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旗頭怎麼梳
相關材料:頭繩1個、燕尾假發1個、發簪1個
注意事項:燕尾造型所有頭發都要梳順,後區兩側倒梳頭發,以交叉包發固定好燕尾發髻。
古代旗頭梳起的步驟:
1、紮起頭頂發,編成麻花辮,---------為了結實,不編也可以,但是需要大量頭油。
(1)德剛發型圖片擴展閱讀:
清朝的後妃分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根據她們不同的身份,「旗頭」的裝飾也不同。
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一般婦女多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頭發撐子」,鈿子有鳳鈿、滿鈿、半鈿三種。鈿子前如鳳冠,後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發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
比如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進關以後,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
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
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
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
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後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
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
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事實並非那麽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後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② 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太監
太監在古代其實是被稱為「宦官」,他們在古代是為皇室役使的男性官員,而我們現代人把被閹割生殖器後的男性都稱為太監其實是不對的,當然這跟題主的問題沒啥太大關系,我們還是說一下題主的問題吧。
先來給大家說一下歷史上的十大宦官分別是哪些,排名的話介紹完再說。
歷史上的十大太監分別有:秦朝的趙高,漢朝的蔡倫,漢末的張讓,北魏朝的劉騰,唐朝的高力士,唐朝的李輔國,宋朝的童貫,明朝的魏忠賢,明朝的鄭和,清朝的李蓮英。
其次就是明朝的鄭和了,有很多人對鄭和有誤解,認為如果不是鄭和下西洋,中國不會出現被多國攻擊的場景,其實在我看來,鄭和的功績是所有太監中最厲害的,以太監之身成為當代近乎最厲害的航海家,開通了中外交通最遠的航路,幫助馬來西亞建國,讓海外諸國爭來朝貢,能創造出如此盛事的人難道還不值得尊敬嗎?
③ 清朝宮廷女子頭上戴的裝飾叫什麼。 她們腳上穿的鞋叫什麼
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稱「旗頭」。「旗頭』』的另一個含義即指滿族婦女常用的幾種民族特徵顯著並具有獨特風韻的發型,如「兩把頭」、「水葫蘆」、「燕尾」、「大拉翅」、「高把頭」、「架子頭」、「前劉海」、「盤頭翅」等等的總稱。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兩人合寫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講道:「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至於她們穿的是特製的高跟鞋,鞋跟在鞋子的中間,這種鞋叫花盆底鞋,這些鞋子由於底部厚而且面積小,所以穿上的人走路必須要慢且穩當,無形中增添了從容淡定的皇家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