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蝌蚪變青蛙的五個階段簡單的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蝌蚪變青蛙的五個階段簡單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4-13 09:37:01

Ⅰ 怎樣畫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步驟如下:

1、蝌蚪的初級階段,早期的小蝌蚪,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外形似魚,尾巴長而扁。

拓展資料:

青蛙是兩棲綱無尾目的動物,成體無尾,卵產於水中,體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蛙和蟾蜍形態結構相近,這兩類青蛙物沒有太嚴格的區別,蟾蜍皮膚多粗糙。

蛙體形較苗條,多善於游泳。青蛙是國家三級保護動物。青蛙的成體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能夠離開水在陸地上生活。是生物從水中走上陸地的第一步,比其他水生生物要先進,但繁殖仍然離不開水, 幼體需要在水中經過變態才能成長。

Ⅱ 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蝌蚪,背部出現像青蛙一樣的花紋,長出後腳,變態期。

1、蝌蚪

蝌蚪是青蛙個體的初級階段,外形像魚,有尾,頭圓或橢圓形,蝌蚪在前三天不尋找食物,通過卵黃的營養來維持生命。

蝌蚪的生物學特性

在自然條件,雌蛙每的產卵總量可達5000枚左右,孵化率約為50%,而蝌蚪的存活率僅有20%~30%。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蝌蚪一般在母蛙產卵後經人工孵化8~15d孵出。剛孵化的蝌蚪體空滑呈棕黃色,體長6~8mm,頭部有馬蹄形吸盤,用於附著,口位於吸盤下方,體質較弱,活動量小,通過卵黃囊供給營養,不進行開口攝食,3d後,可以投喂外源性營養物質,以滿足其營養需求及生長需要。

蝌蚪培養的最適溫度為23~25℃,適宜pH在6~8之間,蝌蚪生長緩慢,自蝌蚪變態成幼蛙約需要60~80d,一般分為初期、前期、中期和後期,各個時期蝌蚪對營養需要有所差異。

Ⅲ 簡筆畫,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步驟一:首先畫兩個圓圈,表示小蝌蚪。

Ⅳ 青蛙從蝌蚪到青蛙的轉變過程

一、一慎睜到春天,各種小池塘里都會出現大量的蝌蚪,捉幾只回家來養,不過兩個多月,就能觀察到蝌蚪變青蛙的全過程了。

Ⅳ 蝌蚪變青蛙的5個過程概述是什麼

1、生長初期:蝌蚪剛孵出3天內不會吃任何東西,主要依靠從卵黃中帶來的營養維持生命,過早餵食容易導致其死亡。3天後蝌蚪的活動量會增加,兩鰓蓋完全形成時就會開始覓食,可以按每萬尾蝌蚪投喂一個蛋黃的標準定時悶枝飼喂,並適當加入一些天然浮游生襲哪物。

2、生長前期:小蝌蚪孵出10天以後,它的食量就會增大,生長發育加快,會開始尋找新的食物。但是其消化功還是比拍罩碼較弱,此時飼養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蝌蚪成活率。因此,在飼養上必須補充餌料,滿足其生長發育需要,主要以營養豐富的糊汁餌料為主。

3、生長中期:此時蝌蚪的消化功能會越來越好,為了使蝌蚪消化道發育,20日齡後蝌蚪除了可以投飼糊汁餌料外,還應投喂植物性飼料和藻類植物。

4、生長後期:這一時期是蝌蚪轉變為幼蛙的重要時期,蝌蚪在這一階段會長出後肢和前肢,並且由水生轉化為水陸兩棲。50日齡左右蝌蚪的體長會達4cm以上,長出後肢,後肢長出後約2周開始長前肢,前肢長出後,尾部就會被吸收,此時蝌蚪就停止覓食進入變態期。

青蛙吃以下食物:

1、青蛙屬於雜食性動物,植物性食物只佔它食譜的7%左右,動物性食物占食譜的93%。主要食物有稻卷葉蟲、稻螟、稻苞蟲、粘蟲、玉米螟、棉紅鈴蟲、萍灰螟、眉蚊夜蛾、稻眼蝶、稻負泥蟲、稻象鼻蟲、金龜子、瓢蟲、白背飛虱、灰背飛虱、稻黑蝽象、褐背飛虱、稻潛葉蠅、萍搖蚊、果蠅、蚊等。

2、青蛙比較愛吃小昆蟲,而且善於發現活動的昆蟲。覓食時青蛙會趴在一個小土坑裡,後腿蜷著跪在地上,前腿支撐,張著嘴巴仰著臉。等有獵物過來時,青蛙身子向上一躥,舌頭一翻,就可以把獵物捲入口中。

3、青蛙是雌雄異體,體外受精,精子和卵細胞可以在水裡完成受精。受精卵可以孵化為蝌蚪,剛孵化的蝌蚪有一條尾巴,主要用頭部兩側的鰓呼吸,長出內鰓的蝌蚪,外形特別像一條魚。長出四肢的幼娃,可以用肺呼吸,幼娃會逐漸發育為成蛙。

Ⅵ 青蛙的生長過程

卵→小尾巴蝌蚪→長出兩條後腿的帶尾巴的蝌蚪→長出兩條前腿的帶尾巴的蝌蚪→去掉尾巴的小青蛙→長大的青蛙

Ⅶ 蝌蚪變青蛙的5個過程是什麼

小蝌蚪長大過程中會先長出兩條後腿,尾巴變短,然後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消失,變成青蛙。

小蝌蚪變成青蛙要經過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粗敬。經過幾天以後,長出了口,能夠攝食水中的微生物。

再過些時候,外鰓消失,長出內鰓,身體外面逐漸出現側線,心臟發育成一心房一心室,從外部形態到內部構造都很像魚。

大約再過40天,蝌蚪又發生了進一步變化,先開始長出後肢,然後又長出前肢;尾部逐漸縮短;內鰓消失,肺形成;心臟由一心房一心室變為二心房二心室;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不再像魚,蝌蚪已變成了幼小的青蛙,幼蛙離水登陸,逐漸發育為成蛙。

(7)蝌蚪變青蛙的五個階段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蝌蚪是兩棲類個拍賀體發育的一個初級階段,早期的小蝌蚪,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外形似魚,具有側線器官。由於口內尚未出現孔道,不能攝取食物;以後眼與鼻孔相繼出現;頭下有吸盤,可用來吸附在水草上。頭兩側具有外鰓,有呼吸功能。

發育到一定時期,有的先長出後肢,末端分化出5趾,再從鰓蓋部位長出前肢,如蛙。有的先長出前肢,再長出後肢,如蠑螈。隨著尾部逐漸萎縮,口部也有顯著的改變,逐漸發育成能在陸地上生活的幼小岩賀慎成體。

蝌蚪經變態而發育為成體的過程,稱為變態發育。蝌蚪生長發育後,變態的時間受繁殖孵化季節和外界氣溫的影響極大,一般5~7月份產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個月中可以變態,8~9月份以後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經過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後才能變態成幼蛙

Ⅷ 小蝌蚪成長的過程是什麼

卵—蝌蚪—長後肢—長前肢—幼蛙—成蛙。

詳細如下:

(1)蝌蚪孵化。

(2) 蝌蚪尾巴的根部開始膨脹,外鰓消失,長出後肢,末端分化出5趾。

(3)蝌蚪長出了前肢,和後肢相似,但後肢較為強壯,尾巴還未脫落。

(4) 尾巴接近消失,和青蛙相似,身體呈墨綠色,較小。

(5) 蝌蚪變青蛙。

早期的小蝌蚪,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外形似魚,具有側線器官。由於口內尚未出現孔道,不能攝取食物;以後眼與鼻孔相繼出現;頭下有吸盤,可用來吸附在水草上。頭兩側具有外鰓,有呼吸功能。

尾大而扁,內有分節指鋒尾肌,肌節唯衡晌的上下方有薄膜狀的上下尾鰭,能幫助蝌蚪在水中游泳。

口出現後,以唇部的角質齒刮吃藻類,開始在水中獨立生活。當吸盤消失時,外鰓也萎縮;隨著咽部皮膚褶與體壁的癒合而形成鰓蓋,並在體表的左側,或在腹面中部或後方保留1個出水孔,由鰓腔內的內鰓進行呼吸,隨著肺的發生也能在水面上呼吸游離的氧。

發育到一定時期,有的先長出後肢,末端分化出5趾,再從鰓蓋部位長出前肢,如蛙。

有的先長出前肢,再長出後肢,如蠑螈。隨著尾部逐漸萎縮,口部也有顯著的改變,逐漸發育成能在陸地上生活的幼小成體。

(8)蝌蚪變青蛙的五個階段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蝌蚪(英文:tadpole ) 古時寫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體,又稱蛤蟆蛋蛋。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以群居為主。當蝌蚪攔虛成熟了,它們開始脫變,漸漸長出四肢,然後(對於蛙和蟾蜍)則透過細胞凋亡(控制細胞死亡)逐漸退化了它們的尾巴。

參考資料網路——蝌蚪

Ⅸ 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中,是如何一步步變化的

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中,是如何一步步變化的?

青蛙歸屬於脊索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的兩棲類動物,成體無尾,卵產自水裡,試管嬰兒,知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通過基因變異,成體關鍵用肺呼吸,兼用型皮膚呼吸。絕大多數青蛙根據試管嬰兒繁育,精卵結合在母親外卵化成蝌蚪。全世界僅有衜10至12種青蛙演變至體內受精,一部分能把精卵結合排出卵化成蝌蚪。但青蛙在生物學上專指是指黑斑側褶蛙。青蛙一向被稱之為卵生動物。

Ⅹ 青蛙的變化過程

青蛙的發育過程大體經過四個時期:受精卵——蝌蚪——幼蛙——蛙。

配對以後,雌蛙便開始向水中排卵,每次排卵約3 000—6 000粒;與此同時,雄蛙向水中排出精子。精、卵細胞在水中結合成受精卵,經4—5天的孵化發育成為蝌蚪。

蝌蚪必須生活在水中,以尾游泳,用鰓呼吸,並取食矽藻、綠藻等植物性食物。經過兩個月的發育之後,蝌蚪變態成為幼蛙,尾部逐漸消失,體長大為縮短,並開始上陸生活,食性也開始轉變為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從幼蛙到性成熟大約需要三年時間。

(10)蝌蚪變青蛙的五個階段簡單的圖片擴展閱讀

青蛙呼吸方式的變化:

早期的小蝌蚪,體態成圓形或橢圓形,外形似魚,頭下有吸盤,可吸附在水草上。頭的兩側具有外鰓,有呼吸功能。

當吸盤消失時,外鰓也萎縮,隨著咽部皮膚褶與體壁的癒合而形成鰓蓋,並在體表的左側或在腹面中部或後部保留一個出水孔,由鰓腔內的內鰓進行呼吸。

當蝌蚪用內鰓呼吸的同時,在其咽部靠近食道處生出兩個分離的盲囊,向腹面突出,成為肺芽。肺芽逐漸擴大形成左右肺,其前面部分互相合並,形成氣管。

隨著肺的初步形成,變態時期的小青蛙也能在水面上呼吸游離的氧。此時一直藏在胸前透明袋中的前肢會伸出,擋住用鰓呼吸的出水孔,使剛變態的小青蛙自然而然地放棄鰓呼吸,完全改用肺及皮膚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