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線油塔哪裡最正宗,金線油塔的做法
金線油塔是陝西三原地區的傳統名貴小吃,在1997年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中,西安飯庄的「金線油塔」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因此最正宗的金線油塔在西安。
金線油塔的做法如下:
准備材料:中筋麵粉250克,豬板旅脊告油50克,五香粉少許,花椒粉少許,鹽少許,水130克。
1、加水加少許鹽和面,水需分三次加入麵粉中,第二次和第三次加水前要先把面團先醒五分鍾後再加,最終和成一個面團。
小竅門:
1、正宗的金線油塔在蒸制時是在油塔上要蓋一個油麵,蓋油麵出來的成品上不會有水蒸汽。
2、面團以軟為宜,但不能太軟,否則成品立型不穩;抹豬油要均勻;繞盤面絲時應輕緩用力,不使其斷掉。
3、熟後拍打用力適宜,以蓬鬆為度,不能使其散碎。
參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線油塔
⑵ 金線油塔怎麼做
味型蔥醬味咸香味
原料麵粉500克,豬板油200克,五香粉、精鹽、蔥段、甜面醬等。
製作1.調面。這是用少量的水將富強粉攪成絮,飢塵握搓成硬團,再點水調軟,用布蓋上盤5分鍾;
2.拉絲、盤形。把面團擀成三分厚的大方片,將撕去皮膜、兄正切碎的豬板油丁和拌勻了調料面的食鹽,均勻地抹在面片上,然後將面片捲起,切成長條塊,每條再擀成一分半厚了片,再切成細面絲,用手扯開,拉成細絲,捲起盤成圓塔形,即成油塔;
3.籠蒸。在籠蓖上鋪一層薄面片,將油塔有次序地擺好,上面再蓋一張薄面片,旺火上籠蒸約30分鍾熟。
上桌的金線油塔通常裝在盤子里,看起來像個小饅頭,用筷子提起塔尖抖一抖放到自己的碗里,瞬間就看到油塔變成一碗鬆散的金線,聞一下噴香撲鼻,吃到嘴裡鬆鬆軟軟,麵粉和豬油竟爛慶然這樣協調。
製作要領編輯1.面團以軟為宜,但不能太軟,否則立型不穩;
金線油塔
2.抹豬油要均勻;
3.繞盤面絲時應輕緩用力,不使其斷;
4.熟後拍打用力適宜,以蓬鬆為度,不能使其散碎
⑶ 油塔子的做法
材料:中筋麵粉250克、豬油亮鬧賣50克、五香粉少許、胡椒粉少許、鹽少許、水130克
1、加入250克麵粉,少許鹽,130克水,三次做一個面團。將面團喚醒5分鍾後加水,第二次和第三次加水,然後再次加入。
⑷ 油塔子的做法
所需材料:麵粉適量、發酵粉適量、羊油適量、食葯適量、花椒面適量
具體步驟:
1、首先用發酵粉水和好,發4-6個小時,發好後分成若干小團備用。
⑸ 麻辣金線油塔怎麼做
它的製法,在清代的《素食說略》中有詳細記載。據傳,是唐代做過丞相的段文昌家中的一位廚娘創制,後來傳入民間,並因為風味獨坦者旦特而受到歡迎,從此流傳開來。
1997年12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中,西安飯庄的「金線油塔」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其風味特點是:外形似縷縷金絲盤繞,入口松潤綿軟,油而不膩,營養豐富。食時如佐以酸性泡菜、甜面醬、蔥白節,配以杏仁甜漿,則更為清爽利口,別有風味。如今,「金線油塔」已作為高檔宴席點心,享譽四海。
編輯
金線油塔歷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當時,稱為「油塌」。相傳,唐代段文昌丞相家裡一老女僕擅長製作此品。據《清異錄》記載,唐穆宗時,宰相段文昌家裡有一號稱「膳祖」的老女僕擅長製作這種油塔,且技藝精湛。在40多年的時間里,她曾將此技藝傳授給100多名女婢。據說,得其真傳的只有9個女僕。西安民間傳說,真正能夠繼承段丞相家老女僕製作「油塌」技藝的,只有一人,足見其此製作技藝不易掌握。
後來,這種食品傳入市肆。唐天授年間,長安城裡就有這種「油塌」。《朝野僉載》說,當時有一位名叫張衡的官員,位至四品。武則天決定加一品,升他為三品官。一日退朝歸來,路過街市,忽覺香氣撲讓擾鼻,下馬一看,原來是剛出籠的熱「油塌」。張衡垂涎欲滴,便悄悄地買了一個在馬背上就食,被御史彈劾,因而丟了烏紗帽。可見這種「油塌」吸引力之大,已經到了「聞香下馬」的程度。
金線油塔
及至清代末葉,西安附近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三原縣,其縣城兩家油餅鋪「悅豐和」、「永豐亭」的店東彭占魁和楊丁海師傅,在繼承唐代「油塌」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他們嚴格選用白、細、綿、軟的上等麵粉和用糧食喂養的生豬板油及網油,使油餅層次增多,並改餅狀為塔狀,改烙為蒸,名稱也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油塔蒸好下籠食用時,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盤里,佐以蔥節、甜面醬等,別有風味。因而,招來八方來客,成為達官貴人、巨富商賈款待嘉賓的上乘美食。19世紀30年代,西安南院門第一市場福記飯館的馬振賢師傅得嫌檔其真傳,製作的「金線油塔」,馳名三秦。從那時起,直到50年代初,盡管飯館地址遷移到西大街迎祥觀巷口,並改名為「同福樓」,但金線油塔一直是「看家名點」,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每天接待酒席不斷。由於「油塔」供不應求,時有顧客事先來店「占號」預約。1979年,在陝西省飲食業風味食品展銷會上,金線油塔受到中外觀眾、客商的高度贊賞。
金線油塔經過千餘年的變化,製作技術更加考究。金線油塔,現已成為賓館、飯店招待外賓的上乘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