
性狀:槭樹科槭屬。落葉小喬木,小枝紫色。單葉對生,7~9掌狀深裂,裂片邊緣具重鋸齒。傘房花序,雜性,花瓣紫色。翅果。
分布:北京部分公園有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
七葉樹
別名:娑羅樹
學名:Aesculus chinensis Bge.
性狀:七葉樹科七葉樹屬。落葉喬木。掌狀復葉,有長柄,小葉5~7。圓錐花序,白色。蒴果。
分布:原產中國。北京的公園。寺廟有栽培。
用途:用材及觀賞樹種。
欒樹
學名: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
性狀:無患子科欒樹屬。落葉喬木。羽狀復葉或二回羽狀復葉,小葉具鋸齒。圓錐花序頂生,黃色。蒴果,囊狀。
分布:原產中國。北京山區有分布,公園、路旁有栽培。耐乾旱,瘠薄。
用途:用材及觀賞樹種。花為蜜源。
梧桐
別名:青桐
學名:Firmiana simplex (L.f.) Wright
性狀:梧桐科梧桐 賂。落葉喬木,樹皮灰綠色。葉掌狀3~5裂,具長柄。圓錐花序,花綠色。蓇葖果,葉裝。
分布:原產中國和日本。北京的公園、庭院常見栽培。不耐寒。
用途:觀賞及用材樹種。葉、花、根入葯。
檉柳
別名:檜檉柳、山川柳、觀音柳、西河柳、華北聖柳
學名:Tamarix chinensis Lour.
性狀:檉柳科檉柳屬。灌木或小喬木,枝紫紅色。葉鱗片狀,淡藍綠色。總狀花序,粉紅色,花兩性。蒴果。
分布:中國特有樹種。北京永定河流域有少量野生,各公園有栽培。耐鹽鹼,耐水濕及乾旱。
用途:河灘及鹽鹼地綠化樹種,亦可觀賞。嫩枝、葉可入葯。
紫薇
別名:癢癢樹
學名:Lagerstroemia indica L.
性狀:千屈菜科紫薇屬。落葉灌木或喬木,枝條光滑。葉近無柄,橢圓形。頂生圓錐花序,鮮紅色。蒴果。
分布:原產中國。北京有公園、庭院、綠地常見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樹皮、根、花入葯。
石榴
學名:Punica granatum L.
性狀:石榴科石榴屬。小喬木,具刺。葉對生或簇生,全緣。花兩性,紅色。槳果。
分布:原產亞洲南部。北京的公園、庭院有栽培。喜溫暖,耐乾旱。
用途:觀賞樹種。果可食。
紅瑞木
別名:椋子木
學名:Cornus alba L.
性狀:山茱萸科棶木屬。落葉灌木,枝紅色。單葉對生,卵圓形。傘房狀聚傘花序,黃白色。核果。
分布:北京的公園、綠地有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
柿樹
學名:Diospyros kaki L.
性狀:柿樹科柿樹屬。落葉喬木。葉橢圓形,背面淡綠色,沿脈有毛。雌雄異株。槳果大,橙黃色,萼宿存。
分布:中國特有樹種。北京郊縣及各公園、庭院有栽培。坑HF。
用途:用材及觀賞樹種。果可食用。柿蒂及根皮可入葯,葉代茶。
黑棗
別名:軟棗、君遷子
學名:Diospyros lotus L.
性狀:柿樹科柿樹屬。落葉喬木。葉長圓形,背麵灰綠色。雌雄異株。槳果小,黑色。
分布:中國特有樹種。北京中低山區有分布,郊區縣及公園有栽培。
用途:用材及觀賞樹種。果富含維生素丙,可食用或葯用。
美國白臘
學名:Fraxinus americana L.
性狀:木犀科白臘屬。落葉喬木。奇數羽狀復葉,小葉5~9。雌雄異株。翅果。
分布:原產北美。北京的公園及街道有栽培。耐寒,抗煙塵。
用途:觀賞及用材樹種。常作行道樹。
連翹
別名:黃壽丹
學名: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
性狀:木犀科連翹屬。落葉灌木。葉單生或3小葉。花先葉開放,黃色。蒴果。
分布:原產中國。公園、庭院、綠地廣泛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果實入葯,種子油可制化妝品。
紫丁香
學名:Syringa oblata Lindl.
性狀:木犀科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單葉對生,葉闊卵形,基部心形,全緣。圓錐花序,花紫色,芳香。蒴果。
分布:原產中國。各公園,庭院及綠地廣泛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種子葯用,花可提取芳香油,嫩葉或可代茶。
白丁香
學名:Syringa oblata Lindl.var.affinis Lingdelsh.
性狀:木犀科丁香屬紫丁香變種。落葉灌木。單葉對生,葉卵形,全緣。花白色。蒴果。
分布:北京廣見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
垂柳
學名:Salix babylonica L.
性狀:楊柳科柳屬。落葉喬木,枝細長,下垂。單葉互生,披針形。雌雄異株,柔荑花序。蒴果,種子有種子毛。
分布:產於亞洲、歐洲、美洲。北京的公園、水旁常見栽培。耐寒,耐水濕。
用途:綠化及水土保持樹種。
鏝頭柳
學名:Salix matsudana Koidz. Var.umbraculifera Rehd
性狀:楊柳科柳屬旱柳變種。落葉喬木,分枝密集,樹冠闊卵形,呈鏝頭狀。單葉互生,披針形。雌雄異株,柔荑花序。
分布:北京公路旁、公園常見栽培。耐寒,耐旱。
用途:觀賞樹種。
龍爪柳
學名:Salix matsudana Koidz. Var.tortuosa(Vilm.) Rehd.
性狀:楊柳科柳屬旱柳變種。落葉喬木,枝條捲曲向上。單葉互生,披針形。單性異株,柔荑花序。蒴果。
分布:北京各公園常見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
核桃
別名:胡桃
學名:Juglans regia L.
性狀:胡桃科核桃屬。落葉喬木,樹皮灰白色。奇數羽狀復葉,小葉5~9枚。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雌花穗狀花序。假核果。
分布:北京山區廣為栽培,城區公園亦常見。耐乾旱。
用途:重要的木本油料、用材及觀賞樹種。核桃仁可食,可榨油。枝、葉、果皮及種仁均可入葯。
核桃楸
別名:胡桃楸
學名: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
性狀:胡桃科核桃屬。落葉喬木,樹皮灰色。奇數羽狀復葉,小葉9~17。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雌花穗狀花序。假核果。
分布:北京山區溝谷有分布。耐寒,耐旱。
用途:用材樹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白樺
別名:樺樹
學名:Betula platyphylla Suk.
性狀:樺木科樺木屬。落葉喬木,樹皮灰白色。單葉互生,側脈5~8對。雌雄同株,柔荑花序。堅果具翅。
分布:北京門頭溝區百花山、房山縣、密雲縣、懷柔縣海拔1500米以上高山有分布。
用途:用材及觀賞樹種。
鵝耳櫪
別名:北鵝耳櫪、土姜
學名:Carpinus turczaninowii hance
性狀:樺木科鵝耳櫪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卵形,側脈8~12對。雌雄異株。堅果,果苞葉狀。
分布:北京房山區廣見分布,生於陰坡或雜木林中。
用途:用材樹種。種子可榨油。
毛榛
別名:胡榛子、角榛
學名: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et Rupr.
性狀:樺木科榛屬。落葉灌木。單葉互生,長圓形。雌雄同株。堅果,果苞管狀,密被剛毛。
分布:北京山區廣見分布,常與榛子混生。
用途:果仁可食及榨油。
板栗
別名:栗
學名:Castanea mollissima B1.
性狀:殼斗科栗屬。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單葉互生,具刺芒狀鋸齒。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雌花3朵聚生。堅果,生於刺狀總苞(殼斗)內。
分布:北京花崗岩山區廣見栽培。喜沙壤土。
用途:重要的木本糧食植物。種子可食。枝、根可入葯。
栓皮櫟
學名:Quercus variabilis B1.
性狀:殼斗科櫟屬。落葉喬木,樹皮木栓層發達。單葉互生,葉緣具刺芒狀鋸齒。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雌花單生或數個聚生。堅果,殼斗杯狀。
分布:北京低山陽坡多有分布。耐旱。
用途:用材及水土保持樹種。樹皮製軟木。殼斗含鞣質,果實含澱粉,可醇酒。
蒙古櫟
別名:小葉槲樹
學名: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Turcz.
性狀:殼斗科櫟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倒卵形,葉緣具波狀鈍鋸齒,側脈7~11對,葉柄短。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堅果,殼斗具瘤狀突起。
分布:北京昌平、密雲、懷柔等縣有分布。
用途:用材樹種。
遼東櫟
別名:小葉青岡
學名: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x.
性狀:殼斗科櫟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葉緣具波狀鋸齒,側脈5~7對。殼斗杯狀,堅果。
分布:北京山區廣見分布。生於山坡,常與山楊、白樺、油松混交或成純林。耐寒。
用途:用材及水土保持樹種。種子含澱粉,可釀酒,作飼料。
柞櫟
別名:槲樹、大葉波羅
學名:Quercus dentate Thunb.
性狀:殼斗科櫟屬。落葉喬木。單葉,近無柄。雌雄異株,雄花柔荑花序,雌花簇生。殼斗杯狀,堅果。
分布:北京山區有分布,常與其他樹種混交或成純林。耐乾旱、瘠薄。
用途:用材及水土保持樹種。種子含澱粉,可釀酒,作飼料。嫩葉可飼柞蠶。
榆樹
別名:家榆、白榆
學名:Ulmus pumila L.
性狀:榆科榆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具單鋸齒。兩性花,簇生。翅果,近圓形。
分布:北京各地均有散生分布。耐寒,耐旱。
用途:用材樹種。樹皮、根可造紙;幼果、嫩葉及樹皮可食用或入葯;種子可榨油。
青檀
別名:翼朴
學名: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
性狀:榆科青檀屬。落葉喬木,樹皮灰白色。單葉互生,三出脈。雌雄同株,雄花簇生,雌花單生。堅果具翅。
分布:僅1屬1種,中國特有樹種。北京石灰岩山區有分布。耐乾旱、瘠薄。
用途:水土保持及用材樹種。樹皮為宣紙的主要原料。
柘樹
別名:柘桑
學名: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
性狀:桑科柘樹屬。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常具枝刺。單葉全緣或3裂。雌雄異株,頭狀花序。聚花果紅色。
分布:北京門頭溝等山區有分布。耐乾旱,常生活於石灰岩山區。
用途:用材樹種。樹皮可造紙,果可食,根入葯。
桑樹
別名:白桑、家桑
學名:Morus alba L.
性狀:桑科桑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異形葉。雌雄異株,柔荑花序。聚花果(俗稱桑椹),黑色或白色。
分布:原產中國。北京山區有分布,平谷等縣有栽培的桑園。較耐寒。
用途:葉可養蠶,果可食,樹皮可造紙,果、葉可入葯。
構樹
別名:楮樹
學名:Broussonetia papyrifela (L.) Vent.
性狀:桑科構樹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異形葉。雌雄異株,雄花柔荑花序,雌花頭狀花序。聚花果,橘紅色。
分布:北京各地有分布。耐旱,喜鈣。
用途:樹皮可造紙。果、根入葯。
柴葉小檗
學名:Berberis thunbergii DC.var.atropurpurea Chenault.
性狀:小檗科小檗屬小檗變種。灌木,枝具刺。單葉紫色。花單生或簇生。槳果。
分布:北京各公園、綠地有栽培。
用途:觀賞或作綠籬。
二喬玉蘭
別名:硃砂玉蘭
學名:Magnolia soulangeana Soul.-Bod.
性狀: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小喬木。單葉互生,倒卵形,先端短急尖。花被瓣9,外面淡紫色,裡面白色,早春開花,先花後葉。聚合蓇葖果。
分布:北京的公園、綠地及庭院有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
紫玉蘭
別名:辛夷、木筆
學名:Magnolia liliflora Desr.
性狀:木蘭科木蘭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單葉互生,全緣。花單生枝頂;萼片3,綠色;花瓣6,外面紫色。聚合蓇葖果。
分布:原產中國。北京各公園有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樹皮、葉及花蕾可葯用。
玉蘭
別名:木蘭
學名:Magnolia denudate Desr.
性狀: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喬木。葉倒卵狀橢圓形,先端突尖。花瓣9,純白色,早春開花,先花後葉。聚合蓇葖果。
分布:原產中國。北京的公園、庭院常見栽培。
用途:觀賞樹種。
鵝掌楸
別名:馬褂木
學名: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
性狀:木蘭科鵝掌楸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馬褂形。花瓣9,黃色;花單生枝頂。聚合翅果。
分布:北京各公園有栽培。
用途:用材及觀賞樹種。
杜仲
學名:Eucommia ulmoides Oliv.
性狀:杜仲科杜仲屬。落葉喬木,具膠絲。單葉互生。雌雄異株,無花被。翅果。
分布:僅1屬1種,中國特有種。北京的公園、植物園有栽培。耐乾旱,較耐寒。
用途:特有經濟樹種及用材樹種。樹皮可入葯,葉、樹皮、果可提取杜仲膠。
三球懸鈴木
別名:法國梧桐
學名:Platanus orientalis L.
性狀:懸鈴木科懸鈴木屬。落葉喬木,樹皮片狀剝落。單葉,5~7深裂。雌雄同株,頭狀花序。聚花果3~7個串生。
分布:原產歐洲及亞洲西部。北京的公園、綠地、庭院有栽培。
用途:著名觀賞樹種。果可入葯。
F. 求黃土高原「打壩淤地」真實圖
打壩淤地真實圖片如下:
打壩淤地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區各級溝道中,以攔泥蓄水為目的而修建的壩工建築物,其攔泥淤成的地叫壩地。在流域溝道中,用於淤地生產的壩叫淤地壩或生產壩。
在黃土高原地區的溝溝壑壑,人民群眾廣泛流傳著「打壩如修倉,攔泥如積糧,村有百畝壩,再旱也不怕」,「溝里築道牆,攔泥又收糧」的說法。並親切地稱淤地壩為「糧囤子」、「錢袋子」。
實踐證明,淤地壩具有顯著的綜合效益。
淤地壩將泥沙就地攔蓄,使荒溝變成了人造小平原,增加了耕地面積。同時,壩地主要是由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來的表土層淤積而成,含有大量的牲畜糞便、枯枝落葉等有機質,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強,成為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
據綏德水土保持試驗站實測資料,壩地土壤含水量是坡耕地的1.86倍;壩地平均畝產量300—400公斤,高的達900公斤,是坡耕地的6—10倍,是梯田的2—3倍。
目前,黃土高原壩地已成為基本農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乾旱年份,壩地就成了「保命田」。
如1995年陝西省遭遇歷史特大乾旱,榆林市橫山縣趙石畔流域壩地畝產仍在300公斤以上,而坡耕地畝產僅10公斤,壩地畝產是坡耕地的30多倍。因此,在黃土高原區廣泛地流傳著「寧種一畝溝,不種十畝坡」的說法。
淤地壩良好的水肥條件和高產穩產,為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奠定了基礎,也為退耕還林還草、農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使過去單一的糧食生產經濟結構,轉變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並舉,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
現在黃土高原地區的農業經濟已由單一小農經濟變為農林牧副漁多業並舉,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全面發展的新格局,農民人均收入不斷提高,貧窮落後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這與淤地壩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開的。
此外,在黃土高原建設淤地壩具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僅攔蓄泥沙一項,效益就十分顯著。據調查,在黃河下遊河床清淤1立方泥沙,需投資十幾元,而在上中游,淤地壩每攔1立方泥沙,所需投資還不到1元。
據陝西省水土保持局測算,陝西省3萬多座淤地壩,50多年累計攔泥51億噸,按四分之一粗泥沙沉積下遊河床,以每噸清淤費20元計算,就可為下游節省清淤費用近260億元。
(6)水土保持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打壩淤地在中國西北地區得到快速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水利水保部門總結、示範和推廣,淤地壩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
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二十世紀50年代的試驗示範,60年代的推廣普及,70年代的發展建設和80年代以來以治溝骨幹工程為骨架、完善提高的壩系建設階段。
據調查統計,經過50多年的建設,黃土高原地區現有淤地壩11萬余座,淤成壩地450多萬畝,可攔蓄泥沙210億立方米。
主要分布在陝西(36816座)、山西(37820座)、甘肅(6630座)、內蒙(17819座)、寧夏(4936座)、青海(3877座)、河南(4147座)等七省(區),其中陝、晉、蒙三省區共有淤地壩9萬余座,占總數的82.5%。
G. 如何保持土壤不被沖刷
學術上稱為防止水土流失,主要採取的方式為:正斗昌
1、嚴格控制進行任何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有特殊情況必須建設的,應充分進行水土保持方案論證,切實採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發生和發展。
2、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佔用破壞,誰恢復補償」的原則,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補償制度。
3、科學規劃與合理利銷升用土地,全面推廣水土保持耕作技術。建設高標準的水土保持設施和高產穩產農田,同時改變順坡耕作、陡坡開荒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增施有機肥料,合理輪作,秸桿還田,提高土壤的抗蝕、抗沖能力。
(7)水土保持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態惡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態惡化程度的集中反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遠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耕地毀壞,使人們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威脅國家糧食安全。我國人均佔有耕地面積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舉扒盾突出,嚴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劇了這一矛盾。我國因水土流失而損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約100萬畝。北方土石山區、西南岩溶區和長江上游等地有相當比例的農田耕作層土壤已經流失殆盡,母質基岩裸露,徹底喪失了農業生產能力。
H. 水土保持設施
水土保持設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猜談晌能的一切設施的總稱。包侍橡括有水土保持植物、工程設施的地域外,還包括沒有水土保持植物、工程設施的穗鋒荒山、荒丘等。
I. 溝頭防護工程是指為防止徑流沖刷引起溝頭前進和坡面蠶蝕而採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圖為我國某
小題1:D 小題2:B 小題3:B J. 竹節溝是怎樣的,有圖片嗎 竹節溝是在山坡上沿等高線順自然地勢開挖水平竹節型蓄水溝,水土保持措施的一種。下圖是:果園坡改梯-修築竹節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