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衣服發型 » 端午習俗圖片簡單又漂亮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端午習俗圖片簡單又漂亮

發布時間: 2023-03-20 20:16:01

『壹』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大全邊框簡單又漂亮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大全邊框簡單又漂亮

端午情濃,嘗咸鴨蛋,戴五色絲繩,包箬葉粽子。端午節就要到來了,下面由我為大家精心收集的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1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資料】

一、端午節介紹

中文名:端午節

外文名:DragonBoatFestival或DoubleFifthFestival

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日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2二、端午節起源傳說:紀念屈原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3【唐代端午節】

唐代宮廷端午宴享和其他佳節類似的一點,就是皇帝照常例對大臣有所賞賜,以示恩寵。最常賜之物是夏令的扇子。《唐會要》記載:貞觀十八年(西元六四四年)五月五日,唐太宗御筆親題「鸞」、「鳳」、「蝶」、「龍」等字樣於扇上。唐太宗本來就愛好書法,常與大書法家褚遂良等探討書法藝術,他死後還要將王羲之《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唐太宗本人書法也頗有造詣,御筆題寫的這幾字全用飛白書藝術方法,筆勢奇絕,游龍走蛇。唐太宗對司徒長孫無忌及吏部尚書楊師道說:「五月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遂以扇賜寵臣。《新唐書˙禮志》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常在五月五日奠衣扇於諸陵來祀祖宗。唐代還有賞賜衣帶的習俗。《中華古今注》雲:唐貞觀年間端午節,賜給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舊唐書˙李元紘》載李元紘曾於五月五日受賜紫服金魚而感到寵幸無比。除賜寶扇玉帶之外,還賞賜百索粽子。

唐玄宗時端午娛樂活動別出心裁。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置於盤中,再製作纖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盤中的粉團,射中者得食之。因為小粉團滑膩又小,頗難射中。這本是宮中游戲,後來傳遍長安都城,一時都仿效之,射粉團成了端午節一種風俗。射粉團作為一種游戲尚可言,唐玄宗在五月五日端午佳節有些作為就令人難以啟齒了。有一年端午,他與楊貴妃避暑於興慶宮,晝寢於池畔的水殿中,一群宮妃嬪女倚欄觀水中雌雄鴛鴦游戲,而唐玄宗擁摟著貴妃在綃帳內對宮嬪們說:「爾等愛水中鴛鴦,爭如我被底鴛鴦!」由此也可看出宮廷節日生活風俗的另一面。

《容齋筆記》記載:「唐時五月五日揚州於江心鑄鏡以進,故國朝翰苑撰端午貼子詞多用其事。」再參照其他有關資料來看,唐代宮廷確實講究五月五日鑄新鏡。《鏡龍記》記載:唐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揚州進水中鏡一面。鏡面直徑九寸,青瑩耀目,鏡背有盤龍紋飾。據進鏡官李守泰說:鑄此鏡時,有一位自稱姓龍名護的老人對鑄鏡工匠呂暉曰:「老人解造真龍鏡。」老人遂入爐所,扃爐三日,後開爐突然不見人,在爐前卻獲得一素絹,上書:「盤龍盤龍,隱於鏡中。分時有象,變化無窮。興雲吐霧,行雨生風。」呂暉看後,移爐於揚子江心,以五月五日時鑄成這面寶鏡。據說此鏡很神,過了七年遇大旱,召來道士葉法善祀鏡,鏡背上的龍口忽生白氣,須臾滿殿,甘雨如注。這固然是一個神話故事,五月五日揚子江心所鑄的鏡是否有此神奇姑且不論,但唐代確實有此講究。

唐代民間端午風俗活動形式也類似前代。像《酉陽雜俎》就記載:「北方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結,皆為人像帶之。」長命縷,只是製作上有所不同,用絲縷結成人形,更有裝飾性。五時圖則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類,是五毒圖之前身,此俗一直影響到明清時期。午時花則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艷之時。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樣翻新。《文昌雜錄》記載:「唐時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中就有「穴枕通靈氣,長絲繽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百索粽」還是唐代皇帝賞賜臣下的食品。

唐代端午龍舟競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時期,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定,在節日娛樂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風氣,另一方面對民間的`一些風俗活動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競渡之風尤為鼎盛。張說《岳州觀競渡》詩中描寫當時競渡情景道:「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鼓發南湖槎,標爭西驛樓,並驅常詫速,非畏日光遒。」龍舟競渡時,簫管奏鳴古老的祭祀樂章,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樂聲、歌笙、槳聲、水波聲合奏出一曲壯闊的交響樂。如儲光羲《官莊池觀競渡》詩所寫的:「落日吹簫管,清池發棹歌,船爭先後渡,岸擊去來波。」描寫唐代龍舟競渡以張建封《競渡歌》最為生動,讀後如身臨其境。

【宋代端午節】

宋代以後,端午節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於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還有合泥作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戶上。蘇子由作《皇太妃合端午帖子》詩中就有「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長繞堯母門。」掛天師像、作泥天師人,這些活動很明顯是受到道教的影響。此外,端午節還刻蒲棒為人形或葫蘆形,帶在身上避邪。王曾《端午帖子》詩雲:「明朝知是天中節,旋刻菖蒲要辟邪!」小兒則有帛裹蚌粉,綴填以棉絮,佩於身上,可以吸汗氣。端午節常食的粽子,此時也花樣增多,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錘粽、九子粽多種。從五月一日起家家都准備團粽、蜀葵、桃柳枝、杏子、柰子、林擒、香印等物,到端午還要祭天。食品中還有一種「百頭草」,是用菖蒲、生薑、杏、梅、李子、紫蘇,皆製成細絲,鹽浸曬乾,或用糖、蜂蜜浸之,作工十分講究。有的還納入梅子皮內,叫做「釀梅」。唐代的白粉團,在宋代亦有發展,又叫「水團」或「白團」,有的雜以五色,製成人獸花果之狀。作工最精者稱任「滴粉團」,為了增其香味,有的還加入麝香。這些都是端午食中佳品。

《夢梁錄》記載:南宋時,「杭都風俗,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買桃、柳、葵、榴、蒲葉、伏道,又並市、茭、粽、五色水團、時果、五色瘟紙,當門供養。」端午節日用品叫賣者,從隔宿到五更,沿門唱賣,滿街不絕。有的家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狀懸於門楣上,有的懸虎頭。而仕宦之家還用紅筆書寫「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此日大家都採集百草或修制葯品,用來避瘟疾,杭州人還有特殊風俗。,不論大小之家,都要焚午香(即中午焚香)一月。尤其是端午節這天,葵榴斗艷,梔艾爭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僅是富戶巨室如此,雖貧苦之人,亦對時行樂。

至於南宋偏安的小朝廷宮中,更是紙醉金迷的醉生夢死之世界。像《乾淳歲時記》敘述端午宮中習俗,要插食盤,架設天師艾虎,還用五色菖蒲、百草製作山子數十座,「大合三層,飾以珠翠,葵榴艾花」。作糖蜜韻果,糖蜜巧粽,極其精巧。還用大金瓶子數十,遍插葵榴梔子花,環繞殿閣。賞賜給後妃、內侍、諸閣臣僚的物品有翠葉五色、葵榴、金絲墜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以及紫練、白葛、紅蕉等物。而其他大臣也要賞賜細葛香羅、蒲絲、艾葉、彩團、巧粽之類。堪見當時端午節之豪侈,與原來「辟惡」及「紀念」意義已相去甚遠。

【明清端午節】

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模卻愈來愈盛行。尤其南方龍舟競渡,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據《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已不限於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劃船賭賽,十八日送標」。還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標者」。可見競渡規模歷時經月。對此事「或官府先禁後馳,民情先鼓後罷也。」龍船形制,中等長九丈五尺,長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劃龍舟的橈手都是從漁家嚴格挑選募徵身強力壯的健兒。龍船分白龍、黃龍、青龍、紅龍。不僅船身,就連船上那些旌旗羅傘的裝飾,以及劃船橈手們服裝乃至船槳都是一色。比賽時規定有賽龍場、比賽路線、並劃定起點和終點。在終點設有船標,當競渡龍舟到達終點時,投標船就將標投入水中,讓各船爭奪。標又分有魚標、鴨標、和鐵標。

武陵沅湘一帶競渡活動如上所述,其特點氣勢磅礴,船大人多,風格粗獷豪邁。而杭州西湖中龍舟競渡則另具特色。吳地習俗稱呼龍舟競渡為「劃龍船」。《清嘉錄》記載:「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各佔一色,四角枋柱,揚旌拽旗。」不過西湖龍船形制及劃法卻另有很多講究。在龍船中艙伏有鼓吹手,兩旁劃槳十六,俗稱其人為「劃手」;在船頭有一位篙師,手執長鉤立於船頭,叫「檔頭篙」;在頭亭之上,還要選長相端莊漂亮的小孩,裝扮台閣故事,俗稱為「龍頭太子」;船尾高丈許,牽有彩繩,令兒童在上面化裝扮成「獨占鱉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貴妃醉酒」等戲劇人物造型。有競渡龍船,也有畫舫遊艇供遊客觀龍船比賽。在正式比賽前數日,就開始祀神並在水中演練,稱作「下水」;上岸後送神稱作「拔龍頭」。當頭的人率里巷游水能手,年前就用帶葉竹竿插樹橋頭,為來年出龍認色,作好准備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漢族端午節俗也被遼、金兩國吸收。如《遼史˙禮志》就記載遼國重午朝儀,皇帝要系長壽彩縷才升坐。對南北臣僚也要各賜壽縷。而金國除吸收一些漢族風俗外,在端午節還有拜天之禮、射柳之俗及擊鞠娛樂活動。《金史˙世宗本紀》就記載:大定三年(西元一二六四年)重午,金世宗「幸廣樂園射柳,勝者賜物有差,復御常武殿,賜宴擊鞠,自是歲以為常。」《金史˙禮志》對此俗有詳細敘述。金俗重午、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禮,築台拜天。重五拜天之後,插柳球場,射者要以尊卑為序。柳枝要去皮露白,離地數寸。然後馳馬彎弓而射。射不斷或射不中者為負。射柳要擊鼓助威。射柳完畢要打馬球。風俗是彼此影響、互相吸收的。所以到了明代,端午節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風俗。明永樂年間禁宮中就有剪柳之戲,剪柳即射柳,北方人還有將鵓鴣鳥藏在葫蘆,懸於柳枝,彎弓射之。如果射中葫蘆中,鵓鴣就飛出來,以此來定勝負。這種民間比賽也是常在端五日舉行,考其淵源,正是遼金遺俗。

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帝京景物略》雲:「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不僅節日名稱有異宋代,而且民間風俗也有變化。來自民間的許多夏令保健活動,也摻雜在這個節日習俗中。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們要群入天壇去避毒,過了正午才出來。在端午節還講究捉蝦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針刺破蟾眉,將蟾蜍汁擠出。蟾蜍是一種珍貴的中葯,可拔毒、消熱、消腫,治療疔毒惡疽有奇效。以菖蒲漬酒飲用避惡氣,用艾葉插門固為前代之遺俗。明代新出現的風俗是用雄黃塗耳鼻,認為這樣可以避蟲毒。據《閩越搜奇談》雲:閩地在五日,還以雄黃浸水,蘸書「王」字於兒童額上,這種風俗稱作「畫額」。古人對雄黃殺蟲驅毒作用早有認識,葛洪《抱朴子˙仙葯篇》已有論述。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解釋「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驅痰功效。」可「主治百蟲毒、蛇虺毒。」在沒有碘酒和紅葯水的年代裡,我們祖先用白酒浸雄黃,再加幾塊白礬,待酒揮發干後,便成了雄黃礬,用來殺菌消毒。因此,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在房內食物貯存處及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或防止毒蟲。正因古代人十分重視端午用雄黃防毒蟲,所以,《白蛇傳》的故事及戲劇中,才有白蛇端午飲雄黃酒顯原形的情節。這個故事婦孺皆知,流傳至今。

『貳』 端午簡筆畫圖片大全彩色畫

端午節又被稱為端陽節、龍舟節,最開始是古代人祭龍辟邪的節日,後來著名楚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端午節逐漸發展成為緬懷屈原的紀念日。過端午節的時候,有吃粽子、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拴五色絲線、洗草葯水、放紙鳶、佩香囊等習俗,各地習俗不一,但通常都很隆重。我來教大家一起畫一畫端午節簡筆畫吧。
端午簡筆畫圖片大全彩色畫 之步驟示例

如何畫端午節的粽子比較好?首先畫1個胖胖的三角形在中間,左右疊加再畫2個三角形粽子,再疊加畫1個山坡形狀的粽子在中間,前面的三個粽子上面寫橫著的y字母,給粽子下半部分塗綠色,給粽子都畫上各種各樣的表情,眼睛可以畫心形、圓形、倒U形、U形,眉毛可有可無,前面三個粽子都畫上嘴巴,後邊寫幾個z字母,眼睛、嘴巴和腮紅都塗紅色,粽子下面畫一個圓形的盤,棕色塗圓盤,畫一些交叉的紋路在上面。也畫一些紋路在粽子葉上面,周圍加上一些符號或者紅色的愛心,和端午節有關的簡筆畫就完成了。
端午簡筆畫圖片大全彩色畫 步驟1 端午簡筆畫圖片大全彩色畫 步驟2 端午簡筆畫圖片大全彩色畫 步驟3 端午簡筆畫圖片大全彩色畫 步驟4 端午簡筆畫圖片大全彩色畫 步驟5 端午簡筆畫圖片大全彩色畫 步驟6 端午簡筆畫圖片大全彩色畫 步驟7 端午簡筆畫圖片大全彩色畫 步驟8 往右滑動查看更多步驟 相關內容 端午節簡筆畫彩色 端午簡筆畫圖片大全彩色畫 端午節簡筆畫大全大圖 彩色 端午節圖片簡筆畫圖片大全 彩色 端午節簡筆畫可愛 端午簡筆畫最簡單又漂亮 端午節簡筆畫圖片 關於端午節的簡筆畫 畫端午節的畫簡筆畫 端午節圖畫簡筆畫 端午節插畫簡筆畫

『叄』 端午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端午節 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在又一端午節到來之際,一起畫一畫端午節 手抄報 吧!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端午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_端午節 手抄報圖片 大全,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簡單又漂亮的端午節手抄報圖片1

端午節節日 祝福語 : 五月初五是端午,粽葉飄香鼻尖傳。片片蘆葦片片情,點點紅豆寄情誼。粒粒紅棗心歡喜,滴滴雄黃吉祥意。年年歲歲端午節,分分秒秒幸福時。

簡單又漂亮的端午節手抄報圖片2

端午節節日祝福語: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好朋友,簡簡單單,越久越真;好緣份,久久長長,地老天荒。真誠的友誼叫人終身難忘,祝端午節快樂!

簡單又漂亮的端午節手抄報圖片3

端午節節日祝福語:祝福就像包一個小粽子,細心選葉,精心拌餡,用心系繩,小心加水,耐心煮熟,然後送到你手中,輕輕對你說:端午節快樂!

簡單又漂亮的端午節手抄報圖片4

端午節節日祝福語: 粽子里有米,我心裡有你;吃口粽子入嘴,想你想的迷醉;搖搖晃晃真舒服,藉助端午包裹祝福,祝願你愛情好比春風沐,生活快樂又幸福!

簡單又漂亮的端午節手抄報圖片5

端午節節日祝福語:五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粽子飄香時;片片葦葉片片情,天天擁有好心情。幾枚紅棗幾顆心,讓你開心又順心,鈔票有如粒粒米,包在一起送給遠方的你端午節快樂!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

一般大眾所接受的說法是: 傳說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據此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農歷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迎濤神祭圖騰說。相傳在古代的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者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扒著獨木舟 拜訪 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地就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肆』 端午節手抄報主要內容

導語: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等。本文為端午節手抄報主要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端午節手抄報圖片

二、端午節手抄報主要內容

(一)

請問大家,五月初五是什麼日子?我想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端午節!」對,端午節還要吃粽子,可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嗎?哈哈,那麼不知道了吧?據說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呢!

其實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但他的意見沒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楚國快滅亡時,農歷五月五日這天,屈原他投汩羅江自殺。在屈原投江後,楚國人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里投粽子,後來,就慢慢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慣。

怎麼樣?知道了嗎?其實呀吃自己包的粽子感覺特別好,這不,奶奶給我買來了粽葉、糯米、餡、還有繩子,讓我自己包粽子配鄭鄭,啊,這可讓我傻眼了,怎麼包呀,奶奶看我丈二和尚模不著頭腦的樣子,笑了,並為我講了包粽子的簡叢爛單過程,然後指導了一下就去掃地了。我自己一個人獃獃地站在那兒,真是狗吃刺蝟——但不知如何下手,還好我的奶奶把米餡都弄好了,要不然我真的什麼也不知道了!我先把粽葉做成漏斗的形狀,往裡面加了點糯米,再加塊肉,然後把它的「角角」往裡面塞了塞,用繩紮好,啊哈,一個粽子做成了!可乍一看,既不像粽子,也不像菱角,更不像三角形,唉,真是四不像!算了,不管怎麼說這也是我的勞動成果吧。向下一個粽葉發起了「進攻」!我又放了點糯米在漏斗狀的粽葉里,嘴裡還哼著小曲,終於做好了,嘿,還可以!包了第十一個粽子時,我發現糯米餡快沒了,可我還包在興頭上呢,怎麼辦?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咦有了!冰箱里不是還有蜜棗嗎?不如把它放在裡面濫竽充數?對,這主意不錯,於是我把剩下的糯米都用蜜棗做了餡。看著一個比一個像的粽子,真是開心極了!

姥爺就把我包的粽子放在鍋里煮,煮好之後,姥爺他品嘗了一個,結果一咬居然咬到了粽子里的蜜棗——核,把他老人家的一顆假牙給碰掉了!我自己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得了,可是姥爺沒罵我,還誇我呢!說我真有創意,我自己聽了心花怒放。

(二)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現在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每家每戶的端午節似乎都一樣,現在就由我來介紹我家的端午節吧!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賽龍舟。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高手——媽媽。今天的早上,我跟媽媽學習包粽子。媽媽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著放,一片反著放,夾在中間,然後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空心的圓雉形。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拿了三片子想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卷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指點:「左手捏住粽葉的一角,右手將粽葉的另一角往裡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粽葉。接著,媽媽在空心圓錐形里的粽葉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味勺舀了一些糯米放在裡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粽葉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的時候不是把粽葉刺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粽葉捏緊一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些樣子了。最後一道工序是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握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返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著捆好了第一各宗字。隨之,第2個,第3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媽媽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了一會兒就上桌了!雖然我們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培頌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三十分鍾後,再泡在湯水裡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這些粽子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

我和爸爸著兩只小饞貓一聞到香味就圍著鍋子,問媽媽:「媽媽,媽媽,什麼時候能吃呀?」媽媽總會笑著說;「你們這兩只『小』饞貓!」

瞧,這就是我們家的端午節!

(三)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劃著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著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粽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裡煮一煮,把准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准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著放,一片反著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裡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鍾,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粽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麼「秘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著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著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伍』 端午節手抄報簡單漂亮202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

端午節食粽子,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其由來久遠,花樣繁多。"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古粽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陸』 端午節手抄報八年級精美5張

掛一把艾蒿在你門前,願你平安;斟一杯雄黃酒,望你安康;送一盤粽子,祝您全家 端午節 快樂!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端午節 手抄報 ,供大家參考。

端午節手抄報1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裡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後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於紀念屈原的 傳說 ,至於還有什麼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綵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才可丟掉。媽媽告訴我說,據老人們講,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裡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准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裡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粽子也並不簡單。

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乾、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總是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困意,熱鬧的人們來來往往,真的像過年一樣。

回到家,吃著雞蛋和蘸糖的甜粽,心裡美滋滋的。

端午節手抄報2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 春節 , 元宵節 , 清明 節,端午節,七夕節, 中秋節 , 重陽節 , 除夕 節,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

記得去年端午節,我跟媽媽一起包粽子,媽媽先教我包粽子的步驟。第1步,先和媽媽一起泡糯米和粽葉,第2步准備粽子裡面需要的各種食材,然後把糯米和食材混在一起,加點糖攪拌一下,就變成了香噴噴的食物,第3步把香噴噴的食物放在粽葉裡面,再准備一根細長的繩子把粽葉捲起來。

我跟著媽媽說的步驟慢慢的也學習包起來,可怎麼我包的粽子很往下漏米呢?而且樣子也這么丑,媽媽包的粽子是個菱形的,光看著就流口水了,可我包的長長的扁扁的,像個小枕頭,我不灰心也不能認輸,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又開始包了起來,吸取了剛才失敗的教訓。我先用兩片粽葉捲成一個錐形漏斗的樣子,再裝進糯米,然後把粽葉一圈一圈的捲起來,最後再用繩子把它系起來。終於成功了,爸爸媽媽向我豎起了大拇指,看著自己的傑作,我開心得笑了。我把煮好的粽子整齊地放在盤子里,我們拿起粽子蘸上白糖,有滋有味的吃著,一家人 說說 笑笑可開心了。

就這樣我愛上了端午節,因為每到端午節我就可以和媽媽一起包粽子,既能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還能和家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的。


端午節手抄報 八年級 精美5張相關 文章 :

★ 初中有關端午節的手抄報漂亮圖片

★ 初二漂亮的端午節手抄報

★ 初中漂亮的端午節手抄報

★ 簡單漂亮初二端午節手抄報

★ 端午節一等獎手抄報漂亮圖片

★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 以端午節為主題的手抄報圖片精美-端午

★ 端午節手抄報簡單圖片大全

★ 中學生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 端午節手抄報a4紙漂亮圖片

『柒』 端午節手抄報簡單漂亮

端午節手抄報簡單漂亮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那麼關於端午節的手抄報大家知道要怎麼製作了嗎?下面由我為大家精心收集的端午節手抄報簡單漂亮,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簡單漂亮】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1

【端午節的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2

【端午節的習俗】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崔寔(逝於一七○)的《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黃連丸、霍亂丸;采葸耳,取蟾諸,以合創葯,及東行螻蛄。”除了治難產的縷蛄外,其餘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丸葯。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從“長命”、“續命”等名稱看來,就可以知道,當時人是多麼畏懼惡日對生命所造成的威脅。不僅在實際上製作治病的丸葯,在心理防衛上,也要仰賴五彩絲來抵禦那超自然,不可見的鬼魅及兵災。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3

盡管有這些顧忌在,端午的生命力並未因之減,積極祈禳的習俗仍隨處可見。周處(240-約299)的《風土記》記載晉朝新興的端午習俗有:“采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等。懸艾固然是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後來稱為“鬥百草”的游戲。而被視為端午特色的競渡習俗,也在此時出現。據宗懍(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按語:“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記》中並未確實記載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說顥然是受了傳說的影響。事實上,競渡、祈禳。表面上是為拯救屈原而舉行的競渡,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據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別具有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紮成虎形,或是剪綵作為小虎,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到了唐朝時,端午已成了個重要的節日,宮廷中也有種種的慶祝活動。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王溥(922-982)的《唐會要》卷三五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他說:“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不只是寵臣有賞,一般文武官員也各有賞賜。馬縞(約十世紀中葉)的《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唐書�6�1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

王仁裕(880-956)的《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唐玄宗時:“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 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不過,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戲,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經濟實惠的扇子來應景。李淖(約八八○以後在世)的《秦中歲時記》記載:“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溤贄(約九○四前後在世)的《雲仙雜記》卷一引《金門歲節記》也說:“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葉製成,由於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謂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來)。

唐朝新興的端午習俗,還有所謂的“五時圖”。段成式(約803-863)的《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所謂“五時圖”,就是在紙上畫蛇、蠍、蟾蜍、蜥蜴、蜈公,也稱“五毒符”。據說這五種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時存在時,才不敢互相鬥爭,得以和平共處。所以,掛五時圖就可以防止這些毒蟲作怪。

宋朝的端午節物,比起歷代,更見精緻。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1147)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


『捌』 端午節怎麼畫簡單又漂亮

端午節簡單又漂亮的畫法如下:

1、首先畫一個三角形,下面的兩個角是圓潤的。然後給粽子精靈畫出衣服,五官以及四肢。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並御,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拍輪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襲蔽信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