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唐朝女子額頭上的花紋叫什麼
唐朝女頭額頭好人花飾叫作花鈿,是古代女子貼在額頭上的花飾。花鈿有紅、綠、黃等顏色,但女子飾紅色花鈿最多。花鈿除了有梅花的形狀,還有各種小鳥、小魚、扇子、桃子等形狀,十分新穎。額間飾花鈿並不是起源於唐朝,據說源自南朝。傳說南朝的壽陽公主在屋檐下休息,一陣微風吹來,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額間,等她醒來時,發現梅花在她的額間留下了淡淡的花痕,且久洗不掉,因此又叫梅花妝。
⑵ 古代女子眉間的圖案稱之為什麼
花鈿(diàn)
花鈿(diàn)是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等製成花形,蔽於臉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古代還有一種在面頰貼花鈿的襲搏化妝術,稱為面靨或笑靨。相傳三國時期,吳太子孫和喝酒後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傷了寵姬鄧夫人的臉頰。
太醫用白獺髓調和琥珀給鄧夫人治傷,傷愈之後臉上留下斑斑紅點,孫和反而覺得鄧夫人這樣更為嬌媚,很快宮廷、民間就興起了丹脂點頰,而且流傳到後世。
(2)古代美女貼花圖片擴展閱讀
花鈿還有許多復雜多變的圖案,如牛角形、扇面狀、桃子樣等,而更多地是描繪成各類抽象圖案,疏密相間,勻稱得當。這種花鈿貼在額上,宛如一朵朵絢麗鮮艷的奇葩,把女子妝扮得雍容華叢禪察麗。
近來反映唐宮生活的電視劇不少,無論是高陽公主、太平公主、武則天還是楊貴妃,在前額上都有一個紅色或金色的小飾滲茄物,有的就像用顏色點了個花點,那就是所謂花鈿了。花鈿的顏色豐富多彩,其顏色取決於花鈿的質料,如金箔片為金色,閃爍反光。
黑光紙為黑色,煙煙閃亮;魚腮骨為白色,潔凈如玉。其他根據圖案需要繪上各種顏色的,更是爭奇斗妍,絢麗多彩。最為奇特的是一種「翠鈿」,它由各種翠鳥羽毛製成,整體花鈿呈青綠色,晶點閃閃,清新別致。
唐溫庭筠《南歌子》詞「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五代後蜀張太華(孟昶妃)《葬後見形》詩「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濕衣襟損翠細」,都是指的這種希罕飾物。有趣的是粘貼花鈿的膠是一種很方便的呵膠,此物一經呵氣便發粘。
相傳是用魚瞟製成的,粘合力很強,可用來粘箭羽。婦女用之粘貼花鈿,只要對之呵氣,並蘸少量唾液,便能溶解粘貼。卸妝時用熱水一敷,便可揭下。其方便程度直比現在用的不幹膠,但卻比不幹膠的粘貼強度高。
⑶ 中國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
從古至今女性都有一顆愛美之心,現代人們的化妝品五花八門,款式、型號之多,數不勝數。在古代沒有這么高的科技,他們都用胭脂、螺子黛、鉛粉、畫面靨等化妝技術來裝扮自己,這些我們聽都沒有聽過,但是當時古人的化妝技巧一點都不失我們現在的水準。
六、第六步點朱唇古代的女性將口紅稱之為唇脂,人們將唇脂塗在嘴唇上。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塗法,唐宋時期流行點絳唇,就是將唇脂只塗在兩片唇的中間,以顯示櫻桃小口之美。直到後來漸漸的演變成塗滿整個唇部。
古代女子代妝步驟之多,一點都不輸我們現在,愛美之心人皆有知,無論是哪個朝代的女子都有一顆愛美,熱愛生活的心。而不同的化妝方法也體現了不同朝代的各式各樣的審美觀念。
⑷ 古代女子化妝的步驟
1、敷鉛粉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⑸ 古代女子的頭上點的那個紅色的花紋是什麼啊
花黃是古代流行的一種女性額飾, 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是把黃金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樣,或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起源於南北朝,當時佛教的盛行,愛美求新的女性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額黃。到唐朝時額黃更加盛行。如盧照鄰詩:「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皮日休詩「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鄭史詩「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著又鵝黃」,經過五代到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如宋彭汝勵詩:「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 古時還時興過由額黃發展而成的佛妝,張芸叟《使遼錄》中所說:『胡婦以黃物塗面如金,謂之佛妝。』 但這種潮流並未大范圍的在漢地流行。
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有位女兒壽陽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宮里玩累了,便躺卧於宮殿的檐下,當時正逢梅花盛開,一陣風過去,梅花片片飛落,有幾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額頭。梅花漬染,留下斑斑花痕,壽陽公主被襯得更加嬌柔嫵媚,宮女們見狀,都忍不住驚呼起來。從此,愛美的壽陽公主就常將梅花貼在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