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官職衣服上圖案的意思
1、文官:
一品文官補子:仙鶴。仙鶴美麗超逸,高雅聖潔,而且長壽,可達六七十歲,在古代成為仙風道骨和長壽的象徵。在吉祥鳥中,仙鶴地位僅次於鳳凰而居第二。鳳凰象徵皇後,而仙鶴則官居一品。
二品文官補子:錦雞。錦雞亦稱「金雞」、「玉雞」、「碧雞」,是吉祥的象徵。錦雞有一呼百應的王者風范。其羽毛色彩艷麗,傳說還能驅鬼避邪。
三品文官補子:孔雀。孔雀不僅羽毛美麗,而且有品性。在古人看來,孔雀是一種大德大賢、具有文明品質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貴的象徵。
四品文官補子:鴛鴦。鴛鴦作為官員的補子,是取其羽毛上聳,象徵堅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業業。
五品文官補子:白鷳。白鷳鳥的形象作為五品官員補子,取其行止閑雅,為官不急不躁,並且吉祥忠誠。
六品文官補子:鷺鷥。鷺鷥亦稱白鳥,陸機《詩疏》雲:「鷺,水鳥也,好而潔白,故謂之白鳥。」鷺鷥是吉祥之鳥。
七品文官補子:鸂鶒。鸂鶒又稱紫鴛鴦,是一種吉祥的瑞鳥。作為官員的補子,寓意百官要造福百姓。
八品文官補子:鵪鶉。鵪鶉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諧音,因此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樂業」的象徵意義。
九品文官補子:藍雀。藍雀亦稱練鵲、綬帶鳥。綬帶是古代帝王、百官禮服的佩飾。因此各種綬帶成為權力和富貴的象徵。
2、武官:
一品武官補子:麒麟。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以麒麟為一品武官的官階形象,既象徵仁厚祥瑞,又象徵「武備而不為害」的形象。
二品武官補子:狻猊。狻猊是一種像獅子的神獸。作為武官補子當是取其勇猛之意。
三品武官補子:豹。在古代神獸排名中,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作為武官補子亦是取其勇猛之意。
四品武官補子:虎。老虎為百獸之王,有王者之氣。老虎威武勇猛,古來頗受將帥崇拜。
五品武官補子:熊。作為武官補子的形象,取其陽剛之意。
六品武官補子:彪。在古人眼中,彪是一種兇悍殘暴的動物。作為武官補子形象,是取其對敵兇狠殘暴之意。
七品武官補子:犀牛。用犀牛做武官補子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八品武官補子:補子同七品武官。
九品武官補子:海馬。古代對最下層的軍官要求頗高,既能指揮步兵陸戰,又可指揮海軍水戰,因此以海馬作為補子。不過這個海馬可不是動物的海馬,而是一種能在陸地行走,又能在海上飛馳的神獸。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獬豸乃神獸,專司辨別忠奸。
(1)御袍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清代官員的朝服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又分為文官、武官兩種。清代官服補子大體與明朝官服補子類似。不過清朝文官補服上的禽鳥與明朝最大區別是清朝文官補子上的禽鳥只有一隻,而明朝文官補子上的禽鳥則是兩只,明朝和清朝武官補子則都只有一個走獸。
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⑵ 關於清朝太監的服飾
太監的稱謂與服飾是清代宮廷中的制度。太監所穿戴是有等級之分的,不同身分的人的穿著亦不相同。一般來說,賞有太監頂戴的稱為老爺;無頂戴的稱為師傅。太監頭目,都收徒弟。下班後,捧洗漱具、拿扇、持麈尾,都由徒弟所為。大小太監,夏日皆穿葛布箭衣,系白玉鉤黑帶。
清朝太監總管衣服上的圖案不是龍,是蟒。蟒袍,又被稱為花衣,因袍上綉有蟒紋而得名。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雲: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趾)耳,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也就是說蟒袍就是少一個爪子的蟒為主圖案的衣服。
(2)御袍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龍袍、蟒袍下端斜向排列的線條稱「水腳」。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為「江牙海水」。海水有立水、平水之分。立水指袍服最下擺條狀斜紋所組成的潮浪;平水指在江牙下面鱗狀的海波。海水意即海潮,潮與朝同音,故成為官服之專用紋飾。
江牙,又稱江芽、姜芽,即山頭疊,似姜之芽,除表示吉祥綿續之外,還寓有國土永固之意。蟒袍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
蟒是裝飾性極強的服裝,它繼承了中國歷代服飾追求意境美,體現精神意蘊美的傳統,即以服裝來裝飾人體。其長袍闊袖的服裝造型,具有莊重感;華美的裝飾圖案,賦於象徵意義。
蟒的另一大特點是可舞性強,它擺脫了自然生活形態,不束腰,服裝可任意擺動以表示人物情緒(玉帶掛在衣上,僅起裝飾作用);它借用誇張後形成的水袖,豐富表演動作,傳達人物感情。
⑶ 日本天皇所穿的衣服,到底有什麼講究
日本天皇所穿的衣服講究非常的多,他是模仿中國唐朝時候的龍袍,天皇穿著帶有皇權的衣袍,而皇後則穿十二單,首先日本天皇穿的衣服叫做黃櫨染御袍,它的顏色不是金黃色,雖然和我國古代皇帝的顏色很相似,但是其實是介於赤黃和褐色之間,由特殊的黃櫨和蘇木染制,在平安時代的時候,日本的天皇規定,只有天皇才可以穿這種顏色的衣服,而這一原則,也是模仿中國的唐朝。
在日本古代的時候,他們不僅款式模仿唐朝的,服裝在花紋上面也是相差無幾,尤其是日本初代天皇,他的衣服上還保留著黃袍上面龍的圖騰,除此以外,還有一些火,虎,猿的圖騰,之前天皇頭戴的是一些由黃金,珍珠珊瑚等珍貴材料製作的帽子,但是到江戶時代以後,就變成了非常簡單的櫻冠。雖然看似簡單,但是穿起來也非常的復雜,每一件都得十分小心,重量還很重,大概需要半小時左右才能完成 。
⑷ 蟒袍與龍袍什麼區別
1、穿著的人不同
蟒袍:將相等高貴身份的人所通用的禮服。婦女受有封誥的﹐也可以穿。
龍袍:皇帝的朝服,上面綉著龍形圖案,又稱龍袞。因袍上綉龍形圖案脊段,故名。
2、特點不同
蟒袍:蟒是裝飾性極強的服裝,它繼承了中國歷代服飾追求意境美,體現精神意蘊美的傳統,即以服裝來裝飾人體。其長袍闊袖的服裝造型,具有莊重感;華美的裝飾圖案,賦於象徵意義。
蟒的另一大特點是可舞性強,它擺脫了自然生活形態,不束腰,服裝可任意擺動以表示人物情緒(玉帶掛在衣上,僅起裝櫻戚譽飾作用);它借用誇張後形成的水袖,豐富表演動作,傳達人物感情。仔肢
龍袍:特點是圓領(清朝為圓領)、右衽、黃色,硃色和紫色。
龍袍
3、歷史發展不同
蟒袍: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龍袍: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此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
⑸ 韓國歷史上皇家男性服裝,都是什麼樣子的呢
這些小小冊子是我在2013年參觀昌德宮時買的;這是我第一次去韓國。每套都有幾幅國王和王後的肖像,並詳細說明了他們所處的悔嘩敗衣櫥。我基本上只是照搬書中的描述,盡管我確實翻譯了一些不同的詞,以使它們(在我看來)更准確。用粗體字寫蘆櫻下的是我自己的補充和想法。
這可能是紅蓮雍坡的前身,其紅色貢蓮雍坡的描述幾乎相同。雖然他的一些繼任者可能也利用了這一服裝,因為泰jo國王的肖像是臨真戰爭/豐臣秀吉入侵後唯一倖存的肖像,但這不能確定。碧顫在現代媒體上,太子的穿著幾乎完全一樣,盡管這是否是歷史上的慣例我不知道。
⑹ 太監穿的是什麼袍子啊
太監總管的衣服上的圖案是蟒。
蟒袍,又被稱為花衣,因袍上綉有蟒紋而得名。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雲: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趾)耳,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也就是說蟒袍就是少一個爪子的蟒為主圖案的衣服。
(6)御袍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清代蟒袍
蟒袍是文武官員最常用的禮服,因袍上綉有拿改橘蟒文而得名。
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趾)」及《大清會消團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官民不得穿用。
若頒賜五爪(趾)」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趾)」為蟒的結論。其實不盡然。
因為人們在各個時期對蟒和龍的概念並不是固定的。龍不完全是五爪(趾)」,蟒也不完全是四爪(趾)」。
到了清代,盡管在名稱上將龍、蟒劃分得十分清楚,但在圖像的反映上往往是一致的。
地位高的官吏照樣可穿「五爪(趾)」之蟒」,而一些貴戚的到特賞也可穿著「四爪(趾)」之龍」。
至於,何時為龍,何時為蟒。主要在當時的社會等級制度比較嚴格,龍被視為帝王的化身,除帝後及貴戚外,其他人不得「僭用」,所以同樣是一件五爪(趾)」龍紋袍服,用於皇帝的可稱為龍袍,而用於普通官吏時,只能叫蟒袍。
在顏色上,只有皇族可用明黃、金黃及杏黃。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本圖為蟒袍展示圖。
女性蟒袍
男蟒袍主要以四爪龍為圖案,女蟒袍則多以龍或鳳為設計。
在古代,常以鳳代表貴婦、後妃的身份,所以宮裝以鳳凰、牡丹及其他花草紋樣為主要圖案。女蟒上飾鳳凰朝陽、鳳彩牡丹圖紋,為皇後、貴妃、貴婦及女將等穿用。
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紋樣:第一類為飾金龍九條,間以五色雲紋及福、壽紋,下幅飾八寶立水,領托前後正龍各一條,左右及交襟處飾行龍各一條,袖相接處飾行龍各二條。
綿、夾、裘根據季節而定。皇貴妃龍袍與此相同為黃色,貴妃及妃龍袍用金黃色,嬪龍袍為香色。
第二類為織綉五爪金攏八團,兩肩、前胸、後背飾正龍各一條。襟飾行龍四條。下幅飾八寶立水,其它與第一類龍袍相同。
第三類為下幅無紋樣,其它與第二類龍袍相同。
秦良玉蟒鳳袍
明代秦良玉錦袍也是蜀中今所見稀殲耐罕綉品。
一為秦良玉藍緞平金綉蟒袍,胸背襟袖均並金刺綉蟒紋,又間彩綉萬福、如意、雲紋、寶相花紋等;
一為黃緞秦良玉平金綉蟒鳳衫,除蟒紋,胸背又綉雙鳳,裙腳彩綉壽山福海,空白間綉彩雲。
服飾之用黃色在隋唐為皇帝所興,宋元以後赤黃、丹黃、淺黃更為皇朝所專用。秦良玉因召賜「太子太保誥封一品夫人」,故可服黃緞蟒鳳紋袍衫。原藏石柱縣大都督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蟒袍
⑺ 明朝錦衣衛的衣服是什麼樣子,有什麼特點呢
在影視劇裡面,錦衣衛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類人,他們身穿飛魚服,腰佩綉春刀,還有各種奇形怪狀的武器,武藝高強能飛檐走壁,這就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錦衣衛衣著華麗,處處凸顯著自己身份的不同,那麼真實歷史上,明朝的錦衣衛是否就是這樣的穿戴呢?影視劇裡面與歷史到底有哪些的不同呢?
在明朝周邊的這些國家裡面,幾乎都有錦衣衛的探子,在明朝的各個省市裡面,也都有大量錦衣衛的探子,這些人共同構成了錦衣衛龐大的情報網,成為皇帝最為可靠的耳目。這些人往往也都是世襲下來的,很多人一生下來就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與在京城裡面的兄弟們相比,他們的日子就太苦了些,四處奔波,待遇也不好,還時常冒著生命危險做事,還有一些人則是常常受到上官壓迫。
這樣的人他們就沒有什麼正常官服,往往都是靠著令牌這些代表自己身份的東西來行事,畢竟他們處在復雜的環境裡面,錦衣衛的官服太過扎眼,隨意穿戴就會給自己惹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有的時候一個看起來衣著不堪的人,他就有可能是錦衣衛,這些人往往都有著正常的行當,來藉此打著掩護,因此他們的服飾就太多了,什麼樣行當的服裝都可能會有。
⑻ 夏商周 的皇帝服裝的特點
中國約在距今5000年前進入父系氏族社會,農業成為主要的社會勞動,手工業逐漸與農業分離而出現剩餘商品的交換,形成私有制。夏商周三代就是此文化背景中的朝代,當時奴隸主階級主要藉由「禮」來穩定內部秩序、維護奴隸制度的統治,服飾文化是「禮」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服飾被賦予強烈的階級內容。奴隸主把服飾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服飾被當作「昭名份、辨等威」的工具,所以各朝對服飾資源的生產、管理、分配、使用都極為重視。我國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於三皇五帝。夏商周時期是中國服飾史由原始社會以巫術象徵過渡到以政治倫理為基礎的王權象徵的重要歷史時期。在奴隸社會中,由於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根本對立,奴隸並賀遲主階級不僅壟斷了服飾資源,而且為了穩定奴隸主階級內部的秩序,規定了等級制度和相應的章服制度。奴隸制國家的最高統帥稱為「天子」,奴隸社會的章服制度便是以「天子」的冕服為中心,這種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發展和逐漸完備的。根據古典的記載,夏、商兩代已有冕服,周代冕服則在繼承夏、商制度下變革發展拍晌,影響後世各朝的章服制度。
帝王冕服各部分名稱說明圖
服裝制度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范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男子禮服冕服:是禮服中最尊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帶、舄(禮鞋)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黑色)衣、纁(黃赤色)裳、冕冠,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冕冠上則有旒。天子在舉行各種祭祀時,要根據典禮的輕重,分別穿六種不同格式的冕服,總稱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十二章紋冕服,戴十二旒冕冠,冕服上的章紋數與冕冠上的旒數是相應的。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稱為「舄」。十二章紋中,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用繪。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用綉。所有章紋均有取義: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龍,取其應變;華蟲(一種雉鳥),取其華麗;宗彝,一種祭祀禮器,後來在其中畫上一虎、一長尾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終追遠;藻,取其潔凈;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斧形),取其決斷;黻(作「亞」字形),取其明辨。只有皇帝能用十二章,公爵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下遞減,這就當時祭服制度的基本內容。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女子禮服禕衣:為王後從王祭先王的奉祭服。褕翟:為王後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從夫助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雉鳥)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闕翟:為王後從天子祭群小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鞠衣:為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候之妻從夫祭宗廟的祭服。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後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君祭宗廟的祭服。祿衣:為王後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一般服飾玄端: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為國家的法服,天子平時燕居之服,諸侯祭宗廟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朝、叩見父母也穿這種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長都正2.2尺,正幅正裁,玄色,無紋飾,以其端正,故名為玄端。深衣:一般用白布製作,深衣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起的長衣服,但儒家學者為了繼承上代傳統觀念,按規矩在裁剪時仍把上衣與下裳分開來裁,然後又逢接成長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袍:袍也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起的長衣服,但有夾層,夾層里裝有禦寒的棉絮,袍是一種生活便裝,軍隊戰士也穿袍。襦:是袍式之短者,如果是質料很粗陋之襦衣,則稱為「褐」,是勞動人民的服裝。絕李軍戎服商周時期的軍隊已用銅盔和革甲等作為防身的裝備,目前考古發現的有商代銅盔、周代青銅盔和青銅胸甲。穿甲的戰士稱甲士,甲衣外面還可以再披裹各種顏色的外衣,稱為衷甲。由各種鮮明顏色的衣甲與旗幟,組成威嚴的軍陣;色彩不但能助振軍威、激勵鬥志,而且也便於識別兵種及官兵的身分,有利於軍事指揮。此外,商周時的銅盔頂端往往留有插羽毛的銅管,古時往往插鶡鳥的羽毛來象徵勇猛,因為鶡鳥兇猛好鬥,至死不怯。
服飾遺跡
夏代紡織遺跡在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晚期遺址中曾發現過一個被人工半切割過的蠶繭,之後又在另一新石器遺址發現一塊染成朱紅色的麻布,可知夏代已用絲綢、麻布做衣料,至於夏代服裝款式,目前尚未發現形象資料。商代紡織遺跡由商代出土的紡織資料中可以發現已有回紋綺、雷紋綺的花紋的紡織品,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織花絲綢文物標本。周代紡織遺跡西周的高級服裝材料,已用織錦和刺綉。出土的織錦殘片,經線、緯線都已相當細密,並由多種色彩顯現花紋。錦的價格貴重如金,故錦字從帛從金,織錦和一般絹綢價格相差了15倍。著裝人物資料商代奴隸主貴族的男士服裝領形,至少有交領、圓領、大翻領等多種形式。袖子一般均為窄袖形。衣長一般齊膝上下,下身有褲子或脛衣,腳履多圓頭式。商代奴隸主貴族戴的帽子,有帽箍和加捲筒形裝飾的帽箍,另外還有一種羽狀高冠,在戰爭場合則戴青銅胄,胄頂上有銅管可以插飾羽毛。商代婦女服裝目前資料不多,北京故宮有一件玉人佩,玉人的身部已做變形處理,故無法看出服裝款式。但頭部非常寫實,頭上戴帽箍,頭發往後梳,並在頭頂兩側梳發髻,其餘鬢發自然下垂。這種ㄚ字形的發髻,自商周以後,一直都是未成年男女的發式。周代著裝人物資料西周的冠帽已較商代復雜多樣,造型華麗。至於服裝款式,目前見到的以右衽,窄袖,長至腳踝,腰系束帶的為多,也有長與坐齊的。因為形象資料發現的不多,難以做概括性的論述。
夏商飾品
首飾佩飾是商周服飾藝術的精華,我國在原始社會就有材質高貴、形式華美的首飾佩飾,除實用美化的目的外,已滲透著特定的精神內涵。商周時期隨著階級的分化,首飾佩飾除賦予宗教性的內涵之外,更賦予了階級的內涵。當時的首飾佩飾,有骨、角、玉、蚌、金、銅等各種製品,其中以玉製品最為突出。周代奴隸主以玉衡量人的品德,所謂「君子比德於玉」,玉就成為奴隸主貴族道德人格的象徵。1.發飾笄,我國在新石器時代就用笄來固定發髻,笄的用途除了固定發髻外,也用來固定冠帽,古時的帽大可以戴住頭部,但冠小隻能戴住發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左右兩側插進發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叫做「衡笄」。從周代起,女子年滿15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到了20歲還沒有嫁人,也要舉行笄禮。男子到了20歲,舉行的成年之禮,則是冠禮。梳,梳的形式到商周之時已很注意美觀,商代梳的基本特點是梳背呈長方形,州代梳背則向弧形變化。2.冠飾冠飾據推測是垂掛於帽子後面的一種護頸飾品。3.耳飾商周時期的耳飾有玦、瑱、璫、環等。玦,除了圓環形帶缺縫的形式外,也有將圓形轉化成橢圓形或圓柱狀的。瑱,是一種垂飾,從祭服冠帽左右兩方的衡笄用絲線垂掛於兩旁正當耳孔之處。璫,是直接穿掛於耳上的耳飾。4.頸飾5.臂飾6.佩璜佩璜是一種玩賞性的佩玉,與禮器上的璜無關,商代佩璜已由素麵無紋演變為人紋璜、鳥紋璜、魚形璜、獸紋璜等等。7.其它玉佩有象紋佩、牛紋佩、兔紋佩、龜紋佩、鹿紋佩、鳥紋佩等等,形式變化較自由。8.扳指是射箭時戴在右手大拇指上拉弦的工具,用來保護手指
⑼ 歷史上真實的清朝宮廷服飾是什麼樣的
服飾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對服飾都有一定的要求。
不但如此,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都對服飾有著不一樣的規定。我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稱號,自夏、商起,開始出現了冠服制度,到西周時,已基本完善了。但是,到了清朝入關之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便制定了官民服飾制度、服色制度,從而,導致漢族傳統冠服制度徹底消亡。
此外,清代龍袍款式為圓領、面朝、左右敞口、袖尾直袍,長袍只能供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使用。
據文獻記載,女皇的龍袍裝飾有兩種,北京故宮藏有三類器物,均為石藍色:
第一類器物飾有八組五爪龍,肩上各一組,胸背各一組,前後各兩組,下面飾有八寶、壽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紋的圖案,袖端各兩條行龍及水浪紋圖案;
第二類器物只飾五爪金龍八團的圖案,下半部分和袖口沒有花紋;
第三類飾五爪金龍八團,下面有水浪江涯、壽山、立水紋。
只有五爪金龍八團的裝飾,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和龍袍與此種款式是一樣的。而妃嬪們穿的龍袍,每肩有一條前後龍,翻領變成四條龍。
⑽ 清朝末期後宮服飾圖片及等級 需要圖片
1、清代皇後朝服朝褂:清代皇後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皇後(《清代皇後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