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泰國傣族女人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泰國傣族女人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6-30 12:09:19

Ⅰ 西雙版納傣族人穿的裙子叫什麼名字

西雙版納傣族人穿的裙子是筒裙,分為泐人線條裙(不等距線條裙)和庸那迦線條裙(等距線條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西雙版納泐人女性服裝為本土服裝,宮廷和平民服裝的差別在於布料和裝飾。女性上衣為系帶窄袖上衣(也許還有缺襟盤扣長袖上衣,因為在電影《摩雅傣》里還有缺襟盤扣長袖上衣,但是目前沒有舊照片佐證),下裝為筒裙。泐人筒裙分為裙頭、裙身和裙腳,傳統上用三塊布縫合而成,

因為裙頭接觸皮膚和腰帶、裙腳接觸腳和地面容易磨損,用分開的布縫起來,壞了的時候容易更換。泐人筒裙的花紋主要集中在裙身部分,因為不容易磨損。

(1)泰國傣族女人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圓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

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筒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城鎮女子已極少纏巾,多挽髻於頂,插花、別簪、卡梳作飾,更顯綽綽風姿。衣裙色澤以孔雀綠、淡綠、肉紅粉紅、淡黃、嫩黃為眾。衣料多選用薄而柔軟的喬其紗、的確良或有錦絲綢縫制。外出參加集會或趕擺時,足登時髦皮鞋、涼鞋,肘掛拎包、手撐花傘遮擋烈日,處處顯出優美動人之風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Ⅱ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_傣族舞的分類和特點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為代表。下面我給大家提供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希望對你有用!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1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2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3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4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5 傣族舞舞蹈種類

傣族是一個有古老 文化 的民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他們模仿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跳出豐富多彩的舞蹈[1] 動作和富於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鼓語伴奏。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並各有特點。代表性節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類。

自娛性舞蹈

自娛性的節目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西雙版納稱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擺”、“寧擺”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個縣市,是在年節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嘎光以象腳鼓、鑔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鑔的人也參加舞蹈,並且帶領眾人圍圈而舞。過去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揮,只求熱烈歡快。現已發展了很多統一動作和套路,動作與套路的名稱各地也不盡相同,並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節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還有兩名中老年婦女抬大鋩跳的“嘎鋩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溫”(軟舞)等等。

象腳鼓舞是自娛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腳鼓是根據鼓的形狀而取的名稱,傣族一般統稱“嘎光”,但對長、中、小三種象腳鼓又各有名稱。這種舞蹈以擊象腳鼓舞蹈為主,用鋩、鑔伴奏,也可鼓、鑔對舞。

長象腳鼓的鼓身長為一米八至二米,傣語稱“嘎光繞”,各地均有,但以瑞麗縣的最具代表性。長象腳鼓多用於伴奏,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並有一些鼓語,如“約筆洛,約筆洛,約必約哩哩”(意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邊擊邊獨舞,在展現擊鼓技藝的同時,以長鼓尾的大幅度地轉動擺動形成優美的舞姿。

中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一米多,這種舞蹈流行整個傣族地區,尤以德宏地區的潞西、盈江、梁河等縣和保山、臨滄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腳鼓舞在鎔宏傣語稱為“嘎光”,也有稱為“嘎光武傑”或“嘎光黑拉”的。跳時一般是背鼓順圓圈而舞,可二人對舞,也可與擊鑔者對舞。在德宏芒市,過去有賽鼓的活動,以擊鼓聲的長短、音色的優劣、鼓尾甩動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為評比標准,勝者在鼓上掛銀牌。

小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六十厘米左右,流行於景洪、勐海、勐臘等縣,西雙版納傣語為“凡光托”。因鼓小輕便,可靈活舞動,因此這種舞蹈以競技為主,一般是雙人對舞,四人或集體也可。舞時有擊鼓追斗、退讓躲避、踢腿斗腳等動作,以能把對方頭上的“包頭”摘下為勝。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於德宏地區的芒市、盈江、瑞麗等縣。“喊半光”為德宏傣語,“喊”意為“唱”或是“歌”,“半”意為“跟著我”或“圍繞著”,“光”即“鼓”;直譯為“跟鼓唱的歌”。跳時人數不限,動作隨意。

耶拉暉是流行於西雙版納地區的自娛性歌舞,過去只在潑水節時由男性跳,現已成為男女老少皆可參加的集體歌舞形式。這種歌舞動作簡單,舞時可自由發揮;但曲調固定,只要有人即興填詞並帶頭唱,眾人即可合唱。由於在唱句的尾聲時齊呼“耶拉輝,水一,水一。”所以這種歌舞就叫做“耶拉暉”了。

表演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區、西雙版納地區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孔雀舞,在德宏傣語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時,舞者頭載寶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腳鼓、鑔等樂器伴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劇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樣,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藝特長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獨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麗縣的藝人,他們以模擬孔雀走路、飛跑、吃水、抖翅、飛翔、開屏等動作,形成豐富的舞步;瑞麗縣半職業藝人較多,如瑞板、賀費、毛相、約相、旺拉等人,他們在表演上各有創新,以各自的流派風格而聞名全省。雙人孔雀舞也稱“凡南諾”,最具代表性的雙人孔雀舞流傳在景洪縣。“南”意為“高貴的女性”,“諾”意為“雀”或“鳥”;“凡南諾”可譯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現雌雄兩只孔雀的飛翔、相對而舞的情景。潞西縣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與魔鬼”的三人舞,後演變為獨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華麗,開合自如,吸引著廣大觀眾。景谷縣的孔雀舞屬歌舞劇表演,邊舞邊唱,舞蹈步伐較簡單,以走步和碎步為主,表演的是佛經 故事 “召賀罕打孔雀”。

祭祀性舞蹈

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雜居區流傳著幾個。

元陽縣的傣族村寨流傳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動時,以鼓為伴奏,師娘在祭台上邊唱邊舞,群眾在台下自由舞動,動作較簡單。

石屏縣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龍舞”),是在祭龍樹的活動中進行。舞時男巫手持帶環的鐵圈,女巫手持著羊皮單面鼓,由他們帶頭起舞,村民們合著節奏參與舞蹈。時而全體圍成圈,時而二人對跳,沒有固定形式和隊形,舞者隨心所欲地變換位置,只求情緒高昂,莊重熱烈。舞蹈動作簡單,步幅小,雙膝隨步伐做小幅度的韌性顫動,雙手上繞半圓,在左右腰側打鼓與搖環。

新平縣還有送葬時跳的“獅子舞”,跳時用嗩吶和鑼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圍棺而舞、棺前開路等。該舞的表演風格和音樂與漢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漢、彝族舞蹈音樂的明顯痕跡。

有些祭祀舞蹈如過去曾流傳於德宏地區的“跳柳神”和曾流行於江城縣的“貝馬舞”,現已無人再跳。明代《百夷傳》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婦人祝於屍前,諸親戚鄰人,各持酒物於喪家,聚少年數百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謂之娛屍;婦人群聚,擊碓桿為戲,數日後而葬。”祭祀舞蹈場面,現也只在新平縣的傣族居住區還可見到:在吊喪的第二天,必須請吹鼓班子為死者跳舞(即跳獅子舞);婦女結伙與男人打鬧。說明明朝時存在的喪葬活動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過簡化了。

傣族另有一類 武術 性舞蹈,產生的年代也很久遠。傣族經歷過封建領主制社會。傣族成年男性,平時是農奴,戰時是士兵,必須學會一些舞弄刀、槍、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備用於防身和參加戰爭。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繼承了這個傳統,以此表現自己的勇敢與機敏。但如今他們習練的刀槍棍拳,已融進了向其他民族學習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緬拳、泰國拳等不同風格流派,表演時還用鼓等進行伴奏,發展成為舞蹈化的武術了。

傣族人自己解釋,“傣”有兩種含義:一是英雄勤勞的意思;一是酷愛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稱為“魯傣魯喃”的,意為“傣家的兒子,水的兒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們濱水而居,愛水、祈水,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話里,造物主英叭原來就是天空中的水氣;而人則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誕生於水塘。在有關“潑水節”的各種 傳說 中,盡管人物不同,但他們用水來制服火,用水來洗凈血污,用水來祈福等內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勞勇敢,溫柔善良,這是大家公認的;“水一樣的民族”是對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們禮貌溫和,外柔內剛,智慧聰明又幽默談諧的性格像水一樣,有時似涓涓的細流,溫柔而細膩;有時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這種豐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動作雖大多阿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既有瀟灑輕盈的“篾帽舞”,也有靈活、驕健、敏捷,且充滿陽剛之氣的象腳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時而節奏緩慢單一,動作舒展,感情內在含蓄,時而節奏快速多變,動作靈活跳躍,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的手、腳、身體“三道彎” 的造型特點,以及剛柔相濟、動靜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風格,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傣族舞蹈的特點

傣族的居地大多與緬甸、寮國、越南等國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並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

旁一位手:雙手手腕蛇回來,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2側。

後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後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

側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冊,和一位手差不多。

猜你喜歡:

1. 傣族舞化妝和發型圖片

2. 彩雲之南兒童舞蹈視頻

3. 關於傣族的禮儀

4. 傣族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5. 傣族傳說故事

Ⅲ 傣族穿著、習俗都有什麼特點。

傣族穿著特點: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子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用白布或青布包頭。

傣族有許多民族節日,如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其中潑水節最有名,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左右,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

擴展內容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美、富饒的壩子--西雙版納,德宏兩州、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

傣族先民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為酷愛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鮮明,突出,人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為動物形態的模擬和美化。極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腳鼓舞」,特別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優美的舞姿、細膩的情感,把孔雀這種美麗的動物模擬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擬人的美化,把人帶進了詩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觀眾為之而傾倒。

Ⅳ 為何傣族姑娘看起來都很美

傣族服飾功不可沒!

傣族作為一個非常愛美的民族,傣族人民愛美的情趣在民族服飾和建築上得到了充分體現。而無論是傣族服飾還是建築的特色都和雲南的地理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傣族服飾充分體現著西雙版納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的這些地理特點。

淡雅優美,既講究服裝的實用性,又具有很強的裝飾意味。人們常說「女人是水做的」,小編認為真正像水一般的女子非傣家女莫屬。傣族服飾的整體設計更是盡顯女性腰身的婀娜,穿上量身定製的傣裝的女子也更是柔美。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的窄袖短衫,更獨具民族風格,袖管又長又細,僅夠穿進一隻胳膊;外衫緊身且長及腰部,後擺還不及腰部,這樣的設計讓傣族女子的後背露出少許,時隱時現,為整個服裝增色不少。

(4)泰國傣族女人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西雙版納傣族女性服飾必不可少的還有長筒裙,長筒裙長齊腳後背,裙子腰身細小,下擺寬大。如今傣族女性的長筒裙多數是用的絲綢和紗等其他料子縫制。

窄袖短衫又緊又嚴實,袖管長細,緊緊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如果用肉色衣料縫制,就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銀制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筒裙口,筒裙亦剛好裹住雙腿,使其越顯得修長與苗條,不論走路做事,都給人一種俊俏,飄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