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大唐美女和男主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大唐美女和男主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13 22:49:46

㈠ 最近從看了一邊 大唐雙龍傳 現求大唐雙龍傳同人小說 附簡介 男女主角 要詳細

混跡大唐 (非語) 絕美大唐 (太行情雪) 龍游大唐之貞元記事 (水葉子)
重振大唐 (為的是) 笑刑大唐(風流大唐)續集 (變態) 大唐2006 (初照人)
神之初始之大唐 (麻煩) 逍遙大唐 (零) 星際大唐 (富貴如雲)
大唐元吉傳 (淡白墨) 蝶舞大唐春 (傳星) 獵艷大唐 (額明)
龍嘯大唐 (狂天使) 情仇大唐 (叱風血) 大唐後裔 (sdf周)
縱橫雙時空之大唐任務 (大漠孤旅) 逛逛大唐 (迷失的希望) 大唐之玩轉天下 (覓雨聽風)
大唐仙蹤 (雨中源前陪玩) 風流大唐 (變態) 大唐群芳錄 (晏山亭)
異界大唐之徵蠻艷史 (梁山子) 大唐任我行 (躺著玩電腦) 大唐瘋龍 (九命狂貓)
軒轅大唐亂法 (軒轅少典) 大唐游龍 (亂彈琴的風) 大唐飛仙 (千年遺夢)
大唐行鏢 (金尋者) 大唐之風雲又起 (軒轅炎華) 人在大唐 (龍游遍地)
我的大唐夢 () 架空歷史之大唐風雲 (獷MAN) 大唐英雄傳 (愛減肥的豬)
我意大唐 (聞歌起舞) 夢回大唐之飛星傳奇 (西風殘照) 大唐帝國 (老槍的槍)
大唐黑幫 (七舞天) 大唐豪俠之紫劍隨風 (月滿西樓水) 大唐豪俠百花小米米的故事 (月滿西樓水)
玩轉大唐之修真者 (非法操作) 網游大唐 (九霄環佩) 笑談大唐 ()
大唐殘障兒 (古往今來) 大唐雙龍傳續集之凌雲則天 (華坤初上) 大唐同人傳 (葡萄)
東方大唐 (吳了) 大唐龍騰 (縱橫劍少) 大唐尋夢 (醉揚輕舟)
大唐逍遙 (逍遙世間) 大唐夢 (夢虹) 杜梨縱橫大唐雙龍傳 (酷味道)
新大唐凌煙閣群英傳 (旌歌) 縱橫大唐之我創開元 (藍田日暖) 大唐肥龍悔凳傳 (暗夜夢魘)
《戲游大唐》 (蟲行天下) 大唐豪俠傳 (眠弦藍) 破碎虛空之大唐篇 (無顏&裝)
笑傲大唐 (淡志寧心) 大唐風流譜 (覺曉生) 大唐雙龍傳之現代版 (磊·奇)
瀆神大唐 (本在咫尺) 大唐移恨 () 大唐爭雄記 (東方雁)
春夢大唐 (xyn) 爭霸大唐 (澤天雲) 大唐洄 (安倍雲幻)
雲翔大唐 (浪人王子) 大唐英雄 (冷夕) 中興大唐之我是唐僖宗 (雲昊)
大唐孤龍傳 (龍游神) 空降大唐 (雲翔天羽) 尋夢《大唐》 (心之樂章)
大唐一龍 (拿波里昂尼) 《大唐傳說》 (青奇) 大大唐小小兵 (上帝愛小熊)
大唐豪俠之苦短和尚 () 翼龍翔天之大唐傳奇 (翼龍翔天) 大唐後傳之君臨天下 (天生羽翼)
大唐之卿本猖狂 (孤魂.流) 意想隋末(改編大唐) (冷月素食) 大唐飛狐 (徐飛狐)
大唐之龍霸天下 (風雲十二少) 搞笑大唐雙龍 (周記包子鋪) 異世大唐 (石門絕戀)
大唐豪俠之汝能持否 () 大唐綺麗客 (風靡洛加) 嘯傲大唐 (飛龍在天)
大雹蠢唐神魔傳說 (糊塗書生) 大唐風雲 (混世魔王) 大唐夢境 (俗不可耐)
情系大唐 (飄渺情人) 大唐俠龍劍 (藍色以香) 異空間之重建大唐 (尋找者)
大唐曲賦·月之鳴 () 大唐傳說 (青奇) 無為·大唐傳奇 (葉喬)
大唐賊影 (七彩旋風) 笑談大唐 () 夢幻大唐 (絕對陰險)
大唐之龍鳴安西 (霜刃未曾試) 大唐教父 (名難起) 大唐雜碎日記 (鬼玉)
大唐封仙錄 (酷槍半翼) 大唐帝國――新傳 (灰色粉塵) 大唐游記 (花嫁娘)
大唐美女 (孫友祥) 大唐小郡主 (樂詩) 大唐風霜 (追月逐星)
大唐帝國傳記 (書迷) 大唐名捕列傳 (清明與穀雨) 大唐神探 (顧心渭)
大唐風雲傳-烽火中華系列 (劍鋒) 大唐仙俠傳 (明月天涯) 大唐劍客 ()
大唐棋客行 (清風白扇) 隋嵐大唐 (陵源) 大唐武魂(華山論劍出品) (高處不勝寒)

㈡ 唐朝公主那麼漂亮,為何嫁不出去

其實唐朝的公主不是嫁不出去,主要是沒人敢娶呀。雖然說古代要是能當個駙馬肯定是能夠一步青雲的,但是駙馬可不是好當的,有的惹公主不高興被殺頭也說不定呢。而且唐朝時候的駙馬是很容易被戴上綠帽子的,所以說當時那些王公貴族都是很怕娶公主的。畢竟公主才是皇帝最寶貝的,有什麼事也是向著自己女兒呀。

唐朝的時候也有武則天當皇帝,還養男寵這樣的例子,這襪兆就讓廣大男同胞們很害怕了,不過這也沒辦法。當時有太平公主還有高陽公主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高陽公主自己後來也養有男寵呢,高陽公主更是私通和尚辯機。所以說古代的男子肯定怕公主給自己戴綠帽子,所以就不敢娶了。

㈢ 《長歌行》男女主角不扛劇,女二和男二卻火了,男女主角還有機會翻身嗎

《長歌行》這部劇還是很好看的!開播後雖然有很多爭議,但是在數據方面一直很堅挺,我覺得主要是這部劇的演員陣容太強大了。由迪麗熱巴、吳磊、趙露思、劉宇寧主演。可以說都是一線明星,就知道這劇誠意十足,開播之後熱度也是平地而起,剛開播就緊跟今年的熱劇《司藤》,在《司藤》結束後,穩坐第一的寶座。

《長歌行》講述的是唐初李建成之女大唐永寧郡主李長歌一路成長的故事。迪麗熱巴飾演的李長歌,從小得到李世民的親手指導,師從魏徵,文武雙全,樂觀勇敢,人生突然之前陷入困境,父母被殺、與叔父反目成仇、還被劉宇寧飾演的皓都千里追殺。

趙露思是那種小家碧玉型,古裝有點小清新

趙露思和劉宇寧在這部劇中的cp組合算是很多觀眾的意外發現了。一個是高冷的狼狗侍衛,一個可愛的哭包公主,這兩個角色人設和感情線真的挺好磕的。以至於,現在劇都還沒有播出幾集,關於這兩個人的cp剪輯和cp粉就已經不少了。

而且,劉宇寧之前雖然沒太多演戲的經驗,但是在這部劇中,他的演技還是挺不錯的,算是給了觀眾一個意外的收獲吧。而趙露思,她憑借這個角色再度收獲了大家的喜歡,也將之前損失的口碑和路人祥漏返緣挽回了不少。演技靠譜,顏值在線,不得不說,還真的有點期待趙露思接下來的其他作品了。

㈣ 景甜在《樂游原》中的扮相符合你對原著主角的期待嗎

我覺得景甜很符合《樂游原》的扮相,而且我非常期待景甜在劇中的表演。加油,景甜妹子,愛你呦。

先介紹一下《樂園游》。這部劇主要講述了代兄上戰場的女將軍「崔琳」和鎮西將領「李嶷」兩人相識相愛的故事,從該劇的故事架構來看,作品中不乏征伐、權謀、虐戀等等沖突元素,女主「崔琳」代兄入伍,雖為豪門女但也算那種能力出眾、殺伐果斷之巾幗「女英雄」。

景甜飾演女將軍崔琳

景甜本身就是天生的高貴氣,在這部劇中景甜的中性輪廓就顯得非常的貼合,英氣的眼神又不失嫵媚。加上衣服架的身材配上劇中優質的服化道,讓人看了之後立馬感受到這個女將軍的威嚴。記得景甜在電影《戰國》里飾演的田夕,也有過披甲上陣的劇情,這也讓景甜對於這類強勢角色更有了幾分把握。

許凱飾演皇子李嶷

而許凱擁有「古裝美男」一稱,其古裝造型也一直在線。對於人氣小生許凱而言,不少人調侃自《雪鷹領主》後,許凱直接無縫進組,妥妥的成為了橫店基地的常駐客。在片場即使戴著口罩,也能看出許凱的劍眉星目。他飾演的李嶷,既是皇子也是將領,腹黑聰明,目測會超級圈粉。

《樂游原》改編自匪我思存的小說,看官方的介紹,是匪大擔任編劇。這位重量級網文作家,身兼諸多身份,而其作品的影響力也相當之廣泛。《芙蓉簟》《寂寞空庭春欲晚》《裂錦》《佳期如夢》《愛如繁星》等一大批熱門作品確立了「匪我思存」在現代網文界的顯赫地位。總導演是鄭偉文,曾指導過《陳情令》、《招搖》等爆款劇。

㈤ 楊貴妃作為四大美女之一,關於唐朝楊貴妃的歷史都有哪些

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1]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朝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她的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於宦門世家華陰楊氏,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從延秋門出長安,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公歷7月15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2-3]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白的《清平調》則說她"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生平:

楊玉環於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於

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 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 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凄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

㈥ 曾黎的美是妖艷的美,不是大眾主流的美,為何沒有大紅大紫呢

電視連續劇《在遠方》大家詫異的發覺這一部劇里,曾黎扮演的龍套霍梅的美,居然不遜於梅婷馬伊琍兩大出演。一時間,「曾黎很美」被網民們送到了熱搜榜。曾黎的美是眾所周知的,《在遠方》中合曾黎演戀人的保劍鋒,在訪談的情況下便說曾黎,是中戲兩百年一遇的美女,乃至感覺曾黎大學畢業以後,中戲都沒有那麼好看的人發生了。可是為何這一中戲二百年才出的頂尖美人,一直都火不起來呢?中戲「八大金釵」之一

基本上每個人都了解中戲96班出了許多知名人士,章子怡、梅婷、袁泉……實際上曾黎也是96班的學員之一,而且在中戲念書時,便和章子怡、袁泉等被稱作「八大銀釵」。

他人去演戲時,她卻仍在教室、寢室、排練場間穿行。曾黎還記得教導主任曾說:「之後大家拍電視機的機遇無奇不有,可是校園內這四年僅有一次,一定要好好珍惜。」曾黎自我調侃自身總比他人慢一點,別人用2年消化吸收完的感情,她必須用四年去感悟。

㈦ 有哪些男主穿越到古代的電視劇

穿越劇類型眾多,不僅有穿越古代還有穿越現代,甚至還有男主穿越或者女主穿越。其分類實在是繁多,這次我盡力整理了一些,但由於數量有限,所以依舊有其他類型的穿越劇存在。

一共整理穿越劇:

推薦指數:★★★★★


以上五部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穿越」,不知道作為穿越劇愛好者的友子們,都看過上面的哪幾部呢?

㈧ 電視劇大唐女法醫好不好看

貞觀年間,蘇州商門之女冉顏,因生母早亡而不得寵,被繼母高氏和其女處處針對。為了查明生母死亡的真相,冉顏從衡爛腔小學習驗屍絕學,成年後因被繼母逼婚而離家出走。逃婚時遇到刑部侍郎蕭頌,冉顏憑驗屍絕技得到其賞識,並幫忙破案找尋隋朝寶藏。一個是不按咐衫常理出牌的驗屍聖手,一個是讓凶徒聞風喪膽的查案高手,他們相互配合從蘇州到長安,聯手解決了多起懸案並終於找到隋朝寶藏隋侯之珠。而在天下平定之際,冉顏與蕭頌也終走到一起

《大唐女法醫》是優酷牽頭製作的一部網劇,由周潔瓊、李程彬領銜主演,該劇改編自同名小說,即袖唐寫的小說《大唐女法醫》,主要講述了落魄貴女冉顏(周潔瓊飾演)為了查明母親自殺真相,從小開始學習驗屍絕學,其後與刑部侍郎蕭頌(李程彬飾演)相遇,冉顏因一身驗屍絕技獲得蕭頌賞識,而後兩人攜手破解一個又一個殺人奇案,在探尋案件真相的過程中,兩人漸生情愫,最終走到一起的故事。

可以說《大唐女法醫》是一個非常好的題材,女主人設,是不錯的,女主冉顏不是那種蓮花聖母,她是那種快意恩仇的女孩,有仇必報是她天生具有的性格,但比較不幸的是導演卻把這樣一個題材拍成了偶像劇,原著中女主恬靜強大,但網劇卻把女主拍得有點過分強勢,給人一種很作的感覺,並且在原著中,男女主是因為案件才走到一起,相互欣賞然後相愛,而在網劇中,導演硬生生地把案件和愛情本末倒置,案件彷彿成了男女主談戀愛的輔助工具;原著中男主是一個老成持重的人物,但網劇始終擺脫不了「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窠臼,給人一種做官做得比皇帝還拽的感覺,看誰不順眼就找誰的茬,逮著誰弄誰。

《大唐女法醫》出來後總體上可謂是毀譽參半,主演顏值高,服飾化妝等方面都非常有良心,可不得不提的是在劇情方面,邏輯錯誤不是一般的多,有些地方簡直在侮辱觀眾的智商,比如男主作為一名朝廷官員,搶走了女主的玉佩,並以此要挾女主,而這枚玉佩還是女主娘親給女主的遺物;甚至有的原著粉直接吐槽「和原著一點關系也沒有」,歷汪對原著粉而言,這部劇對原著的改變還是很大的,不過這也是很多改編劇的通病,在這部劇中,很多情節和原著是完全不一樣的,單單就這一點而言,《大唐女法醫》就寒了許多原著粉的心。

受疫情影響,大家如今都窩在家裡很少出門,無聊之下看一部電視劇也是不錯的消遣方式,《大唐女法醫》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上線的,但「滿滿地」誠意卻帶來的是觀眾無情的吐槽,劇情中沙雕和無厘頭隨處可見,劇情的推進也絲毫沒有邏輯可言,總的來說,這部劇就是借著「探案」這個幌子拍攝的一部無腦戀愛劇罷了。

㈨ 求唐朝男女古裝名稱及服裝圖片,越多越好,還有唐代的頭發八寶名稱,簡單發髻名和常用的頭飾名稱,還有各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女子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唐朝服飾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冠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作為大禮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棄先王遺制,故稱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宮廷日常服裝稱為常服,常服具有時代的特徵。唐高祖李淵(公元618年至636年)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計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後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內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天子的14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恰。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游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22種服裝有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賢冠、遠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婚服;皇後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
唐朝服飾唐代服飾之所以絢麗多彩,有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礎。隋王朝統治年代雖短,但絲織業有長足的發展。文獻中記隋煬帝「盛冠服以飾其奸」,他不僅使臣下嬪妃著華麗衣冠,甚至連出遊運河時大船纖繩均傳為絲綢所制,兩岸樹木以綠絲飾其柳,以彩絲綢扎其花,足以見絲綢產量之驚人。
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到了唐代,冠服制度發展到十分豐富完善,對後世與國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唐代官吏服裝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為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的服裝(祭服或朝服);一類為比較普通的工作與社交活動的服裝(公服或常服)。
凡是從祭的祭服和參加重大政事活動的朝服(又稱具服)、制度與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麗華美;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讌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襠、半臂、〓衣、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又稱四〓(音撰,衣緣也)衫,它可以和襆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
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衣,《釋名》說它「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這種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簡言之,唐代百官常服(註:常服不可入祭禮與重大朝會)承襲前制,為圓領袍服,因前後襟下緣用一幅整布接成橫襕,故稱圓領襕袍。初唐、盛唐時受胡族風尚影響流行窄緊直袖式樣,中晚唐以來胡風,流行傳統寬衣大袖。與常服配套的首衣是襆頭,足衣為烏皮六合靴,飾物有腰帶、魚(龜)袋等。
唐高祖曾規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七品用綠色龜甲、雙巨、十花(均為幾何紋)綾製作,帶為銀銙(環扣)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制 作,腰帶用瑜石帶鉤。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時期,四方平定,國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賜大臣們進德冠,對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細的規定。據《新唐書·車服志》所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裝於帶上的懸掛鞢〓帶的帶具,兼裝飾作用)。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銅鐵帶七銙(總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黃,已見上述)。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亂紫(古代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故怕與紫色相混),改成碧綠。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後,也在不斷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漢傳統,從服裝配套、服裝質料、紋飾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圓袍翻領後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從眾多傳世圖畫看來,這種圓領袍衫在非正式場合下流行一種「瀟灑穿法」:不合頸下胸上的一段,讓袍子前面的一層襟自然松開垂下,形成一個翻領的樣子。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領靠近,也確實達到了與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話說,大概就叫顯得洋氣。
不過,圓領袍並不是田間日頭的老百姓們的通用服裝,更不是重大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時的服裝。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唐朝女服較之其它朝代,具有強烈的自信心與流行意識,更加追求大氣飄逸與華麗絢爛。
唐朝服飾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唐朝服飾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風俗-女著男裝
唐朝服飾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內則》曾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但那不屬於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於游牧民族的影響。當時影響中原的外來服飾,絕大多數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飾。那些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女著裝意識產生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舊唐書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
《舊唐書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 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看得出來,皇帝也是抱著寬容欣賞的態度,並沒有呵斥女兒不守禮法。雖說這太平公主此舉有些恃寵撒嬌,但也說明了唐初已經出現女著男裝的案例。
女著男裝的風氣尤在大唐開元、天寶年間盛行。《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新唐書李石傳》記,「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女子仿製男裝,穿著男裝相當普遍。

風俗-開放與束縛
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這樣的。實際上唐代婦女依然處在封建禮教的制約下,只有身份特殊的人才穿出開胸衫。古畫中人可以半裸胸,那也是養在內宅;歌女們半裸胸,則是以身體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仍然是不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半露胸」的繪畫,與「女著男裝」的案例,似乎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因此很多人由此相信唐代的女性開放自由。但這其實只是一種片面的理解。實際上,武則天之後,唐朝社會對女性拋頭露面的情況愈加心懷芥蒂,「守本分、守婦道」為仕家大族對女性成員的通常要求。考察古代封建文化對女性定立的規章制約,很多教條書籍就出於唐代。
雖然,女性在唐代對社會地位的追求出現了勃發期,但就歷史長河來看僅是曇花一現。「走出去」的途徑只有偏向放縱肉體取悅於男性掌握的權力階層,另一種對社會地位權利的呼喚則很快湮沒在男尊女卑的傳統風俗下了。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規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衛飾對虎,左右豹韜衛飾豹,左右鷹揚衛飾鷹,左右玉鈐衛飾對鶻,左右金吾衛飾對豸。又諸王飾盤龍及鹿,宰相飾鳳池,尚書飾對雁。後又規定千牛衛飾瑞牛,左右衛飾瑞馬,驍衛飾虎,武衛飾鷹,威衛飾豹,領軍衛飾白澤,金吾衛飾辟邪,監門衛飾獅子。唐太和六年又許三品以上服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對孔雀綾襖。這類紋飾均以刺綉,按唐代服裝款式,一般應綉於胸背或肩袖部位。
唐代在戰場上馳騁的都是人披馬甲不具裝的輕騎,步兵甲占步兵人數60%,《唐六典》記唐甲有13種,即明光甲、光西甲、細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
鎖子甲即曹植表中所說的環鎖鎧,《晉書·呂光傳》記載前秦呂光在進攻龜茲城時見西域諸軍甲如連鎖,射不可入,隋唐時西域康國向中原朝廷進貢過此種鎧甲。唐代將此種鎧甲分成大中小三種型號,按體型高矮分給戰士使用。《唐六典》武庫令中記載著弓、刀、甲的種類,盾則改名彭排,計6種,即藤排、團排、漆排、木排、聯木排、皮排。據註明,藤、團、漆、木都是古制。
五代鎧甲戎服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唐代胄甲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隋唐胄甲1
隋唐五代服飾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隋唐胄甲2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中國古代漢族婦女的發型隨著年齡和身份的變化而變化,年幼時以梳丫髻為多,成年後則改梳丫鬟,出嫁時將發鬟改為發髻,再配以金、銀、花鈿、珠寶裴翠等首飾形成一種富麗華貴,雍容富態的裝飾風格。從「唐代婦女發髻樣式對比圖」(圖1)中可以看出,唐代婦女的發髻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眾多造型美麗的發髻引來了唐代及後世文人的由衷贊美。見諸於各類文獻記載的唐婦女發髻名目繁多,有雲髻、丫髻、螺髻、雙垂髻、烏蠻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種。唐代文學家段成式也在他的《髻鬟品》[1] 一文中指出:唐高祖時有半翻髻、反綰樂游髻;唐玄宗時宮中有雙環望仙髻、回鶻髻、愁來髻、歸順髻、鬧掃妝髻。《妝台記》[2] 中有半翻髻,又梳反綰髻、樂游髻、開元中,梳雙鬟、望仙髻及回鶻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梳歸順髻,帖五色花子,又有鬧掃妝髻。

唐代婦女發式有半翻髻、反挽髻、樂游髻、愁來髻、百合髻、蹄順髻、盤桓髻、變環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大體看來,隋代發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一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雲朵型。到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
唐代女俑發型的時代特徵,鮮明而突出。從出土的紅白陶女俑及三彩女俑的發型中可以概括為上梳、平梳、下梳三種發型。這幾種發型恰好從側面反映了唐朝國勢由興盛轉為衰敗的過程。早期上梳發型,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美,與初唐的百廢待興相對應;中期平梳發型,展現出一種厚重平實的成熟美,與盛唐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相對應;晚期下梳發型則傳達出一種散漫疏懶的病態美,與晚唐的衰敗相對應。

㈩ 唐朝最出名的美人是誰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話譯文:

唐明皇偏好美色,當上皇帝後多年來一直在尋找美女,卻都是一無所獲。楊家有個女兒剛剛長大,十分嬌艷,養在深閨中,外人不知她美麗絕倫。天生麗質、傾國傾城讓她很難埋沒世間,果然沒多久便成為了唐明皇身邊的一個妃嬪。她回眸一笑時,千姿陪森百態、嬌媚橫生;六官妃嬪,一個個都黯然失色。春寒料峭時,皇上賜她到華清池沐浴,溫潤的泉水洗滌著凝脂一般的肌膚。侍女攙扶她,如出水芙蓉軟弱娉婷,由此開始得到皇帝恩寵。

鬢發如雲顏臉似花,頭戴著金步搖。溫暖的芙蓉帳里,與皇上共度春宵。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覺睡到太陽高高升起。君王深戀兒女情溫柔鄉,從此再也不早朝。承受君歡侍君飲,忙得沒有閑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遊,晚上夜夜侍寢。後宮中妃嬪不下三千人,卻只有她獨享皇帝的恩寵。金屋中梳妝打扮,夜夜撒嬌不離君王;玉樓上酒酣宴罷,醉意更添幾許風韻。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楊家門楣光耀令人羨慕。

於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變了心意,變成重女輕男。驪山上華清宮內玉宇瓊樓高聳入雲,清風過處仙樂飄向四面八方。輕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盡傳神,君王終日觀看,卻百看不厭。漁陽叛亂的戰鼓震耳欲聾,宮中停奏霓裳羽衣曲。九重宮殿霎時塵土飛揚,君王帶著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車隊走走停停,西出長安才百餘里。六軍停滯不前,要求賜死楊玉環。君王無可奈何,只得在馬嵬坡下縊殺楊玉環。

貴妃頭上的飾品,拋撒滿地無人收拾。翠翹金雀玉搔頭,珍貴頭飾一根根。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頭看貴妃慘死的場景,血淚止不住地流。秋風蕭索掃落葉,黃土塵埃已消遁,回環曲折穿棧道,車隊踏上了劍閣古道。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無色,日月無光。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行宮里望蘆碰畝月滿目凄然,雨夜聽曲聲聲帶吵段悲。叛亂平息後,君王重返長安,路過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萋萋馬嵬坡下,荒涼黃冢中,佳人容顏再不見,唯有墳塋躺山間。

君臣相顧,淚濕衣衫,東望京都心傷悲,信馬由韁歸朝堂回來一看,池苑依舊,太液池邊芙蓉仍在,未央宮中垂柳未改。芙蓉開得像玉環的臉,柳葉兒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心生悲戚?春風吹開桃李花,物是人非不勝悲;秋雨滴落梧桐葉,場面寂寞更慘凄。興慶官和甘露殿,處處蕭條,秋草叢生。宮內落葉滿台階,長久不見有人掃。戲子頭已雪白,宮女紅顏盡褪。

晚上宮殿中流螢飛舞,孤燈油盡君王仍難以入睡。細數遲遲鍾鼓聲,愈數愈覺夜漫長。遙望耿耿星河天,直到東方吐曙光。鴛鴦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的翡翠被裡誰與君王同眠?陰陽相隔已一年,為何你從未在我夢里來過?臨邛道士正客居長安,據說他能以法術招來貴妃魂魄。君王思念貴妃的情意令他感動。他接受皇命,不敢怠慢,殷勤地尋找,八面御風。駕馭雲氣入空中,橫來直去如閃電,升天入地地遍尋,窮極天堂地府,都毫無結果,都找不見。

忽然聽說海上有一座被白雲圍繞的仙山。一座被白雲圍繞的仙山。玲瓏剔透樓台閣,五彩祥雲承托起。天仙神女數之不盡,個個風姿綽約。當中有一人字太真,肌膚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的楊貴妃。道士來到金闕西邊,叩響玉石雕做的院門輕聲呼喚,讓小玉叫侍女雙成去通報。太真聽說君王的使者到了,從帳中驚醒。穿上衣服推開枕頭出了睡帳。

逐次地打開屏風放下珠簾。半梳著雲鬢剛剛睡醒,來不及梳妝就走下壇來,還歪帶著花冠。輕柔的仙風吹拂著衣袖微微飄動,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裊裊婷婷。寂寞憂愁顏,面上淚水長流,猶如春天帶雨的梨花。含情凝視天子使,托他深深謝君王。馬嵬坡上長別後,音訊顏容兩渺茫。昭陽殿里的姻緣早已隔斷,蓬萊宮中的孤寂,時間還很漫長。

回頭俯視人間,長安已隱,只剩塵霧。只有用當年的信物表達我的深情,鈿盒金釵你帶去給君王做紀念。金釵留下一股,鈿盒留下一半,金釵劈開黃金,鈿盒分了寶鈿。但願我們相愛的心,就像黃金寶鈿一樣忠貞堅硬,天上人間總有機會再見。臨別殷勤托方士,寄語君王表情思,語中誓言只有君王與我知。當年七月七日長生殿中,夜半無人,我們共起山盟海誓。在天願為比翼雙飛鳥,在地願為並生連理枝。即使是天長地久,也總會有盡頭,但這生死遺恨,卻永遠沒有盡期。

此文出自唐朝·白居易《長恨歌》

(10)大唐美女和男主圖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該詩對後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游寺游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陳鴻同時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在這出愛情悲劇中,楊貴妃的死是個關鍵情節。詩人具體的描述了安史之亂發生後,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第二部分,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這正是楊貴妃致死的原因所在。「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說明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迷戀已經引起公憤。

這里,詩人用六句話對二人的生離死別進行了描寫:「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悲傷之情溢於言表。特別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詩人用細膩的筆觸,把玄宗那種極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能的內心矛盾和痛苦心情形象的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