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土壤研究
土壤
是由一層層厚度各異的礦物質成分所組成大自然主體。土壤和母質層的區別表現在於形態、物理特性、化學特性以及礦物學特性等方面。由於地殼 、水蒸氣、 大氣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土層有別於母質層。它是礦物和有機物的混合組成部分,存在著固體,氣體和液體狀態。疏鬆的土壤微粒組合起來,形成充滿間隙的土壤的形式。這些孔隙中含有溶解溶液(液體)和空氣(氣體) 。因此,土壤通常被視為有多種狀態 。
㈡ 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同學進來下(最好是研究生),幫幫小弟
做土壤微生物簡單的一B,買本沈同的微生物學看就可以了,高教版的,還有本周德慶的微生物學教程也可以看看。。。
不需要什麼儀器的,玻璃器皿像培養皿燒杯量筒什麼的。。。關鍵要把操作練好,無菌操作最重要。。。還有就是培養基比較重要,不同微生物所需的營養環境不同,特別是土壤中微生物種類很復雜,需要把握好。。。
論壇神馬的去看看生物秀論壇。。。
㈢ 土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土壤物理學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氣三相體系的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內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動及其對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氣的組成與交換,熱的傳導與轉化,土壤固相的組成與排列,土壤的力學性質和電、磁性質等。
土壤化學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學組成、化學變化以及固液相之間的反應。內容包括土壤固體顆粒的表面化學性質及陽離子交換,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鹼性、氧化還原性等。
土壤生物學主要研究棲居於土壤中的有機體(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動及其與土壤中物質轉化和循環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組成及分布規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環,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機質的分解和腐殖質的形成及其對土壤肥力的影響等。
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學主要研究土壤供應礦質養分的能力及其影響因子與植物營養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實質及其指標,土壤養分的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營養診斷,主要作物對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學主要研究土壤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內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及土壤調查、制圖等。
土壤礦物學主要研究土壤礦物的結構、組成、性質和化學反應。內容包括粘土礦物和氧化物的數量、組成以及相互間的反應,土壤中各種元素的遷徙狀況,粘粒與有機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礦物的形成與轉變以及礦物鑒定等。
土壤管理學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對土壤和作物生產的影響,內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護措施對土壤肥力、生產力和作物產量的影響。
土壤學經歷了近代150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野外調查法,即在野外(田間)通過對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態的觀察,並結合對周圍自然地理環境和土壤利用情況的綜合分析來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徵。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類、分布、肥力特徵以及進行土壤制圖的最基本的傳統方法之一。
實驗室研究,即在實驗室內藉助各種儀器設備和溫室設施等對土壤的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等進行定量或定性的測定,或對土壤肥力水平進行生物學試驗(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擬試驗等。
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間選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區,對土壤的某種屆性或過程進行長期、系統的觀察測定,以研究其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及其對土壤性質或肥力的影響。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間生物試驗法和排水採集器法。
㈣ 土壤怎樣取樣
答:采樣前要詳細了解采樣地區的土壤類型、肥力等級和地形等因素,將測土配方施肥區域劃分為若干個采樣單元,每個采樣單元的土壤要盡可能均勻一致。平均每個采樣單元為100畝(平原區、大田作物每100~500畝采一個混合樣,丘陵區、大田園藝作物每30~80畝采一個混合樣)。為便於田間示範追蹤和施肥分區需要,采樣集中在位於每個采樣單元相對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塊,面積為1~10畝。
㈤ 小學科學五年級土壤中有什麼教學小結反思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法學法】演示法、實驗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准備:為學生准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乾燥的土壤、放大鏡、標有1、2的燒杯、裝水的燒杯、牙簽等,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知道了由於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現象叫風化。岩石在風化的作用下會碎裂,如果繼續風化,會怎樣呢?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土壤里有什麼?
2.觀察土壤。
(1)實驗一:把燒杯1中的土壤倒在白紙上,觀察一下,土壤中有什麼,記錄下來。
a.小組活動。
b.全班交流。師板書
(2)實驗二:從燒杯2中取一小塊土壤放在白紙上,碾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他們的大小嗎?
a.小組活動。
b.全班交流。
c.閱讀地質學家對土壤顆粒的分類(課件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粉沙、黏土)。
(3)實驗三:
把燒杯2中的土慢慢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麼?
攪拌水中的土壤,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
然後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麼現象?
先完成前2個步驟。
a.小組活動。
b.全班交流。
(4)老師做模擬實驗,了解腐殖質和鹽分。
把土壤放在石棉網上加熱,你看到了什麼現象?
(5)交流靜置一段時間後,看到的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著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順序?再做一次驗證自己的想法。
3.小結土壤的成分。
4.土壤和生命
通過看圖片,思考:土壤為動植物提供了什麼?動植物對土壤有什麼作用?
通過全班交流,得出土壤是最有價值的資源。
5.土壤的形成。
根據土壤的成分、土壤和生命的關系,分析土壤的形成。
三.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土壤中有什麼
水 黏土
空氣 沙
腐殖質 小石子
……
生物作用 岩石風化作用
【教學反思】
《土壤中有什麼》這一課重在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的形成以及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整節課總體而言,在設計上注意流暢性和操作性。第一環節復習引入,直奔研究內容。第二個環節「尋找土壤成分」,安排了幾個實驗:觀察新鮮土壤、乾燥土壤,土壤沉積實驗,燃燒新鮮土壤、幾個實驗一環扣一環,通過直接觀察和間接顯現的方法,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觀的認識。有書本插圖引路,引出了「土壤與生命」的思考,學生暢所欲言。最後通過土壤的成分分析土壤的形成。教學環節自然流暢,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科學教學強調要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本課通過運用多種感官、實驗觀察方法,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自然而然的作出小結: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在教學的過程中,因為考慮時間的關系,燃燒新鮮土壤,採取教師演示,生觀察,其他三個實驗學生自己操作。學生在實驗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但是需要藉助教師的幫助來總結。
在實驗過程中,由於缺乏對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培養,學生對於觀察時應該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象這一點做的不夠好,每次都是觀察、討論、 才填寫實驗報告單,以至於每個實驗環節所用的時間有點長。在沉積實驗時,由於上課時間比較短,沉積的效果不太好,學生觀察到的現象不是很明顯,原來考慮過讓學生觀察上節課學生所做的沉積後的現象,但又考慮到學生會覺得沒有觀察自己攪拌過的而遺憾,上課沉積實驗後交流比較倉促。
以上是上課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良好科學習慣的培養以及對學生的實驗指導。
㈥ 小學五年級科學《土壤中有什麼》教案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麼》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是屬於地球與宇宙部分的內容。覆蓋於地球表面的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大部分學生已經知道土壤的作用,但是他們可能沒有考慮過土壤是怎樣形成的。本課的教學活動承接《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學情分析 雖然學生閱讀過的科普讀物、接觸過的實驗器材不多,但在課堂上能積極參與學習,只是個別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 教學目標 1、了解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成土壤。 2、掌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3、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4、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㈦ 土壤學的研究方向
1. 土壤化學與肥力
2. 土壤資源遙感與信息系
3. 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及其調控
4. 土壤環境化學與污染環境修復
5. 土壤碳循環與全球變化
6. 土壤生態學
7. 土壤物理學
㈧ 土壤普查的意義
對一定地區的土壤類別及其成分因素進行實地勘查、描述、分類和制圖的全過程。是認識和研究土壤的一項基礎工作和手段。通過調查了解土壤的一般形態、形成和演變過程,查明土壤類型及其分布規律。查清土壤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為研究土壤發生分類、合理規劃、利用、改良、保護和管理土壤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按土壤調查目的和要求,通常分為詳查與概查。土壤詳查指在一定區域范圍用大比例尺地形圖(≥1/25000)為底圖的土壤調查,特點是調查范圍較小、成圖精度要求高,通常採用航空圖片結合地形圖的方法進行。
土壤調查資料(土壤圖、調查報告以及其他有關的各種圖件或文字說明)可以作為全國性或區域性的綜合自然區劃、農業區劃以及國土整治規劃的依據之一,也是農業生產單位(鄉、村及農、林、牧場)進行生產規劃和制訂改土培肥措施的重要根據。
某些專門性的土壤調查,如荒地資源調查、工程土壤調查、低產土壤調查、侵蝕土壤調查、污染土壤調查、自然保護區土壤調查以及軍事土壤調查等,其目的性和服務對象更為明確,應用性更強。
中國的土壤調查研究始於30年代初期。當時主要是進行了一些地區的土壤詳查、概查和路線約查,並編制了地區性和全國性的土壤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陸續開展了大規模的區域性土壤調查和專門性的綜合科學考察。1958~1959年和1979年,先後進行了兩次全國性土壤普查和大比例尺土壤制圖。
進入80年代以來,由於調查過程中較多地應用了航片技術和編制了界級系列成果圖件,調查的質量得到提高,為查明土壤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以及進行縣級農業區劃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通過各種比例尺的土壤調查和制圖,現已確立了若干新的土壤類型,編寫和編制了許多調查報告和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土壤圖,填補了若干土壤調查空白區。
㈨ 你是怎樣通過實驗知道土壤中有空氣的 請簡單地寫出實驗方法和實驗現象
研究問題:土壤中含有空氣嗎?
我的推測:土壤中含有空氣。
實驗方法:
將一塊固定的泥土放入燒杯中,再倒入一些水,要沒過泥土。如有氣泡冒上來,那就證
明土壤中含有空氣。
㈩ 土壤調查的簡介
對一定地區的土壤類別及其成分因素進行實地勘查、描述、分類和制圖的全過程。是認識和研究土壤的一項基礎工作和手段。通過調查了解土壤的一般形態、形成和演變過程,查明土壤類型及其分布規律。查清土壤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為研究土壤發生分類、合理規劃、利用、改良、保護和管理土壤資源提供科學依據。按土壤調查目的和要求,通常分為詳查與概查。土壤詳查指在一定區域范圍用大比例尺地形圖(≥1/25000)為底圖的土壤調查,特點是調查范圍較小、成圖精度要求高,通常採用航空圖片結合地形圖的方法進行。土壤概查是在縣以上區域或中小河流域范圍內,以中、小比例尺地形圖(≤1/50000)為底圖的土壤調查,具有區域范圍廣、工作流動性大、綜合性強等特點,多採用衛星圖片結合地形圖的方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