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用毛筆字寫簡單的古詩詞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用毛筆字寫簡單的古詩詞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04 20:08:07

『壹』 古詩行書毛筆書法作品欣賞

行書字體下的古詩詞,會是怎樣的一副書法作品呢?讓我們一同來欣賞古詩行書書法作品。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古詩行書毛筆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古詩行書毛筆書法作品欣賞

古詩行書毛筆書法作品圖片4

寫行書的三大知識

1、開始練習行書前人提出不宜太大,大了不易掌握,以七八分見方的字為宜有一定道理。為了練習懸臂,也無妨選一些大一點的,又易於物色到的碑帖去臨習。如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黃山谷的松風閣詩等。主張初學行書先走一個路子,若是你能懸腕了,可以繼續寫蘇《洞庭》、《天際》等,然後涉獵百家,因為用筆是相通的。臨寫行書雖然比楷書來的自由,但也不能寫得太快,否則會形成信筆塗鴉,不但得不到碑帖形質,更談不上得到碑帖的精神。凡臨一種帖,其過程都要先求形似,然後到神似。臨習行書帖,比臨楷書還要難一些,不但要像楷書那樣學它的筆劃、字體、結構,而且要加學筆劃與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布白和呼應關系。

2、寫行書不能理解為信筆,亦有其規矩。例如在偏旁、部首、字頭、字低、字框、整體結構都有著一定的規律。彳、亻、氵等,簡單說來,行書只是楷書的稍許簡化,筆劃相連點劃呼應強,大小懸殊,錯落有致而已。只要注意學習,掌握寫法規律,進步會很快的。

寫行書以雲書紙、玉扣、毛邊紙、連史紙為宜。因為這種紙發澀,有一定滲水性,可以增強腕力的練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物色不到這種紙,吸水的新聞紙或粗糙的一點的草紙也很好。印刷過的報紙也能練習,如果開始寫不直,下面可以放著帶格子的紙。

3、寫行書,視其字的大小,宜用大楷中楷羊毫(鋒長一點更好)或兼毫,這種兼毫要羊毫成分多,紫毫成分少,如三紫七羊,二紫八羊為佳。但要看臨什麼帖,如果你臨王羲之的《聖教序》、文徵明的《滕王閣序》、褚遂良書《枯樹賦》、歐陽詢《張翰帖》、李北海書《雲麾將軍碑》、米南宮的《游虎丘》等碑用中性筆為宜。用中性筆或偏硬一些的為好,比如大白雲、小書畫筆、脫穎小狼毫等。你寫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用軟性的羊毫為宜。關於臨用範本問題:可以根據個人喜愛選擇。為了方便選擇,提供幾個易於物色到的範本。挺拔俊秀一路的有:懷仁集王羲之的《聖教序》和《蘭亭序》。歐陽詢的《張翰帖》。褚遂良的《枯樹賦》。文徵明的《滕王閣賦》。遒媚大方,自然流暢的有:顏真卿的《祭侄稿》。柳公權的《蒙詔帖》。鮮於樞的行草墨跡。趙孟頫的尺牘詩翰。形態別致,筆劃勁挺的有:米南宮的《蜀素帖》。楊凝式的《韭花帖》。豐腴寬舒、大氣磅礴的有: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天際烏雲帖》。黃山谷的《松風閣》

『貳』 古詩楷書毛筆書法作品圖片

古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表現形式,他有獨特的文學魅力,對我國的影響甚大。現如今,古詩的毛筆書法作品在我國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受到人們的欣賞。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詩楷書毛筆書法作品圖片。

古詩楷書毛筆書法作品欣敗橘賞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敬枯銀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到南北朝的 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

古詩的詞藻和句法

因為每一個漢字基本上都是一個兼具形音義的獨立單位,而且很多漢字是一字多義的,字與字之間粘合的關系多種多樣,所以,這種粘合而成的詩歌中的詞藻,就顯得異常復雜多樣。例如,在“風”字後面再加一字,可以構成很多詞語:風姿、風物、風雷、風霜、風鬟等。

『叄』 唐詩三百首毛筆書法作品圖片

唐詩是唐朝詩歌的一種泛稱,它對我國文學的發展有促進的作用。現如今,唐詩被許多人創作成書法作品,這些作品得到許多人的關注。下面是我整理的唐詩三百首毛筆書法作品圖片。

唐詩好看的毛筆書法作品欣賞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618年—907年)的詩,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風格創作的詩。唐代被視為中國歷來詩歌水平最高的黃金時期,因此有唐詩之說,與宋詞並舉。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中,自唐朝開始,有關唐詩的選本不斷涌現,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唐詩是漢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是漢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周邊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按照時間,唐詩的創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時期的古詩

這是唐詩繁榮的准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者橘、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四傑”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如楊炯的《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塌嫌脊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寧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傑”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團滲思想性的傳統。對此他耿耿於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韓愈曾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後定型。

『肆』 48個字的古詩詞書法作品

48個裂仿字的古詩詞書法作品如下:

一、《隔漢江寄子安》

1、作者:唐代魚玄機

2、原文

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憶空吟。

鴛鴦暖卧沙浦,鸂鶒閑飛橘林。

煙里歌聲隱隱,渡頭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況聽家家遠砧。

3、翻譯

滔滔江水將我們分隔開來,我在此岸,你在彼岸。我們隔江相望,內心滿是思戀之愁。想當初我們相互愛慕,相物禪互吟誦喜歡的詩歌,如今卻只能對著江水獨自吟誦。

看著一對鴛鴦在江邊的沙灘上卧在一起,相互依偎、相互取暖。又看見一雙鸂鶒悠閑地飛翔在橘林上空,嘻戲鳴叫,讓我怎能不想起身在他鄉的你。

傍晚,江邊人家升起了裊裊炊煙,江面上也是煙波浩淼。這煙里隱隱有傾訴相思的歌聲傳來,你是否也能聽見呢?這時江上已然升起了沉沉的月色,像我此時晦暗的心情。

相戀的兩個人哪怕近在咫尺,若是無法相見,仍然如相隔千萬里。更何況又聽見家家戶戶做棉衣的搗砧聲,從遠處傳來。

二、《怨歌行》

1、作者:南北朝庾信

2、原文

家住金陵縣前,嫁得長安少年。

回頭望鄉淚落,不知何處天邊?

胡塵幾日應盡?漢月何時更圓?

為君能歌此曲,不覺心隨斷弦!

3、翻譯

家住在江南水鄉金陵邊,嫁給了長安少年。罩源塵

回首故鄉雙淚落,群山遮眼不知在哪邊。

戰爭何時能完結,明月何時能再圓?

吟成這首怨曲向君彈唱,不覺心凄弦也斷。

『伍』 適合寫毛筆字的七言古詩有哪些 圖片可以有一些繁體字

適合寫毛筆字的七言古詩有《望天門山》、《清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

1、《望天門山》

擴展材料: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在古代詩歌中,是形式最活潑、體裁最多樣、句法和韻腳的處理最自由,而且抒情敘事最富有表現力的一種詩歌形式,詩體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

寫兩句七言古詩可以四尺宣紙對開的豎式,然後可以將其裝裱成卷軸 。

如果想要裝裱成框,可以用四尺宣紙對折,寫成斗方,然後裝裱。

『陸』 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欣賞

行書書寫應輕松、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但沒那麼草。因此行書也是許多書法家都喜歡的書法字體,那麼這一書法字體與我們的古詩詞的融合,會創作出什麼驚人的作品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欣賞

古詩詞行書書法作品圖片4

行書的五大流派

1、二王行書的概念。書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東晉時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獻之(344-386)父子二人。晉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是晉代最傑出的代表。尤其是他們開創的行書流派,是中國歷朝歷代的行書源頭。王羲之行書偏於行楷,王獻之行書偏於行草。王羲之行書用筆內擪,以骨力洞達勝出。王獻之行書用筆外拓,以筋力中圓勝出。王羲之行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尺牘書法,如《王羲之傳本墨跡》等,這是王羲之行書作品中數量最多的一類。

學寫行書,使轉之法是一個重要的用筆方法。不會使轉,就無法表達筆筆“分得清、脫得開、合得攏、粘得住”的行書所特有的藝術效果。分得清講的是筆筆交代清楚;粘得住講的是筆筆氣脈貫通。好的使轉之筆,轉折時須暗過而不露痕跡,其關聯處如銀絲盤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鋒的運用。鋒在何處?鋒在筆尖的端處。筆鋒要堅持做到時時銳利而勿使折損,筆身要堅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筆毫要堅持做到時時齊整而勿使扭曲,筆尖要堅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鬆散。又次,臨帖的早期階段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臨帖的後期階段則最忌做字帖的奴隸。有的人老是拘泥於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樣畫葫蘆,搞復印式的臨摹,那是徒勞的。一定要“遺貌取神”,要著重在得其筆意上下功夫。

2、顏真卿行書《祭侄稿》的意義。顏真卿(709-785)是中國書學史上,繼“二王”以後的又一座藝術豐碑。《祭侄稿》是顏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亂中犧牲的兄長顏杲卿和侄子顏季明的,尤其是顏季明正當英年,顏真卿懷著對骨肉親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發,一瀉千里、不拘成法,終成千古絕唱。顏真卿書法大膽吸收了篆書線條的特性,在二王行書的基礎上,創立了新派。他一變古法,字成一格,對後世影響極大。王羲之書法纖瘦妍媚,顏真卿書法肥腴雄強。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顏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溫潤,顏真卿墨色蒼澀。王羲之用筆精到細膩,顏真卿用筆信手拈來。王羲之章法完美極致,顏真卿章法震撼強烈。顏真卿的書法擅長於以情感主宰筆墨,他情感激越,神韻高遠,筆力厚重,氣勢磅礴,雄奇飛動,遒麗天成。《祭侄稿》全篇結構寬博平正,開合聚散灑脫不羈,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覽全篇,無論是用筆、結體和章法,都極盡變化而自然和諧、渾然一體。

3、宋人尚意書法的意義。縱觀中國書法史,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而劃分這兩個階段的界限則是在唐代。人們通常以為,唐代以前是書法的探索階段,唐代以後是書法發展的成熟階段。而使書法藝術能得以達到更加貼近人性化的意義,則是在宋人尚意書法出現以後。而宋人尚意書法所以能得以出現的先驅者,則是五代書家楊凝式。楊凝式(873-954)傳世作品並不多,《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是其行楷書的代表作。《韭花帖》體態整潔秀雅,二王書風畢現,魏晉風神十足。其善移點畫,大膽布白,似斜反正,行氣寬松,疏斂淡遠,肆意灑脫的經典書風,給後人以極大的啟發。《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則一反《韭花帖》內斂神韻而景象極為茂盛。此外,《夏熱帖》、《神仙起居帖》筆勢縱肆,清逸飛動,風格各異,審美跨度之大,令人贊嘆不已。楊凝式是唐宋間的過度書家,更是承唐啟宋,為後人打開尚意書風奠定了基礎。

在宋代,還有一個被稱之為“中國書法宿影的”大師級人物,他的名字叫米芾(1051-1107)。在歷代眾多的書家中,米芾的行書對後代影響最大。關於米芾的學書道路,他有一段自述:“入學之理,在先寫壁,作書必懸手,鋒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學顏,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從這段自述來看,他走的是一條由淺入深、博採眾長、擇善而從、食古能化、融會貫通、自成一家的道路。蘇軾稱贊他的行書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范成大稱贊他的行書是:“······用大令筆意,稍跌宕遂自成一落千丈家。”米芾二王功夫精深,尤得力於小王,後人稱他的“天真超越於王獻之。”傳為王獻之《中秋帖》,有人疑為是米芾的臨本。米芾的書法,用筆常常成竹在胸而沉著飛動,下筆凝重而隨意痛快,筆墨淋漓而神采飛揚。米芾自稱:“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後人即稱他為“八面出鋒”。他落筆重而中間稍輕,在轉折處常常提筆側鋒直轉而下。在鉤筆的使用上,比別人多了一個蓄勢頓挫的動作。米字的結體常常又是隨意賦形、欹正相濟、多姿多彩。在章法上,字群的排列常常又是十分的強烈,大凡大小、粗細、方圓、開合、疏密、虛實、欹正、長短等,都有出奇不意的表現。虛鋒入字,以勢取勝;勁健嫵媚,貫氣流暢;把筆輕靈,使鋒飄逸;八面出鋒,妙用虛筆等技巧,都是有志於學米書者們值得注意的事情。其行書的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帖》等。

4、古意平淡的趙孟頫與董其昌。學習行書,“二王”無疑是正脈,偏離這個主線,憑小聰明走捷徑的,大都易犯輕浮急噪、淺薄無知的毛病。趙孟頫與董其昌,是“二王”正脈系統中的傑出代表,是歷史上少有的全能書家,應該對他們引起足夠的重視。趙孟頫(1254-1322)的意義在於自宋以後,書法界普遍存在著“重意輕法”的問題的時候,趙孟頫向人們提出了反思,他提議要復興魏晉古法,大膽地打出了“貴有古意”的復古旗號。於是,在中國書法的發展史上,又發生了第三次大的變革,為大開元明書法新風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一生沉溺於古法之中,深入“二王”而不為所囿。正如宋濂所說:“今人臨‘二王’書,不過隨人作計,如賣花擔上看桃李耳。若趙公乃枝頭葉底見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道也。”唐人學“二王”得其形而失其韻,宋人學“二王”則得其韻而失其形,惟有趙公學“二王”能形神俱得,連董其昌、傅山到晚年時都對他贊嘆不已。

正由於董其昌的出現,他為明末形成的書法流派,起到了開宗立派的先導作用。董其昌精於用筆,並有獨特的見解。他說:“作書須提得筆起。何為起,何為結,不可信筆,後代人皆信筆耳。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努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董其昌的墨法也非常講究,濃淡枯濕,曲盡其妙。學書之人若能於墨法一道有所用心,便是高人一頭的表現。董其昌善用淡墨,常常以虛和取韻,志在追求明凈爽潔、清潤閑逸的風格。他的書法作品,疏朗暢達,高古典雅,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字里行間氣脈貫通,絕不流露出一丁點的浮躁之氣,是書壇當之無愧的一代大家。其代表作有《赤壁賦》、《月賦》、《解學龍告身》等。

5、明清時期的行書名家。明清時期的書法,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其中較為著名的書家有黃道周、王鐸、祝允明、文徵明、王寵、張瑞圖、倪元璐、何紹基、楊守敬、傅山、趙之謙等。在明代書法家中,黃道周(1585-1646)的行草書對當今書壇的影響很大。當今書壇巨匠潘天壽、來楚生、沙孟海,都對黃道周風格有過深入的研究。黃道周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他與王鐸、倪元璐被譽為“三狂人”。黃道周除了行草書很突出以外,他的小楷也是令人拍案叫絕的。在他的書作中,有“間出己意”的創造精神,更有濃烈的傳統功力。他的小楷取法鍾繇,一變鍾繇嚴整規正之風,而突現隨意不羈的風格。在他的其他書作中也不難看出,除了有鍾繇、王羲之意韻外,還有許多圓潤的隸意。許多人以為寫字要秀,要挺拔。孰不知,太秀了易犯纖弱的毛病,太挺拔了易犯板滯的毛病。

在結體上,他又努力打破端正和勻稱的常格,以偏代正。時而左右錯落,時而避讓穿插,時而舒朗而寬綽,時而緊斂而結密。在章法上,他的字距特密,行距特疏。特疏的行距,正好為字勢左右參差、錯落、寬綽、結密服務留有餘地,從而使自己的章法呈現出“縱向緊密、橫向舒朗”的對比性,產生了強烈的律動和反差。倪元璐的行書也頗具特色,用筆爽快,揮運之中加以明顯的澀筆,用墨之中濃淡枯濕自然相生。在字形結構上,常常把字的右上角部位微微聳起,把字的左下角部位微微伸長,字勢奇宕險絕,節奏感十分強烈。至於清代書法,就帖學而言,由於官閣體的盛行,書法藝術可以說是走上了窮途末路。然而,清代書法的發展也有一個很好的契機,那就是有大量古代碑版出土,使得不少有識之士終於猛醒,在他們的大聲疾呼和倡導下,清代書法則走上了一條大興碑學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