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前我看到過一幅十字綉,一個半裸少女頭頂瓦罐,這幅畫叫什麼名字哪裡還能搜到
一個半裸少女頭頂瓦罐
「抱陶女」——《陶》
謝楚余,1962年生於廣東汕頭市。1988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廣州美院油畫系副教授,廣東美術創作院畫家。因一副油畫「抱陶女」——《陶》而出名。
這是謝楚餘1997年初完成的一幅油畫作品。《陶》的創作,緣於三個模特,一個青島人,一個汕頭人,一個混血兒。在謝楚余看來,這三種人「雜交」,最漂亮。
《陶》一經問世,便以一種中西合璧的美打動世人。但是,它也成為中國油畫史上被翻版盜印最多的一幅油畫,盜版數不少於一百萬次。
現在,這幅原作已被香港一位房地產商收藏了。他幾次想回購,收藏者都不願意。這一直是謝楚余的遺憾。
(圖片摘自《網路圖片》)
2. 很多人看到過這幅世界名畫:一個赤裸的女人,卻不知道她背後的故事!
很多人看到過這幅世界名畫:一個赤裸的女人,卻不知道她背後的故事!
這幅油畫叫《馬背上的葛黛瓦夫人》,畫中女子雖是赤裸,但毫無色情意味。
時至今日,這幅名畫仍被考文垂市博物館珍藏,這幅油畫和葛黛瓦夫人,已經成為考文垂市的「名片」。
1
1040年,英國考文垂市的利奧夫里克伯爵迎娶了葛黛瓦為妻。
葛黛瓦夫人貌美如花,氣質端莊典雅,人們都對她十分傾慕,可她卻整日悶悶不樂。
伯爵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問她:「您為何如此憂郁,難道奴僕們待您不好嗎?」
葛黛瓦搖搖頭,說:「這里的百姓臉上都寫滿了怨忿,我哪裡高興得起來?」
伯爵生氣地說:「您為了一群賤民而憂愁,真是有失體統。」
葛黛瓦哀求道:「可他們都快活不下去了,您能替他們減輕一點稅負嗎?」
原來,伯爵為了支持英軍出征,下令徵收重稅,百姓為此怨聲載道。
兩人因此爭執起來,伯爵語氣堅決地說:「我是朝廷重臣,理應為國家分憂。」
葛黛瓦針鋒相對:「您從他們身上榨取的已經夠多了,這次就放過他們吧。」
伯爵氣急敗壞地說:「放過他們可以,除非您赤身裸體地騎馬在城中大街上轉一圈,我就宣布減稅。」
2
第二天清晨,葛黛瓦夫人果然脫去睡袍,一絲不掛地騎上馬,離開官邸。
伯爵想上前制止,卻不敢開口,只好也騎著馬,跟在她後面。
葛黛瓦光著身子在街上轉了一大圈,但所有百姓卻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樣,始終關閉門窗,大街小巷都空無一人,沒有一個人趁機窺探她的隱私。
伯爵問:「您怎麼知道他們值得您這樣冒險相助?」
葛黛瓦笑了笑:「如果真心想幫助他人,就不該去想他人將怎樣回報自己,難道不是嗎?」
伯爵點了點頭,立即宣布全城減稅。
3
多年後,英國著名畫家約翰·柯里爾聽說了此事,隨即畫下油畫《馬背上的葛黛瓦夫人》。
柯里爾說:
真正的高貴,是心中明白自己該去救濟他人時,就勇敢去做,而不會過多考慮他人是否會因此而感恩,更不會因他人的回應而改變初衷。
偽善即使再高明,也敵不過時間的考驗,在事實和危機面前總會真相大白;
真善不需要裝裱,退掉浮華也會一直美麗。
只有真心為人,才會獲得別人的真心對待。
3. 以前有一幅著名油畫,內容是戰爭中一個女性裸露上半身,舉著步槍領導眾人戰斗,這畫叫什麼
《自由引導人民》。
《自由引導人民》(法語: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而創作的一幅油畫。
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參加的革命運動。高舉三色旗的象徵自由神的婦女形象在這里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特徵。
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正領導著工人、知識分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著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
(3)油畫女人裸像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自由引導人民》取材於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該畫又名「1830年7月27日」,是紀念1830年7月27日巴黎市民為推翻波旁王朝的一次起義。
1815年拿破崙下台後,逃亡國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國當國王,這就是「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封建勢力重新猖獗。
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繼承人查理十世企圖進一步增強皇權,限制人民的選舉權和出版自由並宣布解散議會。
1830年7月26日,巴黎市民聞訊紛紛起義。他們拿起武器,走向街壘,為推翻這個復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奮戰,27至29日為推翻波旁王朝,與保皇黨展開了戰斗,最後佔領了王宮,查理十世逃亡英國。在歷史上稱為「光榮的三天」。
在這次戰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萊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壘上舉起了象徵法蘭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萊爾把這面旗幟插到巴黎聖母院旁的一座橋頭時,中彈倒下。畫家德拉克洛瓦目擊了這一悲壯激烈景象,又義憤填膺,決心為之畫一幅畫作為永久的紀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自由引導人民
4. 油畫中的出浴美人,風情萬種!
《出水芙蓉》 阿道夫·威廉·布格羅
藝術家筆下的浴女身份總是撲朔迷離且又風情萬種,他們靈感來源於神話故事或自己身邊的女人,沐浴時的女人一舉手、一投足在不同藝術家畫面上表現的形式與情感也不一樣,其共通之處是能瞬間奪住你的眼球,甚至讓你駐足於畫前流連忘返,不知人間是幾何。
《出水芙蓉》 [英國]愛德華·約翰·波因特
《出水芙蓉》表現了兩個正在沐浴的青年女子,她們正在嬉鬧,展示出胴體的嬌美,也流露出天真無邪的品性。浴室內光線柔和,裝飾華麗,側光把側身斜坐女子的豐滿苗條渲染得淋漓盡致,而反光則將正在洗浴的女子豐滿的身體突出出來。畫面以寫實為主,強調了光色、冷暖的關系與對比,營造了一個溫馨的世界。
《系頭帶》[英國]愛德華·約翰·波因特 皇家艾伯特紀念博物館收藏
古典主義畫家常借沐浴情節描繪美麗的女性人體,傳達自己的藝術追求和美學觀念。波因特遵循古典主義的原則,繼承了自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傑出的藝術大師人體造型傳統,塑造了一位維納斯式的裸女形象。畫家以極工麗的裝飾造型,細致地描繪周圍環境,復雜的紋樣組成了富有東方情調的空間。細膩單純的人體動勢呈全開放式地立於畫面中間,她在五顏六色的背景襯托下顯得鮮明突出。畫家創作這類題材的畫,真正含義是想讓觀賞者去欣賞在這個美妙的環境中展現的人體的獨特美感。
《浴中的蘇珊娜》 雅科波·羅勃斯特(綽號「丁托雷托」,意為染色工)
蘇珊娜嫁給巴比倫巨商約基姆為妻,一天在後花園沐浴。兩個長老撞見後欲行不軌,被蘇珊娜嚴詞拒絕。長老怕醜行敗露而先發制人,向宗教法庭指控蘇珊娜引誘他們,而致使蘇珊娜被判火刑。此事被先知獲悉,冤情得以申張,長老終被判烙刑。從此蘇珊娜成了民間傳說的貞潔女子的象徵。丁托雷托描繪蘇珊娜,正是為了頌揚這位貞女崇高品質和美好的形象,他以響亮的色彩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個純潔、充滿青春活力的女子,而將丑惡的長老置於陰暗部位,畫面形成了強烈的美與丑對比,明亮而突出的蘇珊娜形象光彩照人,如同一尊貞潔的紀念碑。丁托雷托很善於運用強烈的光影關系,在畫面上構成鮮明的對比,他常在一片暗色調中將主要人物施以明亮奪目的高光,給人以格外強烈的效果。「光」成了他用以幫助表達運動感和加強畫面戲劇效果的有力語言。
《芙林達》 1852年[英國] 弗朗斯·克薩韋爾·溫特哈爾特 伊麗莎白二世收藏
這是一幅抒情而優美的浪漫主義作品。畫家描繪了十幾個美麗少女,圍坐溪邊,似乎欲下水洗浴,有的半*裸,有的欲脫衣。畫家把不同性格、氣質的少女組織在一起,強調個性,又要找出共性,去體現那種生命之美。在無序中實現有序,繁紛中實現統一,是這幅作品的成功之處。
《草地上的午餐》 愛德華·馬奈 法國 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1863年,在巴黎展出的《草地上的午餐》,是仿效盧浮宮喬爾喬奈的《鄉村音樂會》的構圖。畫家讓裸體女郎坐在林中草地上,與兩位穿衣紳士為伴,後面還有一位正在洗浴的女子。這是一種經過精心安排的「午餐」,是畫家尋求色彩對比的大膽實驗。此畫展出後,引起輿論大嘩,作為挑戰性作品,馬奈被推入到印象派陣營。
中國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將人性分為天性與後天習得;北宋張載的性二元論,又把人性劃分為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存在先驗的人性和先驗的善惡之分,任何現實的人性都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在社會環境中,人的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性的建構有決定意義。在西方現代心理學界,有三種典型代表: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強調以人的本能解釋人的全部和行為 ,是一種本能決定論或遺傳決定論;②行為主義走向另一極端,否則天生本能,主張人的一切行為、本性均由後天習得,是刺激-反應的聯結及其系統化,是一種反本能論或環境決定論;③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本能決定論又反對習得論,主張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慾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種可以覺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與此有關的行為或能力、認識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後天經過學習或引導而獲得或表現的。馬斯洛認為,人性是人的全部屬性的總括,似本能需要是人性的集中表現。
你是一個太重感情的女人嗎?每晚9點半,我都會在這里陪伴著你。喜歡夜叔,就把【睡前伴你夜聽】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一起關注吧,晚安!
@睡前伴你夜聽
《沐浴中的黛安娜與同伴》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科羅法國 波爾多美術館藏
這是畫家以黛安娜洗浴的故事為題而創作的風景畫。顯示了他對光、色的深刻理解,沐浴的黛安娜及其女伴只是點綴而已,以表現樹木的高大繁茂與河岸的空曠遼闊;光、色的運用,使畫面處於統一和諧的整體氣氛之中,讓人感受到空間的豐富層次。
《瓦爾松的浴女》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安格爾創作《瓦爾松的浴女》時,才28歲,當時他正在羅馬留學。從這個豐滿女子微妙的背部,畫家找到了使之激動的因素。色調明暗、冷暖的變化,半明半暗的光色,在她柔嫩的背部變化浮動著;他用綠色的簾子、白色的床單、白色帶花的頭巾……安排在浴女的周圍,成為陪襯,空間和浴中等物的裝飾,通過色彩關系和素描處理,顯得十分和諧,因此,溢出一種特殊的美感。
《黛安娜》 法國 德勞內 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如果沒有背景里的弓、箭、豹皮,以及人物頭上的彎月形的標志,這幅畫完全是一幅洋溢著濃郁的新古典主義氣息的人體繪畫習作,而沒有任何神聖的氣息。畫家追崇安格爾優雅的古典主義線條及略呈S形的人體造型,又以較強的明暗對比,塑造出一種含蓄內斂、古希臘雕像般的美感。
《沐浴的放鵝少女》 [法國]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巴爾的摩沃爾特斯美術館藏
米勒在這幅作品中,表現了純真的鄉土氣息。畫面表現了河畔叢林中的牧鵝少女,正欲下水洗浴,少女的裸體,被畫家表現得豐滿結實,青春健美,濃密的叢林,襯托出少女軀體的優美曲線,遠處的鵝群,平添了畫面的生機。畫家以寫實技巧及敏銳的觀察力,描繪了叢林的光、影,並將少婦的裸體運用光、影效果加以突出,使畫面顯得統一和諧。
《大浴女》 [法國]皮耶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雷諾阿在這幅畫中,描繪出河邊洗浴後休憩的裸女。近景三個浴女容光煥發,具有豐腴的官能美特色,她們的身體盪漾著一種青春風韻,又顯得健康成熟。玫瑰色的膚色顯示了少女的壯實和健美,極細膩的筆觸繪制出女性豐滿柔嫩的皮膚表面,塑造了她們那富有彈性、充滿活力的肉體,賦予她們青春美和生命的歡樂。
《土耳其浴室》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法國 巴黎盧浮官藏
《土耳其浴室》這幅畫,表現了畫家追求的是幻影般的「自然本身」。這幅作品顯示出一種藝術的成熟性,他描繪了不同姿態的浴女,既描繪了眾多女性裸體,又營造了一種東方阿拉伯式的情調;在這里,安格爾追求的,只有把裸體畫成為自然本身,才算是實現了高度完美的境地。因此,這幅作品沒有繪畫技巧的痕跡。
《沐浴中的黛安娜》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科羅 法國
黛安娜站在河畔,體態優雅地正待下水;畫家以光、影效果,描繪了黛安娜優美、舒緩的體態,修長苗條的身材,體現出青春女子的生命活力;畫家發揮了他對光、影的深刻理解,把祼體的黛安娜表現得脈脈含情,儀態萬方。
《白奴》 讓·勒扎特·迪·努伊 法國 南特美術館藏
《白奴》的作者雖然在美術史上名不見經傳,但他的這件作品卻反映了一種藝術趨勢。即盡力描繪令視覺愉快的、富有刺激性色彩表現力的生活畫面,讓人從畫中去聯想神秘的東方世界的美感與奧秘。《白奴》描繪的是土耳其宮中浴池內的白人女奴,她在池邊休息,邊抽煙邊喝酒,顯得放浪形骸;女奴裸體的色彩描繪,嬌艷有餘,結構不足,膚色呈粉潤之狀,解剖雖不合理,細節卻一絲不苟,環境渲染十分成功,體現了濃郁的東方特點。
《布爾薩的豪華洗浴》 讓-萊昂·熱羅姆 法國
近東鄉間風情是熱羅姆醉心的題材。此畫描繪的是鄉間豪華游泳池裡洗浴的女性,藉以展示近東女子窈窕豐滿的體態和阿拉伯人沐浴的習俗。作品重明暗對比,以揭示異域隱秘的風情。畫家以細節描繪和情緒表現,描繪了豪華游泳池裡的諸般風情。
《後宮露台》 讓-萊昂·熱羅姆 法國 私人藏
畫家熱羅姆是浪漫派畫家德拉羅什的學生,卻又極善安格爾嚴謹的線條。1856年,他曾赴埃及與近東旅行,收集和紀錄了大量關於近東的風土人情,創作了一批極富東方情調的作品,轟動了整個法國畫壇。熱羅姆畫的這幅《後宮露台》,描繪了阿拉伯王宮最隱秘的後宮生活,描繪了生活於後宮的王妃、宮女等女眷的閨閣生活,有的在洗浴,有的在清談,有的在沉思……幾乎都流露出一種惆悵與茫然的神情,華麗的露台,冰冷得象囚室,不見天日,只有露台外面才是晴朗的天空與清新的氣息。從構圖和色彩處理上,都遺留著古典主義原則的嚴謹性,注重細節的和諧對比,人物、服飾、建築尤重質感的表現,充滿異國情調。
《水煙筒的誘惑》 讓-萊昂·熱羅姆 法國日內瓦 科普斯美術館藏
此畫中,熱羅姆描繪了浴池裡的東方女子,體態窈窕,吹著水煙筒,這是東方阿拉伯人的習俗,周圍建築體現了阿拉伯風格。圓柱、細密的圖案、噴泉等與洗浴的女子、波斯花紋的地毯,共同構成了阿拉伯情調,表現了「東方主義」的浪漫詩意。
更多女性人物油畫沐浴圖賞:
need-to-insert-img
《沐浴完的黛安娜》 弗朗索瓦.布歇
need-to-insert-img
《黛安娜和阿戴奧納》 提香 愛丁堡蘇格蘭國家美術館
《女神普賽克的沐浴》 弗雷德里克·萊頓
《海邊的年輕女孩》 法國 夏凡諾
《沐浴者》 雷諾阿
《沐浴者》 畢沙羅
《洗澡》 古斯多吉耶夫
《源泉 The Source》,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
《洗浴》 布格羅
//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5. 一副有名的油畫,戰場上,上半身赤裸,指揮軍隊戰斗的女人,誰知道畫名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為紀念法國七月革命而創作的油畫《自由引導人民》。據說因為此畫被認為太具有煽動性,所以每當法國局勢動盪時,該畫都被摘下來不再展出。此話收藏於盧浮宮。
6. 求圖片:蘇珊瓦拉東油畫作品《斜躺的裸女》
這才是您要的圖片。
7. 有一幅油畫,我記得好像是個半裸的女人手持武器,背景是好多人跟著她向前沖。她是個女英雄
作品賞析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導人民》是德拉克羅瓦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參加的革命運動。高舉三色旗的象徵自由神的婦女形象在這里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特徵。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正領導著工人、知識分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著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
本畫取材於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國王查理十世取消議會,巴黎市民紛紛起義。27至29日為推翻波旁王朝,與保皇黨展開了戰斗,並佔領了王宮,在歷史上稱為"光榮的三天"。在這次戰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萊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壘上舉起了象徵法蘭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萊爾把這面旗幟插到巴黎聖母院旁的一座橋頭時,中彈倒下。畫家德拉克洛瓦目擊了這一悲壯激烈景象,又義憤填膺,決心為之畫一幅畫作為永久的紀念。
畫上展示的巷戰場面,是畫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壘戰的草圖的基礎上定稿的畫面。圖中那位在硝煙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槍,奮勇當先,正在召喚群眾前進的青年姑娘,既是起義參加者的真實寫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徵。她旁邊的少年鼓手正揮動著手槍,急速向前奔跑。另一邊頭戴高帽的大學生正意志堅定地注視著前方。他身後有兩個工人揮舞著尖刀,表情剛毅,顯示出憤怒的神色。在他們後面還有許多起義群眾。前景右側有兩名政府軍的士兵倒斃在地上,左側躺著一位為自由而獻身的起義者。一名受了重傷的青年工人正抬頭仰望自由女神的三色旗,期待著自由的來臨。他的上衣、露出來的一角襯衣和腰帶正好是三色旗的顏色。如果仔細觀賞,還可以隱約看到北塔樓上飄揚的一面共和國旗幟。
作品背景
這幅畫取材於1830年法國7月革命事件。1815年拿破崙下台後,逃亡國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國當國王,這就是「波旁王朝」的復辟,封建勢力重新猖獗。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繼承人查理十世企圖進一步限制人民的選舉權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議會。巴黎市民聞訊紛紛起義。他們拿起武器,走向街壘,為推翻這個復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奮戰,最後佔領了王宮,查理十世逃亡英國。《自由引導人民》這幅畫所展示的硝煙彌漫的巷戰場面,正是表現了巴黎市民英勇戰斗的情景。引導他們前進的是一個「自由女神」的形象,她一手拿槍,一手高舉大革命時期的三色旗,成為畫面構圖的中心。緊跟她前後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學生等。他們手持武器,踏著血跡和屍體奮勇前進。硝煙彌漫的背景中隱約出現巴黎聖母院教堂的輪廓。整幅畫氣勢磅礴,色彩與明暗對比強烈,結構緊湊,用筆奔放,充分展現了浪漫派繪畫的風格特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自由引導人民與酷玩樂隊專輯、Google主頁的相關內容英國搖滾樂壇進入新世紀之後崛起的最受歡迎搖滾樂隊之一的Coldplay,在出道10年來第四張專輯《Vivalavida》的封面中,引用了德拉克羅瓦的這幅《自由引導人民》,並頗受好評。Google網站在離開中國市場前,曾有「我的個性主頁」版塊。其中有一個模版,就是有以《Vivalavida》為主題,《自由引導人民》做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