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土家族人長相特點是什麼
長相清秀、水靈、純朴。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名族,土家族人的長相跟漢族人的長相一樣,但是可以從他們的臉上看出他們的淳樸和憨厚,土家族是一個少數民族,跟外界的聯系非常的少,一般少數民族都是群居在一起,現在這個民族裡面的人不是很多,逐漸的在減少,土家族也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風俗。
在當地的女子出嫁的時候,要有哭嫁這一個說法,就是哭的越傷心,就越動聽,然後就會越感人,而且如果不會哭嫁的話,是會受到別人的嘲諷的,土家族的衣服服飾也非常的精美好看,衣服很有自己的特色。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張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縣,常德市的石門等縣。
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建始、巴東、恩施、利川等縣市,宜昌市的長陽、五峰兩縣;重慶市主要分布在渝東南的黔江、酉陽、石柱、秀山、彭水等區縣;貴州省主要分布在黔東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縣。
❷ 土家族的介紹
土家族的介紹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人口570.42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綉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
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2)湘西土家族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土家族飲食文化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
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
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餚,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
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❸ 苗族服飾簡介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❹ 土家族的人穿什麼衣服
一、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握賣絲頭帕。婦女穿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面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但是並沒有苗族那樣的銀頭飾、銀項圈。
二、服飾圖片
三、服飾特點
土家族服飾的結構款式以儉朴實用為原則,喜寬松,結構簡單,但是注重細節,喜寬松、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會綉上花紋 ,綉工精彩,色彩艷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土家族婦女穿的是無領滿襟衣。衣向左開襟。從上領到下擺到衣閉皮顫裙腳綉有一寸五寬的花邊,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條花邊,大花邊一寸五寬,小花邊有手指寬。袖大一尺二寸許,花邊寬窄與衣袖相同,褲大約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圍裙,俗稱「媽裙」,圍裙上為半圓形,下為三角形,轎敗從上半圓形及下腳也有一圈花邊,寬約一寸。圍裙胸前綉有花約五寸見方,圍帶即花帶均為五彩絲線織成,一般二尺長,兩頭分別留有三寸未織的花緩。
❺ 求土家族的風俗,還有服裝圖片!
住房多依山建築,一般是長方形,三間,中為堂屋。房屋建築材料,有的以木架屋,房頂蓋瓦;有的編竹為牆,茅草為頂。
飲食以玉米、小米、蕎子為主,喜吃酸菜和辣椒。
服飾:男子用青藍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纏頭,喜穿對襟短衫,多紐扣;婦女穿無領開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著八幅羅裙,裙上綉有花紋、圖案,有的穿褲,褲腳有兩三條花邊;老人著大襟衣。
婚俗獨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時間長,在離開娘家的前半個月就開始哭嫁,《哭嫁歌》的內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罵媒人等,多是訴說離別之情。有一人獨哭,有母親、姐妹同哭。
喪葬:行土葬。
節日有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趕年,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月大過二十九,月小過二十八。
禮儀與禁忌:土家族人有團結互助、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一家有事,大家幫忙。逢年過節到土家族人家裡作客,熱情的主人便會拿出幾個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兩面金黃開花的時候,幾吹幾拍,往裡面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區,主人將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糍粑就咬,這時主人就會重新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給客人吃,爾後接二連三地烤好、拍凈、蘸糖,遞給客人。如果不懂規矩,接過來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個沒糖的就別想再吃了,主人還認為你對土家族人不尊重。節日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扛鋤、穿蓑衣、擔空水桶進屋;不能用腳踏火坑及三腳架;在室內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婦坐在一條長凳上
❻ 土家族服飾特點
上衣布:
一、大襟,左開襟袖大而短,無領,滾邊,衣襟和袖口有兩道不同的青邊,但不鑲花邊。
二、銀鉤,這種衣為矮領,衣襟和袖口鑲寬青邊,袖口青邊後再加三條五色梅花邊,胸襟青邊則用綵線綉花。
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鑲16.5厘米寬邊,領高1.65厘米,鑲三條細邊。四、結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紅衣),這種衣長而大。女鞋較講究,除了鞋口滾邊挑「狗牙齒」外,鞋面多用青、蘭、粉紅綢子。鞋尖正面用五色絲線綉各種花草、蝴蝶、蜜蜂。
綉花鞋墊,是姑娘贈給意中人最珍貴的禮物哦。
(6)湘西土家族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用色彩綠、紅、黃或為黃、綠、紅,這種形同色異,不換形而換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單一連續的紋樣豐富起來,艷麗多姿,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精巧的服飾,可說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飾的珍品。
由於土家族歷史上漢化較早,傳統土家族服飾已經基本消失。由於表演的需要,現代的土家族服飾大多各自研製不同款式,種類非常繁多。有的地方不斷的借鑒貴州,湖南等地的苗族銀飾以及苗族服飾改良成土家族服飾。往往使人們經常把苗族服飾混淆進去。一般來說,土家族傳統銀飾沒有苗族銀飾的多,占不顯眼的部分。而且土家族服飾一般都以樸素見長。沒有苗族服飾的花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