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國人們穿什麼服裝
《民國服制》規定:「男子禮服分為大禮服、黨禮服2種。
其中大禮服分書用、夜用2種,書用大禮服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禮服類似燕尾服,但後擺呈圓形,褲用西式長褲。羨梁
常禮服也分2種:一為西式,一為袍褂式,均為黑色,衣料採用國產絲、毛織品或棉、麻織品。
女子禮服則只有1款:上用長與膝齊的對襟長衫,下用長裙;衫裙均加綉飾。
穿著禮服出席喪禮時,男子要在左腕纏上黑紗,女子則在胸前綴以黑紗結。
(1)廣東中山穿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民國代表性服裝
1、中山裝
直立領,有清派腔四個貼袋,袋蓋倒山形筆蓋式,門襟五粒紐扣。這種服裝既是對西式服裝的模仿,吸收了西裝貼身、干練的優點,同時也加入了新的中國元素,如立領、貼袋、及五粒紐扣的設計增添了對稱、莊重的風格。
2、旗袍
旗袍局部被西化,在領答衫、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Ⅱ 以前有學問的先生會穿中山裝,為何現在穿這種衣服的人越來越少
以前有學問的先生會穿中山裝,為何現在穿這種衣服的人越來越少?因為現在不流行了。在正式場合,站在中山西服里,要扣好所有的扣子,包括扣環。避免為方便而打開鉸鏈一段時間,以免自己在眾人眼中被人看見余賀,有優雅嚴肅之感。如果你脖子粗或者不喜歡被綁,恐怕就得遠離中國傳統服飾,選擇山中改良版的服飾,或許這是更好的。
坐下後最好解開一兩個扣子,以免衣服扭曲.在非正式場合,在中國山上穿衣服的時候,要麼全扣,要麼根本不系。如前所述,北京保安隊的枯衡族長曼薩諾在正式場合打開了中豎敗派國山裝最上面的領子,比如,作為頒獎典禮,不太能體現中山西服的莊重與寧靜。事實上,如何在中國山裝的頂部打開鈕扣,不只曼薩諾一人,許多名星和成功人士都喜歡在頂部打開鈕扣。看起來很容易,非正式地做很好,如果和正式場合一樣,很難避免損失。中山服飾的弱點也很明顯,它讓穿著者顯得太老太嚴肅,但這也反映了它在東方的內在豐富文化。
!中山服裝本身的這些特點,也決定了穿它的人一定有什麼共同點的人沒有氣質!從上世紀50年代初(特別是1957年以後)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約30年的時間里,中國山裝在全國絕大多數地區(除了香港和澳門),幾乎是唯一的男式夾克。文革結束時,我還是一個小男孩,我和班上所有的男孩都穿著中山服,無一例外。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那麼中山的小朋友們看起來像「小大人」。
Ⅲ 為啥中國人不愛穿中山裝了
中山裝並非是孫中山發明,而是源自於日本的制服,屬於洋裝,孫中山先生將其改良作為當時同盟會的標准服裝,嚴格意義上並非中華傳統意義上的服裝。孫中山先生也不是很喜歡這件衣服,除了正式的場合以外,孫中山基本不穿這種衣服,這也是後來沒有流行的原因。
中山裝為什麼沒有流行到現在,一些專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1、做中山裝的裁縫越來越少,而且中山裝工序繁雜,如果像現代衣服一樣批量生產,很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品,這無疑增加了投資成本,西裝雖然也像是中山裝一樣繁雜,但在大趨勢的印象下,西裝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規模,市場很大,相比於市場較小的歷嘩中山裝,自然沒人肯在這上面下力了。
2、改革開放後,國人的眼光逐漸增加,中山裝是立領服裝,已經不太符合現在的國人審美習慣,服裝過意呆板,逐漸被淘汰,在當時還流傳著一首打油詩:不管多大官,都穿夾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褲(指孕婦),不管老和少,都戴導演帽,不管孫和爺,都穿旅遊鞋。
3、中山裝不易作為常服穿著,像是西裝一樣,需要精細的大理,而且對人的體形要求較高,需要人身材寬大,才能撐起中山裝,那個年代物質匱乏,人們普遍較瘦,穿著起來不是很美觀,更不舒適,不如夾克衫能夠遮掩身材,所以人們就漸漸忽略了中山裝。
中山裝推廣來源於孫中山,孫中山去世後,這種衣服就有了濃郁的政治色彩和符號象徵意義,國民黨的《文官制服禮服條例》規定,制服就是中山裝,而且定義為法定製服,內部的政治要員統一要穿正制服,南京市政府也規定了職員都要穿中山裝。
直到1936年,蔣介石下令全體公務員都要處穿中山裝,而且在學校推廣,要求學生都州頌要穿中山裝肢跡行,中山裝的推廣並非是時尚潮流的推廣,而是屬於國家意志與權力的附加,在這同時,自下而上開始效仿,商人以愛國革命為中山裝宣傳,知識分子爭相穿著,中山裝走向了大眾。
中山裝被現代人逐漸遺忘,作為政治符號的服裝沒能成為常服也是情理之中,它的出現也只有百年。中華民族的強盛是來自於內心的強盛,而不是服裝,老祖宗傳下來的是仁義禮智信,恭良溫儉讓,更不是服裝,這才是真正的民族魂。
Ⅳ 建國初期人們穿什麼衣服
中山裝、軍便裝、人民裝、連衣裙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4)廣東中山穿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西當代和現代服飾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是:服飾款式不斷翻新,追求品牌,高速淘汰,從而給經濟資源帶來巨大的浪費。這同反對奢靡浪費的伊斯蘭服飾倫理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翻閱近二十年來中西各國時裝雜志,我們很容易發現,許多服裝款式的平均壽命只有三至六個月,甚至更短。僅以裙子的款式為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中庸裙」、「密實裙」、「密摺把裙裝」、「開裙」、「層疊裙裝」、古典式裙裝」相繼問世。
許多服裝設計師每年都要推出許多新的服裝款式,在不斷地人為地刺激服裝款式高消費的同時也不斷地刺激人們的其他慾望。
Ⅳ 民國時期男人穿的什麼衣服
民國時期男人穿中山裝。
中山裝(Chinese tunic suit)是孫中山先生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綜合了日式學生服裝(詰襟服)與中式服裝的特點 ,設計出的一種立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被世人稱為中山裝。
1929年4月,中山裝經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為法定製服。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山裝成為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裝。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國家領導人在出席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將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
(5)廣東中山穿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山裝起源
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到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
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
Ⅵ 西服和中山服有什麼區別
西服領口很大,鑒於領口較大,人們通常用襯衣加領帶或者蝴蝶結的形式來和它搭配,它上面的口袋基本上是以暗裝為主,扣子的形式分為單排扣和雙排扣。一般情況下,最下面的那顆扣子最好別扣,那將會顯得人很呆板。它的顏色錯綜復雜。
Ⅶ 廣東中山三月份的天氣怎麼樣需要穿厚衣服嗎
廣物敏東中山15天天氣預報:
3月份平均高溫:21℃,平均低溫:15℃。建議穿薄型套裝哪拆等罩緩枝服裝。
Ⅷ 中山裝裡面穿什麼衣服最合適
襯衫。
日常生活中,中山裝對內衣並沒有特別的要求。但是在正式的場合下,一般要求內襯又領長袖襯衫,內衣的顏色應該與中山裝形成大色差對應,並且中山裝和襯衣都應該扣齊所有的衣扣,才會顯得莊重有儀。
作為常式禮服,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園後登,領角要做成窩勢,前胸處要有胖勢,絲縷要直,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精製的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簡制的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
(8)廣東中山穿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中山裝色彩搭配
改良後的中山裝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灰色、藍色外,還有駝色、白色、米黃色、黑色、灰綠色等。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頗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影可以鮮明活潑些。如果不是特別正式的場合,可以隨意些,中山裝可以搭配亮色的襯衫,如白色的襯衫。襯衫領要外露一些白色,但不宜露得太多。
白色中山裝最好搭配休閑褲,立領的黑色、煙灰色、深藍色、咖啡色、卡其色中山裝,都較莊重,配大方的大頭皮鞋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