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不須歸是什麼意思
「不須歸」的意思是:用不著回家。
原詩: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唐代: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釋義: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姿陵,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
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西塞山:浙江湖州。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鱖(guì)魚:淡水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鮮美。箬(ruò)笠:竹葉或竹蔑做的斗笠。蓑(suō)衣:用草或棕編製成的雨衣。
(1)鷓鴣天青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歷七年)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
這首詞開頭兩句寫垂釣的地方和季節。這兩句里,出現了山、水、鳥、花、魚,勾勒了枝卜一個垂釣的優美環境,為人物出場作好了鋪墊。詞的後兩句寫煙波上垂釣。尾句里的「斜風細雨」既是實寫景物,又另含深意。這首詞通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贊美,表現了作者嚮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桃花流水鱖魚肥」第二句,點出江南水鄉最美好的季節——正是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桃紅」與「流水」相映,顯現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他們。「箬笠」就是用竹絲和青色箬竹葉編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莖葉或皮製成的雨衣。如果以龍須草(蓑草)為原料,它就是綠色的。「歸」,回家。「不須歸」,是說也不須回家了。
張志和是唐代最早填詞並有較大影響的詞人之一,他的《漁父詞》源於吳地吳歌中的漁歌,他的五首《漁父》詞,特別是第一首,詞調與意境完跡搭戚全相符,再襯之以美好的自然山水,境高韻遠,很有藝術魅力,因此廣為傳誦。晚唐釋德成39首《漁父撥棹子》中,有36首的句式格律全依張志和《漁父》。
張志和的《漁父詞》問世僅七年時間就傳到了日本,嵯峨天皇讀後備加贊賞,親自在賀茂神社開宴賦詩,並與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起列入日本的教科書。
Ⅱ 鷓鴣天 代人賦古詩的意思
鷓鴣天·代人賦
宋·辛棄疾
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沈銷。山無重數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詩詞譯文:
落日里寒鴉歸巢,一片傷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顯出溫柔情景。如果不是眼下親自感受這離愁別恨的苦楚,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人傷心白頭。
離腸寸斷,淚流難收。懷著櫻鄭相租搭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紅樓。明明知道你我已被山巒所阻隔,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欄桿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罷休。
《鷓鴣天·代人賦》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清新雋永的羈旅懷人之作。開篇以征塵與沉香對舉,暗暗引出相思之意。
《鷓鴣天·代人賦》在風格上也比較特別,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弊頌拿首優美婉約詞。
Ⅲ 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賞析
著意尋春懶便回。何如信步兩三杯。山才好處行還倦,詩未成時雨早催。攜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開。誰家寒食歸寧女,笑語柔桑陌上來。
這是一首尋春的小詞。作者並未開門見山地道出他的尋春感受,而是在小詞的開端,娓娓如話家常,將讀者逐漸引入勝境:「著意尋春懶便回,何如信步兩三杯?」抱定了尋春的目的四處尋找,不如喝上幾杯酒,在家門附近和春光不期而遇。其實,辛稼軒自己就是那種「著意尋春」的人。為了尋春,他風雨無阻,陰晴不避:「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鷓鴣天》)作者「柳外尋春,花邊得句」(《滿庭芳》)。他尋求、欣賞春天的妙趣,真可以說達到了「眾里尋他千網路」的程度。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此《鷓鴣天》小詞中,他不但一開端就否定了「著意尋春」的佳處,而且還進一步辯解道:「山才好處行還倦,詩未成時雨早催。」作者又說:刻意游春之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見到「山才好處」,人卻已經疲憊不堪了,哪裡還有十足的精神去賞春呢?有的時候,燃者人的詩思還未成熟,而一場急雨卻過早地來催他做詩,那詩就不可能做得好。
詞題為「鵝湖歸病起作」,說明作者前不久游覽了名勝鵝湖山(今江西鉛山縣東)。從鵝湖歸來後,他生了病。這一次他病得大概還不輕,性情倔強的詞人不得不卧床休養了。一貫主張抗金、恢復失地的辛稼軒迅絕自被朝廷罷黜後,常常借游山水來消除心中憤懣。現在他大病初癒,暫且無力出遊,只好大唱「著意尋春」大可不必的高調了。辛稼軒雖然不能遠游尋春,卻在病癒初時徘徊於家門附近之際,感受到了一種他從未如此強烈感受過的蓬勃春意,使他獲得了意外的驚喜。
作者在詞之上闋並未明言他尋到了一種什麼樣的春意,而是有所保留,正見出此春意的寶貴。這也正是稼軒詞藝術表達的曲折含蓄處。若問辛稼軒如今在村頭到底有何得畝段姿,可先看他南渡這多年後每年尋春都尋到了什麼。翻檢稼軒長短句,會發現到處是這類詞句:「花徑里一番風雨,一番狼籍。」(《滿江紅·暮春》)「可惜春殘風雨又」(《蝶戀花·點檢笙歌多釀酒》)。「聞道春歸去,更無人管飄紅雨」(《惜分飛·春思》)。在作者的春詞中,春天總是那麼滿紙滿行的嬌軟脆弱!年年盼春、游春的辛稼軒,雖然飽覽著春的千姿百態,但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嬌春卻給他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下闋寫詞人移動著剛剛病癒的身體,手拄竹杖,穿上草鞋,向家門附近的田野漫步走去。「攜竹杖,更芒鞋」,創造出輕松而隨便的氛圍,為下面與鄉村春色猝然相遇時的喜悅心情做了不露痕跡的鋪墊。
走著,走著,驀地,若干亮色映入了作者的眼睛。詞人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些在野草中間開放的野蒿花。這些不入品流、無人護理的花兒,這兒幾朵,那兒一片,沐浴著春風,顏色鮮亮,別有一番健康秀美的魅力。「朱朱粉粉」,用語特妙。它把花兒鮮明的顏色和生氣蓬勃、隨處自由開放的特點簡潔地描繪出來,也把詞人與野花不期而遇時的喜悅心情含蓄地透露出來,大有「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味道。作者在欣賞鄉村花朵那無拘無束之形式美的背後,還有對它們的一種理性的思考。此次鵝湖歸來,他已從鄉村景物中獲得了深沉的啟示:「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群鴉。」(《鷓鴣天·游鵝湖醉書酒家壁》)城中嬌嫩的桃李之花是經不起風雨的,只有在鄉野溪頭久沐風雨、倔強生長的薺菜花一類的花朵,生命力才更為長久,才真正啟示著春天的奧秘。明曉了稼軒對人生的這種思考,我們就會接觸到他目睹野蒿花時心靈中更深一層的東西。
當詞人正為野蒿花所吸引的時候,另一番景象又把他的視線吸引了去:「誰家寒食歸寧女,笑語柔桑陌上來。」一些有說有笑的歸寧女子,正沿著長滿桑樹的田間小路走過來了。這兩句寫得很美,「柔」字尤為巧妙傳神。它不但狀出桑葉之嫩,春光之新,而且襯托出村女那柔美的容貌、步態和笑聲。這些村女快要回到娘家看到親人了,所以心情是甜甜的,笑聲是美美的。她們的笑聲,感染著詞人。這是農村淳樸自然、充滿生命活力的美好場景。他不禁駐足傾聽,若有所思。這就是辛稼軒尋找到的春天。春天在鄉野之花中,在村女的步履中,笑聲里。
這村女便是春天的化身。如果把這「誰家寒食歸寧女,笑語柔桑陌上來」和作者同期所作另一首《鷓鴣天·游鵝湖醉書酒家壁》中的「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相比較,便可發現,前者和後者在時間(寒食節)、景物(桑蠶)、人物(女)、語氣(誰家)諸方面,都有著和諧的一致。所不同之處,是前者側重於其音容的純真無邪(笑語柔桑),後者則突出著其穿著的素樸無華(青裙縞袂)。然而這純真無邪的「笑語」與素樸無華的「青裙縞袂」,本是統一於村女之純朴的特質之中,原不可分割的。明乎此,便可斷知,彼天真無邪的「笑語柔桑」之女,原也是衣著樸素的「青裙縞袂」之女。這兩首《鷓鴣天》中的村女形象正可參照合讀。「青裙縞袂」化用蘇軾詩《於潛女》:「青裙縞袂於潛女,兩足如霜不穿屨,沙鬢發絲穿杼,蓬沓障前走風雨。??逢郎樵歸相媚嫵,不信姬姜有齊魯。」詩中的於潛(舊縣名,在杭州西)女,足不穿鞋,在風雨中穿行,體魄強健,風貌古樸,愛情真摯,其氣質,足使齊魯之貴族婦女相形見絀;其「青裙縞袂」,也成為了善於抗擊風雨、具有春天般活力的一類人物精神的象徵。而當辛稼軒將蘇詩「青裙縞袂」之意象引入其詞章中時,他便賦予了村女一種和蘇詩中於潛女同樣的品格,和他稱頌的薺菜花、野蒿花同樣的品格——在風雨中頑強生存、獲取著持久的生命力的品格。作者被村女那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裝束和充滿生氣的笑語所觸動的秘密也就在於此。
這種景緻出現在稼軒詞中是有很深刻的社會生活背景的。作者南渡以來每年都在尋春,他在大量的尋春詞章中寄寓著他的熾熱的報國理想。他曾不遺餘力地寫奏摺,提出抗金種種策略。然而,事實卻告訴他,南宋的偏安小朝廷,很像是城中嬌弱的桃李之花,經不住風雨的考驗,這使他感到了深深的失望。如今在罷黜閑居之時,他目接著鄉野之花與青裙縞袂之女,心中的希望之火又一次被點燃。春,存在於神州廣大的鄉野之中。這是辛稼軒此次尋春之最深刻的感受。
參考資料:
Ⅳ 鷓鴣天·上元啟醮賞析
張孝祥自進士及第之日起即滿懷激情關注國事,及至乾道五年(1169)去世之前的六年中,原有的政治熱情雖然基本喪失,卻也時不時有所流露。通過此詞開頭兩句就可以看出,詞人設醮祈福消災,「祝南山」亦「瞻北闕」(張孝祥另一首《鷓鴣天·上元啟醮》句),企盼著夜深還叩擊宮門,再議抗戰事,共進平戎計。「子夜」,夜半子時。「封章」,言機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進,故名封章,亦稱封事。「紫清」,原意天上,謂神仙居所,這里指翰林院,以翰林乃清貴之職,故稱。「五霞」,道家稱黃天、蒼天、青天並皆空虛,有自然五霞。「佩環」,玉佩,一般情況下指女子,這里形容詩文韻調鏗鏘,亦即抗戰、平戎之策論激昂宏暢。由於詞人深受老莊避世思想和道教遊仙之說影響,以儒家為主導的精神世界越來越神秘化和淡化了,所以,這首詞不再有「高論逼河漢」的氣勢,只有「清數談詩鳴佩環」的飄逸。
上片三、四句同前兩句一樣,仍然是一種企盼。「驛傳」,傳舍、驛站,歷代封建政府供官員往來和遞送公文用的交通機構。「風火」,緊急,代指前線。「龍鸞」,龍與鳳,常常比喻賢士或華美文章,這里喻作前線的捷報。「煙霄」,顯赫處。「孔翠」,孔雀和翠鳥,以喻精華,這里則喻作隆重的禮儀接引。這兩句對仗工整,輕快流暢,更以其飄逸表達了詞人對收復失地的企盼。
過片「瑤簡」句進一步將上元設醮推向新的企盼。「瑤簡」,即玉簡,玉質的簡札或手版,一指道家的符_,一指帝王封禪、詔誥用的文書。「羽衣」,以羽毛織成的衣服,常稱道士或神仙所著衣為羽衣。「金童」,仙人的侍童。「雙引」,分列兩旁導引。唐制謂宰相入朝須舉雙燭引路,余官各一,故稱;宋制謂學士以上有朱衣吏一人引馬,至入兩府則朱衣二人引馬,故稱。「通明」,開通而賢明,代指君主,這里是指君主宮邸。從這幾句又可看出,詞人盡管深受避世思想和遊仙之說影響,卻仍然念念不忘朝見君主以陳其所見。誠然,通明之己見當陳通明之君主,該詞寫到這里,其企盼可謂透徹通明之極。
最後一聯作為全詞結語,既是賀詞,更是企盼,論時知心,披文入情。「三湘」,湖南湘鄉、湘潭、湘陰(或湘源)合稱三湘。古詩文中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區。「五管」,一作「五_」,指今嶺南地區,古以廣、桂、容、邕、安南府皆隸廣府都督統攝,謂之五府節度使,名嶺南五管。詞人曾在這些地方為官。上聯寫的是為官心得,為官一任,當造福四方,與民同樂。
下聯寫的是為臣心期,祈禱江山社稷永葆太平萬萬年。
張孝祥詩詞作品雹跡皆能於寫景敘事之中,流露出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生活的源畢並深切關懷,此設醮祈禱一詞也不例外。謝堯仁稱贊他的文章「如大海之起濤瀾,泰山之騰雲氣,倏散倏聚,倏明倏暗,雖千變萬化,未易詰其端而尋其所窮。」(《張於湖先生集序》)
Ⅳ 詩詞鑒賞《鷓鴣天.送廓之秋試》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
宋代:辛棄疾
白薴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迴廊,禹門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雲去,卻歷仿笑人間舉子忙。
詩人簡介: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譯文:
廓之你在這初秋微涼的天氣、穿著白物禪色薴麻織成的新衣、離開我去參加科舉考試。我彷彿看到了你以後參加考試的情景,你將與其他考生們一道在考場罩爛塵里專心致志地書寫,猶如春蠶啃食桑葉,迴廊里沙沙有聲。鄉試放榜時飄拂的桂花香已經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宮折桂;不僅如此,連下一年桃花浪湧起時像魚躍龍門一樣考試得中的會試也已經為你准備好了。
現在你攜帶著書和劍走向應試的遼遠廣闊之路,就像鯤鵬從北海展翅翱遊到南海,又像鳳凰飛向東升的太陽。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雲直上,那時你可以輕松愉悅地閑看世間的舉子還在為功名奔忙。
(5)鷓鴣天青衣服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范廓之(范開)離開家鄉踏上參加科舉考試之路,他的恩師辛棄疾臨別之際為自己的學生贈詩一首。
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一個微涼的秋日午後,詩人一邊醞釀,一邊想像著自己的學生穿著白色薴麻織成的新衣,與其他考生們一道在考場里專心致志地寫作。落筆的聲音猶如春蠶啃食桑葉,在走廊里清脆地回響.
Ⅵ 鷓鴣天·柳色青青罩翠煙原文_翻譯及賞析
柳色青青罩翠煙。花光灼灼映臨川。欲知窈窕呈祥日,恰近清明淑景天。浮瑞靄,慶真仙。不須男女祝椿年。異時早約西王母,剩折蟠桃薦壽筵。——宋代·劉清之《鷓鴣天·柳色青青罩翠煙》 鷓鴣天·柳色青青罩翠煙 柳色青青罩翠煙。花光灼灼映臨川。欲知窈窕呈祥日,恰近清明淑景天。浮瑞靄,慶真仙。不須男女祝椿年。異時早約西王母,剩折蟠桃薦壽筵。劉清之,[公元?年至一一九o年左右]字子澄,江西臨江人。生年不詳,約卒於宋光宗紹熙元年。受業於兄靖之。甘貧力學,博極書傳。紹興二十七年,(公元一一五七年)舉進士第。歷知宜黃縣。周必大薦於孝宗,得召對,改太常主簿。除通判亂山鄂州,改衡州。光宗即位,起知袁州。適清之疾作,猶貽書執政論國事。初,清之欲應博學宏詞科,及見朱熹,盡取所習焚之,慨然有志於義理之學。清之著有曾子內外雜篇、訓蒙新書、外書、戒子誦錄、庄總錄、祭儀、詩令書、續說苑、文集、農書等,並傳於世。劉清之
那得工夫送。——宋代·無名氏《失調名》失調名
那得工夫送。東君運巧。向枝頭點綴,瓊英雖小。全是一般,風味花中最輕妙。橫斜疏影當池沼。似弄粉、初臨鸞照。眾芳皆有,深紅淺白,豈能爭早。莫厭金樽頻倒。把芳酒賞花,追陪歡笑。有願告天,願天多情休教老。奇花也願休殘了。免樂事、離多歡少。易老難敘衷腸,算天怎表。——宋代·無名氏《絳都春·東君運巧》絳都春·東君運巧
東君運巧。向枝頭點綴,瓊英雖小。全是一般,風味花中最輕妙。橫斜疏影當池沼。似弄粉、初臨鸞照。眾芳皆有,深紅淺白,豈能爭早。莫厭金樽頻倒。把芳酒賞花,追陪歡笑。有願告天,願天多情休教老。奇花此咐也願休殘了。免樂事、離多歡少。易老難敘衷腸,算天怎表。一種江梅,偷傳春信,夜來先綻南枝。嫩苞寒萼,妝點綴胭脂。雪裡渾迷素質,明月下、惟有香肌。山村路,人家舍窄,低亞水邊籬。偏宜。壽陽女,新妝淡淡嘩扒中,粉面曾施。更胡笛羌管,塞曲爭吹。陌上行人暫聽,香風動、都入愁眉。音書杳,天涯望斷,折寄擬憑誰。——宋代·無名氏《滿庭霜/滿庭芳》滿庭霜/滿庭芳
一種江梅,偷傳春信,夜來先綻南枝。嫩苞寒萼,妝點綴胭脂。雪裡渾迷素質,明月下、惟有香肌。山村路,人家舍窄,低亞水邊籬。偏宜。壽陽女,新妝淡淡,粉面曾施。更胡笛羌管,塞曲爭吹。陌上行人暫聽,香風動、都入愁眉。音書杳,天涯望斷,折寄擬憑誰。
Ⅶ 晏幾道《鷓鴣天·彩袖慇勤捧玉鍾》原文及翻譯賞析
鷓鴣天·彩袖慇勤捧玉鍾原文:
彩袖慇勤捧玉鍾,當年拼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鷓鴣天·彩袖慇勤捧玉鍾翻譯及注釋
翻譯 當年首次相逢你酥手捧杯慇勤勸酒頻舉玉盅,是那麼地溫柔美麗和多情,我開懷暢飲喝得酒醉臉通紅。翩翩起舞從月上柳梢的傍晚時分開始,直到樓頂月墜樓外樹梢的深夜,我們盡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盡累到無力再把桃花扇搖動。自從那次離別後,我總是懷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夢里與你相擁。今夜裡我舉起銀燈把你細看,還怕這次相逢又是在夢中。
注釋 (1)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五十五字。 此詞黃升《花庵詞選》題作《佳會》。(2)彩袖:代指穿綵衣的歌女。(3)玉鍾:古時指珍貴的酒杯,是對酒杯的美稱。(4)拼(pan)卻:甘願,不顧惜。卻:語氣助詞。(5)「舞低」二句: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掛在楊柳樹梢照到樓心的一輪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轉,直唱到扇底兒風消歇(累了停下來),極言歌舞時間之久。桃花扇,歌舞時用作道具的扇子,繪有桃花。歌扇風盡,形容不停地揮舞歌扇。這兩句是《小山詞》中的名句。「低」字為使動用法,使······低。(6)同:聚在一起。.(7)剩把:剩:通「盡(jǐn)」,只管。把:持,握。(8)銀釭(gāng):銀質的燈台,代指燈。
鷓鴣天·彩袖慇勤捧玉鍾賞析
言為心聲,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一首《鷓鴣天》,寫悲感,寫歡情,都是那樣真摯深沉,撼人肺
腑,具有強烈的感 *** 彩。雖然這首詞嫌大的題材比較窄,不外乎傷離怨別,感悟懷舊,遣情遺恨之作,並沒有超出晚唐 五代 詞人的題材范圍。小晏寫情之作的動人處,在於它的委婉細膩,情深意濃而又風流嫵媚,清新俊逸。白居易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往今來,膾炙人口的詩詞,大抵不僅有情,而且情真。所謂「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脫稿。」
彩袖慇勤捧玉鍾,當年拼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新月,歌盡桃花扇低風。
一個是慇勤地勸酒,一個是拚命地喝,為伊消得人憔悴。當年一夕初逢的傾心難忘,別後夢中的飄忽難尋,今宵突然重逢的恍惚難信,景境幾轉,人事劇變,一切都「如幻如電,如昨夢前塵」。而重逢時的驚疑和驚喜之狀也就自然而然,毫無忸怩作態。
多情似小晏,天下能有幾何?小晏詞工於言情而能真,故陳廷焯雖嫌其不免思涉於邪,有失風人之旨,然又不能不稱其措辭婉妙,一時獨步。又言「淺處皆深」、「情詞並勝」、「曲折深婉,自有艷詞,更不得讓伊獨步。」小晏善寫風流之情,歡娛之境,盡極沉鬱之致,盪氣回腸之勝,又能表現出純真無邪的品性,使人不覺其卑俗,不感其 *** ,雖百讀之而不厭。這一點,小晏受 五代 詞尤其是後主詞的相當影響。馮煦《宋六十家詞選例言》曰:「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拆握」。把小晏、李後主、秦少游並稱「詞中三位美少年」,可見其三人之風格的確比較接近。陳廷焯《白雨齋詞話》雲:「李後主、晏叔原皆非詞中正聲,而其詞則無人不愛,以其情勝也。情不深而為詞,雖雅不韻,何足感人?」王國維先生也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小晏之作,已然近之。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回憶相會時的歡樂肆意,酣暢淋漓,正是為了反襯鍾情至深,相思至極,魂牽夢縈,不免寤寐求之。而夢中的相會終歸是空,清醒後的相思卻越更深邃,越徹骨。以至於當真正相會之時,分不清眼前是夢是真,害怕再次醒來更加痛徹心肺的相思。
小晏出身書香門第,不少婉雅佳言也化用了前人詩句。雖然前人言在,但是為己所用,和諧融貫,讀來仍是自然生輝,更自有別一番情趣含蘊其中。夢的意境在小晏筆下,採用遞進的方式,前一句的相思之情已是極限,後一句則遞進一步,產生了循環往復的藝術效果,意象更為豐滿。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晏幾道以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的典雅風格和「秀氣勝韻,得之天然」的清麗詞風冠蓋一時。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雲:「 北宋 晏小山工於言情,出元獻(晏殊),文忠(歐陽修)之右,然不免思涉於邪,有失風人之旅者慶旨。而措辭婉妙,則一時獨步。」陳振孫則贊曰:「其(叔原)詞在諸明勝中,獨可追逼花間,高處或過之。氣磊落,未可貶也。」毛晉在《跋小山詞》中稱小晏詞「字字娉娉,如攬嬙、施之袂,恨不能起蓮、鴻、蘋、雲,按紅牙板,唱和一過」。可謂傾倒之至。而其「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的佳句,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所傳唱,至今仍有鳧鳧不息的聲韻。
鷓鴣天·彩袖慇勤捧玉鍾點評
此詞表現的是一對戀人的「愛情三部曲」:初盟,別離,重逢。全詞不過五十幾個字,而能造成兩種境界,互相補充配合,或實或虛,既有彩色的絢爛,又有聲音的諧美,足見作者詞藝之高妙。
「彩袖慇勤」二句,著筆於對方,落墨於自身,既展現了二人初識時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見傾心、願托終身之際的曲折心態。「彩袖」,說明對方並非與自已門第相配的大家閨秀,而不過是侑酒於華宴的歌女。但此時伊人慇勤捧杯勸飲,卻不僅僅是履行侑酒之責,而欲藉此暗通情愫。而心有屢犀的作者又何嘗不諳其意?為了報答她於已獨鍾的深情,他開懷暢飲,不惜一醉。這就寫出了感情的雙向交流。
「舞低楊柳」二句描寫歌舞場面,渲染歡樂氣氛,是對初識、亦即初盟時的情境的進一步勾畫。不徑言伊人舞姿曼妙,歌聲婉轉,而借時間的推移,從側面表現出其盡態極妍,是作者的獨出機杼之處。「舞低」句既點出了艷舞的持續之久,又將月升日沉的自然現象化為其動態效應。「歌頸句由暗示伊人輕搖紉扇,盡興演唱,直至精被力竭,才暫歌喉——扇底風盡,不正意味著歌喉暫歇?這種竟夜歌舞、通宵歡宴的情景,無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 宋代 文人階層的生活情趣。
但作者之所以對它歷久難忘,卻不僅僅是出於對昔日歌舞生涯的眷念,更因為那是他與伊人相識相戀的契機。這兩句造語精麗,發想新奇,於織濃綺華中別見韶秀之美,因而深為後代詞論家所推賞。
下片一筆躍至別後的相思,而將初盟以迄別離的種種情事盡皆略去,頗見剪裁之工。「從別後」二句點明初逢的場面是其別後懷念的主要內容。「幾回魂夢」句直訴魂牽夢縈的相思情懷。「與君同」暗示不獨自已如此,對方亦復頻入夢境,想思無已,但夢中重逢的歡娛極其短暫,夢後獨處的凄愴卻格外深長。如是者三,必然既想入夢,又怕入夢,乃至將夢作真、將真作夢。這就逗出「今宵剩把」二句:作者以「剩把」、「猶恐」前後勾連,通過持燈反復照看而猶難以釋然這一對眷戀至深的情侶久別重逢的那種驚喜交集、喜極轉憂的特殊心態。 唯其眷戀至深才唯恐此番又是將夢作真。
陳廷焯《白雨齊詞話》評曰:「下半闋曲折深婉,自有艷詞,更不得不讓伊獨步。」這當不是溢美之辭。當然,末二句也許受到杜甫詩「夜闌更秉獨,相對如夢寐」(《羌村三首》之一),及司空曙詩「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雲陽館與韓紳宿別》)的啟發。
鷓鴣天·彩袖慇勤捧玉鍾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二月以富弼為宰相,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議行新法,朝中政治風雲突變。而早在仁宗至和二年(1055)晏殊就已亡故,歐陽修則因反對新法,逐漸失勢,後於熙寧五年(1072)病故,這些親人或父執的亡故或失勢,使晏幾道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兼之個性耿介、不願阿附新貴,故仕途坎坷,陸沉下位,生活景況日趨惡化。在這段與先前富貴雍華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日子裡,晏幾道採用憶昔思今對比手法寫下了許多追溯當年回憶的詞作,《鷓鴣天·彩袖慇勤捧玉鍾》便是這其中的佼佼之作。
鷓鴣天·彩袖慇勤捧玉鍾賞析二
上片回憶當年佳會,用重筆渲染,見初會時情重;過片寫別後思念,憶相逢實則盼重逢,相逢難再,結想成夢,見離別後情深;結尾寫久別重逢,竟然將真疑夢,足見重逢時情厚。
作品以時為序,上片回憶當年酒宴時的觥籌交錯,兩人初次相逢,一見鍾情,盡歡盡興的情景。「彩袖慇勤捧玉鍾。當年拼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四句是回憶當年的奢靡生活。「彩袖」的歌女「慇勤捧玉鍾」,此情此景,此人不惜「拼卻」為求「醉顏紅」也成了理所當然,足可見當時詞人與歌女的濃情蜜意,與詞人為求美人歡顏的豪情。而後句「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以月亮的升落極寫時間之長,又是以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舞宴歌席的環境,霓裳歌女舞姿妙曼,直到月兒低沉,歌聲婉轉,直到桃花扇下回盪的歌聲都消失了,言極其歌舞盛況。「「其中「楊柳」、「桃花」、「月」、「樓」都是那時春天夜晚的景色,但是「楊柳」和「月」是實景,「桃花」和「風」則是虛寫。對仗精巧,似實卻虛,給人一種如夢如幻的美感。
下闋說道重逢之喜前先講相思之苦。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吐露了自從分別之後的思念,初遇的情景時常浮現眼前,「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是別後魂夢相思,其中「從別後,憶相逢」飽含了詞人與那位歌女何等的思念與無限的情愫,故而會產生「幾回魂夢與君同」這樣的夢中之憶,言極相思之深,常常魂牽夢繞。詞人這是運用了幾乎白描的手法,與上闋的「彩袖」、「玉鍾」、「楊柳」、「桃花」之著色濃艷成對比,反映了「君龍疾廢卧家,廉叔下世」後詞人心境的變化。「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是柄燭相對傷心夜談,從杜甫《羌村》詩「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兩句脫化而出,但表達更為輕靈婉折。有多少回自己在睡夢里與戀人歡聚相見。今天真得重逢了,卻又難以相信這是真的,所以點亮銀燈,一次又一次地照看,唯恐還是在睡夢里相見。情思委婉纏綿,辭句清空如話,而其妙處更在於能用聲音配合之美,造成一種迷離惝恍的夢境,有情文相生之妙。而久別重逢,是人類普遍的生活現象之一,也是文學作品習見的表現題材。
這首詞的藝術手法是上片利用彩色字面,描摹當年歡聚情況,似實而卻虛,當前一現,倏歸烏有;下片抒寫久別相思不期而遇的驚喜之情,似夢卻真,利用聲韻的配合,宛如一首樂曲,使聽者也彷彿進入夢境。細品全篇,詞情婉麗,曲折深婉,濃情厚韻。尤其是這首作品同傳統的戀情詞大不相同,格調歡快,意境清新,語言活潑,具有極大的創新性。故成為傳誦千古、膾炙人口的名篇。
詩詞作品: 鷓鴣天·彩袖慇勤捧玉鍾 詩詞作者:【 宋代 】 晏幾道 詩詞歸類: 【宋詞三百首】、【愛情】、【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