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端午節小孩要穿「五毒」服飾它有什麼來歷
愛國詩人屈原為國捐軀,成為人們紀念屈原、珍視中華民族崇高感情的節日。屈原的名字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了,他的愛國主義也傳播到了中國各地。東吳地區的端午節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是為了紀念5月5日被扔進河裡的伍子胥。吳越地區的賽龍舟和部落圖騰祭祀習俗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有了。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艾葉、抽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逢端午節,奶奶和叔叔都會為新生的侄子准備虎帽和虎衣,奶奶會在端午節前把它們送到女兒家。在端午節的日子裡,每家每戶都給孩子們戴上虎帽和虎衣。道德是人們在自然力和自然現象面前是軟弱的。他們對疾病一無所知。他們認為自己是魔鬼和鬼魂造成的。為了驅趕邪靈,他們用戴著虎帽、穿著虎衣的虎來抵抗看不見的惡魔。在傳統觀念中,老虎被視為吉祥的野獸,可以抑制和驅趕邪靈。人們流行戴虎帽和穿虎衣來躲避五月的邪惡。
『貳』 端午節的「五毒」是哪五毒要吃的「十二紅」是哪十二紅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有毒動物合稱五毒。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影響,各地過端午節的習俗也不盡相同,古代我國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認為每年夏歷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於是便有了避五毒的習俗。
十二紅:紅燒黃魚,紅燒趴蹄,紅燒牛肉,紅燒雞塊,鹹蛋、香腸、花蘿卜、四熏魚,炒莧菜、炒豬肝、炒河蝦,脆炒鱔絲。
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認為五月是五毒(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每到端午節,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
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由於古時人們自然知識匱乏,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