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全中國十大特色民俗建築,看看哪個是你熟悉的中式
京派建築 中國北方建築以京派建築最為典型,而京派建築里最典型的便是四合院了。傳統的四合院建築設計意境高遠、內蘊深厚,是傳統中式建築文化的經典傳承,在現代建築設計領域影響深遠,值得我們認真去研究、繼承和發展!
晉派建築 晉派建築的尊貴,在於它氣勢恢宏的喬家大院,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瓦磨合,城樓細做,六個大院三百多間房屋錯落有致,展現出晉商的穩重大氣,嚴謹深沉,晉派只是一個泛稱,不僅指山西一帶,還包括陝西、甘肅、寧夏及青海部分地區。
陝派建築 陝北地區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十分適宜居住生活。
川派建築 川派建築,及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一種建築風格,為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築風格。其中以川西民居里的吊腳樓最為典型。
蘇派建築 蘇派民居是指江浙一帶建築風格,是南北方建築風格的集大成者,園林式布局是其顯著特徵之一。中國傳統園林講求借景,中國傳統園林中分布的古代建築為:廳、堂、齋、館、樓、台、亭、榭、門戶、游廊、天井和巷道。
皖派建築 皖派建築顯而易見是流行於安徽附近的一種古建築風格。青瓦、白牆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
閩派建築 閩,即福建,閩派民居即流行於閩南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其中「土樓」是其最為鮮明的代表。福建土樓,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區,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龍岩地區為眾,其中位處西部的永定縣和南部的南靖、平和、華安等縣最為集中,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
東北派建築 最典型的東北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獨立的三間房最為多見,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變種。東北民居具有濃郁的地區特色,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重要的組成部分。
藏式建築 藏式建築體現了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創造和積累的豐富經驗。德格縣的藏式建築,從形式上可分為寺院建築和民用建築兩大類。
蒙古派建築 蒙古包的形狀和結構不完全是技術的選擇,也是一種文化的選擇。游牧民族生活在茫茫草原上,一望無際,「四周是天地相連的地平線,天地既有距離又相交,還能容納人類及世間萬物於其間,極易產生「天圓地方」的想法」。
❷ 各個時期的藏式建築都有什麼特點
藏式建築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期,矗立在高山之巔,河谷之上,所特有的構造、材料和空間劃分,無一不展現著大地理對其的影響。藏地常見光禿禿的懸崖、高大的山脈、狹窄的沖擊河谷和厚實的土台。因此藏地的建築,特別是大型建築,例如城堡、宮殿、寺院等,往往有明確的山岩基因,常表現為陡峭峻拔、內部曲折、堅不可摧。
不管在哪裡,藏地民居建築都體現出幾個獨有的風格:特別重視陽光,讓陽光盡可能地發揮照明及取暖的作用;佛堂是最潔凈、最尊貴的位置,即便是在帳篷里,也會將唐卡懸在高處;看重顏色的搭配,屋頂木椽子和傢具色彩艷麗,花紋多樣;重視堅固也強調靈動,以屋頂插的風馬旗為例,它不但有宗教意義,也能為房屋增加一絲靈動。
藏式建築是藏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不僅在我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就是在世界建築史上也寫下了不朽的篇章。
❸ 藏式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藏式建築分為僧用建築和民用建築
1、僧用建築特點
地形選擇上,寺院多選擇環境較好,地勢險要之處扮尺依山而建。建築連綿起伏,層樓疊閣,很有巍峨聳峙、棟字庄嚴的氣勢。
2、民用建築-牧民住宅脊緩特點
德格牧區普遍用牛毛帳篷作為住房,牧民用牛毛紡線,織成粗氆氌,厚約二三毫米,縫成長方形的帳篷,帳內以木桿支撐,帳外周圍用20餘根牛毛繩張拉,帳篷四周用少許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以避勁櫻缺模風入帳。帳篷一方設門,門上懸有護幕。帳頂上順脊處開一長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煙之用。一天窗之外有護幕一塊,白天翻開,夜間遮蓋,這種帳篷經暴雨不漏,大雪不塌裂。拆卸卷疊後,一兩頭氂牛便可運走。
藏式建築相關案例
德格的藏式建築獨具特色。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力學構造原理、材料選用等方面都與漢式建築風格迥異,藏式建築體現了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創造和積累的豐富經驗。德格縣的藏式建築,從形式上可分為寺院建築和民用建築兩大類。
德格佛塔的特點是基座占塔高的三分之一,保證了上層建築的堅固穩定,而且具有巍峨高大的藝術效果,塔的頂部是塔剎,建塔時往往著意修飾塔剎。一般由須彌座或仰連座襯托剎身,剎桿上套貫數目不等的相輪,上置華蓋、仰月、寶珠等。
❹ 藏族住的是什麼房子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扎什倫布寺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哪兆伏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猜棗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李攜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