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學習秧歌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那可以這樣學習秧歌:
1、復習秧歌的四方。
2、了解秧歌的基本知識和以前學習的幾種秧歌步。
3、先記跡段好步奏「比如哪個步奏姿侍譽多少步」先學會腳步,再學手的動作搭配。
4、能隨節拍優美地扭出秧歌十字步。
5、多聽要學的舞蹈音樂, 懂得聽音樂就一定能配跳得好。
(1)秧歌美女的圖片擴展閱讀
秧歌種類:
1、東北秧歌: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
2、華北秧歌:關於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並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葯、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談搭。
3、河南秧歌:河南地區的秧歌有「回民秧歌」,「軍庄秧歌」,「大營秧歌」等。「回民秧歌」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回族民間舞蹈,風格與漢族傳統秧歌有區別。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項城的南頓集。
4、高平秧歌:高平秧歌淵源於高平市東南鄉,流行於高平全境及晉城、陵川等鄰近縣份。演唱時只有梆子擊節、鑼鼓伴奏,故又稱「千板秧歌」。由坐攤說唱發展為一個獨立劇種。
5、西北秧歌: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於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於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
6、傘頭秧歌:在晉西和陝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並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
② 陝西扭秧歌象徵著什麼
陝西扭秧歌象徵著人內心深處精神檔茄姿信仰的體現,也是陝西人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陝西秧歌是流傳於陝納宏西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藝術形式,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
2、秧歌一般分為「大場」和「小場」兩種。大場是整個舞隊在傘頭的統一指揮和帶領下扭出變化豐富的隊形,有「龍擺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龍吐水」「十二蓮燈」等數百種隊形,參加表演的人數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一二百人,小場表演包括「水船」「跑驢」「高蹺」「霸王鞭」等。
扭秧歌的發展:
陝西秧歌歷史悠久,經歷了宋代中期的孕育期,形成於明代中期的轉型行絕期,繁盛於清代中期的成熟期,從清末民初起進入低潮期。
1942年,在延安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中,陝西秧歌被賦予新的精神風貌和時代內容,並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而傳遍全國。
改革開放以來,陝西秧歌更加受到重視,綏德縣收集了大批文字、圖片、錄像資料,並編撰成書。
1984年召開了陝西秧歌討論會;編撰的《陝西秧歌》入選《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陝西卷》,獲國家科研一等獎。
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③ 怎麼下載太谷秧歌
下載步驟如下:
網路搜索「太谷說」,打開第一個頁面。
(如圖所示)
太谷秧歌是一種山西省的漢族民旦喊間舞蹈。流行於晉中、呂梁、太原等地區,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內容大多是反映農村勞動人民生活,基本上是一戲一調,節奏明快,易於上口,深受城鄉大眾喜愛模汪野。
④ 「北影美女」饒芯語,不顧父母反對嫁給68歲王奎榮,她到底圖什麼
2014年,饒芯語不顧父母的反對,義無反顧地嫁給了比自己大37歲的男友王奎榮。一個是從山村裡走出來的妙齡「北影美女」,一個是68歲的國家一級演員,兩人的結合註定充滿爭議。被譽為「反派專業戶」的王奎榮,究竟有何魅力能讓一個妙齡女孩,不顧父母反對也要下嫁?
饒芯語說:他對我很好,在生活中也很照顧我,一直以來我都相信緣分,現在我覺得,他就是我的緣分,我自己做的選擇,從來沒有後悔過。兩人敢愛敢做的模樣,讓人敬佩。
曾經,饒芯語剛嫁給王奎榮的時候,她還擔心,會不會因為自己的原因讓丈夫背上了不好的名聲。然而,王奎榮完全不擔心這件事。他總會給饒芯語說:「我既然選定了你,就不會有其他顧慮。」人間最美好的愛情恐怕就是如此。然而即使再美好的愛情,也沒辦法讓王奎榮停止追求夢想的腳步。
⑤ 大秧歌女土匪扮演者是誰
《大秧歌》中女土匪竹葉青是由陳潔飾演的。
角色簡介:女匪,蛇島島主。海貓為打探一艘失蹤的葯品船下落,與其相識,促成了黑鯊和竹葉青的婚事。肖老道帶著漢奸和日本兵攻打蛇島時,為了掩護姐妹們撤退,被手雷炸死而犧牲。
1、劇照
2、演員資料
陳潔,出生於江蘇徐州,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中國內地女演員。
2000年參演話劇《霸王別姬》 ;2001年出演話劇《無常女吊》中「子君」一角 ;2003年開始出演影視作品,在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2》飾演「肖清白」;2004年出演電視劇《長河東流》中「夏良璞」一角;2005年在情感電視劇《拒滾拆脊絕成熟》中飾演「韓雨蓮」 ;2006年參演的電視劇《封神榜之鳳鳴岐山》正式播出;2010月主演紅色主題抗戰電視劇《橋隆飆》,該劇入圍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 ;2011年在《誰是爸爸》御茄中飾演「趙莘莘」;2013年主演電影《三月情流感》 ;2014年與徐僧主演的電視劇《奪寶傳奇》正式殺青 。
3、電視劇簡介
《大秧歌》是山東影視傳媒集團、完美建信影視、完美影視傳媒、海陽完美千策影視等聯合出品的熱血抗戰傳奇劇,由郭靖宇、柏杉執導,楊志剛、大滲楊紫、王奎榮、劉芊含領銜主演 。
該劇以海陽民俗「大秧歌」為切入點,講述了膠東地區的海貓在一段夾雜家族恩怨情仇、驚心動魄的熱血抗日斗爭中脫穎而出,從一個小乞丐蛻變成大英雄的傳奇故事 。
⑥ 秧歌的風格特色
東北秧歌
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
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伴著鑼、鼓、鑔、嗩吶奏出曲調。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
華北秧歌
關於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並猜銀高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葯、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極盡貢獻藝術之天職。」所謂「傻公子」,即東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滄縣志》中的「公子」。
河南秧歌
河南地區的秧歌有「回民秧歌」,「軍庄秧歌」,「大營秧歌」等。「回民秧歌」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回族民間舞蹈,風格與漢族傳統秧歌有區別。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項城的南頓集。相傳唐朝時期國家發生大亂,唐王派大將郭子儀(據說郭也是回民)帶三千回兵平亂。戰亂平息後,郭子儀帶兵士駐扎南頓,為了安頓軍心民心,號召回族兵士們唱歌跳舞,活躍生活。據秧歌老藝人馬仁傑(已去世)所述,回民秧歌在南頓代代流傳,到他這一代,僅馬姓家族也有七八代了,有記憶的流傳時間約為200多年。而「軍庄秧歌」源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公搏神元1784年),是一種集歌、舞、戲於一體的民間藝術。
高平秧歌
高平秧歌淵源於高平市東穗尺南鄉,流行於高平全境及晉城、陵川等鄰近縣份。演唱時只有梆子擊節、鑼鼓伴奏,故又稱「千板秧歌」。由坐攤說唱發展為一個獨立劇種。演員行當齊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夾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雙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數板、選板等。代表劇目有《打捧捶》、《打酸棗》。秧歌劇針砭時弊。清同治六年官府明令禁唱。作家趙樹理十分喜愛秧歌劇,60年代曾編寫秧歌劇本《開渠》。
西北秧歌
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於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於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
傘頭秧歌
在晉西和陝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並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
陝西秧歌
陝北地區把燈節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並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領舞的傘頭要善於領唱傳統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後舞,演唱時,眾隊員重復他所唱的最後一句。燈節期間,當地還要設置名為「九曲黃河燈」(俗稱「轉九曲」)的燈陣。
陝西榆林保寧堡鄉和米脂縣郭辛庄的老秧歌,稱「神會秧歌」,「每年春節活動前,秧歌隊在神會會長率領下進行敬神謁廟,第二天才開始挨戶依門的進院入戶拜年,群眾稱為『沿門子』,以求消災免難、吉祥平安」。
湖北秧歌
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雲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花燈』,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於衡州馬燈矣。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耍元宵』。」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徵,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⑦ 歡樂喜劇人王芯芯扭秧歌是哪一集
王芯芯扭秧歌是在《我想和你唱》第三期,播出時間為20160521。
2016年登上湖南衛視《我想跟你唱》,棄楊宗緯共舞小沈陽而受到大眾關注。
2016年5月,推出首支個人單曲《PAPAPA》;7月,與蔣夢婕、王麗坤作為嘉賓登上湖南衛視《天天向上》,受封「舞力女神」;8月,搭檔杜海濤出演電影《木葉傳說》;同年10月,主扒局演青春偶像劇《戀與偶像》。
2017年5月,搭檔王嘯坤、麥克隋主演網劇《十四大盜》。
(7)秧歌美女的圖片擴展閱讀:
在國內,多數網尺此仿友對王芯芯的印象來源於《我想跟你唱》這個節目,她被譽為該節目史上顏值最高的選手。受到關注的王芯芯一舉一動都開始成為焦點,其在個人微博曬出的形體鍛煉照片,也因標準的「一字馬」瘋傳朋友圈,被譽為「一字馬」美女。
在錄制《我想跟你唱》時,她就因為好玩和小沈陽一起扭秧歌,被陵纖網友以「王芯芯棄楊宗緯約小沈陽」作為話題熱議,竟然登上了綜藝熱門話題榜第一名。
⑧ 太谷秧歌的發展簡況
據《祁縣志》康熙四年版載:「置里鎮置市集奠民居而通民財也。」「縣市奇曰各街輪開自辰至午。十五日為上元節祭天地,設鱉山,懸花燈,放煙火,聚歡弦歌,有太平景象。」可見,當時太谷縣經濟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民間文藝也比較活躍,走村串鄉的藝人來往不斷。據清代《欽定吏部處分則例卷四十五刑雜犯》法令:「民間如女中有一等秧歌腳惰民婆,及土妓流唱、女戲游唱之人,無論在京在外,該地方官務盡驅回籍……」康熙 十年,禁唱秧歌妞女條:「凡唱秧歌婦女及惰民婆,令五城司坊等官,盡行驅逐回籍,毋令潛住京城……」當時太谷縣一帶經濟優裕,交通暢達,賣藝求生的「鳳陽花鼓」藝人,來到這里學唱流行的秧歌,以演唱為生計。這說明秧歌較早就見於文字記載了。
清康熙四十七年,孔尚任《平陽竹枝詞》第一首「踏歌詞」有:「鳳陽少女踏春陽,踏到平陽勝故鄉。舞袖弓腰都未忘,街西勾斷路人腸」。從詞中可以看出鳳陽少女在平陽(今臨汾)表演鳳陽花鼓踏歌的情景。太谷秧歌歌舞節目《打花鼓》中亦有:「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洪武,十年倒有九年荒。(鑼鼓介:嗆得隆咚嗆)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花鼓夫妻沒得賣,身背花鼓走四方(鑼鼓介:嗆得隆咚嗆),南京收了走南京,北京收了到北京,南北二京全不收,黃河兩岸度春秋。(鑼鼓介:嗆得隆咚嗆嗆!嗆得隆咚嗆!嗆得隆咚嗆嗆嗆!嗆得隆咚嗆!)又《綴白裘》中多處談到鳳陽花鼓,如:《鬧燈》中有:「鳳陽女,花鼓敲,打鑼的男人跟著跑」之句。可見鳳陽花鼓於清初就流行到了山西南部、中部一帶。
《平陽竹技詞》第二首中的。「踏歌詞」「蹴鞠場中不用球,輕輕對踢眼斜瞅,分明學得秦樓舞,五彩裙邊露鳳頭。」描繪了兩個秀麗女子表演踢球游戲的情景。太谷秧歌中的《踢僦球》,又名《踢綉球》,也是姐妹二人表演踢球。唱詞是:「二月里來龍抬頭,姐妹三人踢蹴球,大姐姐踢了個龍擺尾,二小妹妹來接球。走三走,扭一扭,踢了個獅子滾綉球,哎咳哎咳,踢得咱家姐妹二人,兩鬃間兒、水汗珠兒,滴淋淋淋往下流,吼吼吼!」兩者對照,充分說明《踢蹬球》確是鳳陽花鼓藝人所傳播:又如《採花》、《采蓮》、《珍珠倒卷簾》、《十二月對花》、《榮莉花》、《小放牛》等一批節目,也是當時流傳到晉中一帶的歌舞節目。
鳳陽花鼓藝人的活動形式是:每到一地,由二人打鼓敲鑼、引來了觀眾,先唱「鳳陽歌」、「廣東調」、「滿江紅」等小曲。接著表演歌舞節目「踏歌」等,有時也唱幾段北方流行的秧歌曲調,以迎合當地觀眾的喜好。這種活動形式,被晉中民間藝人吸收、溶化,逐漸發展成了踩街秧歌隊。
踩街秧歌隊的表演形式,是由俊扮和丑扮兩個公子相配,手持摺扇領頭,帶領身背花鼓的女角色和拍小釵、敲小鑼的男角色共二三十人,分兩行沿街行進表演,炮聲響處,走至迎接的戶主門口,由領隊公子詠頌,如:「男人種地女織布,和和氣氣鬧家務,指望今年收成好,兒孫滿堂全家福。」之類的即興順口 溜,朗誦完畢,兩三個演員進入場地中央,邊舞邊唱小曲,表演歌舞小戲。之後繼續前進,直至踩遍各街為止。所表演的節目,如:《寫十字》、《十把扇》、《游社社》、《看畫兒》、《四保兒上工》等。其中,有第一人稱的歌舞小戲,也有第三人稱橫排式的歌舞節目,他們唱見聞、數典故、敘景緻、表古人,故事情節桐配均較簡單。歌舞時沒有弦樂伴奏,只是大雀輕敲鼓邊輕擊鑼釵,掌握節奏。舞蹈動作也較簡單,但卻是歌中帶舞,歌舞結合,這是太谷秧歌發展歷程中的重大突破。踩街秧歌活動的時間較長,一直延到民國初年,才逐漸消失。 清乾隆六十年刊印的《霓裳續譜》雲:「[秧歌]鳳陽鼓、鳳陽鑼,鳳陽姐兒們唱秧歌。」太鼓秧歌《打花鼓》中也有:「夫妻雙雙出府門,海走天涯唱秧歌。」唱鳳陽花鼓藝人到了北方,也隨著北方的風俗習慣唱秧歌了。雖然鳳陽歌與秧歌的曲調,在調式、調性、音韻等方面不盡相同,但互相吸收、溶化,逐步成了一體,統稱秧歌,而風陽歌的名稱在北方也逐漸消失了。滾輪早另外,還吸收了「蓮花落」的格調,按《津門雜記》雲:「北方之唱『蓮花落』者,謂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戲也。」又雲:「後有人改名太平歌詞雲」。「蓮花落」是夾說夾唱的一種說唱藝術,用竹板打節拍,每段常以「蓮花落、落蓮花」一類 的句子做襯腔或尾聲。太谷秧歌《烙碗計》劇中,丑角學唱 「蓮花落」詞:「呱噠兒呱,呱噠兒呱,花鼓漢子把話明,再把妻兒叫一聲。」這是以「蓮花落」形式唱《打花鼓》中的唱句。 又如《小放牛》唱詞:「打個什麼鑼?打個太平鑼;打個什麼鼓?打個鳳陽鼓。」念白中有:「口兒里唱的都是蓮花落吆降呀咳。」又唱,「一噴一朵蓮花,花開一朵美。」又《打花鼓》中唱,「轉過這條臭胡同,咱們再唱蓮花落。」這說明鳳陽花鼓藝人流串到北方後也唱「蓮花落」。這都對太谷秧歌的豐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從此,太谷秧歌曲調增多了,劇目也豐富了,並且增加了數板與念白和唱完有說,說完再唱的節目。當地藝人也編出不少劇本,如:《割田》、《大挑菜》等,還有另一種形式,丑角上場先說一段與劇情無關的雜說,如:《雙喚妹》、《碾糕面》等。這種有歌有舞有說的三結合節目出現後,對太谷秧歌又是一個大的發展,而且孕育了戲曲化的胚胎。
清嘉慶、道光年間,太谷、平遙、祁縣等縣的商業蓬勃興起,商人四處經商,外地商人也頻繁來這里通商。商業的發達也促進了文化的廣泛交流傳播。當時人們對時興小曲,流行珍戲倍感興趣。如:《走西口》、《金全賣妻》、《小上墳》(是水秀的故事)、《放風箏》等劇目,都是這一時期由外地傳來的。在這些劇目的影響下,啟發了民間藝人編唱反映當地農村生活的口頭劇目,如《割田》、《回家》、《柚筒記》、《當板箱》等。這說明秧歌戲曲中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道光年間,晉中平原農村,成立了許多「自樂班」組織;據晉劇票社活動家郭少仙(已故)講,他在太谷韓村時曾看到該村「自樂班」的一隻衣箱,上寫:「道光十九年立」等字祥。又據老藝人大四兒旦[已故]談:「自樂班的組織,最遲是在清朝中葉,即太谷商業發達時就有了」、當時農村一般是踩街秧歌活動,後即登上檯子演出。台後設一卯桌,上插「同樂班」、「喜樂社」等產類的慢簾。節目有小曲曲、歌舞小戲、雜說、秧歌等。不過秧歌戲是佔主導地位的,並有武場配合,如《郭巨埋兒》、《巫神》、《勸女》、《縫袍子》、《王婆罵雞》、《賣豆腐》等。從此,秧歌戲的胎兒產生了,這也是太谷秧歌的發展,由漸變到突變的重要標志。秧歌藝人登台演出後,起初在本村演出,後出村出縣演出。據晉中地方誌辦劉俊禮同志從清徐縣堯城村見到舞台牆壁上記錄有光緒二十二年的演出劇目:「五月初七日,太谷德勝社,首日《吃油漠》、《採茶》。午《換碗》、《求妻》、《哭五更》。晚《翠屏山》、《火算命》、《賣豆腐》。」太谷德勝社,據說是由太谷縣名藝人「老雙龍」、「四桿旗」兩師傅組織的半職業性班社。這類班社的出現,說明太谷秧歌的發展又前進了一步。
民國15年前後,太谷秧歌藝人,根據當地真人真事編出了一批揭露當時社會黑暗生活的秧歌戲,並創作出一些新曲調,一直流傳至今。如:《喚小姨兒》、《做小衫衫》、《十家牌》、《送櫻桃》、《跟大嫂頂工》《送情郎》等曲調。但其中的一些劇目,有淫盪低級下流的內容和表演動作。如《鑽幌帳》、《脫褲子》等,這是太谷秧歌發展中出現的一股逆流,也敗壞了太谷秧歌的聲譽。
在這一時期,有些晉劇藝人,曾與秧歌藝人合作,改編和創作過不少優秀秧歌戲。最早創辦太谷秧歌劇團的是賈堡人高保昌他對太谷秧歌情有獨鍾。常常和喜愛太谷秧歌的人們聚會,邀請晉劇名旦「二蠻旦」創辦了「武秧歌」採用老西調演出《殺嫂》等劇目在當時很有名。涌現出了一大批秧歌愛好者,在音樂和唱腔方面,也大有改進,戲曲韻味也濃,是太谷秧歌中的優秀節目。現在除《惡家庭》外,其餘節目,仍流行演出。晉劇和秧歌,這兩種姐妹藝術的藝人,還一起組織「風攪雪」班子,同台演戲,既演晉劇,也演秧歌。
晉劇藝人在表演、化妝、服裝等方面,給秧歌以重大影響,對提高秧歌藝術,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晉劇和秧歌藝人,互相配合,共同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太谷秧歌劇種,很快推廣到了晉中10多個縣,它在群眾中的聲譽,也越來越高。 在日寇侵華時期,敵占區的太谷秧歌藝人,多遭殘害流散[大要命,二要命,三要命],演出活動基本處於停頓狀態,即使少數藝人有所活動,也無人管理,許多上演節目陳舊,有的不堪入目。然而,在抗日根據地的晉綏邊區,遵循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七月劇社」、「大眾劇社」、「五五劇社」和「人民劇社」等革命文藝團體,曾以太谷秧歌形式與聲腔藝術,演出過《鬧對了》、《劉巧兒》、《以毒攻毒》、《兩親家》《兄妹開荒》《婦女自由歌》等劇目。這些劇目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人民的革命鬥志和生產積極性。
晉綏邊區當時流傳著兩種秧歌曲調與劇目,兩者風格特點不同,名稱混淆。後經晉綏文聯召集戲劇工作者磋商,定為二者從地域上區分名稱,即「陝北秧歌」、「晉中秧歌」兩種,從此晉中秧歌劇名的出現,代替了歷史上統稱的「秧歌」。 新中國成立初期,太谷縣共有業余秧歌劇一百多個[幾乎是村村有劇團],藝人12000餘人。從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秧歌,精華與糟粕並存。在表演上既有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精華藝術,也有攝取的生活中丑惡淫穢的渣滓。1951年 5月 9日政務院發布了《關於戲曲改革工代的指示》後,各級領導和文化工作者,明確了既要繼承遺產,又要改革創新,反對保守思想,反對亂加干涉和如何使秧歌藝力發展前進的方向。於是,便著手開展搜集整理工作,教育團結藝人,提高自身素質,為改革創新創造條件。
同年11月間,榆次專署文教局,組織太谷、文水、交城、祁縣4縣的名老藝人和文藝工作者,在演出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推陳出新」的工作。從而,剔除了不健康的東西,整理改編了《新打花鼓》、《緝草帽》、《五禿嫂逃婚》、《下山》、《三十勸勸》等一批傳統秧歌劇目,移植上演了《挑女婿》、《送嫁妝》等現代戲,並在聲腔、音樂方面,加強了節奏性,豐富了鑼鼓點。有的劇目,還配以弦樂伴奏。從此,太谷秧歌逐步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太谷秧歌劇種名稱的誕生,是繼晉中秧歌之後的又一次改革。民國20年前後,太谷縣的秧歌藝人,創作演出的劇目與曲調,曾轟動一時,傳布甚廣。因此,太谷秧歌名稱的誕生是符合上述實際情況的。另從地域上看,晉中范圍內,除有太谷秧歌外,還有介休的干板秧歌,汾孝地秧歌,晉源秧歌(太原南郊區),祁縣溫曲武秧歌等。如果將太谷秧歌仍稱晉中秧歌,就不切合上述實際情況了。因而,改革為太谷秧歌,是比較恰當的科學的稱謂。再次,從沿革上看,太谷秧歌自清康熙十年至抗戰時期,由秧歌改稱晉中秧歌,直到解放後的1951年改稱太谷秧歌,而流傳至今,再別無他名。
1955年,榆次縣成立了第一個專業劇團:「榆次縣秧歌劇團」。演出了很多移植現代戲。如《朝陽溝》、《李雙雙》、《李二嫂改嫁》、《三換肩》等。也改編了不少傳統戲,如《偷南瓜》、《當板箱》、《賣高底》、《賣豆腐》、《綉花燈》等,均受到觀眾的贊揚,以邱金蘭為代表的第一代優秀女演員,出現在舞台上,這是太谷秧歌的新發展,尤其是出現了男演男、女演女的情況,男演女的歷史開始改變。同時,全部劇目增加了弦樂伴奏,豐富和發展了擊樂鑼鼓點;改一劇一曲為一劇多曲。在表演、導演、舞台美術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改進。從此,太谷秧歌走上了一條完善而又不失泥土氣息、改革而又不變其特色的新型戲曲化道路,這是發展過程中的又一個飛躍。
1964年「四清運動」中,在「左」的思想影響下,文水工作隊的某些人,寫出《必須使太谷秧歌獲得新生》的文章,其基本精神是全盤否定,把秧歌說得一無是處。這對各縣秧歌的演出,大受影響。有的只演出移植的現代戲,形成了一條腿走路。
十年動亂中,太谷秧歌橫遭禍害,全部被扼殺。榆次縣秧歌劇切被解散;農村業余劇切也銷聲匿跡了。直到1978年,黨中央提出了撥亂反正,太谷縣成立了「太谷秧歌劇社」。在著名演員王效端(香蠻旦)培訓下,培養了一批青年演員,演出節目有:《逼婚記》《西廂記》《王老虎搶親》等。1982年,晉中地區戲劇匯演時,青年演員劉丁英、籍紅玉獲優秀演員稱號。此後,太谷秧歌開始恢復上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體制改革,農民經濟收入逐年增長,生活越來越好。農民在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渴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這就為發展太谷秧歌,提供了有利條件。太谷秧歌藝人,為適應這一大好形勢,努力地進行改革前進,如在體制方面,變官辦為自願組合,10餘個業余班、社,自負盈虧,進行演出。在訓練演員方面,採用自辦、自育和師帶徒的辦法,幾年來已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新秀和拔尖演員,活躍於舞台上。不少班、社,演出效益很好,收入頗豐,觀眾反映熱烈。
⑨ 一字肩上衣搭配黑色闊腿褲,盡顯時尚與優雅的碰撞,你會去勇於嘗試嗎
一字肩上衣搭配黑色闊腿褲,盡顯時尚與優雅的碰撞,這種穿搭我會勇於去嘗試的。黑白配可以說是日常中最常見的經典配色了,無論什麼場合都會有人身著一身黑白出席。街拍圖片上這位美女就用了一件白色一字領寬松上衣搭配一條黑色闊腿拖地褲,為我們展現了什麼是時尚與優雅的碰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美女都非常的慵懶,這種穿搭日常一定非常的舒服,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去大膽嘗試一下!
這一身的穿搭亮點在於美女下半身的這條拖地長褲,這種褲子的版型設計初衷就是舒適!完全寬松的形狀對於所有下半身自身條件不是很完美的美女來說都很友好,無論是腿不直還是腿過於粗都能夠被這條褲子吸納包容!這種寬松的款式和上半身的寬松形成了一個很和諧的穿搭基調,既舒適又時尚!黑白配色雖然簡單大方,但是如果想要把它穿出時尚感是一件並不簡單的事情。街拍圖片上的這位美女選擇的這一身寬松版穿搭,計十分的舒適日常,又能夠展現自己高挑的身形很時尚!