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女生適合的舞(簡單一點的舞蹈) 是藝術節上跳的... 不要那種特別性感的。要有節奏感一點
I ME 《哎咿呀》、王心凌《DA DA DA 》。
1、初中女生要跳舞的話,建議跳一些簡單有節奏的小清新舞蹈,但又不能顯得太過老土,簡單大方,飄零美麗就行。
2、比如像I ME 《哎咿呀》、王心凌《DA DA DA 》等舞蹈,都比較簡單,舞蹈中反映出青春少女的一些美好追求,很直觀的反映出初中女生的羞澀美麗。
3、不建議選擇太過性感復雜的舞蹈,不適合初中生的年紀,也不適合他們挑戰,會顯得比較突兀。
2. 民間舞蹈的相關舞蹈
中國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 歷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國眾多的民族發展成為今日具有各自語言、習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獨具特色的人文狀況與景觀。下面對各種舞蹈的介紹會使您從中領略我國各民族文化藝術的迷人風采。 廣泛流傳在中國各地的《獅舞》,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舞獅含有祝福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的意願。遠在2,000多年前,漢朝通西域後,月氏(今克什米爾及阿富汗一帶)、安息(今伊朗)等國,曾派遣使者向漢王朝獻獅子等獸,漢代開始出現了石刻獅子等雕塑,同時也逐漸有了人模擬獅形的表演。
公元3世紀初的曹魏時代,已確有《獅舞》表演了。及至南北朝時代的北魏王朝,佛教盛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日子,要抬著佛像遊行,就有「辟邪獅子導引於前」。這個在鬧市前開路的「獅子」,當然是人裝扮的。蕭梁時代,《獅舞》已成為皇帝祝壽的龐大表演隊伍中的一個節目。由「老胡」率領,有扮獅、鳳凰的演員,還有擅長「胡舞」的舞者等等。至隋代,《獅舞》已登上了戲場。
到了唐代,隨著舞蹈藝術的高度發展,《獅舞》不但在民間、軍中流傳,且正式列入宮廷燕樂樂部,《立部伎》中的《太平樂》,是由舞者扮成五隻不同顏色的獅子,立中、東、南、西、北五方而舞。白居易《西涼伎》詩描寫的獅子舞,與今日之《獅舞》的表演情況幾乎完全一樣。
今日廣泛流傳在中華大地及海外華人聚居區的《獅舞》,仍然是為祈福納祥、祝願生活幸福而舞。1999年,為慶祝建國50周年,天安門前《東方醒獅》方陣,以其磅礴的氣勢,充分顯示了中華兒女昂揚進取的民族精神,是古老獅舞在新時代的發展。 中華民族對具有豪邁氣勢和號召力的鼓舞,情有獨鍾。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擊鼓撞鍾「奏舞」的記載。後有漢畫像石中的《建鼓舞》、南北朝石窟藝術中的《花鼓伎樂》、唐代敦煌壁畫中眾多的《腰鼓舞》畫面,以及宋、明各代關於鼓舞的記載等等。至今中國各地均有不同風格的鼓舞流傳,主要是氣勢磅礴的鼓舞,也有小巧俏麗、邊唱邊舞的小型鼓舞。
鼓的形制也極豐富,既有安放在座架上的大鼓,舞者圍著大鼓,邊擊邊舞,鼓聲隆隆,如雷貫耳;也有背在身上腰間、形如冬瓜的小鼓;雄壯豪邁者,如陝西《安塞腰鼓》,擊舞起來,氣吞山河;山西《花鼓》頗負盛名,花樣繁多,有高鼓、低鼓、多鼓之分。
安徽《鳳陽花鼓》流傳極廣,由男女二人表演,女背花鼓,形如冬瓜,男執小鑼,邊唱邊舞。歌詞多唱述流浪漂泊生活之苦。隨著流浪各地的災民以唱舞《鳳陽花鼓》求生,《鳳陽花鼓》漸流傳全國各地,並與當地民間歌舞相結合,成為風格各異的《鳳陽花鼓》。
《太平鼓舞》鼓形如扇,擊時嘩嘩作響。其形制與兩千年前漢魏流傳的《扇舞》相似。由最初宗教祭祀性質發展為民眾自娛舞蹈,以至表演項目。北京《太平鼓舞》在清代民間流行一時。蘭州《太平鼓》別樹一幟,桶形鼓身長1米,以牛皮製的鼓鞭抽打,鼓聲隆隆,聲震數里。擊鼓動作幅度大,力度強,有跳、躍、騰、閃、騎等舞蹈技巧。磅礴氣勢,充分體現了黃土高原人民的英雄氣概。
中華民族的鼓舞除漢族眾多的鼓舞 外,少數民族的鼓舞有藏族《執巴鼓舞》、維吾爾族《手鼓舞》,及苗族、彝、壯、瑤等族的《銅鈸舞》,瓦族的《木鼓舞》等,均歷史悠久,傳承至今。 除文中提及的數種外,還有不少甚具特色的鼓舞。
山西洪洞等地的《威風鑼鼓》相傳源於堯舜時代,流傳至今;表演者少則30人,多可達400人;龐大的鑼鼓隊伍擺出方陣、圓陣、梅花陣等陣勢,鑼鼓鈸鐃齊鳴,震天撼地。開封《大鼓舞》也是氣勢軒昂。流行於福建、台灣等地的《大鼓涼傘》,相傳源於明代戚繼光抗擊倭寇得勝,民眾歡慶起舞;男女合舞,舞姿輕盈活潑,還有一對老夫婦穿插打諢;富於戰陣祝捷的熱烈氣氛。 在中國第3屆藝術節開幕式上,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舞蹈表演行列中,有一隊保山彝族青年,飛舞大鈸,邊擊邊舞。舞姿雄健豪放, 鈸聲震天撼地。
鈸是聲音響亮的樂器,也是金光閃爍的舞具。擊鈸起舞,從古代傳承至今,從中原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邊擊邊舞、飛鈸出手是其特技,既是民間節日的表演技藝,也是佛教、道教及巫祭等宗教活動中的舞蹈品類。中國古代久有手執各種樂器起舞的傳統。甲骨文中已有「奏舞」的蹤跡。古文物中保存了完好的《鈸舞》形象:霍熙亮先生在安西榆林4窟,摹繪了一組元代樂舞壁畫,其中一幅可稱為古代《鈸舞》圖。一半裸供養伎樂,頭戴寶冠,長長飄帶輕繞肩臂,開胯而立,張臂,斜傾身。左上方兩個附飄帶圓鈸,似正從手中拋出,懸在空中,舞者動態在欲接未接之間。這分明是個拋鈸出手、邊擊邊舞的姿勢。
另一幅清代《耍鈸圖》題記:「此中國耍鈸之圖也,其人多戲班中扮一道姑,殿中焚香已畢,演習手耍鈸,能在手指飛轉並能雙手耍四個也。」畫面繪一小腳婦女,雙手各執帶,帶兩頭均系二鈸,鈸飛空中,跳躍起舞。從題記看,耍舞銅鈸與宗教活動有關。耍舞銅鈸者多為戲班的專業藝人。至今天津流傳含《鈸舞》表演的《法鼓舞》,仍與宗教活動有關。那氣勢磅礴的擊鈸舞蹈,昂揚挺拔,氣勢雄渾。廣東佛山一帶流行的《飛鈸舞》,鈸小精巧,系鈸帶較長。鈸飛出,復收回。上下左右翻飛旋轉,令人眼花繚亂,它是舞蹈與雜技的巧妙結合。 西漢建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漢高祖劉邦為了安定國家,恢復生產,於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天下建立靈星祠,祭祀農神後稷。據《後漢書·祭祀志·下》載:「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為芟除,次耕種、芸耨、驅爵(雀)及獲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這個舞蹈將鋤地、耕田、播種、除雜草、鬆土以及曬場、驅趕麻雀、收割、舂米、簸揚等農業勞作動作,都編入舞蹈中,含有歌頌農耕勞動、祈祝豐收的意願。
明代樂律學家、藝術理論家朱載堉根據史料,編制了許多擬古舞譜,載《樂律全書》中,其中就有《靈星小舞譜》,並作有《靈星舞賦》,對此舞的主題思想、意義及隊陣、樂器、舞容及表演過程記述頗詳。同時還繪有《靈星祠雅樂天下太平字舞綴兆圖》,以十六人擺字,設計精確,隊形變化路線明晰,可稱古代舞譜中的「場記圖」。
朱載堉創造性地在十六個男童作農業勞作舞外,加上這祭祠靈星祠的雅樂舞蹈── 「天下太平」字舞。古今同理,要想天下太平,只有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益,人民豐衣足食,天下才得太平呵。 每年舉行一次的長洲太平清醮較為香港人所熟悉,當中的重頭戲「會景巡遊」,即由小孩表演飄色,扮演古代人物巡遊。所謂飄色,是一種以支架巧妙地撐著演員,其上站著裝扮成各種角色的童男童女的巡遊演出形式,這種帶有酬神意味的巡遊均盛行於全國各地。
飄色、抬閣(又名背棍、鐵棍)的源頭── 乘肩小女舞隊,是南宋臨安街頭很有特色的一種舞隊。特徵是少女乘在成人肩頭作舞。據《武林舊事·元夕》記載:「都城自舊歲冬孟駕回,則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綰者數十隊……自此以後,每夕皆然。」《夢粱錄·伎樂》說:「街市有樂人三五為隊,擎一二女童舞旋。」由於舞者是乘在別人肩頭,被舉在空中作舞,舞姿主要依靠嫋娜腰肢和柔軟手臂來表現。宋人吳文英的《玉樓春》詞,對這種舞隊的表演情貌和舞者的服飾、心態,有十分生動的描述:
「茸茸狸帽遮眉額,金蟬羅翦胡衫窄,乘肩爭看小腰身,倦態強隨聞鼓笛。
問稱家住城東陌,欲買千金應不惜,歸來困頓滯春眠,猶夢婆娑斜趁拍。」
從服飾特點和伴奏樂器看來,此舞似由西北傳入中原,故帶有某些「胡」風。舞者在笛和鼓伴奏下,以婆娑的優美舞姿,在高居於人群之上的更大空中表演,十分誘人。至今在安徽《花鼓燈》的「大場」(集體舞)中還有「蘭花」女站在小夥子肩上作舞的場景;「抬閣」、「飄色」也保留了類似的表演形式,與乘肩舞隊有一定的承繼關系。 古人稱以足踏地為節、邊歌邊舞的群眾自娛性歌舞為「踏歌」。《踏歌》多在民間節日,如元宵、中秋之夜起舞。人們成群結隊,手袖相聯,即興編詞,傳唱踏舞。
漢代已有正月十五「相與聯臂,踏地為節」的歌舞活動。唐代《踏歌》廣泛盛行於民間、宮廷。唐詩中有許多《踏歌詞》,描繪《踏歌》盛況,人們盛裝打扮,群聚踏歌,三天三夜歌舞不停。宋以後,文人常將一些少數民族民間歌舞稱作《踏歌》,因其舞蹈與《踏歌》一樣都具有群眾性、自娛性、手牽著手、以足踏地、載歌載舞等特點。
實際上,以足踏地為節,人們圍著圈、手牽著手、載歌載舞的舞蹈形式,古已有之。距今5,000年前的舞蹈紋陶盆,十分生動、准確地描繪了這類民間舞形式。傳說中堯時的「擊壤」,應是這種舞蹈形式的最早記載。
由於這種舞蹈便於人們面對面交流感情,有強大的凝聚力,至今,世界各地許多民族均保存了與此相類似的舞蹈形式。 特讓勒阿其熱
流傳於甘肅臨夏附近的積石山縣大河家鄉的保安族民間舞蹈。一般在婚禮上由眾人跳,以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賀。
保安族婚禮別具一格,一般選擇在主麻日(回歷的禮拜日)舉行。婚禮時村上的歌把式高唱「宴席曲」以示祝賀,接著新郎新娘對唱,隨後大家都唱起來,並圍著火堆跳起「特讓勒阿其熱」。這種舞蹈節奏鮮明、豪放,動作簡單、明快,舞者上身鬆弛,雙臂自然擺動,雙膝曲伸自如,富有彈性,顯示出輕盈優美的風格。此舞常以對舞或群舞的形式表達人們對新婚夫婦的祝福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哈利
東鄉族民間舞蹈。東鄉族因居住在甘肅臨夏的東鄉而得名。這里每逢結婚娶親熱鬧非凡,新媳婦接進夫家,親友們都要前去唱「哈利」(恭賀新禧之意),以示祝賀。
「哈利」是東鄉族特有的一種歌舞形式。婚禮宴席中一人領唱哈利,眾人合之,邊唱邊舞,即按著音樂節拍整齊地擊掌或拍手臂,雙腿彎曲下蹲,左右移動舞步,有時也隨著呼聲做前進後退或旋轉動作。舞蹈動作簡練、歡樂而風趣。「哈利」往往把婚禮推向高潮,是東鄉人民傳統的民俗活動。
宴席曲舞
回族民間舞蹈。居住在甘肅、青海一帶的回族人民經常在婚禮宴席上或喜慶日子裡表演一種歌舞結合、動作別致、風格獨特的民間舞蹈,故名宴席曲舞。
宴席曲反映的內容頗為廣泛,有傳統題材,也有現代題材;有揭露黑暗的,也有歌頌光明的;有諄諄教誨的警句,也有恭喜祝福的良言……宴席曲舞也相應地反映了這些內容。此舞多為男子雙人對舞,即使有男女對舞,也是男扮女裝(尤其是青海省內)。各地區宴席曲舞風格各異:甘肅省的多是載歌載舞的男子對舞,武術味道比較濃,舞蹈動作粗獷、剽悍;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的舞蹈動作細膩、秀美;青海省民和縣的舞蹈動作瀟灑大方,多用手腕劃成蝴蝶狀起舞,舞者不歌,歌者不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則以女子碰擊手鐲獨具特色。
此舞由二胡、竹笛、打擊樂伴奏。常用的宴席曲有「青溜溜兒青」、「哭五更宴席曲」、「拉圈圈跳宴席曲」,「八大光棍宴席曲」等。
拉駱駝
撒拉族民間舞蹈。撒拉族的民間舞蹈動作靈敏,富於表現力,具有中亞細亞地區舞蹈特有的風格,如「拉駱駝」、「打獵舞」、「阿里瑪」、「乙秀日麻秀日」、「連加舞」、「揚麥舞」、「打牆舞」等。
傳統舞蹈「拉駱駝」是一種敘事性舞蹈。傳說撒拉族先民遷居此地是拉著駱駝跋山涉水而來的,為讓後代記住本族遷徙史而產生了此舞,流傳至今。舞蹈由四人表演,兩人反披皮襖以飾駱駝,一人頭纏「多斯達爾」(頭巾),身著長袍,手牽駱駝,扮撒拉人祖先——尕勒莽,另一人扮本地人(蒙古人)。舞蹈開始,蒙古人問:「你從哪裡來?」尕勒莽答:「我從撒馬爾罕來!」以歌舞形式邊問邊唱邊舞,生動地表現出祖先遷徙的艱苦歷程和途中見聞。舞蹈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這種舞蹈常在喜慶日子裡表演,為節日助興,深受本族群眾歡迎。
巴郎鼓舞
土族民間舞蹈。在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康多鄉,每年從正月初八開始,夜幕降臨時,當地的土族群眾喜歡手提盞盞紙糊的紅燈籠,由各村寨匯集到廣場上,圍繞著熊熊篝火,跳起歡快的巴郎鼓(是土族特有的一種短把鼓)舞,以慶人壽年豐。
舞者右手持鼓,左手提燈,在戛爾巴 (領舞者)帶領下,搖鼓擺燈,邊歌邊舞。眾人先圍篝火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繞三圈,舞蹈動作或平緩優美,或幅度很大,有持鼓跳躍、旋轉等技巧。舞罷,隨口哨聲的指揮,節奏漸緩,舞步漸慢,隊形變為男女二排,舞者原地扭動,鼓與燈則輕響輕擺。接著男女對唱,其歌詞是問答太陽星辰一類之詞。歌罷,舞者又搖鼓擺燈圍篝火旋轉起舞。歌舞如此反復,直至深夜。巴郎鼓舞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參加。黑夜裡盞盞紅燈猶如閃閃紅星,圍繞著明亮的篝火,忽聚忽散,變幻莫測,十分美妙,深受群眾喜愛。
安昭
土族民間舞蹈。土族是一個擅長歌舞、有悠久文學藝術傳統的民族。土族雖然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但靠口傳心授流傳下來的民間文學、民歌、民間舞蹈等形式繁多,內容豐富,寓意雋永,膾炙人口,至今仍是土族人民珍貴的精神財富。
安昭是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歡樂、喜慶、吉祥的舞蹈。安昭的唱詞內容基本上分春節和婚慶兩種,春節時跳的安昭,唱辭舊迎新、盼望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祝願全村老少平安等內容;婚慶時跳的安昭,則表達祝願新婚夫婦永遠幸福、互敬互愛、白頭到老等意思。
安昭的舞姿優美細膩,風格獨特。女性動作較優雅、秀氣、溫柔,男性動作則粗獷、開朗、大方。整體而言,安昭的舞蹈動作表現了土族人民高昂的熱情、奔放的民族個性及嚮往幸福的美好願望。
護法
裕固族民間舞蹈。裕固族信奉喇嘛教,其宗教舞蹈比較盛行。流行於甘肅省肅南裕固族地區的護法,即是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護法與藏族的「跳神」、蒙古族的「跳鬼」一樣,都屬於寺廟中祭祀神鬼的舞蹈儀式。在舊歷的正月十五、六月初六,寺院里都要跳護法。出場人數大約20多人,頭戴面具(牛、馬、鹿、烏鴉、鷹、喜鵲、骷髏等12種神面),手持法器,不同的動作有不同的特點,如牛、馬的動作穩健、庄嚴,鹿、鷹的動作激烈。這種舞中有很難的技巧動作,如表演骷髏,動作靈巧,跳躍較多。
卓(鍋庄)
藏族民間舞蹈。卓即鍋庄,因源於古代先民在篝火旁圍鍋起舞,故稱鍋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愛的歌舞形式之一,帶自娛性,常在民間節日或農閑休息時跳,在藏區廣為流行。
四川馬爾康地區的鍋庄最為典型,共有300餘種,大、小兩類。
大鍋庄多為歌頌性的,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也有少部分反映的是勞動人民的愛情生活和美好願望以及反抗精神;小鍋庄的內容大多生動活潑,表現了勞動人民的真實感情,如描寫真摯的愛情,贊頌家鄉的自然景物,歌唱勞動,歡慶豐收等。
在表演程式上,鍋庄舞都由舞手領頭。舞手手持馬鈴,率領群眾,順圈而舞。
大鍋庄的前部分是男女全部手拉手一起做動作,當隊形走成大圓圈時,所有的人都放開手單獨舞,並加手的動作。大鍋庄的動作剛健有力、粗獷豪放。由於動作和音調較繁雜,在表演時變化多、難度大,不易為青年人所接受。所以,老年人會跳這類鍋庄的居多。
小鍋庄從頭到尾都是男女分成兩隊各做動作,呈對稱隊形,集體繞圈。由於相互手拉著手,手上是沒有動作的,腳上的動作小而且變化也不多。通常是一個主體動作的不斷反復,當感到這個動作不新鮮時才另換一種基本動作來跳。因為小鍋庄生活氣息濃郁,動作活潑跳躍,異常別致,旋律優美動聽,特別為青年人所喜愛。
跳鍋庄舞時,男性動作富於彈性,靈活多變,極富沖擊力,而女性的動作比較秀麗、溫柔、端莊、穩重。
3. 中國民間舞蹈有多少種分別是什麼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最屬突出的特徵,就是它的民俗性。從舞蹈功能的角度,將各民族的民間舞蹈分屬五大類,即:節令習俗舞蹈;生活習俗舞蹈(如自娛自樂、社交擇偶、健身競技、表演賣藝等);禮儀習俗舞蹈(如在生育禮、成人禮、婚禮、壽禮、喪禮、祭禮、兵禮等禮儀活動中進行的舞蹈;信仰習俗舞蹈(如在道教、佛教、伊斯蘭教、
原始宗教、民間俗信活動中跳的舞蹈);勞動習俗舞蹈。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漫長的流傳演變過程中,形成非常復雜的交叉混沌的多功能現象,其屬性往往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況。因此,以下的分類介紹,都以舞蹈的主要屬性為依據歸類,以求更恰當的凸現其文化內涵。
節令習俗舞蹈
鼓子秧歌--《山東卷》
廣泛流傳在山東省商河、惠民、樊陵、陵膘、錫信、酒錫、邑等縣市。在每年的新春佳節和重大節慶活動中表演。
鼓子秧歌的角色民間稱"傘"、"鼓"、"棒"、"花"四種。前三種都是以手持的道具命名,"花"即女角。傘的勤作圓潤舒展,挺拔有力;鼓的動作大起大落,粗獷凝重;
棒的動作快捷活潑,干凈利落;花的動作既風火有力,又輕盈飄逸。
鼓子秧歌歷史久遠,據史料記載,至少在明朝嘉靖時已有流傳。
朝鮮族"農樂舞"--《吉林卷》
"農樂舞"流傳在東北地區朝鮮族聚居地,是深受朝鮮族喜愛的代表性舞蹈。主要在新年伊始和歡慶豐收時表演。其它歡慶場合也用。舞蹈以"舞手鼓"和"甩象帽"為其主要特色。舞手鼓者動作豐富,舞姿似騎馬射箭,生氣勃勃;甩象帽者以頸部為軸,轉動頭戴的象帽頂上的飄帶軸,以最長可達12米的飄帶在舞者周身如車輪般飛舞,令人眼花繚亂。農樂舞隊一般約60人,活動時高舉寫著"農者天下之大本"字樣的農旗,表明了農業舞以農為本、以農為樂的宗旨
哈尼族"帽子舞"--《雲南卷》
"帽子舞"流傳在雲南西雙版納景洪縣,是哈尼族支系v尼人在"鞦韆節"、"竹筍市"、"稻種節"時跳的節令習俗舞蹈。跳時男女圍圈,人數不限。男子邊擊樂伴奏,邊配合女子變換隊形。舞蹈以女子為主,她們手持造型別致的帽子,忽而前伸旁劃,忽而在頭上方盤旋,雙膝微顫著,靈活地跳動。整個舞蹈揮灑自如、活潑大方。
醒獅舞--《廣東卷》
醒獅舞是獅舞的品種之一,主要流傳在中國南方廣東等地,以及海外華人的聚居區。每逢節日或慶典中舞動,以喻手則國泰民安。太平吉祥。
醒獅舞動作風格獨特,表演細膩傳神,其表演時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采青"--
人們將青菜和紅包(酬金)綁在悶薯滑一起。放在地面(地青)或掛在高處(天青),讓舞獅者採摘。並設置各種障礙,藉以檢驗表演者的智慧和功夫技巧。雖然有的青采起來困難重重,但是藝高人靈的舞獅者最終能把"青"採到手,引發出觀眾震天的喝彩和熱烈的掌聲。
高蹺秧歌--《遼寧卷》
高蹺秧歌廣泛分布在中國北方,而流傳於遼寧省南部的高蹺秧歌是其優秀品種之一,是廟會和迎春活動中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當地百姓有"喇叭(嗩吶)一響,渾身發癢;鑼鼓一敲。樂得蹦高。"的民謠,鍾愛之情可且一斑。
遼南高蹺秧歌角色螞臘眾多。主要有"頭蹺"、"二蹺"、"漁翁"、"老嫗"和生、旦、丑。表演形式有"街趟"、"架象"、"大場"和"小場"。"街趟"是走街時表演的群舞;"架象"寓意"太平有象",是表演疊羅漢的群體造型形式;"大場"是在場地上表演的群舞,氣氛火爆熱烈;"小場"富有情節性,多以男女愛情為表現內容,表演充滿趣味,生活氣息濃郁,最受百姓喜愛。
新疆舞--《維吾爾族卷》
蹈活潑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
新疆的舞蹈風格有著濃郁的西域風格。從今天的新疆舞蹈中可以見到揚眉動目、晃頭移頸、拍掌彈指的動作。另外,昂首、挺胸、立腰也是新疆舞蹈的基本造形,能夠顯示女性婀娜的體態線條。男女成對的表演比較常見,女性的舞姿優美舒展,男子的舞姿矯健有力。
4. 團體舞11個人的造型怎麼擺好看,是扇子舞蹈
看到扇子舞就有點小激動啊 ,因為好的扇子舞真的很驚艷且印象深刻啊!!ヽ(゚∀゚*)ノ
我個人是主要學爵士舞,所以腦補的都是比較現代的站姿,當然較傳統的中國舞站姿可以這樣嬸:
或者一字斜開,霸佔整個舞台,但是主要幾人之間間距,不然不好看
或者以一人為中心,其他人兩邊斜開也很好看啊ヾ[・ω・`*]但是一定要注意扇子的收放!!有力的放下扇子肯定會讓人賞心悅目的
圖片都是網路找的 有一些找不到圖片只能文字解釋(o ‵-′)ノ」 一定要理解!!水印太懶不去了!!
5. 雙人舞的種類
1、桑巴
桑巴是音樂加舞蹈的混合體。桑巴是歐洲白人音樂與非洲黑人音樂融合的產物。每年一度的狂歡節是桑巴音樂展示的最佳舞台,來自歐洲、全球其他地方以及巴西國內的遊客會在每年2-3月份擠滿里約熱內盧和薩爾瓦多,里約狂歡節演出也是巴西音樂最重要的兩個發源地。
6. 跪求舞蹈唯美圖片
不知道你要那種http://photo.poco.cn/lastphoto.htx&id=3106394&p=0
7. 適合一個女生自學的舞有哪幾種
零基礎女生舞蹈種類推薦:
1、街舞:
推薦2、Rothy《BEE》
這支舞蹈只需要1分鍾的時間,而且這首歌的節奏很慢,非常好記動作,學完之後,足夠在朋友圈裡秀一段了。
8. 十個人的舞蹈隊形怎麼排
十個人的舞蹈隊形排法:
三四三隊形:分3排,第一排站3個人,第二排4個人,第三排3個人。
三角隊形:第一排1個人,第二排2個人,第三排3個人,第四排4個人。
分兩排,一排5個人。
根據表現環境編排
1、慶典型
在舞蹈編排時,要根據音樂進行舞蹈編排。因為是慶典型,一般在10人以上25人以下即可。總的要求是選擇氣氛比較歡快活潑的音樂。
舞蹈編排上,需要多變換,活用三角,平行四邊型,大一字,反半圓等等。其中可以穿插一些自己創意動作進行銜接。道具和服裝、題材尤其要新穎,可以參考春晚的舞蹈表演。
2、廣場型
因為聲勢浩大,需要給人大氣磅礴之感,一般人數在30人以上甚至更多人。音樂最好是採用節奏點比較明朗的,動作最好是簡單劃一的。道具和服裝最好是大方簡潔的。
3、小型舞蹈
小型集體舞就是經常在視頻上看到的7人、9人的舞蹈,這種舞蹈可換隊形,也可不換隊形,但站位要美。
9. 那一種坐在凳子上跳的舞蹈叫什麼啊
爵士舞,以下為在凳子上跳爵士舞的圖片。
爵士舞即美國現代舞,是一種急促又富動感的節奏型舞蹈,是屬於一種外放性的舞蹈,不像古典芭蕾舞或現代舞所表現的一種內斂性的舞蹈。爵士舞蹈最初是非洲舞蹈的延伸,經被販賣作為奴隸的黑人群體帶到美國本土,而在美國逐漸演進形成本土化,大眾化的舞蹈。
爵士舞主要是追求愉快、活潑、有生氣的一種舞蹈。特徵是可自由自在的跳,不必像傳統式的古典芭蕾必須局限於一種形式與遵守固有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