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元代女人冠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元代女人冠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5-24 05:58:55

㈠ 古代女人有哪些發髻名稱及圖片

古代發髻的名稱

古代女子發髻的名稱繁多,如:九鬟仙髻,垂雲髻,凌雲髻,近香髻,節暈髻,半翻髻,愁來髻等等
唐代發式有髻、鬟之分,髻為實心,鬟為空心。髻名稱眾多,有倭墮髻、螺髻、雙螺髻、反綰髻、半翻髻(單刀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驚鵠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愁來髻、百合髻、長樂髻、墮馬髻、鬧掃狀髻、樂游髻、反綰樂游髻、叢梳百葉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雲髻、雙髻、寶髻(綴以花鈿、簪釵等首飾者)、平番髻、飛髻、義髻(假髻)等。鬟有:雲鬟、高鬟、短鬟、低鬟、雙鬟、圓鬟、同心鬟、垂鬟等。

魏晉南北朝女子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對襟大袖衫,下穿長裙等,頭飾大都梳髻後垂髻、 梳長鬢、十字髻、雙丫髻、高髻插步搖、纈子髻等。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春秋以前的梳子,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耳環是在冶金技術產生之後出現的飾物。最原始的金屬耳環,大多以青銅製成,造型比較簡單,只要用一根粗銅絲彎制一下便成。

宋代耳環,繁簡不一。簡單者只以一根粗細各半的銅絲,彎製成一個圓環,尖端挑出向外。

明代耳環崇尚輕巧,通常以一根金絲彎製成鉤狀,在金絲的一端,穿上兩顆大小不等的玉珠,兩珠之上再覆一片金制的圓蓋,使整個造型像一個葫蘆,俗謂「葫蘆耳環」。

耳墜,是在耳環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飾物,它的上部是一個圓環,環上綴一組墜飾,因形得名,故曰耳墜。

鐲釧。鐲即手鐲,一般多戴在手腕;釧即臂釧,通常戴在手臂。

鏤空忍冬花結掛鏈銀香球,古代人用香末。後來香囊盛行,成為女孩子送給心上人的定情之物

關於各種發髻的圖片,樓主可以去這里看看,很全的http://www.hanyinguan.com/bbs/viewthread.php?tid=155

如果樓主還不滿意的話,到這里看看不錯http://wenku..com/view/4f5656fafab069dc5022013d.html,網路文庫,這里總結得很好的,希望對你有用

㈡ 古代男子與女子的發飾(束發)和衣物有哪些如可以請配圖,謝謝

1、漢服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范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 隨後各朝代的漢服雖有局部變動,但其主要特徵不變,均是以交領右衽為基本特徵。
2、唐裝
唐裝(亦屬於漢服)唐代的漢服,多特指對襟上衣、齊胸襦裙加上披帛的女子裝束。男子裝束則多為圓領袍衫。 我們現在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宋代的褙子。 P.S. 現代因APEC興起的「唐裝」是以清朝馬褂為原型的時裝,與漢服及唐朝沒有任何關系。
3、清裝
戲曲演出中的清代服飾。康熙年間已有清裝在戲曲舞台上出現。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其最後一出《余韻》,劇本註明:「副凈時服扮皂隸暗上」。「時服」就是清朝服裝。這出戲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金斗班首先演出。但戲曲運用清裝是受到過許多限制的。乾隆年間曾禁止「演學本朝服色」的戲演出(見江西巡撫郝碩奏摺,《史料旬刊》第22期)。嘉慶年間也發生過副憲下令奪優人冠珊瑚頂的事件,認為優人褻瀆朝廷「名器」(焦循《劇說》)。所以,反映在乾隆末年《揚州畫舫錄》所記的「江湖行頭」以及道光年間平署《穿戴提綱》中,清裝都很少。清末出現了一批清代故事戲,清裝的增加仍然不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由於戲曲的裝扮歷來不注重表現某朝某代的歷史細節的具體性。近百年來保留在傳統衣箱中的比較明顯的清裝,也就是馬褂、箭衣、緯帽等有數的幾種,並且作了不同程度的藝術加工。
4、元朝服飾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元朝 留辮束發 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種,夏服有 15 種。 這個時期的婦女也穿長袍,而漢族婦女則以襦裙為主。由於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影響,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辮發和髡發,其特徵是先用刀剃開兩道直線,腦後頭發全部剃去,左右兩側留出辮發或隨意散落披肩。
5、明朝服飾
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發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它幾乎被現代的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了。服飾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

1、步搖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由於古時女子行走,裙裾也要保持不動,否則即是不穩重,但步搖上的垂飾卻搖曳生姿,極大地豐富了女性的美態。佩步搖者多為身份高貴之女性,因步搖這種發飾所用材質高貴,製作精美,造型漂亮,故而非一般婦女所能使用。
2、華勝

華勝是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的發飾。從《紅樓夢》劇照中王熙鳳的裝扮,我們可以觀賞到典型的金釵(朝陽五鳳掛珠釵)與華勝。

3、梳篦

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發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篦是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初時用以去除發垢。
4、笄

女子滿十五歲便算成人,謂之「及笄」之年,笄就是固定發髻的一種發飾,「笄禮」是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5、簪

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發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6、釵

很多人都分不清古代女子發飾釵與簪基本相同,民間通常用「一腳為簪兩腳為釵」來做簡單區別。

發型:

發式是婦女頭部的重要裝飾,能增加其儀容的俊美。古代婦女發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歷代相承,不斷變化,從簡至繁,,又從繁復簡,往返交替,有關記載甚多,僅就《髻鬟品》記載就不下百餘種。這些發名皆是由發型與首飾寓意而命名,綽號雖多,按其編法與發式可概括為幾種基本類型,簡述於下:

1.結鬟式
這類發型,皆是結鬟而成,有的聳立頭頂,有的傾向兩側,有的平展,有的垂掛,婦女自身頭發有限,往往加上『假發」,首飾,巍峨華麗。據記載:相傳漢武帝時,瑤池王母來會,諸仙女之發髻皆異人間,高環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號為「高鬟望仙髻」①,再飾有各種珠寶,金簪風釵或步搖,就更華麗高貴。這種高環發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貴的發式,多用來表示神話中之仙女,皇後貴妃與貴女流的發型(從八十七神仙圖卷與永樂宮壁畫的玉女等發式亦可見證)。未出室的少女也可採用,但裝飾不宜過分華麗,這種發式秦漢兩代及秦以前各代頗為盛行,漢以後各代多崇為仙女發型,名流仕女也有採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頭頂,有在兩側,鬟數也可隨意結扎而定,變化很多,可靈活運用。
2.擰旋式

這是漢代末期始創的一種發式,據記載為甄後所刨,後相互崇向而流行。這種發式的編法是將頭發分成幾股,象擰麻花似地把發蟠曲扭轉而纏盤在頭上。據記載甄後入魏宮時,宮中有一綠蛇,甄後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甄後仿效而梳成為髻,每天皆因蛇形變化而梳髻不同,因而號為「靈蛇髻」①。

這種發型靈活生動又饒有風韻,為神女與未出室的名貴女流所好用。這種發式變化的形式很多,可擰可盤,旋扭於頭頂、頭側,頭前,變化生動舒美,在古代仕女畫中尤為多見。造型時可靈活運用。
3.盤疊式

這種發式在唐代的繪畫、雕塑與墓壁畫皆可見到,唐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畫中,有很多盤疊的螺髻。據記載;唐長安的婦女好梳盤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聳而不走落,號為螺髻。在長安風靡一時,這種「螺髻」主要以盤疊形式作成,其法是將頭發用絲線分股攏結系起,然後採用編、盤、疊等手法,把發髻盤疊成螺狀,放置在頭頂或兩側或前額與腦後,也可隨意盤疊各種形式。

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在王漁洋之詩贊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盤疊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樣的螺謦。在造型中可靈活運用。
4.反綰式

這類發式據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記有魏武帝宮中的宮妃梳反綰臀的記載,隋唐這種發式也甚為流行①,在《妝台記》中記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綰髻,分髫臀」。反綰是將頭發攏高翻綰而成,也屬於高髻的發式,其製法是將頭發往後攏結,用絲線結扎,再分若乾股,翻綰出各種式樣。有的梳編成驚鳥雙翼欲展的樣子,稱為「警鵠髻」,也有梳編成單刀或雙刀的樣子,稱為「翻刀髻」,也有將多股的頭發翻綰成花式,稱為「百花」。其形式與手法甚多,皆靠攏結翻綰或反綰而成。

這種發型多為宮妃、名貴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綰的髻下留一發尾,使之垂在肩後,稱為「燕尾,亦稱「分髫髻」。歷代的稱呼雖不相同,但其基本發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時,可靈活變化與參考。

5.結椎式

這類發式在古代婦女的發型中,最為普遍,採用最廣,歷代都有採用,延續最長,從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歷代皆沿用。只是發型的高、平,低,及結椎在前、中、左右、後等變化不同而已。這種發式的梳編法,是將頭發攏結在頭頂或頭側,或前額與腦後,在扎束後挽結成椎,用簪或釵貫住,可盤捲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聳豎於頭頂或兩側。據記載:梁翼之妻孫壽將結椎置於頭側,並使其下墮,稱為「墮馬髻」,亦稱『梁氏新妝』,曾風行一時,趙合德入宮時將發卷高為椎,稱為「新興髻」。梁鴻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這些發式皆是結椎式的變化,掌握其梳編法,就可變化或創制各式各樣的椎髻,在造型時可靈活運 用。各式椎髻多為已婚少婦所用。
6.對稱式

這類發式從秦漢一直沿用下來,歷代皆有採用,其典型的發式是「雙丫髻」與「卯發」,「雙丫髻」主要是宮廷侍女、侍婢丫環的發式,據傳秦始皇令宮廷侍女梳雙丫髻,穿背子與衫,歷代沿繼襲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變。這種發式是將頭發從頂中分兩大股,往兩側乎梳,並系結於兩側,再挽結成兩大髻,使其對稱放置在兩側。也可對稱結鬟,使之垂下,為民間少女所好用。

「丱發」
這是一種童發,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稱丱發」,其形制是將發分成兩大股,對稱系結成二椎,放置在左右兩側的頭頂上,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尾發使其自然垂下,最長可至肩,為歷代童發的主要發型。
蟬鬢、博鬢,這兩種不是發型,但是各種發型必需配備的兩種鬢式。

蟬鬢,據記載是魏文帝曹丕的宮人莫瓊樹所制①,它是兩鬢的裝飾,將兩鬢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蟬翼,故稱「蟬鬢』,古詩中形容婦女經常有「雲鬟霧鬢」之句,薄而透明的蟬鬢與厚而高實的發式結合與對比,使婦女的發型富於變化而別致。

博鬢,歷代僻L儀典0,《輿服志》皆規定宮中的後妃要博鬢,品貴夫人也須博鬢,博鬢即以鬢掩耳,或往後攏掩半耳,是一種禮儀的鬢式。

婦女最常見的發型,按其梳編規律分為以上六大類,在造型時,可依據各類的梳編法,採用髻、鬟,盤,綰、疊,擰,結等等手法,梳編出更多的發式,並根據朝代、身分、年齡,個性崇好等結合而運用,就能創制較好的婦女發式。

唐代婦女發式多姿多態。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寫道:「高祖宮中有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明皇帝宮中,雙環望仙髻、回鶻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有歸順髻,又有鬧掃妝髻。長安城中有盤桓髻、驚鵠髻,又拋家髻及倭墮髻」。另外在《妝台記》,以及《新唐書》、《中華古今注》等書中,也有對唐代婦女發髻式樣的記述。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分別在唐代墓葬出土的陶俑,以及石槨線雕、壁畫中見到一些如古籍中描述的發髻式樣,但都沒有我發現的西安東郊唐長安平康坊、西郊醴泉坊三彩窯出土陶俑發式實物這么集中和多樣。現將我發現和收藏的唐長安三彩窯陶仕女俑及其發式分別予以介紹,以便從唐代婦女多姿的發式這一側面窺探唐代社會的興旺和開放程度。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立國號明。明朝建國後,採取了一系列講求實效的措施,以利恢復生產。由於生產力獲得了提高,市場進一步擴大,新型工業不斷涌現,一些工業城於是隨之形成,統一後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明從蒙古族統治的元朝奪取政權後,注重對不符合漢族習俗的禮儀進行了整治,多採用和恢復了唐宋時期的制度和習俗。從所收集的資料看,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及唐宋時期豐富多樣,但也具有其本時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襲了宋元的發式,待嘉靖以後婦女的發式起了明顯的變化,「桃心髻」是當時較時興的發式,婦女的發髻梳理成扁圓形,再在髻頂飾以花朵。以後又演變為金銀絲挽結,且將發髻梳高。髻頂亦裝飾珠玉寶翠等。「桃花髻」的變形發式,花樣繁多,諸如「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及仿漢代的「墮馬髻」等。

雙螺髻:明代雙螺髻,其狀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螺髻。時稱「把子」,是江南女子偏愛的一種簡便大方的發式,尤其是丫環梳理此髻者較多,其髻式豐富、多變,且流行於民間女子。

假髻:又稱鬏髻,為明代宮中侍女、婦人所仲愛。當時有「宮女多高髻,民間喜低髻」之說。此類假髻形式大多仿古,製法為先用鐵絲編圈,再盤織上頭發即成為一種待用的妝飾物。明末清初特別時興,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現成的假髻出售。

頭箍:又名「額帕」。明代無論老婦、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說頭箍是從原「包頭」演變而來,最初以粽絲編結而成為網住頭發而已,初時尚寬而後行窄,其實用性為束發用,並兼之裝飾性,取窄小一條扎在額眉之上。此裝飾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頭:高髻的一種,蘇州流行此式,後逐漸傳到北方。尤侗詩:「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人說其重者幾至不能舉首,形容其發式高大,實際約七寸,鬢蓬鬆而髻光潤,髻後施雙綹發尾。此種發式,一般均充假發加以襯墊。
明代宮女髻發式、戴蓮花冠、簪花

清朝發型解析
清代的祖先,為原先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滿族。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滿族貴族乘虛而入,於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滅,這 237年間,清王朝經歷了三個階段。前期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並獲得了鞏固,中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會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統治者在關內建立政權以後,強令漢族遵循滿族習俗,剃發留辮是其中之一。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於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鍾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製成的飾物,綉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於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 「纂」,然後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隻鞋幫,僅有二壁,以後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披發式:這是最原始和自然的發式,古今皆有 結發式:結發在發型變化中佔主導地 位。古代男女都把頭發盤在頭上,這是由於夏季天熱,或戴冠需要而結發。因此結發在歷代都是發式造型的基本表現手法。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滿清當然除外),比如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系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絕非大俠、公子帥哥的發型)。

大多數正常男子,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究竟什麼人披散著後面呢?事實是除了當今的古裝影視劇,很少有人這樣,什麼人這樣呢,大概有:1、道士,也不是何時何地的道士都這樣的發型,南方天師道的道士們做法的時候,有時披頭散發,魯迅曾在其藤野先生中說留日清國留學生解開發辮,後面像道士劉海蟾。還有金庸的射鵰中郭靖初見尹志平居然不知是男是女,就因為他沒見過道士,男人怎麼能披散頭發呢?說明道士有時是披散頭發的。再就是江湖上的流浪漢,或者部分被稱為游俠的傢伙,好有乞丐,懶得或沒人給他們收拾,於是披頭散發,落得瀟灑。還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頭發束起來了,後面的還沒長太長,不容易束到一起,於是暫時披散。比如紅樓中的寶玉,沒人覺得不爽。

其實真正的古代男子的發型也不可能像我所想像的那麼標准規范,就是四周的頭發都一絲不苟的盤在中央,包括後面的,要知道有兩個原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長出的頭發不能經常剃掉,而且廣大勞動人民是沒有閑工夫使勁規矩頭發的,差不多盤起來就是了,後面的頭發也像歷史書插圖那樣(多是貴族、官吏造型)沒有雜毛露出不太現實,但是絕不可能所有人裝酷(現代眼光)披散著頭發,而且現在的影視劇中是從頭頂一直披到底,後面看從頭頂一直到肩膀好似飄柔廣告,越發雷人,真要披發,我看也應該從後發際開始,後面的頭發大多數盤在頭頂,最下面部分不太講究的就披散下來也成,而且後面頭發長的相對還快些,來不及束起來就散在後面,但絕對不可能太長,最長也就把脖子蓋住就行了。80年代香港古裝片或武俠片大多數是這種發套造型。

頭飾古代男子頭飾為束發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梁冠、籠冠、小冠、襆頭、幘、帢、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游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十種。也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雲巾、軟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農民戴笠帽。


女子

㈢ 王梁墓中出土姑姑冠,專家研究它的用料時,有什麼神秘的發現

王梁墓中出土姑姑冠,專家看外表根本看不出是什麼。專家們把姑姑冠上的一部分材料製作成了樣本,送到研究所化驗,結果發現其實姑姑冠是用樺樹皮做的。但是由於歷史資料的大量缺失,所以專家們難以考證為何會用樺樹中喚皮來做原料。

李志常在《長春真人西遊記》中也寫道:

婦人冠以樺皮,高二尺許,往往以皂褐籠之,富者以紅綃,其末如鵝鴨,名曰故故。

宋趙珙在 《蒙韃備錄·婦人》也寫道:

凡諸酋之妻,則有顧姑冠,用鐵絲結成,形如竹夫人,長三尺許,用紅青錦綉或珠金飾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紅青絨飾之。

隨著朝代的更迭,後來的人們也不再佩戴姑姑冠了,但是人們利用樺樹皮製作物品的手工工藝卻得以保留了下來,並且流傳至今。並且,現在不少用樺樹皮製作的工藝品也因美觀實用而深受消費者喜愛。現在我國還有一些地區也在用樺樹皮製作生活用品,所以樺樹皮也成了一種地域文化的象徵。

㈣ 哪裡有關於元代女性頭飾的資料,圖片論文書籍等均可。謝謝!!

http://youa..com/item/e2800c7e78d1453fbed16d5c
這有一本

http://vip.book.sina.com.cn/pub/book.php?book=550408&dpc=1
涉及到一點

蒙古汗國及元代服飾

公元13世紀初,當聖武成吉思汗統一氈帳諸部,結束長期分爭的局面,建立起空前統一的大蒙古汗國之後,蒙古高原氈帳諸部作為民族整體和政權整體,登上了世界歷史舞台。從而蒙古民族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尤其在世祖忽必烈汗立都燕京,建立畝運元王朝,統一中國之後,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蒙古民族服飾作為當時社彎岩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個標志,當然在服飾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制工藝以及服飾制度等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變化。

蒙古民族立國當初,由於軍事上的勝利和版圖的擴展,歐亞兩洲的金銀財寶、續羅綢緞,雲集蒙古地區,對蒙古民族服飾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有利條件。正因如此,貴族們講究起華貴的服飾,用北方的稀有珍皮和南方的綾羅綢緞以及所獲取的金銀珠寶,製作起各種華貴的服飾。正如《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費尼所述:"他們的日常服飾都鑲以寶石,刺以金鏤",達到相當豪華和豐富的程度。

蒙古汗國和元代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風格基本一致,但也有所區別。在汗國時期,服飾種類主要以棲鷹冠、卷雲冠、方領式長袍、交領式長袍、革靴為主,在面料、色彩等方面主要以稀有珍皮,青、紅、藍、白色渾然織錦為主,其中各種皮製衣物占據多數。到了元代以後,蒙古民族服飾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其中前檐帽、鈸笠帽、立領大襟袍、短披肩、馬褂、絡縫靴子等都是在吸收了兄弟民族服飾之優點的基礎上發明創造的新款式。《元史·後紀列傳》明確記載著世祖皇後車伯爾為皇帝設計新服飾的故事:"胡帽舊無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語後,後即益前檐。帝大喜,遂命為式。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袢,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在面料、色彩、紋樣等方面又有了黃色金錦、褐色毛呢,衣之綉紋有日、月、龍、鳳紋等。在蒙古汗國時期還保留古老的左衽長袍,到元代這種古老款式逐漸消失。關於左衽長袍的款式,在有關史書和出土文物中均能見到。《元史·輿服一》中明確規定"百官公服:公服,制以羅,大袖,盤領,俱右衽。"這就是禁止當時還流行於民間左衽長袍的規定。其實在民間,兒童左衽長袍一直沿襲到近代及民國時期。

蒙元男子服飾--- 自古以來,蒙古民族視冠飾為極尊貴之物,有大忌人觸著稱,認為人之首是智慧之源,應當至高無上。留三搭頭,戴棲鷹冠是蒙古汗國和元代男子的主要發型和冠飾。據《蒙古秘史》記載,乞顏氏的祖靈神是白海青,所以他們的發型和冠飾可能以海東青為式,以示對圖騰的崇敬。

關於男子的發型,在《蒙撻備錄》、《長春真人西遊記》、《出使蒙古記》等歷史文獻中都有記載。其中《出使蒙古記》記載:"男人們在頭頂上把頭發剃光一方塊,並從這個方塊前面的左右兩角繼續往下剃,經過頭部兩側,直至鬢角。他們也把兩側鬢角和頸後(剃至頸窩頂部)的頭發剃光。此外,並把前額直至前額骨頂部的頭發剃光,在前額骨那裡,留一簇頭發,下垂直至眉毛。頭部兩側和後面,他們留著頭發,把這些頭發在頭的周圍編成辮子,下垂至耳。"

據《世界文化史大系》中所載的蒙古民族男子發型,在前額不留披散下垂至眉毛的額發。此式可能迅鬧梁是早期的發式,類似於遼、金時的發式,但是頭頂兩旁之兩綹頭發作成環形之發辮與遼、金不同。這說明遼、金、元人之發型雖有類似之處,但各有其不同的式樣。據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元初期也有垂一辮於背後之發型,即《識余》一書中所載的合辮為一,拖垂衣背的發式。

男子冬季戴的棲鷹冠有尖頂、圓頂兩種,其式基本相似於布利亞特尤登帽。其實現在牧民冬季戴的尖頂和圓頂風雪帽,就是棲鷹冠的延續。元代笠子帽也有大檐、小檐、圓形、方形幾種,其式基本相似於現在的太陽帽。

據敦煌壁畫和波斯畫的描繪,男子的冠式還有幾種,如圓頂立檐帽、卷雲冠、插領冠等,其中圓頂立檐帽與現在牧民戴的圓帽基本相似,那時也有象清代蒙古圓帽那樣前半檐可上下活動而起遮光作用的式樣。

男子的冠飾,除了上述主要幾種帽子之外,還有由金銀珠寶組成的寶頂、耳環、項飾等裝飾。

男子的衣服種類比較多,其中長袍、半臂(半袖長袍)、比甲、馬褂、答忽、氈斗篷、便褲、套褲等是常用之服。當時北方諸游牧民族的長袍雖然有相似之處,但蒙古民族的長袍卻有自己的獨特的款式風格,這就是右衽式長袍。而遼、金之長袍則是左衽式。《黑韃事略》明確記載:"其服,右衽而方領,舊以氈革,新以擰絲金線,色以紅紫鉗綠,紋以日月龍鳳,無貴賤等差。"徐霆注雲:"腰間密密打作細摺,不計其數,若深衣止十二幅,韃人摺多爾。又用紅紫帛捻成線橫在腰上,謂之腰線,蓋欲馬上腰圍,緊束突出,采艷好看。"在這里不僅明確提及長袍的款式特點和面料、色彩、圖紋,而且還提到腰帶的圍法與色彩等。

元代帝王大臣的濟孫服是最有代表性的服飾,早在蒙古汗國時期就有濟孫服(濟孫為蒙古語jisun的音譯,漢語譯作一色)。濟孫服的基本款式就是"腰間密密打作細招,不計其數"的長袍,元代的辮線襖就是這種款式的演變。關於濟孫服,普蘭諾·加賓尼就有描述:"第一天他們都穿白天鵝絨的衣服;第二天--那一天貴由來到帳幕--穿紅天鵝絨的衣服;第三天,他們都穿藍天鵝絨的衣服,第四天,穿最好的織錦衣服。"

濟孫服不僅指長袍,也包括冠飾和靴子。《元史》卷78《輿服一》:"質孫,漢言一色服也,內廷大宴則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無定製。凡勛戚大臣近侍,賜則服之。下之於樂工衛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別,雖不同,總為之質孫雲。"《馬可波羅游記》:"對於皇帝陛下最親信的貴族,還賜給裝飾著寶石和珍珠的禮服,價值一萬金幣。並且規定,只有在每年的十三個隆重的節日,才能穿這種禮服。"又王諱《王忠文公集》卷6《上京大宴詩序》:"凡預宴者,必同冠服,異鞍馬,窮極華麗,振耀儀采而後就列,世因稱扎馬宴,又曰只孫宴。……只孫者,譯言其眼色之齊一也。"

所謂半臂就是短袖長袍,有大襟和對襟兩種,是貴族們常穿的外罩,後來馬上穿之不便,又有了對襟短衣--馬褂。

答忽有兩種,一種是毛向外的羊皮答忽,對襟無領,在後下擺處有開衩,主要是牧民在冬季穿在長袍外面;另一種是毛向里,有面有里的答忽,主要是富貴之家天冷時服之。

比甲就是元世祖車伯爾皇後所設計之短披肩,後面長倍於前面,用兩袢在領前結之,由於它便於弓馬,國人皆仿之。元代還有一種服飾,名曰扎哈,此式是在披肩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20世紀30年代之前呼盟巴爾虎蒙古人依然穿著這種扎哈。

蒙古汗國和元代有一種古老的氈子斗篷,魯布魯克稱之為"雨衣",這種服飾在上古時期就有,由毛毳製作,是件多功能的衣物,後來已變成馬上披搭的毛氈雨衣,至今在牧民中亦穿之,稱"和布訥格"。

蒙古汗國和元代的褲子有兩種,一種是高腰肥襠褲,另一種是套褲。男子冬季多穿皮褲,春秋則穿夾褲,天冷時外加套褲。在山東鄒縣元墓出土的服飾中就有套褲這種實物。

蒙古民族在汗國時期,多用皮靴和氈靴,其式有翹尖靴子和尖頭靴子,其結構由靴幼、靴幫、夾條和靴底組成。到元代靴子種類已發展為鵝頂靴、鴿嘴靴、雲頭靴、翁靴、高麗式靴等。蒙古人在元代沒有穿鞋的習俗,他們講究在靴子里穿高筒襪子,在冬季穿氈襪子和皮襪子,其它季節則穿棉襪子或布襪子,並在襪子的上邊鑲有美麗圖案的靴邊兒。

蒙元婦女服飾--- 蒙古汗國和元代蒙古民族婦女長袍和靴子與男子基本相同。但在已婚婦女的頭飾和其它裝飾以及服飾的面料、色彩、花紋等方面與男子服飾有一定的區別。如男子穿戴的長袍、半臂、比甲、答忽、棲鷹冠、便褲、套褲、皮靴、布靴等,婦女皆服之,但是已婚婦女的發型、頭飾和衣料的花色等,卻不同於男子。在有關歷史文獻中,關於婦女頭飾的記載多於男子,其原因可能與婦女頭飾的獨特風格和華貴裝束有關。在l3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去過蒙古地區的東西方使者和旅行家,如南宋的趙珙、彭大雅、李志常,西方的普蘭諾·加賓尼、維廉·魯布魯克、斡多里克、伊本·撥都塔等,對此均有描述。

趙珙:《蒙韃備錄》:"凡諸酋之妻則有顧姑冠,用鐵絲結成,形如竹夫人,長3尺許,用紅青錦綉或珠、金飾之,其上又有杖枝,用紅青絨飾之。"彭大雅:《黑韃事略》:"其冠被發而椎髻,冬帽而夏笠。婦人頂故姑。"徐霆注雲:"霆見故姑之制,用畫木為骨,包以紅絹金帛,頂之上用四五尺長柳枝或鐵打成枝,包以青氈。其向上人則用我朝翠花或五采帛飾之,令其飛動。以下人則用野雞毛。"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婦人冠以樺皮,高2尺許,往往以皂褐籠之。富者以紅綃,其末如鵝鴨,名曰故故,大忌人觸,出入廬帳須低徊。"

據有關文獻記載,古固可能是婦女頭飾的別稱。顧姑或故姑、古固等是元代婦女頭飾的漢語名稱,蒙古語則稱"包閣塔格(boghtag)",這與蒙古汗國時期已婚婦女發髻名稱有關。據《蒙古秘史》第56節、74節和254節記載,已婚婦女有兩種發型,一種是左右梳兩辮垂於胸前的發式稱"希布勒格爾",另一種則是纏在頭頂上的發髻,稱"包閣塔拉乎"(動詞,纏發髻的意思)。我們在下面讀一下魯布魯克的描述,對此就更清楚了:"婦女們也有一種頭飾,他們稱之為孛哈(boccA),這是用樹皮或她們能找到的任何其它相當輕的材料製成的。這種頭飾很大,是圓的,有兩只手能圍過來那樣粗,有一腕尺(約18至22英寸)多高,其頂端呈四方形,象建築物的一根圓柱的柱頭那樣。這種字哈外面裹以貴重的絲織物,它裡面是空的。在頭飾頂端的正中或旁邊插著一束羽毛或細長的棒,同樣也有一腕尺多高;這一束羽毛或細棒的頂端,飾以孔雀的羽毛,在它周圍,則全部飾以野鴨尾部的小羽毛,並飾以寶石。富有的貴婦們在頭上戴這種頭飾,並把它向下牢牢地系在一兜帽上,這種帽子的頂端有一個洞,是專作此用的。她們頭發從後面挽到頭頂上,束成一個發髻,把兜帽戴在頭上,把發髻塞在兜帽裡面,再把頭飾戴在頭上,然後把兜帽牢牢地系在下巴上。"據有關文獻資料和傳世繪畫證實,這種頭飾有大、中、小三種,由於婦女所處地位的不同,所戴之包閣塔格有大、中、小不同,在禮節性的場合均要戴之。已婚婦女還有塗搽面孔,加以裝飾的習俗。她們在平素同男子一樣戴皮帽穿皮靴,腰系綵帶(男子多用革帶)騎馬同行。她們除了束腰帶之外,用另一塊綢料束著胸部,並用一塊白色綢料扎在兩眼下面,向下掛到胸部。

魯布魯克所講述的婦女長袍是這樣的:"姑娘們的服裝同男人的服裝沒有什麼不同,只是略長一些。但是,在結婚以後,婦女就把自己頭頂當中至前額的頭發剃光,穿一件同修女的長袍一樣寬大的長袍,而且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更寬大一些。這種長袍在前面開口,在右邊扣扣子。"據《蒙古秘史》266節記述和敦煌壁畫描繪,蒙古貴婦穿一種"寬長曳地,行則二女奴拽之(《蒙韃備錄》)"的長袍。

蒙古民族婦女在長袍外面和男子一樣也穿半臂,但婦女的半臂在色彩和裝飾等方面非常華麗。在元代,婦女著一種服飾,叫作"雲肩",這種服飾就是扎哈的發展。楊子器在《元宮詞》中有"金綉雲肩翠玉纓"的描述。可見元代雲肩的製作工藝有何等的精美。

元代貴婦和宮中婦女所著之靴以紅靴為多。薩都刺《王孫曲》所雲:"衣裳光彩照暮春,紅靴著地輕無塵",指的就是這種靴子。蒙古民族牧民婦女則多穿皮靴、皂靴。

蒙元軍戎服飾--- 蒙古汗國和元代軍戎服飾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氈帳諸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之前曾用過鮫魚皮甲胄、翎根甲,後來則用以牛皮為里的銅鐵盔甲。

在彼德堡宮中藏有蒙古騎士遺存的甲胄,內層皆以牛皮為之,外層則滿掛鐵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關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羅圈甲、魚鱗甲和柳葉甲。《黑韃事略》:"其軍器,有柳葉甲、有羅圈甲(革六重),有頑羊角弓,有響箭,有駝骨箭。"

關於蒙古騎兵的精良的軍器裝備,在有關歷史文獻中以及有關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確記載。據普蘭諾.加賓尼記述,蒙古騎兵裝備有:2至3張弓、3個裝滿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還要帶拖兵器的繩子。領兵者要挎一種其尖端尖銳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彎刀,將其裝在精美的刀鞘里。他們所騎的馬均有護身甲,有些兵士的馬也有護身甲。

馬匹的護身甲由5個部分組成,在馬的兩側 各有一片甲,一直蓋到馬頭;另一片甲放在馬的臀部,和兩側的甲片系結起來,這片甲片上留一個洞,以便馬尾從洞里伸出來;另一片甲在馬的胸部。在馬額上他們放一塊鐵板,把它系結在兩側的甲片上。

蒙古騎兵的胸甲是由4個部分組成,一片是從大腿到頸,根據人體的形狀來製作;另一片從頸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連接起來,每一邊肩上固定一塊鐵板。他們每一條手臂上也有一片甲,從肩覆蓋到手腕,在每一條腿上面覆蓋著另一片甲。所有這幾片甲都用扣環連接在一起。

頭盔的上部分是用鐵或鋼製成,但保護頸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製成。

根據普蘭諾·加賓尼介紹,蒙古騎兵的甲胄,製法極為精巧,就拿柳葉甲為例,他們先製成寬一指長一掌的若干鐵片,在每一個鐵片上鑽8個小洞。他們放置3根堅固而狹窄的皮帶作為基礎,然後把這些鐵片一一放在另一塊鐵片上面,因此這些鐵片就重疊起來,他們用細皮線穿過上述小洞,把這些鐵片捆在3根皮帶上。在上端他們再繫上一根皮線,因此這些鐵片就很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就這樣,他們用這些鐵片製成一根鐵片帶,然後把這些鐵片帶連接在一起,製成鐵甲的各個部分。他們把這些部分連接起來,製成保護人身和馬匹的鐵甲。他們將鐵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夠在鐵片上 映出人影。

據《中國古代服飾史》記述,元代有一種翎根鎧,用蹄筋,翎根相綴而膠連的甲片,射之不能穿。還有象蹄掌甲。蒙古騎兵多為帶盔。另有一種胄作帽形而無遮眉,但在鼻部作一個極大的護鼻器,其狀頗怪。

蒙古民族的軍隊之所以能稱霸於歐、亞二洲者,實全恃其精良的騎兵。

㈤ 元朝服飾歷史悠久,它們都有什麼特點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國,滅西夏、金之後,其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種,夏服有15種 。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

㈥ 元代蒙古族婦女服飾以什麼為特色冠飾

元代蒙古族婦女服飾以姑姑冠為特色冠飾。

姑姑冠,又作顧姑、故姑、固姑、罟罟、罟姑等。「姑姑冠」其實是蒙古語「婦女頭飾」的漢語音譯。其實,姑姑在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有四種。這個詞不僅僅是「對父親的姐姐或者妹妹的尊稱」,它還有「婦女」的意思;「冠」為帽子之意。其實以上所指的都是同一件東西,即一種元代蒙古婦女頭飾,是一種高高長長的帽子,蒙語作「」。
這一獨特的冠服的起源,是源自蒙古族的一種特殊的搶婚風俗。後來,姑姑冠就成了區分已婚婦女與未婚少女的標識。這樣,戴上姑姑冠的女性,就可以避免外人不知是否已婚而被「搶婚」或者「求婚」了。
即帽子式樣男女有別。《黑韃事略》載,蒙古男子「帽而夏笠」。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在其《草木子》一書中也說,蒙古「官民皆帶〔戴〕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所謂「樓子」,指的大概就是笠,所以才說它是兜鍪〔古代頭盔〕之遺制。所謂笠,是一種圓檐斗笠形帽,因為形狀象鈸,所以叫鈸笠冠。這種冠有頂,冠後還垂一片帛以護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