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能告訴我國56個民族名稱圖片及資料,謝謝
我國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大部分是漢族。其它少數民族有:阿昌族、白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鮮族、達斡爾族、傣族、德昂族、侗族、東鄉族、獨龍族、鄂倫春族 、俄羅斯族、鄂溫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薩克族、赫哲族、回族、基諾族、京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傈僳族、珞巴族、滿族、毛南族、門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納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錫伯族 、瑤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壯族表1-1 全國各少數民族人口及地區分布(1990)年◆
民族 人口(萬人) 聚居區面積(萬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地區(占民族人口的比例%)
壯族 1548.96 15.47 廣西91.4,雲南6.5
滿族 982.12 1.22 遼寧50.4,河北17.6,黑龍江12.1,吉林1.07,內蒙古4.6
回族 860.29 10.22 寧夏17.7,甘肅12.7,河南10.1,新疆7.9,青海7.4
苗族 739.80 7.00 貴州50,湖南21,雲南12.1,四川7.2,廣西5.7
維吾爾族 721.44 121.80 新疆99.7
彝族 657.22 14.75 雲南61.7,四川27.1,貴州10.8
土家族 570.42 1.42 湖南31.5,湖北31,四川18.9,貴州10.8
蒙古族 480.68 147.00 內蒙古70.2,遼寧12.2,新疆3.4,吉林3.2,黑龍江2.9
藏族 459.33 200.00 西藏45.6,四川23.7,青海19.8,甘肅8,雲南2.4
布依族 254.51 4.00 貴州94.4,雲南1.3
侗族 251.40 2.14 貴州56,湖南30,廣西11.4
瑤族 213.40 7.50 廣西62.1,湖南21.5,雲南8.1,廣東6.3
朝鮮族 192.06 6.27 吉林61.5,黑龍江23.6,湖南7.2
白族 159.48 1.96 雲南84,貴州7.6,湖南7.2
哈尼族 125.39 3.00 雲南99.5
哈薩克族 111.17 47.00 新疆99.6
黎族 111.09 1.50 海南91.8,貴州7.2
傣族 102.51 2.36 雲南99
畲族 63.04 0.19 福建54.9,浙江27.4,江西12.1,廣西4.2
傈僳族 57.94 1.49 雲南96.9,四川2.8
拉祜族 41.15 0.71 雲南99.2
東鄉族 37.39 0.15 甘肅83.3,新疆15.1
佤族 35.20 0.75 雲南98.8
水族 34.60 0.50 貴州93.2,廣西3.7,雲南2.2
納西族 27.80 1.28 雲南95.6
土族 19.16 0.53 青海85,甘肅11
羌族 19.80 0.98 四川99
錫伯族 17.28 0.79 遼寧69.5,新疆19.1
仫佬族 15.93 0.12 廣西97.9
柯爾克孜族 14.15 8.14 新疆99
達斡爾族 12.14 2.26 內蒙古59,黑龍江35
景頗族 11.92 0.35 雲南99.2
撒拉族 8.77 0.24 青海87.8,甘肅7.7
布朗族 8.23 0.22 雲南99.4
毛南族 7.20 0.06 廣西98.3
仡佬族 43.80 0.49 貴州98.3
塔吉克族 3.35 3.20 新疆99.9
普米族 2.97 ▲ 雲南98.8
阿昌族 2.77 ▲ 雲南99.7
怒族 2.71 0.61 雲南98
鄂溫克族 2.63 1.87 內蒙古88.8 黑龍江9.8
京族 1.90 ▲ 廣西86.8,貴州5.4
基諾族 1.80 ▲ 雲南99
德昂族 1.55 ▲ 雲南99.6
烏孜別克族 1.45 ▲ 新疆99.7
俄羅斯族 1.35 ▲ 新疆59.8,內蒙古32.4
裕固族 1.23 2.00 甘肅96
保安族 1.22 ▲ 甘肅90.6,青海5
門巴族 0.75 0.75 西藏99.1
鄂倫春族 0.70 4.68 黑龍江51.5,內蒙古44.5
獨龍族 0.58 0.24 雲南95.1
塔塔爾族 0.49 ▲ 新疆98.8
赫哲族 0.42 ▲ 黑龍江88.3
高山族 0.29 ▲ 福建17.9,河北8.4(不包括台灣省人數)
珞巴族 0.23 6.19 西藏96
㈡ 五十六個民族圖片和名稱
現今的中華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
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實現平等權利,組織力量對民族名稱與族群進行辨別。這項工作,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家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民族識別的順利進行,為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據,打下了基礎。
分布區域:
中國歷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而民族的分布特點則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是偉大祖國多民族的縮影。據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統計,全國有56個民族。其中雲南僅少數民族就有25種(每種少數民族均超過5000人),雲南各民族總人口378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250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3。其分布地區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3以上。
㈢ 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分別哪些 必須帶圖片的 有木有啊
55個少數民族名單
壯族 毛南族 烏孜別克族 塔塔爾族 布依族 土家族 白族
蒙古族 畲族 哈尼族 高山族 土族 仡佬族 俄羅斯族
獨龍族 回族 朝鮮族 哈薩克族 拉祜族 達斡爾族 錫伯族
鄂倫春族 鄂溫克族 藏族 滿族 傣族 水族 仫佬族
阿昌族 德昂族 赫哲族 維吾爾族 侗族 黎族 東鄉族 羌族
普米族 保安族 門巴族 苗族 瑤族 僳僳族
納西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裕固族 珞巴族 彝族 柯爾克孜族
佤族 景頗族 撒拉族 怒族 京族 基諾族
圖片自己找吧,太多了!
㈣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
彝族的虎圖騰崇拜 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代人們出於對動植物的一種特別的親近感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他們以本身崇奉的圖騰作為本氏族的標記甚至將其作為本平易近族的祖先。中國雲南的彝族人對虎的崇拜就是源於這種古老的圖騰崇奉。 彝族的平易近間史詩《梅葛》記錄天神在創世之初派他五個兒子去造天。天造好了後便用雷電來試天成果天裂了用什麼補呢嗎天神們認為世界上的器械虎最威猛於是天神又派五個兒子去將虎禮服然後他們用虎的一根大年夜骨做撐天柱如許天就穩定下來了。 他們又用虎頭做天頭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陽右眼做月亮虎須做陽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雲彩虎氣做霧氣虎心做天心腸膽虎肚做大年夜海虎血做海水大年夜腸做成江小腸做成河虎肋做門路皋比做地盤硬毛做樹林軟毛做青草細毛做秩苗於是便有了今天彎褲的世間萬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遠古先平易近其最大年夜的特點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為圖騰並且一向保持到如今。彝族人稱虎為羅很多處所的彝族人至今自稱羅羅即意為虎族。他們自認為是虎的平易近族每年都要過虎節日期從陰歷正月初八的接虎祖開端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停止。虎節時代全族人合營歡快跳老虎笙和祭虎祖以祈福消災。他們在舉辦祭祖典禮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來象徵本身的祖先。 很多彝族人認為本身是虎人。正鬧畝有的村寨至今還傳播著"人逝世一頭虎虎逝世一隻花"的鄙諺。在他們的姓氏中常見的羅就表示他們是虎的後代。漢子自稱羅羅濮或羅頗意思是雄虎;女人則自稱羅羅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以前就通行火化他們認為屍體火化之後便可返祖為虎了。 在彝族人聚居的處所還有很多以虎稱呼的山崗和水流和村寨因為虎人棲身和生活的處所就應以虎來為其定名。 虎被中國人視為百獸之王。它是力量和威嚴的象徵被彝族先平易近敬奉為原始圖騰成為吉祥舉森與幸福的象徵。因為虎被他們奉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龕上供奉虎形祖靈大年夜門上掛著虎形辟邪牆壁上掛著虎圖騰壁掛在村寨路口設有外形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稱虎神為羅尼這是他們心中最靈驗最崇高的神。虎神可認為他們消災驅邪可以保佑他們稱心如意和吉祥安然。他們把本身和家庭和家族的幸福都依附在虎神的護佑之下。
㈤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
彝族的虎圖騰崇拜
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人們出於對動植物的一種特殊的親近感,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他們以自己信奉的圖騰,作為本氏族的標志,甚至將其作為本民族的祖先。中國雲南的彝族人,對虎的崇拜就是源於這種古老的圖騰信仰。
彝族的民間史詩《梅葛》記載,天神在創世之初,派他五個兒子去造天。天造好了後,便用雷電來試天,結果天裂了,用什麼補呢?天神們認為世界上的東西虎最威猛,於是天神又派五個兒子去將虎制服,然後他們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撐天柱,這樣天就穩定下來了。
他們又用虎頭做天頭,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陽,右眼做月亮,虎須做陽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雲彩,虎氣做霧氣,虎心做天心地膽,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腸做成江,小腸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樹林,軟毛做青草,細毛做秩苗……於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間萬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遠古先民,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為圖騰,並且一直保持到現在。彝族人稱虎為羅,許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稱羅羅,即意為虎族。他們自認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過虎節,日期從農歷正月初八的接虎祖開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結束。虎節期間,全族人共同歡樂,跳老虎笙、好悔祭虎祖,以祈福消災。他們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來象徵自己的祖先。
許多彝族人認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還流傳著"人死一頭虎,虎死一隻花"的俗語。在他們的姓氏中,常見的羅就表示他們是虎的後代。男人自稱羅羅濮或羅頗,意思是雄虎;女人則自稱羅羅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過去就通行火葬,他們認為遺體火化之後便可返祖為虎了。
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還有許多以虎稱呼的山崗、水流和村寨,因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襲旅方就應以虎來為其命名。
虎被中國人視為百獸之王。它是力量和威嚴的象徵,被彝族先民敬奉為原始圖騰,成為吉祥與幸福的象徵。由於虎被他們奉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龕上供奉虎形祖靈,大門上掛著虎形辟邪,牆壁上掛著虎圖騰壁掛,在村寨路口設有形狀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稱虎神為羅尼,這是他們心中最靈驗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為他們消災驅邪,可以保佑他們稱心如意、吉祥平安。他們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託在虎神的護佑之下。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古老文化的偉大民族之一,彝族有虎圖騰崇拜的遺跡。虎是彝族的原生圖騰,隨著原始氏族人口分支繁衍而產生許多衍生圖騰或其它多種崇拜。虎圖騰崇拜在彝族的歷史傳說和生活習俗中,有如下表現:彝語稱虎為「羅」,約占彝族人口半數的一個支糸自稱「羅羅濮」,其義為「虎族」或「虎人」。就是說,約佔半數的彝族人民,自認是「虎的民族」。 他們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來象徵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的彝族村寨,有一年一度的「虎節」,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虎節」期間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災,合族同樂。在當今的彝族人民生活中,大量存在著崇虎的習俗,彝族的建築、服飾、民間工藝品中虎的圖案隨處可見,虎圖騰崇拜的遺跡所在皆是。圖騰並不是現實生活中某物的真實再現,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非生物類,它們總是在經拍襪凳過原始人的想像、誇張、加工後,被賦予了神秘和神聖的色彩。原始人曾經對圖騰產生過三種認識:自己的血緣親屬、氏族群體的祖先、氏族群體的保護神。 學者們之所以能領悟到圖騰藝術中的這些隱喻意義,藉助的正是圖騰意象所飽含的象徵意義
彝族的圖騰崇拜是什麼?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古老文化的偉大民族之一,彝族有虎圖騰崇拜的遺跡。虎是彝族的原生圖騰,隨著原始氏族人口分支繁衍而產生許多衍生圖騰或其它多種崇拜。虎圖騰崇拜在彝族的歷史傳說和生活習俗中,有如下表現:
彝語稱虎為「羅」,約占彝族人口半數的一個支糸自稱「羅羅濮」,其義為「虎族」或「虎人」。就是說,約佔半數的彝族人民,自認是「虎的民族」。 他們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來象徵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的彝族村寨,有一年一度的「虎節」,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虎節」期間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災,合族同樂。
在當今的彝族人民生活中,大量存在著崇虎的習俗,彝族的建築、服飾、民間工藝品中虎的圖案隨處可見,虎圖騰崇拜的遺跡所在皆是。
參考資料:ycwb/...28
彝族圖騰
我也不知道,我猜猜吧,中間的圓形的大概指「太陽歷法」這是一種古老的歷法,可與瑪雅文明媲美,底下的房子大概指建築文化,上面的應該是「三皇五帝」象徵著古老的歷史文化激兩邊的大概是指傳統節日火把節吧!(純屬個人觀點,蒙的!(*^__^*) 嘻嘻……)
彝族人的信仰是什麼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神的信仰。人們認為大自然中許多沒有生命的物質都附有精靈,一個家庭中凡是祖先遺留下的一切東西如衣服、首飾、銀子、用具等,都可附上精靈「吉爾」(含有「福氣」之意),認為它具有保護家人的魔力。另外還把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崇拜著各種自然神靈。認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有日神,舉凡山川、雷電,都有神靈主宰著,如《勒俄特依》中塑造出恩體谷葯,使惹迭里等眾神,開天闢地,創造萬物,支配著宇宙中的一切。
圖騰崇拜是自然崇拜的發展和深化。從彝族的家支家譜看,往往把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姓氏。如涼山彝族有姓「拉(虎)馬」、「吉媽(竹)」「切的(雕)」;雲南武定彝族至20世紀40年代尚保留圖騰制的殘余,有猴、虎、龍、獐、鼠、黃牛、水牛、鳥、鳳、蛇、蜂、梨、黑、砂、光明、地、山、歧路、酒壺等圖騰。
解放前,涼山彝族以祖先崇拜為核心,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圖騰崇拜為一體。圍繞這些信仰經常開展殺牲祭鬼,祈福禳災,招魂送魂以及占卜問卦、禁忌等活動。彝族信仰鬼魂,有「靈魂不死」的觀念,認為人的靈魂能離開人的形體而存在,認為生時靈魂附體,死後靈魂浪盪在人間,彝語為「依拉」。「靈魂不滅」為彝族祖先崇拜提供了思想基礎。在彝族的整個宗教意識中,祖先崇拜佔有重要地位。彝族祖先崇拜的特點是為父母輩「馬都果」(「安靈」)和「撮畢」(「送靈」)。以此儀式求得死者的靈魂變成「吉爾」,庇護後世,而不致變成「尼此」作崇後世,就要對死者進行安靈儀式,請畢摩製作靈牌(馬都),供奉起來,以免死者的靈魂到處游盪。等上輩人(直系)都去世後,請來畢摩進行「撮畢」(超度送靈儀式)。把靈魂(馬都)送走,讓其到祖先最初居住之地去過悠閑自得的生活。另外凡是過年過節都要首先供奉祖先,接祖先回來一起過節。
「畢摩」和「蘇業」是彝族宗教活動的主持者,特別是畢摩,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主持者,而且是彝族文化的傳播者。畢摩屬世襲,傳男不傳女。他們一般都通彝文經典,熟知關於天文歷法、譜系、倫理、史詩、神話傳說等及彝文文獻,他們是彝族在人神之間的溝通者,舉凡生死、年節、 *** 、病災等都請畢摩到場念經作法。畢摩經書繁多。分為祭祀經、占卜經、驅鬼經、送鬼經、指路經、招魂經等幾大類數百種。除經書外,畢摩還有神扇、法帽、法鈴、簽筒等法具。畢摩除主持宗教活動外,還憑他的威望,協助家支頭人對因財產,盜竊、口角等糾紛進行神明的裁判。蘇業則專事跳神驅鬼,無經書,不世襲,男女皆可。
彝族社會除存在本民族宗教外,歷史上道教、佛教等都曾傳入彝區,為有些地區的彝族所接受,昆明附近郊區彝族與漢族一樣出入於佛寺、觀音庵、關聖廟、老君廟等。有的地區彝族傳統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與道教、佛教已結合在一起,如巍山等地彝族家中除供奉自己祖先外,還供奉「天地」的牌位,敬本主外信佛祖、信老君、信觀音、信灶君等。19世紀末,天主教傳教士曾在涼山、雲南、貴州進行傳教,建教堂,辦教會學校。法國神甫保羅·維亞爾在雲南路南彝區傳教30餘年。因此,有部分彝族信仰天主教。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求解
彝族的虎圖騰崇拜
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人們出於對動植物的一種特殊的親近感,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他們以自己信奉的圖騰,作為本氏族的標志,甚至將其作為本民族的祖先。中國雲南的彝族人,對虎的崇拜就是源於這種古老的圖騰信仰。
他們又用虎頭做天頭,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陽,右眼做月亮,虎須做陽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雲彩,虎氣做霧氣,虎心做天心地膽,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腸做成江,小腸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樹林,軟毛做青草,細毛做秩苗……於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間萬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遠古先民,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為圖騰,並且一直保持到現在。彝族人稱虎為羅,許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稱羅羅,即意為虎族。他們自認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過虎節,日期從農歷正月初八的接虎祖開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結束。虎節期間,全族人共同歡樂,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災。他們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來象徵自己的祖先。
許多彝族人認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還流傳著"人死一頭虎,虎死一隻花"的俗語。在他們的姓氏中,常見的羅就表示他們是虎的後代。男人自稱羅羅濮或羅頗,意思是雄虎;女人則自稱羅羅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過去就通行火葬,他們認為遺體火化之後便可返祖為虎了。
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還有許多以虎稱呼的山崗、水流和村寨,因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應以虎來為其命名。
虎被中國人視為百獸之王。它是力量和威嚴的象徵,被彝族先民敬奉為原始圖騰,成為吉祥與幸福的象徵。由於虎被他們奉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龕上供奉虎形祖靈,大門上掛著虎形辟邪,牆壁上掛著虎圖騰壁掛,在村寨路口設有形狀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稱虎神為羅尼,這是他們心中最靈驗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為他們消災驅邪,可以保佑他們稱心如意、吉祥平安。
有沒有關於雲南楚雄彝族圖騰的圖片及資料?謝謝
雲南彝族圖騰介紹 雲南彝族歷來有虎圖騰崇拜的習俗,還有許多衍生圖騰。彝族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象徵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木雕面具粗獷豪放,具有神秘色彩;大姚縣桂花彝民婚嫁沖喜用的一種木雕圖騰崇拜物"虎勒",其中有頗似懸掛面具的類型。我曾在雙柏縣考察過哀牢山彝區(倮倮支系)至今流傳的大鑼笙、老虎笙、豹子笙(小豹子舞)等三種尚虎習俗。倮倮支系尚黑崇虎,以黑虎為圖騰,自認是"虎的民族&qu膽t;。
尚虎習俗至今在彝族的許多支系中都有遺存,但由於地域不同,表現出千姿百態。圖中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鎮宅泥虎2002年1月4日攝於邱北縣仙人洞村,造型古拙,簡潔誇張,憨態可掬;黃泥作坯風乾,無須燒制。
中國各民族圖騰的含義
我國各民族的圖騰各自有自己民族的含義:
1、龍
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
中國的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其含義為中華人為「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
2、蒙古族
是由當時一個以蒼狼為圖騰的部落和一個以白鹿為圖騰的部落結合而產生的,所以他們便把狼與鹿作為丹先來崇 拜。相比較而言,狼比鹿更強悍,所以蒙古族便把狼作為本民族的圖騰,含義當然是要表達強悍勇敢了。
3、納西族 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的有納西族。在納西族《東巴經·創世紀》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搖地動,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頭,肋祭山嶽,血祭江河,肺祭太陽,肝祭月亮,腸祭道路,尾祭樹木,毛祭花草。於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才作為神聖物用來做祭聖物,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其含義牛給給予民族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
還有彝族的虎圖騰、葫蘆圖騰;苗族的楓樹圖騰、水牛圖騰;白族的虎圖騰、雞圖騰、魚圖騰;僳僳族的虎圖騰、熊圖騰;納西族的虎圖騰、豹圖騰和猴圖騰等等。
彝族為什麼會把黑虎作為圖騰崇拜
你去他們那裡問一下就知道了
滿族的圖騰是什麼?
將「圖騰」一詞引進我國的是清代學者嚴復,他於1903年譯英國學者甄克思的《社會通詮》一書時,首次把「totem」一詞譯成「圖騰」,成為中國學術界的通用譯名。
嚴復在按語中指出,圖騰是群體的標志,旨在區分群體。並認為中國古代也有與澳大利亞人和印第安人相似的圖騰現象。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那麼,什麼叫圖騰?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系,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志。
居住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至今仍保留了豐富而又歷史淵遠的天文學知識,他們以十二獸紀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趕虎街(集市),豬日趕豬街。有些地方建十二獸神廟,每年舉行祭禮活動,在肅穆庄嚴的氣氛中跳十二獸神舞蹈。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保俗語表明人們普遍對老鼠的憎惡。然而,遠古時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卻認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並為自己是老鼠的後代而自豪,他們描繪、雕刻老鼠的形象,在儀式或節目期間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護。
白族虎氏族認為其始祖為雄性白虎,虎也不會傷害他們。當要出遠門時,一定要選在屬虎的那天(寅日),認為只有這樣,做事才會吉祥如意。有的人從遠方回來,也一定要算準日期,只有虎日才進門坎。
白族雞氏族則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金花雞的蛋里孵化出來的,認為公雞知吉凶,會保佑他們。在遷徙時,將東西裝在背籮里,上面放一隻公雞。到達新遷地區後,公雞在什麼地方叫,就在什麼地方安家。在俯們看來,公雞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
中國的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在《說文解字》中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傳說炎帝、黃帝、堯、舜和漢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其形貌,都與龍有關,是龍種、龍子。古越人也以為自己是龍種,故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直至今日,我們還常說「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些都是圖騰祖先觀念的殘余。至於龍圖騰神觀念,更為普遍,大多數民族都曾把龍視為保護神。
野豬神是北方狩獵民的崇拜對象,在滿族中列為大神,說它身比山高,鬢毛如林,山裡的溝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護神。
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的有納西族。在納西族《東巴經·創世紀》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搖地動,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頭,肋祭山嶽,血祭江河,肺祭太陽,肝祭月亮,腸祭道路,尾祭樹木,毛祭花草。於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才作為神聖物用來做祭聖物,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
對馬的崇拜多流傳於北方游牧民與游獵民中。保安族中流傳有雪白神馬的神話。滿族有供奉馬神習俗,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儀和修建馬神廟的記述。達斡爾族人稱神馬為「溫古」,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可隨處吃、走,不準人驅趕,甚至可以在田中隨意吃秧苗。神馬多為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綵綢作為標志。
羊圖騰在許多民族中也佔有重要位置。古代典籍《山海經》中記述了遠古的一種無口不食卻長生不老的神羊。哈薩克族崇拜山羊神,稱做「謝克謝克阿塔」,認為天下山羊都歸它掌管,祭它是為了山羊的繁衍。崇拜的綿羊神稱做「紹潘阿塔」,統管天下綿羊,祭祀中求此神保佑綿羊多產。柯爾克孜族崇拜山羊,稱山羊神為「七力潘阿塔」,此神是最早馴養野羊成為家畜之神。
漢族是古代訓養家犬較早的民族之一,早在《山海經》中就有關於狗可以御凶的記......>>
㈥ 少數民族手抄報大全簡單又漂亮
五十六個民族名稱
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音:素)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音:護)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音:握)爾族、仫(音:目)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各民族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都為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做出過自己獨特的貢獻。每個民族所以能夠作為一個民族而長期生息繁衍,都有自己生存發展的能力、優點和特點。社會發展階段的差別,經濟文化發展程度的差別,是歷史形成的。改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少數民族與漢族在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距的狀況,既需要悶唯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更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發達地區的支援幫助,經濟發達的民族有責任和義務幫助經濟落後的民族,以使他們得以實現法律所賦予的平等權利,否則就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差距,無法達到真正的事實上的民族平等。
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是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重要內容。
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就是要從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原則出發,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權利,不能因某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就歧視或侮辱他們;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的保持或改革,應由該民族的幹部群眾去決定,別的民族或個人不能強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的風俗螞肆習慣為標准,去衡量和要求別的民族,也不能以個人的好惡去對待民族風俗習慣,去處理同風俗習慣有關的事情。
㈦ 彝族是什麼族 彝族簡單介紹
1、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全國彝族人口776萬多人,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內。
2、廣西彝族人口共計0.7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縣的德峨、克長、者浪、岩茶碰搏等4個鄉的10多個村和那坡縣城廂、百都、下華3個鄉的9個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田林縣內。
3、四川彝族人口共計178萬人,主要分布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雅安石棉縣、甘孜瀘定縣、甘孜九龍縣等地。
4、雲南彝族人口共計502.8萬,主要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漏巧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林彝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尋甸彝族回族自治縣、元江哈笑搜祥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5、漾濞彝族苗族自治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峨山彝族自治縣等。貴州彝族人口共計84.28萬人,主要分布在畢節市、六盤水市、黔西等。
㈧ 彝族怎麼畫又簡單又漂亮
彝族是中國的一個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傳統。彝族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形式,其中包括彝族的繪畫藝術。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如何畫一幅簡單又漂亮的彝族畫。首先,要准備好繪畫所需的材料,包括彩色畫筆、畫布或紙張、顏料等。彝族畫通常是色彩鮮艷、圖案簡潔、線條流暢的,可以選擇一些比較明亮的顏色,如紅、黃、綠等。然後,在畫布或紙張上先畫出粗略的草圖,確定圖案和構櫻歲圖。彝族畫的圖案通常都是一些自然景觀和動植物,如天空、雲彩、山水、花草、鳥獸等。
最後,完成繪畫後,要適當進行修飾和潤色,使畫面更加細致和完整。可以使用一些黑色的細筆,加強線條的清晰度和深度感。彝族畫的畫面通常比較簡潔明快,注意不要畫得太過繁瑣和復雜,保持簡單的風格,更容易展現彝族畫的特色和魅力。
總之,畫一幅簡單又漂亮的彝族畫並不難,關州頌嘩鍵在於注意線條的流暢和顏色的搭配,保持畫面的簡潔和協調,才能夠真正展現出彝族畫的魅力和特色。希望我們的介紹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欣賞彝族畫。
㈨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古老文化的偉豎早大民族之一,彝族有虎圖騰崇拜的遺跡。虎是彝族的爛悉原生圖騰,隨著原始氏族人口分支繁衍而產生許多衍生圖騰或其它多種崇拜。虎圖騰崇拜在彝族的歷史傳說和生活習俗中,有如下表現:彝語稱虎為「羅」,約占彝族人口半數的一個支糸自稱「羅羅濮」,其義為「虎族」或「虎人」。就是說,約佔半數的彝族人民,自認是「虎的民族」。 他們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來象徵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的彝族村寨,有一年一度的「虎節」,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虎節」期間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災,合族同樂。在當今的彝族人民生活中,大量存在著崇虎的習俗,彝族的建築、服飾、民間工藝品中虎的圖案隨處可見,虎圖騰崇拜的遺跡所在皆是。圖騰並不是現實生活中某物的真實再現,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非生余歷雀物類,它們總是在經過原始人的想像、誇張、加工後,被賦予了神秘和神聖的色彩。原始人曾經對圖騰產生過三種認識:自己的血緣親屬、氏族群體的祖先、氏族群體的保護神。 學者們之所以能領悟到圖騰藝術中的這些隱喻意義,藉助的正是圖騰意象所飽含的象徵意義
㈩ 貴州彝族圖騰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的雲、貴、川三省,總人口約900多萬,中國戶籍登記的有871萬4393人(2010年),越南、寮國、緬甸等國還有近百萬人口。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貴州彝族圖騰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貴州彝族圖騰
彝族漆器
彝族漆器久負盛名,其型體多樣獨特,紋飾艷麗奪目。扁圓形酒壺是彝族漆器的上佳之作。圖案中部是光芒四射的太陽,表示空間四方和太陽紋,同心圓構圖則象徵牢不可破的民族大團結。彝族崇尚火, 傳統 節日 有火把節。由彝族漆器和火焰紋飾構成的圖案,象徵吉祥、庄嚴、生活美滿。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彝族 歷史
關於彝族的族源,迄今仍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到目前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說、氐羌說為主。土著說又分西南土著說和雲南土著說兩種。西南土著說認為,彝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祖國的西南,經過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成為現今的彝族。這種主張的依據,除了漢文文獻資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獻資料和神話 傳說 等。雲南土著說認為,雲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羌氐說的觀點較為普遍,它認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國西北青海地區的古氐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後來形成了西昌地區的邛蕃和雲南凳銷地區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此外還有“西方燃則外來人種說”,清末西方人帶著人類學的眼光來到彝族地區,調查的結果是:“從彝族在體質上表現出來的體格高大、高鼻深目、古銅膚色等特點,認為彝族的血緣中應帶有西方雅利安人或高加索人的血緣特徵。尤其是當時的小涼山還處於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社會成員在等級劃分上與印度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入侵帶入印度)有著相似性。並據此認為彝族是來源於西方或至少帶有西方雅利安人的血統。
戴維斯在其1911年所著的《雲南——連續印度和揚子江的鏈環》一書中提到彝族:......我們越過4000英尺高的山巒抵達左曲倮倮村,村裡的倮倮人可說是我在南方所見過最優良的類型,個子長得很高,鼻子筆直,面貌清秀。 “呂達真在其《倮倮人的人種學研究》《建昌倮倮》一文中提到彝族“是一個被戰敗的優秀人種”。 俄國人顧彼德在《被遺忘的王國》一書中也提到:“他們身材高皮粗棚大......他們膚色一點也不黑,而象黑白混血兒,呈現奶油巧克力色,他們大眼睛亮晶晶的,總是炯炯有神,他們的相貌鷹鉤鼻幾乎像羅馬人。他們頭發漆黑,稍微捲曲相當柔軟“。
“現代倮羅中,黑白兩個群體是有體質上的差別。黑倮羅體格高大,有人說比歐洲人還高些。他們有鷹鉤鼻,隆起的鼻脊與蒙古里亞型是十分不同的。” 因此看,彝族”西方外來人種“的說法屬於無風不起浪。
3000年前彝族祖先已分布於部分西南地區,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侮”、“昆明”、“勞浸”、“靡莫”、“叟”等部族。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范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8世紀30年代,統治范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全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彝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復二年(902)。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系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彝族地區出現比較鬆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
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沉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建國時期大部分彝族地區仍然處於奴隸制晚期或封建領主制社會。
彝族風俗習慣
“左腳舞”傳說
彝族左腳舞有1000多年歷史,三月會已有近400年歷史,早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就有左腳舞最早的文字記載。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世間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造成洪水危害。兩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羅勇敢地站出來,前去制服惡龍。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羅的帶領下,一齊向惡龍開戰,惡龍見勢不妙,趕緊逃回龍潭。人們抓住時機,把事先燒紅的栗炭往潭裡倒,倒滿後又抬石頭、挖泥土,把龍潭填平。還怕夯壓不緊惡龍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邊唱邊跳邊跺腳,三天三夜惡龍終於死了。為了慶祝勝利,彝家人用惡龍的頭、皮、骨、筋製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腳彈琴,口唱左腳調“阿里羅”以示紀念。
在綠汁鎮的彝族聚居的者拉、龍格利等地,數百年來每到農歷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陽西下之時,遠遠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眾不邀而到,彈起龍頭弦子,男女和聲或齊聲唱起左腳調,手牽手、肩並肩,圍成一個個幾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圓圈,歡跳左腳舞。伴著錚錚作響的弦音,和著高亢清脆的歌調,他們時而蹉腳閃腰,時而折步跌腳,時而甩腿對腳,時而擺手轉身,舞步整齊統一,舞姿輕盈健美。
左腳舞的調子種類很多,但基本都是豪放型的。第一類是好客調,如:“喜歡也要來,不喜歡也要來,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來……”;第二類是唱美好生活,如“三月會三月會,好是好玩呢,又彈弦子又跳腳,又賣缸罐又賣籮,阿里羅阿里羅阿里阿里羅……”;第三類是歌唱豐收年成,如“月亮出來了,弦子調好了。月亮圓又圓,月亮露笑臉,我們大家一起跳,歌唱豐收年……”;第四類是吟唱愛情,如“傳情最是三月會,跳腳三天也不累。不來就說不來呢話,莫讓阿妹空等著……”。
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綠汁鎮各個彝族聚居地區的群眾都要組織大規模的左腳舞會。到那時,到處都是身著鮮艷彝族服裝的彝族男女,到處響徹月琴聲調子聲,大家不分民族,不管相識不相識,拉起手,跳起舞,徹夜狂歡。
“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戀:“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致。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裡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拚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托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
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 舞蹈 著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 禮儀 ,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 文化 。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伙“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托盤的彝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州怪相,跳著歪來復去而又輕松、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一對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桌,絲毫不亂。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待客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烤茶相親習俗
烤茶是我國高山峽谷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於氣候寒冷乾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濃郁熱茶的方法來補充 營養 素的不足,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烤茶種類多樣,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慶待客的靈性之物。
據說在當地,若學不到一手烤茶技術,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會認為你沒本事,而不願將姑娘嫁給你,因此,當地小伙十五六歲就要學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絕招。
彝族人還流傳著百靈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治百病的 故事 ,為紀念靈鳥,客人 飲茶 時,少男少女總會模仿靈鳥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靈有關。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綉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 唱歌 ,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復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洞房裡的打鬥
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
第二天早晨,新郎便領著新娘認父母。下午,新郎便約上一個夥伴,跟著新娘回娘家,去認岳父母。如果那個作陪的小夥子是個調皮鬼,當他們到新娘家時,這個小夥子便會搶先進門,甜聲甜氣地首先叫爹叫媽,接著新郎也叫,使得新娘的父母弄不清究竟哪個才是自己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