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鐵人精神手抄報怎麼畫
鐵人精神手抄報怎麼畫如下:
「鐵人」是五六十年代社會送給石油工人王進喜的雅號,而鐵人精神是王進喜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體現出我國石油工人精神風貌。鐵人精神內涵豐富,主要包括:「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可少活20年,拼猛大昌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枝扒我拼搏精神;
鐵人精神的意義:
弘揚鐵人精神,錘煉對黨忠誠的政治品質。對黨忠誠,是共產黨人首要的政治品質,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和基本准則,是黨員幹部的修身之本仿和、為政之道、成事之要。在波瀾壯闊的大慶石油會戰中,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石油人。
牢記黨的性質、宗旨,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以對黨忠誠作為根本保障,對黨中央、毛主席無限熱愛,並將其轉化為發展我國石油工業的強大動力,「滿懷豪情幹革命,永生永世不回頭」,一舉甩掉了中國貧油落後的帽子。
B. 政治民族精神知識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政治民族精神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政治民族精神知識點:民族精神的內涵
(1)民族精神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1)團結統一: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精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進發出強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
2)愛好和平: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勤勞勇敢: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鬥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4)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恆的精神力量。
5)愛國主義:①地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作用: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愛國主義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嘩老統一,就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④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政治民族精神知識點:中華民族精神是隨著時代不斷豐富和發展的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
(1)從中國的歷史來看,早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中,民族精神的價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以後各個歷史時期,不斷的充實發展和創新。
(2)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成為現代民族精神的主體,具體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
突出表現: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
政治民族精神知識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體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它永不泯滅,貫穿中華民族發展全過程。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3)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西方敵對勢力不願意看到社會亂晌升主義中國發展壯大,加緊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面對這種挑戰,要頂住霸權主義的種種壓力,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3)啟謹如示與要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我們人人都應該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續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4)分析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怎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華最新成果,是我們應對世界范圍相互激盪的各種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
2)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既要珍惜和愛護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要繼承和發揚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3)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
4)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只有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採眾長,日益豐富。只有堅持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C. 什麼是政治政治的核心精神是什麼政治的核心藝術是什麼政治的重中之重是什麼
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這一社會現象很復雜,各時代的政治學家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定義。 政治隨著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進程而發展,社會成員參與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也隨之向前發展。政治體制指政治制度的具體表逗則汪現和實施形式山仔,是管理國家政治事務的規范體系,具體指與國家根本制度相適應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盯攜,工作制度等具體制度。
政治的核心就是權力和經濟
D. 求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一單元的思維導圖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一單元的思維導圖:
「文化」乎判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者頃祥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首搏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E. 政治:中華民族的精神有哪些
中華民族精神基本內涵: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此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捨生忘死的犧牲精神、敬老尊賢的倫理精神、與時俱進的悄枝創新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啟散敏和合精神等等,都是我們認識和把握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思想材料。還有一些是與時俱進的時代新中華民族精神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掘嫌神、紅岩精神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 。
F. 鮑盛剛:什麼是政治家精神
一個企業的發展需要企業家精神,同樣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政治家精神。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是創新,政治家精神的核心也是創新。企業家是為企業而生活的人,而不是為生活而企業的人,同樣政治家是為政治而生活的人,反之為生活而政治的人只能是政客。馬克斯·韋伯曾經將美國富蘭克林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偶像,同樣我們可以將李光耀和鄧小平作為理性政治人的標准,而且應該是受之無愧。
李光耀與鄧小平,一個造就了新加坡的經濟成功,一個創造了中國的奇跡,他們的思想在許多方面都是不謀而合,都根植於強烈的務實主義,對此如李光耀所講,「我們不是理論家,不會搞理論崇拜。我們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問題,人們要找工作、要掙錢、要買食物、要買衣服、要買房、要撫養孩子,我們可能讀到過什麼理論,也許半信半疑,但我們要保持現實、務實的頭腦,不要被理論束縛和限制住。如果一個方案行得通,我們就實施,這樣才有了新加坡今天的經濟。」首先,對於一個國家發展來講面臨的是體制問題,體制簡單地講就是游戲規則,即人們應該如何根據規則參與生產與分配,這里涉及到一個社會是否公平與是否發展的問題,爭論在於選擇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自由為先還是平等為先,機會均等還是財富分配結果均等,而爭論最終歸於對人性的不同理解,因為體制的設計離不開人性,理想的體制認為人性是善的,人們應該選擇集體主義,選擇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但是,現實生活告訴我們盡管願望是美好的,結果則是失望的,集體主義往往導致效率低下,吃大鍋飯,最終得到的結果只是共同貧窮。那麼,人性是不是本惡的呢?從亞當·斯密以來近現代社會制度的建立越來越趨於對人性這一不完美認識的基礎之上,這種惡反過來被認為正是社會發展與效率的內生動力,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發展總比貧窮好,盡管競爭往往導致結果不平等,但是發展畢竟是富裕的基礎,也許剛開始只是一部分人富起來,但是通過滴漏效應會逐步擴散到整個社會。如果對此認識要加以責備的話,只能責備人性本身。當然這是一個痛苦的選擇,但是又是一個必須的選擇,要做的是如何在發展以後,盡可能讓發展的結果惠及到整個社會。李光耀在其一文中反映了他痛苦思考的心路旅程,他寫到,人們認為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或者說應該是平等的,這種想法現實嗎?如果不現實,那麼追求平等就會賣茄導致倒退。人類不是平等的中穗察,他們處於極其激烈的競爭中。蘇聯已經失敗了,因為他們試圖把利益均等化,這樣一來,沒有人會努力工作,但每個人都不想比別人得到的少。我一開始也認為人是平等的,現在我知道這是最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因為人類已經進化了數百萬年,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絕,獨立謀求發展,種族、民族、氣候、土壤條件都不盡相同,這是我在書本上讀到的東西,我自己的觀察也印證了這一切。我們想要一個公平的社會,我們想給每一個人提供均等的機會,但在我們的思想深處,我們從來不會自欺欺人地認為存在兩個在毅力、動力、敬業程度、內在稟賦等方面一模一樣的人。我會把自己描述為一個自由主義者。一方面,我倡導機會均等,努力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最好的發展;另一方面,我還有一定的悲憫之心,希望失敗的人不會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我想讓制度以最高的效率運作,但同時考慮到那些現狀不佳的人,因為他們的自然條件沒有提供給他們足夠多的資源,或者他們本身缺乏努力奮斗的條件,我是名副其實的自族衫由主義者,因為我不會拘泥於某一種關於治理世界、治理社會的理論。我是務實的,我願意直面問題,說:好吧,什麼才是最佳解決之道?怎樣才能為最多的人創造最大的幸福和福利?與李光耀相比,鄧小平說的更加直接明了,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帶動大家富起來。但是,一部分人富起來了,如何帶動大家富起來呢?這是發展之後又面臨的問題,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增加富人的稅收,將富人的財富多分給窮人,但是,這樣富人就跑了或者不再有積極性了,所以防止財富不平等,不是剝奪富人手中的財富,而是須另闢蹊徑,否則無異於又退回到吃大鍋飯的老路。
其次,在解決了體制問題後,一個國家考慮的是如何發展的問題,從近代開始國家現代化無非取決於資本的原始積累,科技創新與制度的改革,西方國家之所以領先其中很大因素是他們對殖民地財富的掠奪,由此完成了經濟起飛的資本原始積累,那麼,對於像新加坡與中國這樣的後發國家又應該靠什麼發展呢?沒有資本原始積累,沒有技術創新,怎麼辦?自己不行,只能靠為美國和西方國家的跨國公司打工,引進資本,引進技術,引進人才,成為跨國公司的廉價加工與製造基地,由此拉動就業,推動發展與出口,在這一過程中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由技術模仿向自身技術創新發展,應該講這是一條務實有效的發展道路,新加坡,中國還有亞洲其他國家無不由此取得了經濟上的成功,而且這一模式正在被復制到更多的發展中與落後的國家和地區。那麼,由此發展模式,是不是被跨國公司剝削了呢?是的,跨國公司主要是為了利潤,沒有利潤,他們顯然會拍拍屁股離開。對此李光耀的理解是這樣的,面對一個理論,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它可行嗎?能給人民帶來利益嗎?當年占據主導地位的經濟理論之一就是跨國公司壓榨廉價勞動力、廉價原材料,會把一個國家壓榨乾凈,我認為既然廉價勞動力閑置,那麼如果跨國公司想利用,為什麼不行呢?我們可以從跨國公司那裡學習先進經驗,沒有它們,我們可能永遠都學不到這些,發展經濟學派認為這是壓榨,而我們的經歷就有力地反駁了這種觀點。我們只是腳踏實地,絕非故意給高深的理論原則挑刺。同樣,中國在鄧小平的指導下解放思想,實行改革,改革推動了開放,開放導致中國加入WTO,由此進入了發展的黃金十年,成為世界工廠,迅速從一個貧窮的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顯然中國目前在世界的影響力離不開其世界工廠的地位。但是,這一發展模式受制於勞動力紅利,一旦成本提升,勞動力工資提高,資本投資與產業就會轉移,導致經濟增長下行,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無不在快速發展之後,陷入了經濟增長停滯不前與失業率高居不下的困境,那麼,中國會重蹈覆轍嗎?轉型升級自然是上策,但是轉來轉去,轉不過去,升來升去,升不上去,怎麼辦?
最後,一個國家在解決了自身發展問題後,自然考慮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李光耀盡管是新加坡人,但是他對中國的崛起異常關注,最近李光耀在其新書中稱,世界對中國崛起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中國會靜悄悄地變得強大,擴大影響力,不會欺負人。另一種看法是,中國會顯示力量,威逼所有人。」「我認為他們會選擇第一種做法,但同時也會顯示力量。」只要能維持現狀、別惹怒現有強國,並跟所有國家做朋友,中國勢必越來越強大。這樣做將讓中國有空間去解決內部問題,並繼續發展經濟,否則「中國一旦被捲入戰爭,就有可能會發生內亂、沖突和導致秩序紊亂,那它將再次隕落,而這次可能會沉淪很久」。中國已經等了這么久,才等到這個趕上發達國家的機會。何苦因為一時心急,而動搖漸進的崛起?對此李光耀的看法顯然與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理論不謀而合,可謂英雄所見略同。新興大國崛起必然導致原有大國的遏制,如果雙方針鋒相對,必然導致沖突加劇,戰爭的爆發,但是如果採取不對稱的戰略,新興大國不僅能夠避開捲入沖突,而且可以為自身發展爭取更多的時間。歷史上大國戰爭無不因為針鋒相對,各不相讓的結果,但是逆向思維結果就不一樣了,美國之所以能夠不費一槍一彈代替英國離不開其根深蒂固的孤立主義情結與政策,孤立主義政策就像一個魔咒,遵循它,美國就繁榮昌盛,違背它,美國就麻煩不斷。那麼,崛起中的中國應該繼續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為主,有所作為為輔,還是轉變為以有所作為為主呢?顯然,中國目前外交的目的依然是為了國內的發展與改革,爭取一個相對和平的周邊與國際環境,事實上中國根本不應在乎與美國爭世界老大與老二。
李光耀最崇拜的領導人是戴高樂、鄧小平、溫斯頓·丘吉爾,崇拜戴高樂是因為他是一位意志堅強的人,他有勇氣、有魄力。崇拜鄧小平是因為他引領貧困的中國發展成今天的模樣,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經濟體指日可待。如果沒有鄧小平,中國有可能重走蘇聯的老路。崇拜丘吉爾是因為丘吉爾在自己的軍隊吃了敗仗的情況下能說出絕不向德國人投降的話。盡管李光耀不想把自己歸入政治家的行列,不希望以政治家的身份被人銘記,但是顯然他已經在其中,因為他是一個意志堅定、始終如一、堅持不懈的人,他腳踏實地地做事。他堅持不懈,直至成功。最後,本文還是想以李光耀的一句話結束,「我的人生不是依靠某種哲學或某些理論指導的。我把事情辦好,讓別人從我的成功之道中總結理論或原則,我不會搞理論。相反,我會問:怎樣才能做好這項工作呢?如果我在查看一系列解決方案之後發現某個方案切實可行,那麼我就會努力找出這個解決方案背後的原則。」李光耀的這句話不正是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