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服飾上綉的花紋都有些什麼
古代服飾綉花很多。給您提供清代官服補服的圖文:
一品文官仙鶴補子
『貳』 清朝皇帝,皇子包括官員穿的衣服上綉的的圖案都是什麼
中國清朝時期,文武百官官服上綉的圖案叫做補子。文官和武官服裝上綉的補子是不一樣的,不同品級的官員服裝上綉的補子也是不一樣的。文官官服上綉的是飛禽補子,而武官官服綉的是走獸補子。下面就來具體看一下清朝皇帝、皇子以及文武官員服裝的補子情況。
六品文官官服補子綉的是鷺鷥,
六品武官官服補子綉的是彪;
七品文官官服補子綉的是鸂鶒,
七品武官官服補子綉的是犀牛;
八品文官官服補子綉的是練雀,
八品武官官服補子綉的是犀牛;
九品文官官服補子綉的是練雀,
九品武官官服補子綉的是海馬;
以上就是清朝皇帝、皇子以及文武百官官服上綉的補子的情況。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叄』 夏天你會選擇有刺綉圖案的服裝嗎
其實我覺得在夏天選擇有刺綉圖案的服裝還是挺不錯的,很多人可能會把刺綉和碎花混為一談,但實際上刺綉和碎花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刺綉只是有小面積的花紋,而碎花則是大面積,而且是重復的花紋。在夏天如果選擇一件有刺綉圖案的服裝,看上去也是特別的有朝氣,另外現在刺綉圖案服裝的款式也是比較的多,我們可以根據個人不同的穿搭風格來進行選擇。
另外有一些帶有刺綉圖案的服裝是屬於民族風的服飾,這種服裝一般在衣服的領口上面都會有蕾絲,而且整個領口也都是圓口。通常刺綉都是在袖口上,而且這種刺綉顯得會特別的抽象一點,衣服的主要材料也都是棉質的,所以在夏天的時候會特別的吸汗。當然我們在穿這種服裝的時候,那大家一定要配一條牛仔褲,這樣子會更加的漂亮一些。
『肆』 古代的規矩禮儀很多,男女衣服上面的刺綉有什麼講究嗎
古代的規矩禮儀很多,這其中就包括古時候男女衣服上面的刺綉也是很有講究的。綉女要根據人們身份的不同來設計不同的花案來綉。綉到人們的衣服上。在古時候人們衣服上的刺綉圖案也是人們身份不同的象徵。比如君王穿的是龍袍,刺綉的圖案就是飛翔在天的龍。人們穿衣顏色也有講究,在什麼樣的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包括現在都要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色系的衣服,以免和大家發生沖突。
在皇宮里,為了有人和身份高貴的人發生口角沖突,特地立下此規矩。人們進宮必須穿與之身份相對應的著裝進宮。以此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在皇宮中,除了紀律森嚴還有各種規矩需要遵循,因為是最高權力的人,是人們都想看一看的地方。所以皇宮裡面的人也會生活的非常遵循規矩。
『伍』 刺綉的簡介
刺綉 ,古代稱之為針綉,是用綉針引綵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綉運針,以綉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綉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綉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綉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綉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綉、粵綉、隴綉、湘綉、蜀綉,號稱「五大名綉」。此外還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麻綉和苗綉等,
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刺綉按照材料又可分為絲綉、羽毛綉和發綉。綉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明代刺綉中最著名的是顧綉。
刺綉在渭南世代相傳,遍及全市。花色品種達上百個。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門簾、鞋墊、床圍、針線包、荷包、動物玩具等,其內容多為花鳥蟲魚和風俗畫面,潼關一帶的婦女,將象徵富貴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綉於布馬鐙兩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稱「東府刺綉一絕」。隨著時代的變化,鄉品內容有所更新。同時一些傳統綉品已進入外貿市場。
百鳥裙,唐中宗安樂郡主擁有兩件百鳥裙,都是曠世珍品。就是用天然羽毛做成的衣服。羽毛綉不但能綉出山水花鳥,還能綉出各種日用品抱枕、羽毛綉地毯、羽毛綉服裝 。
水族馬尾綉:最古老的刺綉扮跡藝術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綉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刺綉的活化石,堪稱世界一絕,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馬尾綉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一古老的原始藝術的保護帶來了更好的機遇。 刺綉起源很早。黼黻絺綉之文,見於尚書。虞舜之時,已有刺綉。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刺綉。三國吳孫權使趙夫人綉山川地勢軍陣圖,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以法華經七卷,綉於尺絹之上,因刺綉聞名,見於前者著錄。自漢以來,刺綉逐漸成為閨中絕藝,有名刺綉家在美術史上也佔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會,人們用紋身、紋面來進行裝飾。自從有了麻布、毛紡織品、絲織品,有了衣服,人們就開始在衣服上刺綉圖騰等各式紋樣。據《尚書》記載,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在先秦文獻中有用硃砂塗染絲線,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綉朱紅的花紋的記載及所謂素衣朱綉、袞衣綉裳、黻衣綉裳之說。在當時既有綉畫並用,也有先綉紋形後填彩做法。
這些綉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有明確的幾何布局,大量運用了花草紋、鳥紋、龍紋、獸紋,並且浪漫地將動植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手法上寫實與旁鎮抽象並用,穿插蟠疊,刺綉形象細長清晰,留白較多,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刺綉廳啟並紋樣的重要特徵。
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綉,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綉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綉)綉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游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刺綉藝術之成就。漢代綉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綉品,更有助於了解漢代刺綉風格。從這些綉品看,漢綉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翱翔之鳳鳥、賓士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刺綉新採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綉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東晉到北朝的絲織物,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綉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綉全部綉出,成為滿地施綉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綉,與唐代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有不少唐綉佛像,如大英博物館藏有東方敦煌千佛洞發現之綉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對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關聯。此時刺綉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綉,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綉為主,並採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所用綉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刺綉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系,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刺綉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使用微細平綉之綉法,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之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綉獨特的風格。至於運用金銀線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之立體感,更可視為唐代刺綉的一項創新。
唐以前之綉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綉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綉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綉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綉,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綉之作風。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綉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系。
宋代刺綉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綉前需先有計劃,綉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綉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綉之特色。
元代綉品傳世極少,台灣雇故宮博物院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元人用絨稍粗,落針不密,不如宋綉之精工。元代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綉除了作一般的服飾點綴外,更多的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被用於製作佛像,經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達拉宮保存的元代《刺綉密集金剛像》為其代表,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山東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綉,除各種針法外,還發現了貼綾的作法。它是在一條裙帶上綉出梅花,花瓣是採用加貼綢料並加以綴綉的做法,富有立體感。 明代刺綉始於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綉傳家,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綉之真傳。摹綉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綉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綉,蓋所謂畫綉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綉。
顧綉針法,最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備之已成綉法,更加以變化而運用之,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線主要仍多數用平線,有時亦用捻線,絲細如發,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線種類之多,則非宋綉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綉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視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斗雞尾毛,薄金、頭發均可入綉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綉完成繪畫之製作,於世界染織史上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綉有極其巧妙精微之刺綉技術。
清代刺綉,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綉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制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綉作坊,照樣綉制,綉品極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綉,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綉,著名的有魯綉、粵綉、湘綉等、京綉、蘇綉、蜀綉等,各具地方特色。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綉,後又稱為「四大名綉」,其中蘇綉最負盛名。蘇綉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刺綉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刺綉針法的多種變化,綉工更為精細,綉線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鳥綉品,深受人們喜愛,享盛名的刺綉大家相繼而出,如丁佩、沈壽等。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蘇綉出現了創新作品。光緒年間,余覺之妻沈雲芝綉技精湛,聞名蘇州綉壇。沈氏30歲時,逢慈禧太後70壽辰,沈氏綉了「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因而改名沈壽。沈綉以新意運舊法,顯光弄色,參用寫實,將西畫肖神模擬的特點表現於刺綉之中,新創「模擬綉」,或稱「藝術綉」,針法多變,富立體感。
刺綉保存難度較大,正因如此,古代刺綉的價值遠超過其它收藏品。清代刺綉保存至今的大多數顏色脫落,變色,或者已經開始腐爛,現存的保存較好的刺綉為甘肅民間藏品《福祿壽》,市面上常見的清代刺綉大部分變色,綉工較粗,構圖簡單,但是《福祿壽》長260cm 寬110cm 至今保存完好,顏色鮮艷 ,綉工精細,人物栩栩如生,屬名家綉品,此藏品曾用於民國總統府過節或壽辰時的中堂。此類綉品極其少見,市場上僅此一件,其價值遠超過千萬,除了有較高收藏價值,還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代刺綉藝術家沈壽,不但綉藝高超,還分類整理歷代刺綉針法,繼承顧綉、蘇綉傳統技藝,並引用西方素描、油畫、攝影的表現方法,創造散針、旋針、以表現物體的明暗虛實。她綉制的義大利帝王肖像,在義大利都朗世界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會展出,獲世界榮譽最高級之卓越獎。
1911她在年天津開設自立女工傳習所,傳授綉藝,組辦女子師范學校傳習所,培養專業人才,晚年病中寫成《雪宧綉譜》,總結中國自唐宋畫綉、明代顧綉以及她的美術綉所刺綉針法,為中國刺綉藝術作出了卓越貢獻。
隨著蘇綉的發達與創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許多新的刺綉,如亂針綉、束綉、雙面綉、雙面異色綉、精微綉、彩錦綉等。另外還有許多邊疆少數民族的織綉,亦充分表現原始風格的自然美與拙樸之美。刺綉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廣及書畫之製作,漸乃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綉,多屬此類。時代最早者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綉工勻整,針線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法精髓,且均裱裝成冊軸卷,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
1958年,在中國長沙楚墓中出土了龍鳳圖案的刺綉品,這是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刺綉品,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刺綉實物之一。到了漢代,刺綉品的應用更加廣泛,出土的實物也較多。
明代刺綉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後產生號稱四大名綉的蘇綉、粵綉、湘綉、蜀綉。上海的露香園顧綉,就是當時最出名的刺綉。顧氏家族世襲相傳,善於刺綉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並得到朝廷的賞識。到了清代顧綉不僅震海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商人來上海,大量訂購顧派刺綉品,一時顧綉成為刺綉的通稱了。
中國古代的刺綉,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國際藝術品市場 上不走俏,價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開始有人專門收集。據市場分析家推論,要使刺綉品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新寵兒,還需收藏家們10年時間的努力。近兩年國內的一些藝術品拍賣會上,刺綉拍品,價格競現高攀,非常吸引買家競爭。
刺綉在國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外國人眼裡,刺綉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
2006年,揚州刺綉技藝被省政府批准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漢代,刺綉開始展露藝術之美。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又當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綉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手工刺綉製作也邁向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出土實物看,綉工精巧,圖案多樣,呈現繁美縟麗的景象,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傳統。
漢代王充《論衡》記有「齊郡世刺綉,恆女無不能」,足以說明當時刺綉技藝和生產的普及。因為刺綉工藝的成熟,漢代已經在無形中開始區分使用刺綉的人群等級和種類,刺綉雖然是在勞動中由勞動人民創作產生,但是絕大部分的勞動人民是享用不起高檔絲織刺綉品的。普通的勞動人民只能在生活中用簡單的刺綉工藝來點綴服飾鞋帽等實用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刺綉殘片,它們雖已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但出土時仍然精美絕倫,配色、針工都運用得恰到好處,讓我們這些現代的綉工們都汗顏。漢代的刺綉工藝在山東一帶也很發達,並早已成為民間婦女的普遍勞動。而四川成都的蜀綉在漢代也很精美。由此可見刺綉工藝在漢代就已經很普及了。 刺綉工藝發展到唐宋時期已有數十種針法,其風格也逐漸形成了各個地域的不同特色。刺綉已不單單是綉在服飾上,而是從服飾上的花花草草發展到了純欣賞性的刺綉畫、刺綉佛經、刺綉佛像等等。據傳武則天時,曾下令綉佛像四百餘幅,贈予寺院及鄰國,由此可見唐代綉佛像已非常盛行。
宋代是中國手工刺綉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無論產品質量均屬空前,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藝術綉方面,更堪稱絕後。宋代手工刺綉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綉院掌纂綉。徽宗年間又設綉畫專科,使綉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綉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手工刺綉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綉作。
朝廷的提倡,使原有的手工刺綉工藝顯著的有了幾個方面的提高:1、「平針綉」法富變化,鑽研發明出許多新針法; 2、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製鋼針和發細絲線; 3、結合書畫藝術,以名人作品為題材,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 元代刺綉的觀賞性製作雖遠不及宋代,但也繼承了宋代寫實的綉理風格。入主中原的元人,在全國各地廣設綉局和羅局,刺綉的審美和功用,越趨於美術化。佛教題材的出現,始自隋唐,主要圖案是寶相花。宋綉獨尚名人書畫,偶有佛像綉品。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否定儒家的首一地位,崇推出藏傳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風復興。
然而,各地綉局仍沿著宋人路子,刺綉名人書畫或花卉寫生,且工不如宋人。《清秘藏》中則道:「元人用線稍粗,落針不密,間用墨描眉目,不復宋人精工矣!」 明代是中國手工藝極度發達的時代,承繼宋代優良基礎的刺綉,順應時代熱烈風氣,繼續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層樓。
明代刺綉工藝也表現了多項特色:
一是用途方面,廣用流行社會各階層,製作無所不有,與後來的清代,成為中國歷史上刺綉流行風氣最盛的時期;
二是綉藝方面,一般實用綉作,品質普遍提高,材料改進精良,技巧嫻熟洗練,而且趨向迥異宋代的繁縟華麗的風尚;藝術綉作,承襲宋綉優秀傳統下,能夠推陳出新有新發明,特別是明代已經出現以刺綉專業的鳴世家族和個人如有名的「露香園」綉,為上海顧家所創,發明繪畫刺綉結合的「綉畫」作品風靡至清不歇;這種刺綉家紛然崛起廣受社會推崇的風氣,也以明末清初最盛。
三是衍生其它綉類方面,刺綉原本僅以絲線為材料,明代開始有人嘗試利用別的素材,於是有透綉、發綉、紙綉、貼絨綉、戳紗綉、平金綉等出現,大大擴張了刺綉藝術的范疇。
明代刺綉以灑線綉最為新穎突出。灑線綉用雙股捻線計數,按方孔紗的紗孔綉制,以幾何紋為主,或配以鋪絨主花。灑線綉是納線的前身,屬北方綉種,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後灑線綉蹙金龍百子戲女夾衣為例,它用三股線、絨線、捻線、包梗線、孔雀羽線、花夾線6種線、12種針法製成,是明代刺綉的精品。屬北方綉系的還有山東魯綉、衣線綉和輯線綉。
清代初中時期,國家繁榮,百姓生活安定,刺綉工藝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和提高,所綉物
像變化較大,富於很高的寫實性和裝飾效果;又由於它用色和諧和喜用金針及墊綉技法,故使綉品紋飾具有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傳神、獨具異彩、秀麗典雅、沉穩莊重的藝術效果。折射出設計者及使用者的巧思和品味,體現了清代刺綉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藝術價值。
清代刺綉,另有兩點值得視為突出成就:
一是地方性綉派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著名的除有「四大名綉」蘇綉、粵綉、蜀綉、湘綉,還有京綉、魯綉等,各自樹立自我特色,形成爭奇斗妍的局面。
二是晚清吸收日本繪畫長處,甚至融和西洋繪畫觀點入綉,江蘇蘇州沈壽首創的「模擬綉」,為傳統刺綉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解放後,人民生活剛剛穩定,物質和精神的追求僅僅滿足在最底的需求上,國家的發展趨勢以及國際的局勢都不容樂觀。時代精神與社會局勢,部分解決了溫飽地區的人民群眾沒有迫切的建設和發展的需求,文化藝術創作成了業餘生活的主要目標,大量的優秀刺綉作品應運而生,刺綉針法的運用與實踐上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刺綉技術的革新與成熟度又提高到了歷史以來又一個新的層面上。
雖然,解放初期的手工刺綉工藝到達一個新的歷史高點,但是,由於國家局勢與各種條件的限制,所有綉品的題材選擇基本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作品題材局限於描寫國家的建設、政治人物或者突出解放初期人民群眾政治生活與政治精神面貌的作品。
自1966年-1976年,刺綉又遭遇了十年文革運動,全國的經濟建設停止,刺綉行業也無例外的停止了前進的步伐,創新以及創作幾乎為零,其間少有新做問世,也還是與政治有關。
解放初期至文革結束,為刺綉的又一個歷史時期。這些少量存世的題材單一、技藝優秀的綉品,隨著時間的遷移,應該可以做為刺綉收藏的一個熱點,相信有著大幅度的價值提升空間,有刺綉收藏愛好的投資者機會適當可多加關注。
『陸』 古代人們會在衣服上綉制圖案,其中最常見的是什麼
其實,我國古人的服裝沒有什麼口袋,也不是所有東西都放在袖子里的,有時候塞進腰帶或掛一個荷包,也可能放在胸口的衣襟里,還有時背包裹出行。
臘梅:奇友,寒客、久客牡丹:賞客、花王、花中富貴者凌霄花:母愛金銀花:天真爛漫白色菊:真誠、真理、真實黃色菊:脆弱的紅色菊:愛情翠菊:追念向日葵:崇敬茉莉:和藹可親百日草。
分別紫丁香:初戀野丁香:謙遜白丁香:懷念紫藤:歡迎橄欖:和平黑桑:生死與共白桑:智慧藍色紫羅蘭:誠實磐龍纏爐 手打整理。
『柒』 古代的太監總管穿的衣服上可以綉什麼花紋
太監總管的衣服上的圖案是蟒。
蟒袍,又被稱為花衣,因袍上綉有蟒紋而得名。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雲: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趾)耳,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也就是說蟒袍就是少一個爪子的蟒為主圖案的衣服。
(7)適合衣服上刺綉的圖片擴展閱讀:
清代蟒袍
蟒袍是文武官員最常用的禮服,因袍上綉有蟒文而得名。
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趾)」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官民不得穿用。
若頒賜五爪(趾)」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趾)」為蟒的結論。其實不盡然。
因為人們在各個時期對蟒和龍的概念並不是固定的。龍不完全是五爪(趾)」,蟒也不完全是四爪(趾)」。
到了清代,盡管在名稱上將龍、蟒劃分得十分清楚,但在圖像的反映上往往是一致的。
地位高的官吏照樣可穿「五爪(趾)」之蟒」,而一些貴戚的到特賞也可穿著「四爪(趾)」之龍」。
至於,何時為龍,何時為蟒。主要在當時的社會等級制度比較嚴格,龍被視為帝王的化身,除帝後及貴戚外,其他人不得「僭用」,所以同樣是一件五爪(趾)」龍紋袍服,用於皇帝的可稱為龍袍,而用於普通官吏時,只能叫蟒袍。
在顏色上,只有皇族可用明黃、金黃及杏黃。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本圖為蟒袍展示圖。
女性蟒袍
男蟒袍主要以四爪龍為圖案,女蟒袍則多以龍或鳳為設計。
在古代,常以鳳代表貴婦、後妃的身份,所以宮裝以鳳凰、牡丹及其他花草紋樣為主要圖案。女蟒上飾鳳凰朝陽、鳳彩牡丹圖紋,為皇後、貴妃、貴婦及女將等穿用。
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紋樣:第一類為飾金龍九條,間以五色雲紋及福、壽紋,下幅飾八寶立水,領托前後正龍各一條,左右及交襟處飾行龍各一條,袖相接處飾行龍各二條。
綿、夾、裘根據季節而定。皇貴妃龍袍與此相同為黃色,貴妃及妃龍袍用金黃色,嬪龍袍為香色。
第二類為織綉五爪金攏八團,兩肩、前胸、後背飾正龍各一條。襟飾行龍四條。下幅飾八寶立水,其它與第一類龍袍相同。
第三類為下幅無紋樣,其它與第二類龍袍相同。
秦良玉蟒鳳袍
明代秦良玉錦袍也是蜀中今所見稀罕綉品。
一為秦良玉藍緞平金綉蟒袍,胸背襟袖均並金刺綉蟒紋,又間彩綉萬福、如意、雲紋、寶相花紋等;
一為黃緞秦良玉平金綉蟒鳳衫,除蟒紋,胸背又綉雙鳳,裙腳彩綉壽山福海,空白間綉彩雲。
服飾之用黃色在隋唐為皇帝所興,宋元以後赤黃、丹黃、淺黃更為皇朝所專用。秦良玉因召賜「太子太保誥封一品夫人」,故可服黃緞蟒鳳紋袍衫。原藏石柱縣大都督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蟒袍
『捌』 看清裙子上的刺綉就知道會火,動物元素的漢服有多美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服裝文化產業的不斷繁榮和發展,各種服裝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令人眼花繚亂。其中漢服作為我國傳統文化服裝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因為它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沉澱感,它使許多女孩加入到復興傳統文化的陣營中,甚至有些男孩也不例外。
不同的色彩組合仙鶴可以讓人增添不同的氣質和風格,而仙鶴是一個非常多才多藝的元素,將鯉魚的元素融入到漢服中,不僅可以寄託美好的期待,而且可以使整體形象更加生動,更加衰老,非常適合想讓自己更年輕的女孩。
『玖』 衣服上綉字誰能告訴我怎麼綉
方法:用防潮的紙粘在衣服上,在那個紙上打格,然後把衣服的裡面要秀的地方四周和布崩子一起,在用熨斗燙一下。然後就粘在一起可以了,看著反面秀正面。
(9)適合衣服上刺綉的圖片擴展閱讀:
綉十字綉的技巧:
方法一:1.勾邊可以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甚至可以走斜對角的方向。
2.應該如何走要根據圖案的設計。
3.背面的綉線千萬不要打結,綉圖時,最好能保持背面都是平行線,也就是|線。
方法二:1.開紿綉 找到綉布中心點,開始刺綉,一副作品中綉線交叉的方向應當一致;
2.橫向 橫向連續的情況下,先一直向右綉1/2針再返回。線的方向保持一致;
3.縱向 縱向連續的情況下,每一格綉成十字的模樣再向下綉,不可以偷懶,
4.收針 十字綉無論開紿還是結束時都不要將線打結,在背面將線頭空過去,相互壓住,注意不要讓線頭糾纏成一團。
5.勾邊 為了勾畫輪廓從而使作品更加鮮明,一般用2股線綉時用1股線,用3股線綉時用2股線勾邊。
具體針法圖片:
全針
『拾』 急求蕭薔聊齋3之梅女里穿的那件嫁衣的高清圖片,主要是衣服上刺綉的花紋和各種細節,當然有設計圖就最好了
這虛薯悔樣的可以差正嗎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